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发展综述
- 格式:pdf
- 大小:1013.80 KB
- 文档页数:8
深海开发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深海是指海洋深度大于200米的海域,在深海中具有广泛且重要的资源,如矿产、石油、天然气等。
随着人类对能源和资源需求的增加,深海开发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深海开发技术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深海开发技术现状1.深海采矿技术深海采矿技术是指在深海中的矿床中进行采矿作业的技术。
目前最常用的采矿技术是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技术,其采用箱采、暴露、深海淤泥水、水冲、挖掘机操作等方式进行装载、运输和卸载。
在深海黑色金属沉积物探矿和采矿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深海泥沙层厚度较大,含水量较大,泥沙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需要采用一系列技术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深海油气开采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作业的技术。
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保证了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两大核心利益。
目前,深海油气开采技术主要采用钻井技术进行作业。
目前已经在深海中实施了多个海底油井,部分油井的水深达到了3000米以上。
目前,钻井深度已经达到了4000米左右。
3.深海渔业技术深海渔业技术是指在深海中进行捕捞作业的技术。
深海中拥有大量的珍稀鱼类和海洋生物,如深海鲨鱼、深海浅水区等。
深海渔业技术主要通过实现深海渔业物种特有的高压、高温、高压、高盐环境下的灵活性和生物力学适应性,提高渔业资源利用的品质和效率。
二、深海开发技术未来发展趋势1.大型海洋平台和装备的开发未来深海开发的趋势是技术设备的进一步升级,特别是大型海洋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在深水区域的连续作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深海开采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此外,深海作业装备的开发和应用也将成为未来深海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以满足深海开发不断增长的需求。
2.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未来深海开发的另一个重要趋势是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开展,这需要建立海洋科学研究平台,整合各学科资源,形成深海开发的综合研究体系,提高整体创新能力和深海资源开发的科学性,以保证开发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海洋油气钻井设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引言:海洋油气钻井设备是现代海洋石油开发的重要工具之一,它为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本文将对海洋油气钻井设备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分析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1.早期海洋钻井设备:起初,海洋的钻井活动主要依赖于陆地设备的改进和移植。
20世纪初,美国首次采用木质结构建造了海上钻井平台。
然而,这种设备在面对恶劣海况和深水钻井任务时存在显著的局限性。
2.深水钻井设备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随着石油需求的增长和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人们开始探索深海钻井的可能性。
1953年,美国Gulf的“湖泊弓”号平台实现了深水钻探的突破,使得海洋石油勘探进入了新的时代。
3.自航式钻井平台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随着海洋石油勘探的不断推进,需求逐渐从浅海向深海延伸。
自航式钻井平台应运而生,其具备自航能力,能够在水深较大的海域进行钻探作业。
这种设备能够在海上停泊,无需依赖于陆地设施。
4.海底油气生产平台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海底油气生产平台开始出现。
这些平台能够在离岸较远的地点进行石油开采,并将产出的油气通过管道输送回岸上。
这种方式避免了长距离的输送和支援需求,提高了海洋油气开发的灵活性和效率。
5.自抱式钻井平台的新突破:自抱式钻井平台是现代海洋石油勘探的主力设备之一。
它采用了摄水线设计,能够快速安装和解除,适应各种水深和工作环境。
自抱式钻井平台可以在任何地点实现钻探作业,其高效、可靠的特点极大地推动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发展。
二、现状分析:1.发展动力: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地面石油资源的逐渐减少,使得海洋油气开发成为能源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各国政府和能源公司加大了对海洋油气钻井设备的投资,致力于开发更深、更难开采的深海油气资源。
2.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海洋油气钻井设备也在不断创新。
第四代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出现,使得深海钻探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新一代的钻井设备采用先进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抗风浪系统,以更高的效率和安全性进行作业。
