5.1.4鱼
- 格式:ppt
- 大小:1.21 M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鱼的概述、鱼的形态结构、鱼的生理特点、鱼的生活习性和繁殖、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的适应性和生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模型、解剖刀、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活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鱼。
2. 新课导入:讲解鱼的概述,引导学生认识鱼的种类和分布。
3. 新课讲解:(1)鱼的形态结构:介绍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鱼模型。
(2)鱼的生理特点:讲解鱼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特点,进行实验观察。
(3)鱼的生活习性:介绍鱼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等,引导学生思考鱼类适应性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鱼类相关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鱼类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概述2. 鱼的形态结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呼吸循环消化4.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食性繁殖5.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性。
(3)谈谈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流线型体形、鳞片、鳃、鳍等。
(2)鱼类的适应性表现为呼吸器官为鳃、用鳍游泳、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等。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作为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
第一章第四节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鱼的生活习性.2.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3.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从而达到对鱼的初步了解和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2.教学难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三.教学准备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四.教学过程(一)鱼的生活习性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二)鱼的形态特征1.身体分部:请学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部分的界限.然后告诉学生正确的身体分部.2.鱼的体形:鱼的体形象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学生联系船只、舰艇的造型特点进行思考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学配合观察鱼的背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通过分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保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的特性.4.鱼的体表:引导学生用手触摸鱼的体表,较粘滑.因为鱼体表覆盖鳞片,上有粘液.鳞片和粘液对鱼的身体有保护作用,粘液可减小游泳时的阻力.5.鱼的侧线:鱼如何感觉外界的各种变化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鱼的两侧,发现了什么?原来有两条线(学生会显得非常惊奇,因为平时不会去注意).如果用放大镜仔细看,还会发现它们由鳞片上的小孔组成.这两条线是鱼的侧线,它们与神经相连,有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的作用.6.鱼的鳃:请两位同学配合,剪开鳃盖,对发现的结构进行描述.教师重点分析鳃呈鲜红色的原因和鳃的作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鱼的呼吸器官是鳃.7.鱼的鳍:问:鱼靠什么运动?请同学找一找鱼的背面、腹面及尾部的一些结构,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摆动.如果没有这些结构,鱼会怎样?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面对各种回答(即假设),请学生自己动手验证(保留尾鳍).教师巡回指导,由于人人动手,获得的知识非常直观和深刻.使学生分清偶鳍和奇鳍,掌握鳍的稳定和游动作用.(三)鱼的运动由于刚才剪去了鳍,鱼的游动显得困难,如果用筷子和线绑住鱼的躯干部和尾部,会怎样呢?实验结果很快出来:鱼不能前进.说明鱼游动时,身体两侧肌肉轮换着收缩和舒张使得躯干部和尾部左右摆动,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着重讨论尾鳍的三大作用:稳定身体,推动身体前进,控制游动的方向.接着教师拿出鱼的骨胳标本,介绍鱼骨胳的结构和作用.重点描述脊柱的组成和作用.鱼靠鳍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鱼的上浮和下沉又靠什么呢?原来鱼的体腔背侧有一个白色的结构叫鱼鳔,里面的空气可增减,从而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由于肌肉、骨胳、鳍和鳔的协调作用,鱼在水中便可以自由自在地运动了.五.板书设计1.鱼的生活习性:终生生活在水中;体温不恒定;食性多样化.体形:梭形,减小水的阻力体色:背深腹浅,有保护作用2.鱼的形体表:鳞片和粘液,有保护、减小阻力作用态特征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流鳃:呼吸器官鳍:运动器官3.鱼的尾鳍:稳定身体、推动前进、控制方向运动骨胳:保护和支持身体鳔:帮助鱼在不同的水层间游动(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鱼的呼吸过程.2.了解鱼的繁殖.3.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鱼呼吸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2.初步接受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本课时的教学重点:鱼的呼吸.2.本课时的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三.教具准备鲫鱼、水槽、线、筷子、红墨水、滴管.四.教学过程这节课继续探讨鱼的特征.(一)鱼的呼吸教师问:如果把水槽中的鱼取出,时间长它会怎样?学生答:鱼会慢慢地死去,因为鱼无法呼吸了.请学生设法验证鱼在水中的呼吸.四人一组仔细观察:口和鳃盖的运动特点.通过观察和讨论得出:鱼在水中生活,其口和鳃盖做交替运动.教师问:这种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答:水从口入,从鳃孔流出.