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第一篇: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凡高自画像作品及其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了解画家的自我意识在作品上的表现,培养学生感受、体验、鉴赏绘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探求艺术美的积极性,从而为第二课时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之(二)——欣赏凡高的作品,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和细致认真的观察、感受、体验凡高自画像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强烈的情感表现,了解并感受凡高自画像沿袭传统到树立独特个人风格的特点。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对凡高绘画作品欣赏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欧洲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欣赏探求的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构建合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欣赏绘画作品的环境氛围,通过提问、发表感想、讨论等多种形式启发、引导学生对绘画艺术的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凡高简介第二阶段:1、欣赏凡高的自画像画2、附:[欣赏与讨论]从以下作品中感受凡高当时的心情和精神世界?说说你对这些自画像艺术特色的认识?(分组欣赏并讨论后,每组选1学生回答)3、结合凡高的时代背景欣赏以上作品。
4、小结。
5、欣赏凡高其它自画像作品。
第三阶段:小结。
第二篇: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自画像的作用并尝试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自画像中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学会联系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认识美术作品,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2、能力目标:从鉴赏自画像入手,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情感,能用自画像简单表达自己个性和情感。
3、情感目标:通过感受、讨论、分析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开阔眼界,体验美术家丰富的内心以及伟大的心灵,培养热爱美术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湘版教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内容主要是美术家的自我认知以及和社会的关系,所以本课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美术家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
本课的设计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鉴赏美术作品,在生活的情景里发现艺术之美。
教材用三组美术作品反映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展示了美术家从无意识的自我认同到追求完整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所走过的漫长道路。
(二)学习目标1、审美感知:兴趣-理解-创造,从对唤起学生自我意识入手,结合各种形式的自画像的分析和讲解,思考、探讨画家的生活与身心状态,加深学生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表现,进一步结合自身的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创意实践: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是如何在自画像中表现自我的,并能通过本课的欣赏让学生尝试着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3、艺术表现:结合艺术家的自我认同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也进行自我的认识和评价。
4、文化理解:激发学生对肖像绘画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
(三)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案学生:教材、白纸和笔(四)课时一节课40min(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分析法、情境教学法(六)教学重点理解自画像中美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学会联系美术家的生活、生存环境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探究画家在自画像上表达的情感、想法,通过鉴赏提高审美水平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七)教学难点通过对美术家自画像的鉴赏,培养立足人文精神,多元地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八)教学过程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爱美的时候,爱美之心,人人都有,美术家也喜欢将心目中的自我形象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诉诸画面,展示自我。
那么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呢?他是通过哪些形式来展示自我形象的呢?板书-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欣赏体会: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东西方名画家的自画像,多媒体展示16位美术家不同画派、不同国籍、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画家的自画像作品。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意义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美术家如何通过作品表达自我。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美术作品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或雕塑等形式,创作出体现自己特点的作品。
1.2 教学意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认识和接纳自己的独特性。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与步骤2.1 教学内容介绍几位著名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
分析美术家如何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特点。
2.2 教学步骤展示美术家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特点。
让学生欣赏和分析美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展示自己的独特性。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演示如何运用美术语言和技巧来创作体现自己特点的作品。
第三章:教学活动与互动3.1 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美术家的作品,了解其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确定要表达的特点和主题。
学生根据确定的主题,运用美术语言和技巧进行创作。
3.2 教学互动学生之间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学生向教师请教关于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的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是否能够体现自己的特点和主题。
评价学生的美术技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是否准确和恰当。
评价学生的创作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
4.2 教学反馈教师向学生提供关于其作品的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改进的方向。
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作品的修改和完善。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学生进行类似主题的创作,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画廊,观察和分析其他美术家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如何表达自我。
5.2 教学拓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创作一幅作品,展示团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参与美术比赛或展览,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获得更多的反馈和认可。
