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卵巢交界性肿瘤再分期手术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 格式:pdf
- 大小:164.47 KB
- 文档页数:4
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56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2004 年6 月~2008 年6 月我院112 例良性卵巢肿瘤的手术疗效, 其中腹腔镜组56 例, 开腹组56 例,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105) , 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腹腔镜组均明显少于开腹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0105) 。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肿瘤安全可靠, 对机体内外环境干扰少, 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 卵巢良性肿瘤; 手术; 病例报告卵巢良性肿瘤的手术以开腹或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为最常用,另外还有超声引导下卵巢囊肿穿刺术[1]、阴式卵巢囊肿剥除术。
回顾我院2004年6月~2008年6月的临床资料,就最常见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做对比,腹腔镜手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腹腔镜下良性卵巢肿瘤剥除术56例(腹腔镜组),年龄16~58岁,平均38.7岁;肿瘤最大15 cm×14 cm×13 cm,最小3 cm×5 cm×3 cm;术后病理报告均证实为良性卵巢肿瘤,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2例,良性成熟性畸胎瘤13例,浆液性囊腺瘤10例,黏液性囊腺瘤7例,单纯性囊肿3例,良性纤维瘤1例。
开腹良性卵巢肿瘤剥除术56例(开腹组),年龄18~58岁,平均35.4岁;肿瘤最大17 cm×16 cm×15 cm,最小5 cm×4 cm×3 cm;术后病理报告均证实为良性卵巢肿瘤,其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9例,良性成熟性畸胎瘤15例,浆液性囊腺瘤12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单纯性囊肿3例,良性纤维瘤2例。
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106例分析: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肿瘤手术的疗效及应用前景。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106例良性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6例患者中103例在腹腔镜下完成,3例中转开腹,术后情况恢复良好。
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的特点。
标签::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良性卵巢肿瘤10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卵巢肿瘤剥除术的106例患者,年龄在19-48岁,平均34岁。
其中19例有下腹部手术史(11例剖宫产史,5例异位妊娠史,1例阑尾切除史,2例既往卵巢肿瘤剥除史)。
术前B超检查,肿瘤最大15CM,最小4CM;双侧7例,单侧99例。
术前常规检查CA125、AFP、CEA、B超等以排除恶性肿瘤,术中对可疑为恶性肿瘤病例作术中冰冻切片检查。
1.2方法1.2.1手术方法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头低臀高膀胱截石位,经阴道放置子宫举宫器协助手术操作(未婚者不使用),腹腔内注入CO2压力维持在10-12mmHg,行三点穿刺,脐部置腹腔镜,麦氏点及左下腹对应点各作5mm穿刺孔,置入器械进行操作。
3例患者因盆腔粘连严重,无法分离,中转开腹。
其中1例为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手术史。
1例为继发不孕病史6年。
103例完成腹腔镜手术,合并盆腔粘连者先松解粘连,再根据肿瘤类型,结合患者年龄及有无生育要求分别行卵巢肿瘤剥除或附件切除术。
1.2.2手术操作卵巢肿瘤剥除术:105例用单极电凝卵巢纵轴皮质,用分离钳钝性分离囊壁与卵巢正常组织界线,并用单极电凝钩作作电凝切开,暴露肿瘤,并钝性完整切除之,将肿瘤置于子宫直肠凹陷处,冲洗卵巢剥离面并电凝止血。
大囊肿可先吸出囊液,待肿瘤缩小后剥除囊壁,修剪多余的卵巢边缘[1],3-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创面,使卵巢成形,注意不要使正常卵巢皮质包裹于成形卵巢内。
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剥除术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肿瘤的手术技巧。
方法:回顾分析120例卵巢肿瘤行腹腔镜手术的技巧。
结果:120例手术均成功剥除;2例术中剥除组织送冷冻病理组织检查提示恶性肿瘤而中转开腹;无1例发生术中脏器损伤、术中大出血、术后化学性腹膜炎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60分钟,术中平均出血量50ml;全部患者术后疼痛轻微,4~6天出院。
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技巧,腹腔镜下行卵巢肿瘤剥除术,出血少,损伤少,并发症少,安全有效,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最佳方法。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肿瘤手术2005年1月~2010年1月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剥除术120例,现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20例,年龄17~42岁,平均32岁,有腹部手术史30例。
病例选择标准:术前详细询问病史,并行妇科检查,B超检查,CA125,AFP等,检查提示,卵巢良性肿瘤。
治疗方法: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仰卧位,在脐下缘切开皮肤1cm,脐部置镜,腹腔压力维持12~14mmHg(1mmHg0.133kPa)。
根据术中情况于下腹两侧做两孔穿刺,全面探查盆腹腔及卵巢情况,对可疑病灶剥除后均行冷冻切片病理检查。