世界海洋平台及其建造现状和发展前景综述0 引言21世纪是真正的海洋世纪。
陆地上的资源日渐枯竭,资源开发逐渐转向海洋,尤其是深海勘探和开发已成为必然趋势。
近几十年来,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尤为迅速,人类全面认识和利用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海洋资源勘探和开采业的发展,加大了各国能源部门对海洋油气钻采设备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海洋工程及装备制造业在船舶工业中的份额不断增加,海洋工程及装备和其制造业的发展将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船舶工业的重要指标。
1 总体概述海洋平台结构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设施,是海上生产作业和生活的基地。
随着海洋石油开发事业的发展,各类海洋平台也随之应运而生。
自第一座钢质海洋石油开采平台于1947年在墨西哥Couissana 海域建成以来,世界上已建造近6000座海洋石油开采平台。
海洋平台的大致分类如下:据统计,自升式平台由于自身独有的特点(平台主体可以沿桩腿垂直升降),在浅海资源勘探和开发装备中仍占据较大比例。
截止到2001年3月,全球已经投入使用419座自升式平台和232座浮动式平台。
据美国统计,2001年至2007年,全世界投入海洋油气开发的项目将达到434个,其中水深大于500米的深水项目占到了48%,水深大于1200米的超水深项目占到了22%。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由浅海逐渐转向深海以及超深海,适应于深水勘探和开采的钻探船以及半潜式平台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相关数据见表1)。
⎪⎪⎪⎪⎪⎩⎪⎪⎪⎪⎪⎨⎧⎪⎪⎩⎪⎪⎨⎧⎪⎪⎩⎪⎪⎨⎧半潜式平台钻井船自升式平台坐底式平台移动式平台)牵索塔式平台(顺应式张力腿式平台混凝土重力式平台钢质导管架式平台固定式平台海洋平台Submersibles(座底式平台)7 0 7Drilling Barges(钻探驳船)51 0 51Totals661 101 762 随着生产向深海的不断进入,海洋油气资源浮式生产系统市场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大。
4.半潜式海洋钻进平台的发展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石油天然气开采已经逐渐由陆地转移到海洋。
据有关资料报道,全球90%以上海洋面积的水深为200~6000 m,因而广阔的深海领域必将是未来能源开发的主战场.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具有极强的抗—K浪能力、优良的运动性能、巨大的甲板面积和装载容量、高效的作业效率等特点,其在深海能源开采中具有其他形式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
4.1潜式钻井平台的发展4.1。
1 发展阶段自1961年世界上首座半潜式钻井平台诞生到目前,半潜式钻井平台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
第1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由座底式平台演变而来,这个时期平台作业水深为90~180m,采用锚泊定位。
1961年诞生的Ocean Driller为3立柱结构,甲板呈V字形;Blue Water钻井公司拥有的Rig NO.1半潜式平台为4立柱结构,该平台为Shell 公司设计;1966年Sedco135半潜式平台为12根立柱,为Friede Goldman公司设计,这个时期的平台结构布局大多不合理,设备自动化程度低。
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Bulford Dolphin,Ocean Baroness,Noble Therald Martin等为代表的第2代半潜式钻井平台,这类平台作业水深180~600m,钻深能力以6096m(20000英尺)和7620 m(25 000英尺)两种为主,采用锚泊定位,设备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1980~1985年,以Sedco 714,Atwood Hunter,Atwood Eagle,Atwood Falcon等为代表的第3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此时平台作业水深450~1500m,钻深以7620m(25000英尺)为主,采用锚泊定位,结构较为合理,操作自动化程度不高。
以Jack Bates。
Noble Amo$Runner,Noble Paul Romano,Noble Max Smith为代表的第4代半潜式钻井平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其作业水深达1000~2000m,钻深以7620m (25000英尺)和9144m(30000英尺)为主,锚泊定位为主,采用推进器辅助定位并配有部分自动化钻台甲板机械,设备能力与甲板可变载荷都有提高。
第五章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第一节半潜式钻井平台简介一、半潜式平台应用背景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中油气资源的开发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洋的平均水深为3730米,其中90%以上海洋面积的水深在200米至6000米之间,74%以上的水深在3000米到6000米间,而目前已探明的海洋石油储量80%以上在水深500米以内,因此有大量的海域面积还有待勘探。
随着世界油气需求的增加,陆上及近海常规水深的开发已趋饱和,海底油气的开采向深水域(水深450-1500米)和超深水域(水深1500米以上)发展。
随着水深的增加,传统的导管架和重力式等平台由于自重和成本的大幅度增大而不适合深水开发,因此适合于深海作业的钻采生产系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近几十年来,由于墨西哥湾、巴西、西非、北海等深水油气的不断开发,涌现出多种适于深海油气钻采生产的平台型式:张力腿平台(TLP)、Spar、半潜式平台(Semisubmersible)等,其外形及对比如下:半潜式平台又称立柱稳定式平台(Stable Column Platform),是浮式海洋平台的一种常见类型。
