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514鱼
- 格式:doc
- 大小:17.19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鱼的概述、鱼的形态结构、鱼的生理特点、鱼的生活习性和繁殖、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的适应性和生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模型、解剖刀、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活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鱼。
2. 新课导入:讲解鱼的概述,引导学生认识鱼的种类和分布。
3. 新课讲解:(1)鱼的形态结构:介绍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鱼模型。
(2)鱼的生理特点:讲解鱼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特点,进行实验观察。
(3)鱼的生活习性:介绍鱼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等,引导学生思考鱼类适应性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鱼类相关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鱼类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概述2. 鱼的形态结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呼吸循环消化4.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食性繁殖5.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性。
(3)谈谈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流线型体形、鳞片、鳃、鳍等。
(2)鱼类的适应性表现为呼吸器官为鳃、用鳍游泳、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等。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作为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5.1.1鱼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3、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CAI课件;鱼缸、金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学生:搜集有关水生动物的生活资料;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四节鱼<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修养为主旨||,倡议研究性学习||,重在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为此在《鱼》教课中立足学生的基础及需求||,踊跃发掘学生身旁的生活实例为教课情境指引学生主动参加、勤于着手||,经过“察看与思虑” 、“研究”等栏目指引学生踊跃思想、勇敢体验 ||,使学生在设计实验、察看剖析的过程中获取悉识||,同时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环保意识 ||。
<教材剖析 >《鱼》一节要点以鱼类为例安排了“察看与思虑”、“研究” 等活动栏目 ||,使学生在察看、研究、体验中获取悉识培育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建立生物与环境相一致的生物学看法||,从而认识各种动物的主要特色||。
<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1.研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2.概括鱼类的主要特色||。
3.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经过学习形成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看法||。
2.经过“察看与思虑” 、“研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关灌水生动物生计环境的变化状况||,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要点和难点 >★要点:1.研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2.概括鱼类的主要特色||。
★难点:鱼与生活相适应的特色<教课策略 >“自主、合作、研究”是新课标所倡议的学习方式||,其本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实现||。
为此 ||,联合本教材内容本质||,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点创建情境||,从学生屡见不鲜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欲念 ||,既而经过“察看与思虑” 、“研究”等活动 ||,使学生在设计实验、实行研究、察看、剖析等过程中认识鱼类运动和呼吸的特色是如何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 ||,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色||。
适应也是相对的||,学生所熟习的周边水污染的实例又作为课程资源由学生搬到了讲堂||,亲自的体验感觉会更为深刻||,爱惜环境的意识在学生的心里生成||,为此最后设计的检查性作业既培育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加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鲫鱼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鱼仔水中游泳时遇到的阻力。
体表有鳞片覆盖,鳞片上有黏液。
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4.【演示实验】探究鱼的呼吸
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鲫鱼的呼吸。
【提出问题】
(1)鱼在呼吸时,它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的吗?
(2)用吸管吸取一些红墨水,慢慢地滴在鱼的前方,墨水流入鱼口后,从哪流出来?
(3)鱼呼吸时,流入鳃的水和流出鳃的水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哪些变化?
