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肿瘤(2015年.9.22)5
- 格式:ppt
- 大小:1.68 MB
- 文档页数:69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交界性肿瘤的特点有哪些
导语:很多人都不了解交界性肿瘤,但是我们都知道,交界性肿瘤是介于良性以及恶性之间,所以说对于人们生体健康,会存在非常大的威胁,因此现在我
很多人都不了解交界性肿瘤,但是我们都知道,交界性肿瘤是介于良性以及恶性之间,所以说对于人们生体健康,会存在非常大的威胁,因此现在我们要去了解一下,交界性肿瘤的一些特点通过这些特点,具体认识这种疾病,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好预防,远离它的出现。
1. 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介于良性腺瘤与癌之间的具有恶性潜能的卵巢上皮性肿瘤。
2. 病理学表现为肿瘤上皮呈复杂性增生,同时伴有细胞及结构的轻-中度的非典型性,并且这种结构应至少占到肿瘤的10%。
肿瘤不出现超过微浸润范围的间质浸润。
3. 肿瘤整体预后好,对于年轻有保留生育功能要求的病人,可行保守手术。
无生育要求的患者,标准术式是留取腹腔冲洗液后作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腹膜多点活检。
不必常规切除盆腹腔淋巴结。
4. 术后无肿瘤残留者和没有腹膜浸润的患者不必接受辅助治疗;化疗宜选用较温和的PC方案,疗程不宜过于集中。
5. 最重要的预后因素是卵巢外病变的性质,II、III期患者腹膜种植的类型是主要的预后因素。
术后残留病灶的大小也有预后意义以上就是交界性肿瘤的特点介绍,通过这些介绍,那么大家在平时生活当中,就应该注重这种疾病,因为它的出现给人们身体健康产生的威胁非常大,所以只有我们更多的去注重和了解,才能够更好的帮助自己,降低这种疾病的危害。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最新:卵巢交界性肿瘤治疗卵巢交界性肿瘤(BOT)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 ~ 20% ,其生物学行为介于卵巢良相中瘤与恶性浸润性肿瘤之间,为低度恶性卵巢肿瘤。
【摘要】卵巢交界性肿瘤(BOT)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 - 20% , 其生物学行为介于卵巢良的中瘤与恶性浸润曲中瘤之间,为低度恶性卵巢肿瘤。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认为大多数患者接受了过度治疗。
主张对部分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行保守性手术治疗。
目前对于BOT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标准和治疗规范,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及争议。
就BOT在手术治疗(全面分期手术、保守性手术、再分期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应用\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后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卵巢交界性肿瘤(borderline ovarian tumor, BOT )最早由Taylor 于1929年提出,其占卵巢上皮性肿瘤的10% - 20% ,年发病率约为4.8/10 000[ 1 L与卵巢癌相比,BOT主要发生在年轻妇女,期别较早,预后较好。
文献报道I期肿瘤占50%-85%[2]o BOT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3 1但目前对BOT的研究多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BOT治疗中的不少争议。
就BOT的手术治疗(全面分期手术、保守性手术、再分期手术、腹腔镜手术∖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后治疗进行综述。
1 BOT的病理类型及预后BOT的常见病理类型包括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erous BoT ,S-BOT , 约占65% )及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ucinous BOT, M-BOT ,约占32%),其他少见的病理类型包括卵巢交界性透明细胞肿瘤、子宫内膜样肿瘤、移形细胞肿瘤和混合性肿瘤。
S-BOT又分为典型S-BOT和微乳头型S-BOT。
其中典型S-BoT约占S-BOT的90% ,微乳头型S-BOT 占S-BOT的5%~10%。
基础研究证实,微乳头型S-BOT是S-BOT 进展至低级别卵巢浆液性癌的过渡阶段,因此,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与随访应更积极[4 ]o但也有研究未能发现微乳头型S-BOT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交界性粘液性肿瘤病情介绍
导语:卵巢交界性粘液性肿瘤,可以说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虽然说这种疾病,存在的恶性变化几率非常低,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女性而言,
卵巢交界性粘液性肿瘤,可以说是现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问题,虽然说这种疾病,存在的恶性变化几率非常低,但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女性而言,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这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在治疗问题上必须遵守最科学的方法。
病情分析:
1、卵巢粘液性交界性肿瘤,一般认为,交界瘤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肿瘤,临床上预后较好。
粘液性者5年生存率98%,10年生存率96%。
2、治疗原则上应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
但对于年轻要求生育者,如果肿瘤只侵犯单侧卵巢,并且限于卵巢组织内,可只切除患侧卵巢,但需严密定期随访。
若有卵巢外扩散,应行全子宫加双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术后辅以化疗,如:顺铂腹腔化疗两个疗程。
但在是否行淋巴结清扫的问题上存有争议。