电刀切开卵巢皮质至囊肿,完整剥离囊肿,剥离面电凝止血,如肿瘤较大,可先吸出部分囊液后再行剥离。
对于巧克力囊肿,多有盆腔粘连,在分离和剥离过程中可破裂,先吸取并冲洗囊液后再剥离。
对于卵巢畸胎瘤,先从容易处入手,以能完整剥除囊肿尽量不外溢为原则;若有外溢,尽可能避免液体流向腹腔,使囊内液体局限于盆腔内吸净,再以温热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盆腔,放入标本袋中取出标本。
结果120例全部在腹腔镜下成功剥除。
5例术中剥除组织可疑恶性,送冷冻切片检查。
2例提示恶性肿瘤而中转开腹扩大手术范围,分別为未成熟畸胎瘤、卵巢内胚窦瘤。
其余均为卵巢良性肿瘤。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50例,浆液性囊腺瘤35例,良性畸胎瘤20例,单纯性囊肿5例,粘液性囊腺瘤8例。
腹腔镜在治疗卵巢良性肿瘤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
结果 76例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是临床上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30-02良性卵巢肿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蒂扭转、肿瘤破裂以及恶性病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传统的治疗方法采取剖腹手术剥除卵巢良性肿瘤,一般术后并发症多,容易造成粘连。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腹腔镜在妇科手术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多数卵巢良性肿瘤都能够在腹腔镜下完成,并取得满意的效果[1]。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中共76例实施了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良性肿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76例,年龄21岁~56岁,平均43.2岁,其中卵巢畸胎瘤28例(双侧8例),卵巢巧克力囊肿18例(双侧5例),卵巢载液性囊腺瘤15例,卵巢冠囊肿10例(双侧2例),卵泡膜细胞瘤5例。
囊肿平均直径(6.58士4.25)cm。
1.2诊断标准[2] 首先采用彩超进行初筛,对疑似良性卵巢肿瘤的病例,再经螺旋CT或 MRI进行诊断,此外还可应用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CA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和癌胚抗原(CEA)作为辅助诊断,对最终确诊为良性卵巢肿瘤的患者实施手术,术中切除标本均经冰冻切片及术后病理检查证实。
1.3腹腔镜手术建立气腹,压力维持在10~14mmHg,穿刺后植入腹腔镜。
对腹腔和盆腔内有无活动性出血以及腹水等情况监测。
之后在麦氏点处置入1根10mm的套管针,在对侧面相应部位置入1根5mm的套管针,先吸取腹腔积液送病理检查。
腹腔镜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中的诊治进展
汪期明;叶玲芳
【期刊名称】《现代实用医学》
【年(卷),期】2015(027)011
【摘要】卵巢交界性肿瘤(BOT)又称低度恶性潜能肿瘤(LMPT)或低度恶性卵巢癌(LMOC),发生率低,美国报道每年新发病例为(1.5~2.5)/10万。
与卵巢上皮恶性肿瘤比较,BOT具有发病率低、病程进展缓慢、确诊时期别早、预后好、5年生存率高及较少的BRCA基因突变等特点,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对于BOTs的诊治均有明确指南,但研究结果存有较大差异,
【总页数】3页(P1402-1404)
【作者】汪期明;叶玲芳
【作者单位】315000 宁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315000 宁波,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31
【相关文献】
1.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科急症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白宏宇
2.腹腔镜技术在胆囊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梁霄;蔡秀军
3.腹腔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洪娜;王业涛;王巧民;余跃
4.腹腔镜在女性不孕诊治中的应用进展探析 [J], 赵蒞
5.腹腔镜在胃癌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J], 张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临床处理方式。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辅助化疗,随访8个月-10年,观察患者的存活率、复发率及妊娠情况。
结果:25例患者中未发现有1死亡病例,存活率为96%;2例患者复发再次行手术治疗辅助化疗,复发率为8%;3例保守治疗患者3年内成功自然妊娠。
结论:卵巢交界性肿瘤的预后远比卵巢癌良好,临床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对于临床分期处于晚期患者加以辅助化疗可改善预后。
【关键词】卵巢交界性肿瘤病理特点处理方法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0-0174-02卵巢交界性肿瘤(BOT)也被称为低度潜在恶性肿瘤,一般一些年轻的处于生育年龄的女性的发病率较高,BOT的发病率占所有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14%左右。
从生物学和组织学行为的角度分析,BOT是介于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之间的一种特殊类型,上皮细胞无间质浸润,但明显增生,临床常常较难诊断,存在误诊。
BOT的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由于BOT转移较慢,一般预后相对肿瘤癌患者良好。
本文主要对我院收治的2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病理特点和临床处理方法,提高诊断率和生存率,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0年5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5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平均32岁左右。
未育者10例(40%),已育者15例(60%),平均孕次2次左右。