5.总结鱼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归纳总结】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态作用及与人类的关
第四节鱼。
《鱼》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第四章按照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的顺序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材前三节为无脊椎动物,后四节为脊椎动物,在介绍脊椎动物时又按照进化的顺序,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依次向学生展示,而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的一个类群,教材把它设为脊椎动物的第一节,对于学生走入脊椎动物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因此在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内容是观察鱼类的外部形态特征、探究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等生命现象。
在鱼的主要特征部分,教材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对鱼进行观察,辨认鱼的主要结构,并观察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
让学生从鱼适应水生环境的角度,理解并掌握鱼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在掌握核心概念与知识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体悟到鱼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与其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从而进一步提升“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以及理解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课标分析本节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物多样性”这一主题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大概念是:2.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重要概念是: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繁殖方式等,可将生物分为不同的类群;对应的次位概念是: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具有适应其生活方式和环境的主要特征。
言下之意,首先学生要学会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其次,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所学知识,总结出鱼的主要特征。
最后,学生能够意识到人类与鱼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学情分析1.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一些常见的鱼比较熟悉,部分同学可能会有养鱼经验。
学生通过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对所涉及到的无脊椎动物已经了然于胸,对于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这个知识点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
但学生平常大多注意到的是鱼的形态,观察过鱼口的张开闭合,但是常常忽视鳃的作用,对于鱼究竟是如何呼吸的,还不清楚。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课题:5-1-4 鱼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2.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教材与学情分析《鱼》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4节。
它是在学习了六类无脊椎动物之后,学生们首次接触的脊椎动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删减,但是更加突出动物结构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所以课上可以设置观察活动或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指导学生完成“观察与思考”活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了解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学生对鱼这个类群非常熟悉,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小组讨论和代表展示等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课堂,将知识深入浅出,使理解更为透彻。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教学用具希沃课件、视频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大家都有吃鱼的经历,鱼肉有丰富的营养,但吃鱼时若不小心的话容易被鱼刺卡住。
接着请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图片,了解鱼骨的整体情况,并观察集中其他动物的骨骼(恐龙、鸟、人类),引导学生找出骨骼中的共同点,明确其中都有脊柱,说明脊柱是由若干块脊椎骨构成的,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进而明确指出: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从而引入鱼类内容的学习。
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材分析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所以本节简化了,只着重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2.学生已学过探究活动,基本了解探究活动的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实验分小组进行,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通过观察“鱼魄作用“的实验,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鱼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意识。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教法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学法自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知道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例举集中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并进行比较。
让学生尝试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推测脊柱的功能。
观察鲫鱼骨骼标本中的脊柱和脊椎骨,说出几种有脊柱和无脊柱的动物名称。
[鱼类的主要特征]问: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如果我们人类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结合已有知识经验,对教师的提问进行分析、讨些问题?鱼有哪些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论。
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活动一: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1指导学生分小组观察鲫鱼,提示观察方法,完成"观察鱼思考"讨论题1、2题,同时结合教材第20页的结构标注图,填写各鱼鳍名称。
鱼课题第一章第四节鱼课型第1课时1. 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授课目标2. 学会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构造特点。
3. 掌握鱼类的主要特点。
4. 经过视频显现和察看图片以及实验等方式研究鱼类的外面形态和呼吸特点,认识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概括鱼类的主要特点。
5.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现状及保护。
;1.研究鱼的外形、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的主要特点。
重难授课重点点 2. 举例说明鱼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法授课难点学法察看法 , 讨论法教具学具准备鱼类的运动方式和呼吸过程。
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 有关视频教学设计二次备课一、查学诊疗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有什么特点?主要代表动物有哪些与人类有什么关系??教二、示标导入故事:一天,小鱼看到蝗虫飞来飞去,便忌妒地说:“飞算什么本事,你会在水里游泳吗?” ,蝗虫说:“我诚然不会游泳,可是敢把头放入水中,你敢学登陆上来吗?”小鱼说:“比就比!”说完,蝗虫把头埋入了水中,小鱼只好跳到了岸上。
接下来,小鱼会怎么样呢?原因是什么呢?过三、导学施教研究主题一:动物分类程(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科学家按体内有没有脊椎骨把他们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
像蚯蚓、珊瑚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无脊椎动物?像鱼这样,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脊柱的动物是脊椎动物。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属于脊椎动物?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二)多种多样的鱼显现图片:你认识哪些鱼?请你说说。
1.列举常有的海水鱼:带鱼、银鲳、鲸鲨、石斑鱼、比目鱼。
2.淡水鱼 ( 四大家鱼 ) :鳙鱼、鲢鱼、草鱼、青鱼;研究主题二:鱼为什么能生活在水中?观看视频找出鱼的主要特点.1.鱼类能靠游泳来获取食品和防守敌害(1)体型:流线型(2)体表:有鳞片、黏液(3)动力:躯干部和尾部的摇动(4)协调与平衡:鳍( 5)沉浮:鳔[ 问题 ]你知道鱼的各样鳍的名称和作用吗?[ 演示实验 ]同学们能够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盛水的玻璃缸中,先察看它的外形。
