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20.89 KB
- 文档页数:4
教科版科学四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探索溶解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上的教材内容紧密围绕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展开,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然而,对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如认为所有液体都能相互溶解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误区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掌握溶解的基本概念,了解溶解的三个阶段,以及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解的三个阶段,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
2.教学难点:溶解速率的计算,影响溶解速率的具体因素。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各种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等),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等。
2.教学课件: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3.教学素材:有关液体溶解现象的实验报告和论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各种液体混合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是化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学习此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液体溶解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他们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意识。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作业设计目标:1.了解液体溶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3.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4.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内容:1.理论知识学习:教师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液体溶解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浓度、溶质、溶剂、溶解度等相关概念,并探讨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
2.实验操作:学生分成小组,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不同液体之间进行溶解实验,比如水和酒精、水和沙糖等,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
3.实验报告撰写:每个小组将实验数据整理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等内容,并进行口头展示。
四、作业设计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和材料,同时对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行深入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指导和支持。
2.实验操作:学生按照小组分工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选择一组液体进行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探讨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总结规律和特点。
4.实验报告:每个小组整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加深对液体溶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评价方式:1.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度进行评价,包括实验操作步骤是否正确、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完整等。
2.数据分析评价:评价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总结能力,看是否能准确反映液体之间的溶解规律。
3.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和口头展示能力,看是否能清晰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观察和描述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烧杯1个、酒精1、食用油1、醋1、筷子1、装水试管3、试管架1个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4分)师:同学们,下课十分钟是不是玩得口渴了?很想喝点水或饮料吧?生齐:是。
师:老师这里有一瓶果珍,如果我们想很快的喝到饮料,该怎么办呢?生:用水冲。
生:加热水。
师:好,老师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师动手操作。
)师:果珍在水里怎么了?生:溶解了。
师: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果珍在水里溶解了? 说说果珍的溶解过程。
生:果珍进入水中下沉慢慢扩散,水的颜色也变了。
生:搅拌之后果珍看不见了。
师:对了,果珍看不见了,已经完全溶解在水中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食盐、高锰酸钾、果珍等固体物质能在水中溶解.那么液体也能象食盐和果珍那样溶解在水中吗?今天我们就来观察液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板书课题.)意图:学生观察过食盐、高锰酸钾,但对于果珍有的学生喝过,有的学生没有见到过。
爱喝饮料是孩子的天性,当他们看见果珍变成饮料时会感到惊讶,同时也激起他们对本课探究的兴趣。
二、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样溶解的(15分)师: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物质,都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你们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生:老师这瓶是胶水,那瓶是洗发液.师:那请你们猜一猜胶水和洗发液能在水中溶解吗?小组讨论,汇报。
生:洗发液在水中能溶解,但是胶水我没有看到过我们想也能溶解吧!师:你说的很对,让我们一起观察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师:在做实验之前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实验的要求.出示幻灯:取一小勺胶水或洗发液慢慢地倒入盛水的烧杯中。