均经手术治疗以及病理复核确诊,其中黏液性肿瘤和浆液性肿瘤患者居多,黏液性肿瘤13例(52%),浆液性肿瘤11例(44%),勃勒纳瘤1例(4%)。
1.2临床病理特征及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并未发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腹痛、腹胀、月经异常、引道不规则出血,部分患者会伴有下腹部包块。
腹腔镜在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的应用分析袁银诗;李晓纯;吴小霞【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35)021【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处理卵巢交界性肿瘤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妊娠结局及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腹腔镜手术处理的卵巢交界性肿瘤37例,其中浆液性16例,粘液性20例,子宫内膜样1例,患者年龄19 ~ 37岁,均有生育要求,要求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单侧卵巢交界性肿瘤行单侧附件切除术,双侧卵巢交界性肿瘤行双侧卵巢肿瘤剥除术,并进一步分析其妊娠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37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术后2年内妊娠30例,术后2~5年妊娠6例,1例未孕,术后随访6个月~8年,复发5例,病理证实仍为交界性肿瘤,行二次手术.结论腹腔镜在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中是安全可行的,但要严格控制手术适应症,并由经验丰富的腹腔镜医师施行,且术后要密切随访.【总页数】2页(P3146-3147)【作者】袁银诗;李晓纯;吴小霞【作者单位】522000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522000 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522000 广东省汕头市汕头潮南民生医院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腹腔镜在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J], 罗菊玉2.腹腔镜下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治疗早期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J], 胡婷;王宇翮;石钢3.腹腔镜下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早期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J], 高盼;朱振宁;严妮子;张娟;高卫华4.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预后及再生育功能的影响 [J], 贺敏;陈勇伟;郭源源5.单孔腹腔镜下保留生育功能的卵巢交界性肿瘤手术初探 [J], 秦真岳;施如霞;王慧慧;陈继明;董智勇;鲍明月;郑亚峰;肖惠超;马洋;蒋云芬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腹腔镜下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附5例临床报告)王小婕;杨尚武;黄浩【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卵巢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0月腹腔镜探查术中冰冻病理报告为卵巢恶性肿瘤而立即进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盆腔淋巴清扫,漏斗韧带高位切断,凝切子宫血管,超声刀凝切双侧骶韧带、主韧带,下推直肠,暂不切断阴道.行大网膜、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环切阴道穹隆,从阴道取出子宫、附件、盆腔淋巴结、大网膜及阑尾.镜下缝合阴道残端及盆腔腹膜,不留引流管. 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230.1±36.0)min,术中出血量(103.2±13.5)ml,盆腹腔淋巴结(15.8±5.6)个,术后肛门排气时间(2.3±0.4)d,术后48 h拔出尿管,术后住院时间(14.7±4.0)d.病理类型: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2例,卵巢黏液性囊腺癌2例,卵巢透明细胞腺癌1例.手术病理分期:Ⅰ期4例,Ⅱ期1例.随访8~24个月,(18.4±5.6)月,未发现复发,无腹壁穿刺口转移. 结论早期卵巢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安全可行,术后恢复较快,近期效果良好.%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comprehensive laparoscopic staging on early-stage ovarian carcinoma. Methods From June 2008 to October 2010, 5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ovarian carcinoma underwent comprehensive laparoscopic staging in our hospital. The clinical pathology and follow-up data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key surgical steps included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pelvic abdominal cavity, frozen section, and then comprehensive staging surgery of the ovarian cancer (pelvic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then cutting off the funnel ligament, condensating the uterine vessels, bilateral sacralligament, and cardinal ligament with the harmonic scalpel, and pushing down the rectum, and finally removal of the vagina). We did the omental resection, removed the appendix, put the vaginal sleeve circumcision into the vagina,and finally removed the attachments, pelvic lymph nodes, omentum appendix and uterus from the vagina. After the procedure, the vaginal stump and pelvic peritoneum was sutured without leaving a drainage tube. Results All the procedures were completed successfully without conversion to laparotomy, no major intraoperative 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230.I ±36. 