第 1 页第四节鱼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在《鱼》教学中立足学生的基础及需求,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体验,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鱼》一节重点以鱼类为例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活动栏目,使学生在观察、探究、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进而认识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3.说出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情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
2.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难点:
鱼与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
为此,结合本教材内容实际,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点创设情境,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继而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活动,使学生在设计实验、实施探究、观察、分析等过程中认识鱼类运动和呼吸的特点是如何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适应也是相对的,学生所熟悉的周边水污染的实例又作为课程资源由学生搬到了课堂,亲身的体验感受会更加深刻,爱护环境的意识在学生的内心生成,为此最后设计的调查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潜水员海底考察视频资料、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鱼鳃结构挂图。
2.学生:预习探究鱼的呼吸实验;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第 2 页多媒体展示:潜水员海底考察的视频资料(情境:广阔的海底世界中各种
水生动物自由生活,潜水员身着潜水服背带氧气瓶在海中漫游。
)
面对同样在水中运动的水生动物和人,你能提出哪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资料,思考并交流。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视频资料为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重点研究鱼类等水生动物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导入课题《鱼》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己认识的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初二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讨论交流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后边内容的活动设计。
】下面先重点以鱼类为例探究水生动物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特点。
——引入鱼
自主合作,逐层探究
刚才已有学生谈了点鱼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下面具体通过实验来探究。
分发准备好的鲫鱼,为学生做好观察准备。
学生活动:
1.进一步观察分析:除前面谈到的特点,鱼类能够在水中生活与还与哪些特点有关?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与水中生活适应的重要的生理特点:运动和呼吸。
出示观察指导,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
1.1鲫鱼的体表及外形特点怎样?有什么好处?
1.2游泳的器官有哪些?在不同的运动状态(如向前、上浮、下潜转弯等)时它们的摆动情况一样吗?这样摆动对游泳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经验和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因此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情况及随机生成的课程资源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师的导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
依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
为此将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1。
3与陆地环境相比较水中空气含量较少,这会使我们在游泳时有什么样的感觉?鱼类又是如何在水中自如呼吸的呢?引入——与水中生活适应的呼吸特点
3.合作探究2:鳃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
出示观察提纲,学生合作探究:
3.1口和鳃盖后缘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3.2将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3根据初二所学人体呼吸的知识猜一猜水流经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观察分析鱼鳃的哪些特点使鱼适于水中呼吸?
3.4观察鳃丝在水中和在空气中状态有什么不同?这样对鱼在水中呼吸有何好处?班内交流探究成果。
小结:鱼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活。
再次展示多种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分析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鱼的呼吸特点由学生依据观察提纲,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的手段自主学习获得,既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又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
同时前面的知识为鱼类特征的得出奠定了基础。
】
除鱼类外,前面同学们说出了一些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各种水生动物到底有
何生存高招呢?
4.自读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其他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第 3 页【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读拓展所学知识,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
三、拓展提升、系统归类
除了本领高超的水生动物,其他动物你认识哪些?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学生交流引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
多媒体展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
学生活动:讨论这些动物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呢?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环境及结构认识动物,使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
】
小组交流的过程教师恰当的总结。
如下: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分类
按照结构分按照生活环境分脊椎动
水中生活的动物
无脊椎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四、关注环境,情感升华
生物圈中各种动物凭借自己独特的“本领”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然而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生物,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人类却在无情的干扰、影响着它们的生活。
学生活动:
1.交流:你身边水污染的实例有哪些?
2.谈一谈:假如你是生活在污水中的一条小鱼,你会有何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3.谈一谈: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设计意图:转换角色、献身体验的做法,会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
小结:有人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地球不能没有生物”,作为生物圈的主宰者,为了更好的生活,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试图在寻找适于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不幸的是生物圈Ⅱ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最为生物圈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生物朋友,为保卫我们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课外延伸,关爱社会
学生活动:
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分析环境污染原因,为治污工作献一份良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
<板书设计>
鱼
一、动物的分类
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二、多种多样的鱼类
四大家鱼
三、鱼类主要特征
体形
体表
运动
第 4 页呼吸
四、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反思>
将课堂还给学生,才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关注学生的生
命个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发挥。
关爱每个生物个体的生命,学生的生命意识才得以提升。
因此教学设计应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
本节课紧紧围绕“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主线展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各教学环节,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同时随机依据生成的课程资源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应用老经验、旧知识生成新问题,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师生之间思维的互动和生成。
与此同时,自己也意识到再好的设计,探究实验的效果仍须通过通过实际探究才能得以验证,而操作的规范性、精准性都会影响探究结果,因此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仍是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