半潜式平台由平台主体、立柱(Column)、下体(Submerged Body)或浮箱(Buoyancy Tank)组成,在下体与下体、立柱与立柱、立柱与平台之间通常布置一些支撑连接。
平台上设有钻井机械设备、器材和生活舱室等,供钻井工作用。
平台本体高出水面一定高度,以免波浪的冲击;下体或浮箱提供主要浮力,沉没于水下以减少波浪的干扰力(当波长和平台长度处于某些比值时,立柱和浮体上的波浪作用力能互相抵消,从而使作用在平台上的作用力很小,理论上甚至可以等于零);平台本体与下体之间连接的立柱,具有小水线面的剖面,使得它具有较大的固有周期,不大可能和波谱的主要成分波发生共振,达到减小运动响应的目的;立柱与立柱之间相隔适当的距离,以保证平台的稳定。
因而,半潜式海洋钻井平台具有极强的抗风浪能力、优良的运动性能、巨大的甲板面积和装载容量、高效的作业效率、易于改造并具备钻井、修井、生产等多种工作功能,无需海上安装,全球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和自存能力等优点。
半潜式修井平台的概述与发展趋势概述:半潜式修井平台是一种能够在海洋深水区域进行油气勘探和生产的装备。
它是一种结合了悬挂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生产平台的混合型设施。
半潜式修井平台具备钻井和生产功能,能够在深海环境下钻探井眼、修井并进行生产作业。
半潜式修井平台通常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悬挂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生产平台。
钻井平台用于进行钻探和修井作业,而生产平台则用于提供生产设施和生活区域。
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可以通过连接系统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半潜式修井平台。
发展趋势:1. 大规模平台的兴起:随着海洋油气资源的需求和勘探开采技术的进步,半潜式修井平台正朝着更大规模的方向发展。
大规模平台能够提供更多的设备和设施,使得作业效率更高,并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井眼,进一步提高生产能力。
2. 深海水域技术创新:随着深海水域油气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半潜式修井平台需要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和更深的水深。
因此,未来的发展趋势将集中在技术创新和设备适应性的提高,以满足深海勘探和生产的需求。
3. 环保和可持续性: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和可持续能源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半潜式修井平台的发展也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
未来的半潜式修井平台将更多地采用清洁能源和环保技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 自动化和数字化:随着自动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半潜式修井平台将更加智能化。
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减少人力投入,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实现更好的作业管理和决策支持。
5. 国际合作与共享:海洋油气勘探和生产通常需要巨大的投资和资源,因此国际合作和共享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不同国家和公司之间的合作将能够共享资源、分担风险,并带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推动半潜式修井平台的发展。
总结:半潜式修井平台是海洋油气勘探和生产的重要装备,其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大规模平台、深海水域技术创新、环保和可持续性、自动化和数字化以及国际合作与共享等方面。
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录•定义•简介•类型•外型定义具有潜没在水下的浮体(下体或沉箱)并由立柱连接浮体和上部甲板,作业时处于漂浮状态的钻井平台。
简介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又称立柱稳定式钻井平台。
大部分浮体没于水面下的一种小水线面的移动式钻井平台,是从坐底式钻井平台演变而来的。
由平台本体、立柱和下体或浮箱组成。
此外,在下体与下体、立柱与立柱、立柱与平台本体之间还有一些支撑与斜撑连接。
在下体间的连接支撑,一般都设在下体的上方,这样,当平台移位时,可使它位于水线之上,以减小阻力。
平台上设有钻井机械设备、器材和生活舱室等,供钻井工作用。
平台本体高出水面一定高度,以免波浪的冲击。
下体或浮箱提供主要浮力,沉没于水下以减小波浪的扰动力。
平台本体与下体之间连接的立柱,具有小水线面的剖面,主柱与主柱之间相隔适当距离,以保证平台的稳性,所以又有立柱稳定式之称。
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类型有多种,其主要差别在于水下浮体的式样与数目,按下体的式样,大体上可分为沉箱式和下体式两类。
半潜式钻井平台并不像自升式钻井平台那样停留在海床上,反而工作甲板坐落在巨型驳船及中空的支柱上。
钻井平台移动时它们均浮在水面上。
在钻井现场,工人将海水泵入驳船及支柱内以令钻井平台部分浸入水中,亦即其名称半潜式钻井平台所指的意思。
当半潜式钻井平台大部分都浸在水平面下时,它就变成一个用作钻井的稳定平台,只在风吹及水流冲击下稍为移动。
如自升式钻井平台那样,大部分半潜式钻井平台均被拖到钻井现场。
由于它们卓越的稳定性,"半潜式"非常适合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进行钻井工作。
半潜式钻井平台可在水深至10000英尺的地方运作。
类型半潜式钻井平台的类型有多种,其主要差别在于水下浮体的式样与数目,按下体的式样,大体上可分为沉箱式和下体式两类。
沉箱式沉箱式是将几根立柱布置在同一个圆周上,每一根立柱下方设一个下体,称为沉箱。
沉箱的剖面有圆形、矩形、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