四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溶解/声音/天气/我们的身体溶解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2、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5、溶解的快与慢6、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7、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声音1、听听声音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3、声音的变化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5、声音是怎样传播的6、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7、保护我们的听力天气1、我们关心天气2、天气日历3、温度与气温4、风向和风速5、降水量的测量6、云的观测7、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我们的身体1、身体的结构2、骨骼、关节和肌肉3、跳动起来会怎样(一)4、跳动起来会怎样(二)5、食物在体内的旅行6、口腔里的变化7、呵护我们的身体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四年级科学上册《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及反思教科版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炎热的夏天你们最喜欢喝什么?(饮料)老师现在就来制作一杯饮料。
老师出示果珍,把果珍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果珍会怎样?提问:果珍在水里怎么了?(溶解了)回亿固体物质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这些固体物质均匀地分布在水里,形成透明、稳定的溶液。
2、引出课题。
那么,液体是否能像食盐和高锰酸钾那样溶解在水中呢?3、学生讨论回忆已有经验。
二、观察和描述胶水和洗发液的溶解过程提问:那么液体之间是怎样溶解的呢?1、出示胶水和洗发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的现象。
大家猜猜看,如果把它们分别倒入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2、学生小组讨论,猜测结果。
3、让我们一起做个实验看看胶水和洗发液是怎么在水中溶解的吧!老师做演示实验。
(1)取一小匙胶水或洗发液倒入盛水的玻璃杯。
(2)观察是怎样进入水中的。
(漂浮?下沉?)(3)观察在水中是怎么扩散的。
(轻轻搅拌一下怎么样?充分搅拌后怎么样?)(4)注意从杯子的侧面观察会更清楚。
(5)做好观察记录。
4、描述实验过程(1)我们观察到胶水的溶解过程是,一小匙胶水倒入水中,像一条透明的线缓缓地沉入杯底,并蜷缩在杯底,起先不扩散,轻轻搅拌一下,一条条透明的丝分散到水中。
充分搅拌后,透明的丝不见了,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2)洗发液倒入水中,沉入水底,聚在水底,不扩散,搅拌洗发液,洗发液小片的向水中扩散,一些浮到水面,充分搅拌,洗发液像云雾在水中翻滚,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慢慢地形生成稳定的溶液。
5、通过实验并和与食盐和高锰酸钾的溶解相比,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有什么特点?下沉在杯底,充分搅拌,慢慢地扩散,均匀稳定地分布在水中。
得出结论胶水和洗发液能溶于水。
三、观察和描述醋、碘酒、酱油和食用油的溶解过程1、提问: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胶水或洗发液的溶解过程,知道了胶水和洗发液充分搅拌后,能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也就是能溶解在水里。
课内比教学教案(修改后)学科:科学年级:四年级备课人:课题: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课时数:1教材解读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新。
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第一个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的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胶水和洗发液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本课教材的第二个活动是醋、酒精、食用油分别与水的混合,这两个活动均为其他液体与水的混合。
这一课选用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几种液体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
在充分调动学生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溶解概念。
教学内容A类: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B类:观察和描述一些液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C类:认识到细致、客观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初步感知和认识溶解现象可以发生在多种状态的物质之间(液体和固体,液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过程与方法:能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交流中,将看到的新的“溶解”现象与已知的作比较,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探究更多溶解现象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的现象教学辅助工具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体现“主动”的关键点设计意图主动感知提前预习,提出疑问搜集问题,课前解答让学生有准备的学习新课程,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形成溶解就是“像食盐那样颗粒会变小,最后看不见了,不会有沉下去,过滤之后不会和水分开等现象”的描述性概念。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2、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能够作出自己的解释。
【重点】对溶解与不溶解现象作出有依据的判断描述。
【难点】将物质在水中的颗粒变化进行准确的记录和展示。
【教师准备】三杯水、24块磁贴(3种颜色)、食盐、沙、面粉3块板贴,教师及时评价表一张。
【学生准备】三杯水8组,三根搅拌棒8组,食盐、沙、面粉各一小袋8组,三个过滤装置8组,6张学习单8组,铁盘8个,水槽8个。
一、导入:(4分钟)(1)请学生观察事先放置于桌面的三种物质:食盐、沙、面粉,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2)提问:有没有发现,这三种物质在形状上有什么相似之处?(板书颗粒)(3)提问:如果将三种物质分别放入三杯水中,会发生什么?(4)出示“溶解”,(板书)请学生说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二、活动一:观察、比较、记录、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变化((21分钟))过渡语:或许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溶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怎么研究?我们先来看学习单。
(后附学习单)(1)观察、比较、记录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1、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进行预测(是否溶解)。
预测之后,方可领取实验材料:三杯水。
2、在实验操作中(刚放入、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预测。
并用“图画”+“文字”的形式记录证据。
3、利用证据,再次做出自己的判断。
(2)学生实验。