建议定期复查超声以观察病变恢复及发展情况,如果腹腔内种植处肿物生长迅速,建议您手术治疗,切除肿物送病理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期间注意休息,进食高蛋白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度劳累、受凉感冒及剧烈运动,
以上就是关于女性,卵巢交界性粘液性肿瘤的的病例分析,以及在治疗问题上,我们必须注重的各项问题,对于女性而言,治疗问题是需要注重的,而且治疗之后,我们也应该做定期的检查,因为这种疾病,其实也存在复发的可能。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特征与治疗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是20世纪70年代初被提出的诊断名词,是不伴有间质浸润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
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包括浆液性、黏液性、子宫内膜样、浆黏液性、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和交界性Brenner瘤这6种病理类型。
随着上皮性交界性肿瘤的深入研究,对其发生发展有了深刻了解,在诊断与诊治层面也有了明显突破。
早期诊断、诊治措施以及预后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让大家明白上皮性交界性肿瘤有哪些重要问题,我们为大家做一个具体的研究,同时提出一些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交界性肿瘤特征1.1临床特征卵巢上皮性交界性肿瘤平均患病年龄约46岁,自15岁开始,55-59岁达到高峰,和卵巢癌相比,比卵巢癌年轻十岁,年发病率约4.5/10万人,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约95%和90%。
卵巢上皮性肿瘤中良性占绝大部分,交界性肿瘤不到5%,其中浆液性和黏液性交界性肿瘤最常见,透明细胞交界性肿瘤和交界性Brenner瘤罕见。
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无症状的盆腔包块,肿瘤体积较大时可有腹痛、腹胀等。
肿瘤标志物CA125、CA199等对于鉴别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卵巢肿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特异性较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炎性病变、妊娠期、排卵期、月经期等其他非恶性病变时也可升高。
37-55%的浆液性交界性肿瘤病例为双侧性,黏液性交界性肿瘤原发性为单侧,双侧发生要首先排除阑尾、胃肠道、胰腺胆道转移可能。
1.2病理组织学特征以往黏液性肿瘤分为胃肠型和子宫颈内膜型两大类,2014年版WHO将黏液性肿瘤(子宫颈内膜型)归为浆黏液性肿瘤,因为它的形态学和生物学行为上均类似于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仅指胃肠型。
黏液性交界性肿瘤缺乏间质浸润,细胞轻-中度异型,当局部或散在多灶出现重度细胞异型时,应诊断为黏液性交界性肿瘤伴上皮内癌,局限于卵巢的上皮内癌,预后很好,接近100%。
交界性肿瘤可以伴有微浸润和微浸润性癌,两者浸润灶最大径<5mm,不足以诊断为浆液性癌,这两者容易出现双侧卵巢受累、肿瘤外生性生长以及腹膜种植,但文献中病例数量不足,无法对其临床意义得出确切结论,也无证据表明采用随诊或其他治疗对其复发和生存有影响。
DWI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与Ⅰ期卵巢癌中的鉴别诊断价值1. 卵巢交界性肿瘤与Ⅰ期卵巢癌的临床特征卵巢交界性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卵巢肿瘤,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下,约占所有卵巢肿瘤的10%左右。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肿块、腹痛和腹水等症状,一般情况下癌胚抗原(CA-125)的水平正常或轻度增高。
而Ⅰ期卵巢癌也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多见于更年期前或更年期,临床症状通常较轻,早期发现率不高,常见表现包括腹痛、腹胀、部分性腹部包块等,CA-125水平可不升高或轻度升高。
2. DWI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与Ⅰ期卵巢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WI是一种利用水分子在不同温度、密度和形态下运动的差异来对组织进行成像的技术,其敏感性高、成像速度快,已成为评估肿瘤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的重要手段。
在卵巢交界性肿瘤和Ⅰ期卵巢癌的鉴别诊断中,DWI也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DWI定性分析通过DWI成像,可以对卵巢肿瘤组织的弥散情况进行定性判断。
研究表明,Ⅰ期卵巢癌组织的弥散效果通常较差,DWI呈现高信号,而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的弥散效果则较好,DWI呈现低信号。
这一特点有助于对两者进行初步鉴别。
(2)ADC值定量分析ADC值指的是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度,通常可通过DWI图像得出。
研究显示,Ⅰ期卵巢癌的ADC值通常较低,而卵巢交界性肿瘤的ADC值则较高。
这意味着在DWI成像中,Ⅰ期卵巢癌组织的信号强度高,ADC值低,而卵巢交界性肿瘤组织的信号强度低,ADC值高。
对ADC值的定量分析有助于在两者之间进行鉴别诊断。
3. 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见,DWI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与Ⅰ期卵巢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定性分析可以根据DWI成像的信号强度来初步判断肿瘤组织的弥散情况,而定量分析则可通过ADC值来进一步区分两者的特征。
还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研究以验证DWI在这一领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对DWI在卵巢交界性肿瘤与Ⅰ期卵巢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