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 格式:ppt
- 大小:170.00 KB
- 文档页数:7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液体混合在一起的情况。
比如,我们把盐放入水中,糖放入咖啡里,酒精与水相融合等等。
这些都是液体之间发生溶解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液体之间的溶解呢?简单来说,溶解就是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当溶质在溶剂中溶解时,它们的分子或离子会相互作用,使得溶质能够在溶剂中分散开来。
不同的液体之间溶解的能力是不同的。
有些液体能够很容易地相互溶解,而有些则很难。
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比如说,水是一种非常常见且优秀的溶剂。
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像我们熟悉的盐(氯化钠)、糖(蔗糖)等。
这是因为水分子具有极性,能够与许多具有极性的溶质分子或离子相互吸引,从而促进溶解。
而像油和水这样的组合,就很难相互溶解。
油通常是非极性的,水分子难以与油分子产生有效的相互作用,所以油会漂浮在水面上,形成明显的分层。
影响液体之间溶解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温度。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会增强。
比如,我们在泡糖水的时候,用热水往往能溶解更多的糖。
其次是压强。
对于一些气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的情况,压强增大,气体的溶解量会增加。
例如,打开碳酸饮料瓶时,压强减小,二氧化碳气体就会大量逸出。
另外,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相溶原理告诉我们,结构相似的物质往往更容易相互溶解。
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在许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配制各种溶液来进行反应和分析。
准确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能够帮助我们配制出浓度准确、性质稳定的溶液。
在医药领域,药物的溶解和吸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药物需要在人体内的体液中溶解,才能发挥作用。
研究药物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特性,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药物制剂。
在工业生产中,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也无处不在。
例如,在化工生产中,需要将原料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反应;在金属加工中,会用到各种切削液和润滑剂,它们的性能也与溶解现象密切相关。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探索溶解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的教材内容紧密围绕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展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然而,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如认为所有液体都能相互溶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的三个阶段,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教学难点:溶解速率的计算,影响溶解速率的具体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教学素材:有关液体溶解现象的实验报告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液体混合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物质会溶解在液体中,形成各种溶液。
而溶解现象是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的原理,掌握溶解实验的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溶解现象的定义及原理。
2. 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4. 提高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三、设计内容:1. 知识普及(15分钟):老师向学生讲解溶解现象的定义及原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
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生动地呈现相关知识。
2. 实验操作(4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步骤如下:a.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饱和食盐水溶液、白糖、食用油、纯净水、试管、试管架等。
b. 将每种物质分别取一定量放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其溶解情况。
c. 搅拌均匀,观察溶解程度,记录实验现象。
d. 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实验报告(3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要求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及结论等内容,要求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四、评价方式:1. 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20分):包括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的操作技巧、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等。
2. 实验报告的质量(20分):评价实验报告的内容是否完整、结构是否合理、文字表达是否清晰等。
3. 实验结果的准确性(20分):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五、课堂延伸:1. 辅导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修改和提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2. 组织学生展示实验成果,并进行同学间的互动交流,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老师。
2.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探究的结果,对溶解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液体之间溶解现象教学反思引言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描述了不同液体相互作用并最终形成一个溶液的过程。
在化学教学中,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溶解现象的深入理解。
通过对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找到优化教学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在进行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教学时,我们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1.理解溶解现象的定义及其特点;2.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3.能够进行液体之间溶解实验,并正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4.理解溶解物质在液体中形成的溶液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过程1. 概念讲解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溶解现象的概念进行深入讲解。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然后,向学生解释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阐述溶解现象的特点。
2. 实验演示接着,可以进行液体之间溶解实验的演示。
在实验演示中,选择一些常见的溶剂和溶质,例如水和盐,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实验过程中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溶解物质在液体中的微观结构。
通过实验演示,可以增强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3. 计算浓度在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后,可以进行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
通过计算溶质质量与溶剂体积的比值,让学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同时,可以举例说明不同浓度的溶液对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不同。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还能够进一步理解溶解现象的相关概念。