请学生验证这一设想.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把鱼的躯干部和尾部用筷子、线绑住,指导学生向鱼的口前滴一滴红墨水,观察有什么现象?经仔细观察,墨水随水流入口腔,当口闭合时,又从鳃孔流出.教师及时问:水从口流入,从鳃孔流出有什么意义?学生答: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即吸入水中的氧气,向水中排出二氧化碳.教师继续问:鲫鱼通过什么器官完成水中的气体交换?它有哪些特点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经观察,共同得出鳃的特点及作用.教师简单介绍水流过鳃丝时气体交换的过程.这时,教师可渗透情感教育:水是鱼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二)鱼的繁殖教师讲述鱼在生殖季节的繁殖行为,学生归纳出鱼的生殖特点: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一至数年成熟.针对雌鱼的产卵量大而成鱼数量少的问题,请学生分析原因.教师简单介绍达尔文的“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的观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鱼与人类的关系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1.鱼的种类.2.人类对鱼类资源的利用体现在哪些方面?3.我国常见的海洋捕捞鱼类以及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所采取的措施.4.淡水养鱼中的“四大家鱼”及淡水养鱼业的前景.5.针对鱼类资源的现状,谈谈自己的看法(渗透保护环境和动物资源的思想情感教育).(四)小结教师结合板书小结.五、板书设计(一)鱼的呼吸水口鳃(气体交换) 鳃孔水(二)鱼的繁殖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孵化成幼鱼及发育为成鱼;产卵多,成活少.(三)鱼与人类的关系1.鱼的种类(2.4万种)及作用(食物、滋补品等).2.海洋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措施.4.四大家鱼:鳙鱼、鲢鱼、草鱼、青鱼.教学反思:。
第四节鱼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初步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能够概括鱼的主要特征,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科学思维:通过探究鲫鱼的呼吸、运动实验,提升分析、归纳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3.探究实践:通过观察鱼的外部形态,探究鲫鱼的呼吸、运动实验,培养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4.态度责任:关注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任务一:区别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阅读教材内容,圈画出关键词句,完成下列填空。
类型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特征体内________由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体内________由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动物种类腔肠动物、________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________动物、________动物鱼、________动物、________动物、鸟、________动物任务二:了解多种多样的鱼阅读教材内容,圈画出关键词句,完成下列填空。
1.________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
2.种类(1)淡水鱼:我国淡水鱼有1 000多种,如著名的“四大家鱼”(青鱼、________、鲢鱼、鳙鱼)和鲤鱼、鲫鱼等。
(2)海洋鱼:我国的海洋鱼已知的约有2 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等。
任务三:概述鱼的主要特征阅读教材内容,圈画出关键词句,完成下列填空。
1.观察鱼的形态结构特点项目特点功能图示外形身体分为三部分,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大多呈________________水中运动的阻力体表常有________覆盖起________身体的作用运动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摆动以及__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提供动力,协调游泳呼吸用________呼吸,鳃丝中密布____________,利于吸收水中的氧进行气体交换意义:适应________环境2.总结鱼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一是能靠________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________。
第一章第四节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及自学,应用分析、读图、观察等方法,达到对鱼的初步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鱼类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难点: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说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教材分析:有无脊柱是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根本没有这种概念,只有首先通过直观图片了解脊椎动物的骨骼,再进一步归纳脊椎动物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概念.再通过实例列举,让学生掌握脊椎动物概念.鱼类是学生常见的生物,但从未仔细观察.学生利用探究实验了解鱼类运动和呼吸,其中重要的方法是观察法.首先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的环节,了解鱼类的外形和外部结构.再通过观察,了解鱼类的运动和呼吸,但是单一的观察,无法了解具体的运动过程和呼吸过程,因此需要辅助实验来证明鱼类的运动和呼吸过程.鱼类的运动需要利用模拟鱼鳍的运动来证明鱼尾部摆动的作用,鱼的呼吸需要墨汁来指示水流的运动.鱼类的呼吸中鳃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点至关重要,利用合作讨论来理解其结构适于气体交换,再进一步归纳总结根毛、小肠绒毛、肺泡等结构的相似点.在呼吸过程中,血液和水的成分改变也十分重要,通过探究实验的演示来了解其成分变化.鱼类的利用和保护是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以情境问题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最直接的了解鱼类的生存环境及保护措施,再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多姿多彩的鱼类及其利用保护.课前准备:鱼的骨骼标本,13条鲫鱼及保鲜盒,黑墨水及注射器,PPT制作.教学过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