实验结束后,将每个小组对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的判断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3)描述食盐、沙、面粉颗粒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全班交流。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第二单元、溶解第1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溶解现象定义:像食盐、白糖在水中那样,变成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2)不溶解现象定义:放入水中,过一会儿,会沉到底,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2、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食盐均匀分布在水中,变成看不见的微小颗粒,食盐溶解了。
3、沙在水中的状态:沉到水底,看的见沙的颗粒,沙没有溶解。
4、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①相同点:放入水中时先沉到水底②不同点:搅拌后,食盐全部溶解,均匀分布的稳定溶液;沙不能溶解,沉到水底,溶解分层。
5、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的现象:①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②没有沉淀出现;③在水中均匀分布6、沙在水中没有溶解的现象:①肉眼看的见沙颗粒②沉淀③不均匀分布,分层7、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悬浮在水中,放置一会儿后会出现沉淀,分布不均匀,在水中也不溶解。
8、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①相同:都有沉淀出现②不同:搅拌后食盐全部溶解,面粉和沙先悬浮在水中,放置一会儿沉到水底。
9、过滤的方法适合分离不溶解的物质: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下端的管中靠紧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入漏税斗,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
10、搅拌要求:顺时针,不碰杯壁和杯底,不发出声音。
第2节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简介: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具有金属光泽。
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①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②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③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均匀分布的紫色稳定溶液。
★注:有能用手直接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3、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①颗粒大小的变化②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③是否有沉定④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第3节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水溶液。
【导语】⼴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成为⼀个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狭义的溶解指的是⼀种液体对于固体/液体/或⽓体产⽣物理或化学反应使其成为分⼦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1、⽔能溶解⼀些物质 教学⽬标: 1、科学概念:⼀些物质容易溶解在⽔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中。
不容易⽤过滤的⽅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中分离出来。
2、过程与⽅法:观察和描述⾷盐、沙、⾯粉在⽔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过滤装置分离⼏种固体与⽔的混合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溶解装置进⾏实验。
教学重点; 描述⾷盐、⾯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较⾷盐、沙、⾯粉在⽔⾥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盐、沙、⾯粉、装⽔烧杯、筷⼦、玻棒、⽔槽、漏⽃、滤纸、铁架台。
(沙在使⽤前淘⼲净。
) 教学过程: ⼀、⾷盐在⽔⾥溶解了 1、学⽣观察实验:取⼀⼩匙⾷盐和⼀⼩匙沙,分别放⼊两个盛⽔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较⾷盐和沙在⽔中的变化。
过⼀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汇报观察现象:⾷盐在⽔⾥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呢?(注意纠正学⽣的汇报:⾷盐在⽔⾥容易溶解,沙在⽔⾥不容易) 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不容易溶解"?(板书⾷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 ⼆、⾯粉在⽔中溶解了吗 1、教师讲解:⾷盐在⽔⾥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盐溶液;沙在⽔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的混合物。
那⾯粉在⽔中会怎样呢? 2、学⽣实验:取⼀⼩匙⾯粉,放⼊⼀个盛⽔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会⼉,看看⾯粉在⽔⾥的变化,然后再⽤筷⼦轻轻搅拌⼀会⼉,观察⾯粉在⽔中的变化。
《3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是教科版(2001)小学四年级上册关于溶解这一单元中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这一内容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盐、糖等固体在水中溶解后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
而这部分内容则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液体与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对溶解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还能为后续学习不同物质的混合、分离等知识奠定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通过几个简单而有趣的实验来展示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例如,把少量酒精倒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混合情况;把少量食用油倒入水中,比较与酒精和水混合的不同之处。
这些实验简单易行,现象明显,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液体之间相互混合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区分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知道有些液体能相互溶解,有些则不能。
②能够准确描述酒精和水、食用油和水混合时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4.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观察并准确描述酒精与水、食用油与水混合时的现象。