4. 深化理解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对液体之间溶解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例如溶解现象与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因素的关系。
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并由每个小组进行汇报。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加深他们对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理解。
教学评价与反思在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适当的评价和反思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教学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以及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身边的科学现象充满好奇。
但学生在溶解现象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和理解溶解现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溶解过程中的现象观察和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溶解现象的原因,总结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4.知识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5.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验证所学知识,巩固溶解现象的理解。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7.拓展延伸: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探究更多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影响因素:温度、压力、溶质溶剂的性质•实验观察:不同液体之间的溶解情况•结论:溶解过程中,溶质溶剂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液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液体之间溶解作用的影响因素。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
2. 溶解作用的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溶解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相关教学资料和课件。
b. 实验器材和药品:透明玻璃杯、盐、糖、蓝墨水、水。
c. 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
2. 学生准备a. 学生自带笔记本、铅笔和橡皮擦。
b. 学生自带实验报告本。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溶解现象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a. 介绍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b. 解释溶解作用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搅拌等。
3. 实验设计:a.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透明玻璃杯、盐、糖、蓝墨水和水。
b. 实验操作步骤:i. 将透明玻璃杯中倒入一定量的水。
ii. 向其中加入一小勺盐,观察盐是否溶解。
iii. 重复步骤ii,向另外一个杯中加入一小勺糖,观察糖是否溶解。
iv. 重复步骤ii,向另外一个杯中加入少量蓝墨水,观察蓝墨水是否溶解。
c. 观察记录:让学生记录每个试验的结果,并提出观察到的规律。
4. 实验讨论:a.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讨论以下问题:i. 盐、糖和蓝墨水溶解在水中的情况有何不同?ii. 温度和浓度对溶解作用有何影响?iii. 搅拌对溶解作用有何影响?b.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液体之间溶解作用的规律。
5. 拓展讨论:a. 学生围绕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展开自由讨论,可以提出一些与溶解现象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盐水能够导电等。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并进行探究和验证。
6. 总结归纳:在学生的讨论和实验基础上,由教师总结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基本规律,并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反思这一课的内容我把它作为教研课的内容。
在备课时,考虑到同窗小组实验和记录所需时刻较长,而且会有一些不确信因素,因此把教材后边的“醋、酒精和食用油是如何溶解的”放到了前面,而且省略了“醋在水中的溶解”作为课后作业。
教材前面的“胶水和洗发液是如何溶解的”放到了后边作为教师演示实验,并省略了“洗发液的溶解”作为课后同窗实验完成。
由此,这一节课内容较少,因此我有丰裕的时刻让同窗经历一个科学的观看进程,引导同窗在课堂中学会观看,学会归纳描述,深切地生成科学概念。
在实验器材的预备上,我就给同窗小组实验预备了两个棕色瓶(别离装酒精和食用油),两根木棒用于搅拌,还有两个装了水的试管。
力求让同窗在最少的活动中达到最有效的观看成效。
二十分钟的同窗实验,我引导了同窗从多层次的实验和观看操作活动中研究酒精和食用油的溶解现象。
通过优化对照观看进程,有效地引导同窗深切的观看。
因为学会观看,能在对照中深切的观看,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在同窗描述出所观看到的现象后,又和时引导同窗对现象进行深切的观看,并进行探讨,寻求其中的答案。
如:当酒精滴入试管后,浮在上面的红色酒精颜色有何不同?酒精和水溶液搅拌显现的气泡和食用油和水搅拌显现的气泡有何不一样?针对这些问题的研讨,促使同窗加倍深切地探讨,同时让同窗的描述能力取得了锻炼提高。
学会描述观看到的现象,是本课的又一重点,也是难点。
在实验观看进程中,我注重了引导同窗运用准确的词语进行表述。
如酒精进入水中是“慢慢溶解”,因为“上层颜色较深,基层颜色较浅”;食用油进入水中是“漂浮在水面上”,搅拌后是“分散水中又浮在水面上”…… 在演示实验中,我在往试管中倒入胶水时,胶水沿着试管壁划入了水中。
后来同窗在描述和记录时很多都用了“滑下去”那个词语,发觉这一现象后,我和时进行了纠正,从头拿了一个试管,在里面加满了水。
如此,同窗很清楚地看到倒入的胶水在水中缓缓沉入水底。
四年级科学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提到溶化,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化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化在水中。
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拟它们在水里的溶化情况,发觉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化的概念。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科学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对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已能简单地制定方案、实验设计和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已有初步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特别是通过观察与实验猎取证据〕的能力。
本班学生的难点在与如何合理填写实验汇报及如何精确地口头描述所观察到的溶化现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初步感知和认识溶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和液体之间,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化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化现象。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比拟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化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依据溶化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简单溶化与不简单溶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化现象。
教学反思在本堂课中,我让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确定研究的主题,在实验中验证,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相互质疑,经过剧烈的争论和验证得出结论,最终到达科学研究的目的。
而对于学生未提到的、与本课教学关系并不紧密的内容,则怀着“授之以渔〞的心态放手让学生自己依据习得的方法去研究。