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案第一章:认识自我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性格和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方式。
1.2 教学内容: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性格和能力。
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外貌特征,如脸型、眼睛、鼻子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并在作品中进行表现。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观察外貌特征,分享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
绘画实践:让学生在纸上绘制自己的肖像,并添加一些代表自己性格和能力的元素。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绘画作品中的创意和表现力。
第二章:观察与表达2.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和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想法。
2.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如表情、姿态等。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想法和梦想。
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想法。
2.3 教学方法:自我观察:让学生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注意表情和姿态的变化。
绘画实践:让学生在纸上绘制自己的肖像,并添加一些代表自己内心情感和想法的元素。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自我观察中的专注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评估学生在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创意。
第三章:创意与个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发挥创意,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
培养学生通过绘画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观。
3.2 教学内容:讨论如何发挥创意,用自己的独特方式表达个性。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梦想和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绘画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审美观。
3.3 教学方法:创意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兴趣爱好、梦想和价值观,并讨论如何将其体现在作品中。
绘画实践:让学生在纸上绘制自己的肖像,并添加一些代表自己独特风格和审美观的元素。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创意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开场白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美术家眼中的自己》。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说教材《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一课时选自湘版美术教材选修模块《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二课,该单元主要讲述了美术文化与美术家个人,社会时代,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经济科技,地域环境等诸多因素的联系,本课题的教材内容则主要是谈美术家在过去历史上的地位及其发展,跟当今时代的艺术家的地位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美术家是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
教材提供的美术作品可以分为三组,反映出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
第一组作品《拉斯科岩画》和《埃及墓室壁画》是通过匿名的手段来表现自我的,艺术家仅仅是定位于“巫师”,“工匠”,“杂役”,甚至是“奴隶”;第二组作品是十四世纪来美术家的自画像,美术家把自己看成是负有文化使命的人。
如丢勒象基督,金农象隐士,伦勃朗象市民,真谛莱斯基则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自食其力的女性形象,此组作品反应出美术家对于自身的认同和身份的定位;第三组作品是处于生活场景或创作场景中的教学任务。
同时,为了实现我的教学构思,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增加学生阅图欣赏的数量,扩大学生知识容量。
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的需要,我将采用一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我将向各位评委老师阐述说明这个课时的教学设计。
说目标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美术家身份和地位的历史发展,理解美术家进行自画像创作的美术文化根源。
学生学会并能运用观察,借鉴,模仿,尝试等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美术鉴赏的学习技能。
2:过程与方法:学生使用判断思考,回答问题,图文表格,讨论交流,比较分析,分组研究,尝试动手等学习方法,按感受——分析研究——理解接受——审美获取——主动表现的学习过程,完成自我肯定的自画像创作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喜欢自画像这一美术创作形式;在生活中能运用自画像的途径对自我进行评价和肯定;进一步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用美术的眼光和观点塑造具有个性化的自我。
为了达到并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①鉴赏有代表的美术家自画像作品;②分析并理解自画像作品中所表达的自我肯定的美术创作意念;考虑到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要面临的一些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学生能运用美术学科的方式“读懂”和领悟美术家进行自画像的意念。
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设计具备可操作性,能达到教学的实效性,有效促进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设疑提问,作品欣赏,组织讨论,平等对话,小结归纳,图形示范等。
让学生对于美术家创作自画像的意念和表现形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学法上,我的知道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有思考交流,讨论分析。
与教师,他人进行对话,产生意见和沟通交流,形成个人观点。
最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尝试用自己所擅长的,所喜欢的,所表达的美术表现形式创作自己的自画像作品,达到品味审美意念,体会审美情感的学习目的。
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在美术教学课堂中,一个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支点和跳板”,因此,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选用画家梵高的两张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设置三个由易到难的提问,让学生早轻松,刺激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然后我用梵高的照片和自画像进行对照,用“梵高怎么就不把自己画的好看一点呢?”这样一句煽动性的话语,点出“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自画像中的自我表现”这一课题,同时进行课题板书,相应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60.环节二:讲授新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教材处理的就是美术家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一定历史透视和具体的美术作品的分析,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和自我表现之间的联系。
用PPT多媒体展示《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和《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两张作品,我设计为讲授新课的过渡环节,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
第二组图片我设计为课堂的重点,把教材中十四世纪以来的四位中外美术家的自画像作品设计成一个表格形式的学习单,设计活动一来突破教学难点。