0) min,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as ( 103.2 ± !3.5) ml. A mean of 15.8 ±5.6 pelvic lymph nodes were removed during the procedure. The patient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ed in (2.3 ±0.4) days after the surgery, and the urine catheter was removed in 48 hours. The mean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 of the patients was (14.7 ±4.0) days.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wo cases of ovarian serous papillary adenocarcinoma, two cases of ovarian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and one case of ovarian 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 and pathological staging showed four cases of stage I and 1 cases of stage 0 . The paitent were followed up for 8 -24 months with a mean of (18.4 ±5.6) months, during which no recurrence or metastasis to the puncture site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Comprehensive laparoscopic staging is safe and feasible for early-stage ovarian carcinoma with good short-term outcomes and quick postoperative recovery.【期刊名称】《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年(卷),期】2012(012)006【总页数】3页(P485-487)【关键词】早期卵巢癌;腹腔镜;全面分期手术【作者】王小婕;杨尚武;黄浩【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妇科,佛山5282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妇科,佛山528200;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妇科,佛山52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1早期卵巢癌(Ⅰ~Ⅱ期)的基本术式是按照国际妇产科联盟分期标准施行全面分期手术,包括全面探查,腹腔细胞学(腹水或盆腔、结肠侧沟、横膈冲洗液),大网膜切除,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腹膜活检[1]。
Ⅱ~Ⅲ期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的肿瘤及生育结局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手术(FSS)的Ⅱ~Ⅲ期卵巢交界性肿瘤(BOT)患者的肿瘤及生育结局。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3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FSS的40岁及以下Ⅱ~Ⅲ期BOT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资料,分析其肿瘤结局,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病生存(DFS)时间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其生育结局。
结果(1)一般临床病理资料:本研究纳入接受FSS治疗的Ⅱ~Ⅲ期BOT患者共79例,其年龄为(27.5±6.7)岁,中位肿瘤最大径为10.4 cm(范围:4.8~90.0 cm),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为Ⅱ期45例、Ⅲ期34例,病理类型为浆液性48例、黏液性21例、子宫内膜样1例、混合型9例,肿瘤累及单侧卵巢41例、累及双侧卵巢38例,伴微浸润5例,微乳头亚型17例,卵巢外浸润性种植5例,合并腹水31例。
(2)肿瘤结局: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范围:8~146个月),随访期内24例(30%,24/79)患者复发,其中二次复发5例、三次复发2例;2例(3%,2/79)死亡,1例(1%,1/79)带瘤生存。
(3)影响DFS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交界性黏液性肿瘤、肿瘤最大径>13.15 cm、FIGO分期为Ⅲ期、合并腹水、微乳头亚型、卵巢外浸润性种植、累及双侧卵巢均显著影响接受FSS治疗的Ⅱ~Ⅲ期BOT患者的DFS时间(P均<0.05)。
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为Ⅲ期(HR=4.555,95%CI为1.525~13.607)、微乳头亚型(HR=2.396,95%CI为1.003~5.725)是影响接受FSS治疗的Ⅱ~Ⅲ期BOT患者DFS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 均<0.05)。
(4)生育结局:随访期内有生育意愿者36例(46%,36/79),其中29例(81%,29/36)成功妊娠,27例(75%,27/36)成功生育健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