所以,我们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处理,取舍课程资源,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想要的学习,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有用武之地,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培养和开展。
“教学细节〞形成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很多,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此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溶解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作业设计目标:1.了解液体溶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内容:1.理论知识学习: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液体溶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浓度、溶质、溶剂、溶解度等相关概念,并探讨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
2.实验操作: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液体之间进行溶解实验,比如水和酒精、水和沙糖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实验报告撰写:每个小组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并进行口头展示。
四、作业设计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同时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行深入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支持。
2.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液体进行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探讨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总结规律和特点。
4.实验报告:每个小组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加深对液体溶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评价方式:1.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度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完整等。
2.数据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能力,看是否能准确反映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
3.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口头展示能力,看是否能清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科书通过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分析的过程中,自主探究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的机械》这一单元,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才能更好地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可能有一定的认知,但需要通过实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让学生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有关。
3.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探究溶解的快慢与温度、搅拌等因素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经历溶解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溶解现象的规律。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搅拌棒、滴管等)。
2.课件、教学素材。
3.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菜汤中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吗?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呈现(10分钟)呈现教科书第75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内容为: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水和酒精,然后分别将糖块放入两个烧杯中,观察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3.操练(15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糖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溶解速度。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是教科版(2001)小学四年级上册关于溶解这一单元中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盐、糖等固体在水中溶解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
而这部分内容则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溶解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还能为后续学习不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几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展示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例如,把少量酒精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混合情况;把少量食用油倒入水中,比较与酒精和水混合的不同之处。
这些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液体之间相互混合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区分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知道有些液体能相互溶解,有些则不能。
②能够准确描述酒精和水、食用油和水混合时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观察并准确描述酒精与水、食用油与水混合时的现象。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牛奶、油等一些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比较它们的不同,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细致、客观地观察习惯、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在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活动中,重点指导三点:1、液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2、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搅拌静置之后,液体溶解了吗?教学准备:每组学生: 5毫升ep管4个,分别装牛奶、油、糖浆、红酒各5毫升;50毫升烧杯5个,内装30毫升水,玻棒一根等。
教师准备:烧杯、玻棒、小药勺、各种液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调查前概念1、谈话:你知道咱们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料吗?2、简介:傣族泡鲁达。
3、制作一杯泡鲁达:将椰子粉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椰子粉的溶解情况。
讨论:还需放入牛奶,会发生什么现象?4、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建立新概念1、直观操作,积累感性认识(1)出示油、牛奶、咳嗽糖浆、红酒,请学生观察液体特点。
(2)猜测:以上四种液体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3)讨论实验方法:倒入后要怎么观察,观察倒入液体的哪些方面?需要搅拌吗?怎么搅拌?搅拌后,需要静置吗?为什么?(4)教师示范搅拌方法。
(5)小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6)逐一汇报实验现象。
(7)视频展示:水银倒入水中的实验。
2、分析归纳,形成科学概念(1)请按照实验和视频中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把液体进行分类,并说说为什么?(2)教师小结:像牛奶那样放入水中会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像油那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没有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