表格5*4的格式,从画面形象,寓意象征两个方面让学生作出判断选择,学生在欣赏,讨论交流,协调合作中完成学习单上学习任务。
然后,由学生推举代表上台公布自己的结论,教师略作点评,并做相应的板书。
(板书:自我认同和角色定位)环节三: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我增加库贝尔,委拉斯贵兹,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作品来说明美术家用自画像的形式来表现作为一个“高尚人”的意念。
活动二的内容用思考与交流的方式完成,我设置了“美术家的地位和身份有什么变化?美术家是怎样看待自己的?”的思考题,形式为开放式的自由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从美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作,所处位置,神情态度等诸多形式内容上展开鉴赏分析讨论。
带动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积极地与周围的人交换思想,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自画像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轨迹。
在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后,可选代表上台阐述其观点。
初具体情况,也可机动灵活地展开小型辩论赛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的。
在学生发表观点的同时,教师也可抛出自己的观点,与学生交流感想。
为了让学生加强对教学重点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此环节倡导学生相互间的经验心得的交流,可采用分组讨论学习,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此外,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
此环节可继续采用教材上美术鉴赏内容,也可由教师或是学生自己收集的美术鉴赏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和容量。
此环节倡导学生质疑的学生精神,培养和加深自我感受、理解、思考的独立性,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建设与参考,但不能以简单的、经验性的观点代替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
环节四:能力拓展为了更好,更广的拓展学生的能力,我设计并开展第三个活动。
首先,从自我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到周围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出发,用平等交流的对话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大胆肯定:然后用PPT多媒体展示若干张自画像作品学生欣赏,有具象,意向,半抽象等的几种表现形式,为学生进行自画像创作的尝试练习提供技术参考。
教师也把自己的自画像作品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创作的感想;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创作出一张自画像,亲生体会美术家创作自我形象的意念,其间教师做巡回指导,并及时点评学生当中有特点的作品。
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更应是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方法的活动的理念,结合学术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采用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观点、思想、情感的表达。
环节五:A:在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之后,在给学生布置课后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收集画家凡·高的自画像作品,运用所学的几种鉴赏方法,从美术的角度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分析凡·高的人物性格与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
B:在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之后,总结美术家画像是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这一教学重点: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加工完善自己的自画像作品的创作,届时举办小型展览。
A:研究性学习是指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其宗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采用独立或合作的方式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B:回顾总结是本课结束前,教师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与技能,总结学习方法,布置课后学习任务。
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本课所学知识,我把黑板划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板书课题和主要知识点,一部分板书关键词,一部分准备张贴学生的美术绘画作品或一些美术作品。
结束语以上,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五个环节,我就湘版美术教材之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第四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的说课至此结束,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艺术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自我意识,以及这种自我意识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了解美术家的自我认同跟社会所分派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根据画面内容来认识、分析和阐释美术作品,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历史变化;自我和社会的关系。
教学内容美术家的签名、自画像以及反映他们工作场景的图像材料。
教学策略从学生对美术家工作和生活的想像入手,结合具体美术作品的分析,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另一方面通过历史背景的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美术家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认识。
适当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教材或课程所需图片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白纸和笔。
教学程序一、复习引入1.图片欣赏:前一课我们讲到,每个艺术家即使在表现同一个对象时,也会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且还欣赏过金农的作品《月华图》。
(出示图片)2.提问:请同学们想像一下,画《月华图》的这位艺术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口头描述对金农的想像。
)二、新授1.思考提问:现在我们来看艺术家本人对自己的描绘。
(出示金农的《自画像》)看看跟我们想像的有什么不同?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学生讨论)小结:美术家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和我们想像的不一样。
2.作品欣赏:《拉斯科岩画上的手印》、《埃及工匠正在制作狮身人面像》。
思考:这几件美术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有没有艺术家留下的痕迹?怎样留下来的?进一步思考: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留下来的?当时属于什么样的历史时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学生讨论,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
)3.作品欣赏:三幅《自画像》(丢勒、普桑、真蒂莱斯基)。
这是一组自画像。
仔细观察画面,回答下列问题:a.是正面还是侧面?男画家还是女画家?年轻还是年老?b.你是否知道这些艺术家的相关背景?他们分别属于什么时期?c.画面是否暗示出创作者本人是一位画家?通过什么方式来暗示的?如果没有这种暗示,那又是为什么?(结合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解。
)4.完成第61页的“思考与交流”:伦勃朗的三幅自画像。
这些自画像各自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中年以后的伦勃朗接连遭受不幸,晚年竟然落到靠救济金度日的地步,自画像也表现出一种浓厚的沧桑感。
)三、集体讨论对比分析《宫娥》和《画室》。
1.画家所在的环境或场所有什么区别?2.画家自己是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画面上的?3.能否看出画家对自己职业的看法?四、分组讨论1.讨论和分析对象:《听琴图》、《西园雅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