②能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哪些液体之间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
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科学探究:经历牛奶、油等一些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比较它们的不同,区分液体之间的溶解或不溶解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细致、客观地观察习惯、比较溶解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
在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活动中,重点指导三点:1、液体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2、液体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 3、搅拌静置之后,液体溶解了吗?教学准备:每组学生: 5毫升ep管4个,分别装牛奶、油、糖浆、红酒各5毫升;50毫升烧杯5个,内装30毫升水,玻棒一根等。
教师准备:烧杯、玻棒、小药勺、各种液体。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调查前概念1、谈话:你知道咱们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饮料吗?2、简介:傣族泡鲁达。
3、制作一杯泡鲁达:将椰子粉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并描述椰子粉的溶解情况。
讨论:还需放入牛奶,会发生什么现象?4、揭示课题(二)实验探究,建立新概念1、直观操作,积累感性认识(1)出示油、牛奶、咳嗽糖浆、红酒,请学生观察液体特点。
(2)猜测:以上四种液体倒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3)讨论实验方法:倒入后要怎么观察,观察倒入液体的哪些方面?需要搅拌吗?怎么搅拌?搅拌后,需要静置吗?为什么?(4)教师示范搅拌方法。
(5)小组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6)逐一汇报实验现象。
(7)视频展示:水银倒入水中的实验。
2、分析归纳,形成科学概念(1)请按照实验和视频中液体放入水中的情况,把液体进行分类,并说说为什么?(2)教师小结:像牛奶那样放入水中会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像油那样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匀、稳定的液体,就是液体之间没有溶解。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概念。
引发学生对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2 教学内容:液体之间溶解现象的定义。
溶解现象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
1.4 教学活动:让学生观察盐放入水中溶解的过程。
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第二章:液体之间的溶解过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液体之间溶解过程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溶解过程的三个阶段:扩散、平衡、饱和。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温度、搅拌、接触面积。
2.3 教学方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过程。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2.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解过程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三章:溶液的组成和性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液的组成和性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溶液。
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透明度。
3.3 教学方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液的性质。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3.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液的性质。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四章:溶解度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4.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和单位。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4.3 教学方法: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4.4 教学活动: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变化。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第五章:溶解现象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5.2 教学内容:溶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药物溶解、饮料制作。
溶解现象在工业中的应用:金属加工、溶液分离。
⒊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一、教材简析:
教材在学习固体溶解现象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有关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使学生对溶解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教科书使用洗发液或胶水,密度和黏稠度差别明显,容易看清溶解的过程。
第一部分,教科书提出了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观察洗发液或胶水溶解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一开始是沉入水底,并蜷缩在杯底。
第二个问题是它们在水中是怎样扩散的?学生可以清晰地发现冼发水和胶水在水中缓慢扩散的过程,这可以使他们联想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并与之进行比较。
第三个问题是搅拌之后,它们溶解了吗?学生会发现洗发液或胶水可以形成稳定的水溶液。
第二部分,教科书选用家中常见的三种液体作为研究材料,让学生经历预测——验证的研究过程。
先让学生预测这三种液体在水中会怎么样?然后把它们分别和水加入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再让学生观察描述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学生第一次使用试管振荡的方法,教师要做好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醋和酒精如何扩散,充分描述醋和酒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涤剂,有助于学生初步认识一些液体不溶于水,但可以溶解在别的液体中。
二、教学背景:
提到溶解,学生总是先想到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在水中。
而这一课,学生将制造几种液体与水的混合物,观察这几种液体能否溶解在水中。
这一课选用了一些学生生活、学习中非常熟悉的液体——胶水、洗发液、醋、酒精和食用油,让学生观察、比较它们在水里的溶解情况,发现有些液体可溶于水,而有些液体不溶于水,并进一步深化溶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