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总复习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
- 格式:ppt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46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原理:红磷燃烧消耗集气瓶中的气体,使集气瓶中气体压强减
少,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最后进入
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是红磷燃烧消耗气体的体积。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水倒流到集气瓶容积1/5
文字表达式: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结论:空气的组成不是单一的,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四、保护大气环境
空气污染源:工业、交通、生活污染源
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废气除尘处理,煤炭综合利用,减少直接以煤为原料,开发新能源,植树种草等
(4)目前环境污染问题:
臭氧层破坏(氟里昂、氮的氧化物等)温室效应(CO2、CH4等)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空气的组成;2.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与混合物;3.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性质和主要用途;4.通过探讨空气污染的来源及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1.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与混合物;2.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有关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的一些性质和主要用途;【学习过程】【情景导入】:炎炎夏日,又是一年吃烧烤的季节,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其实也带来环境问题。
任务一:空气的成分活动1 空气的发展史思考: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活动2: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的研究反应文字表达式:实验现象:思考:1. 拉瓦锡实验的测定原理是什么?2.实验室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能否直接用拉瓦锡的这套实验装置?为什么?活动3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合作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提炼升华】:贯通古今提炼出检测混合物中某成分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活动4 空气的组成【学生任务】阅读教材P32,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评价任务一:1.二百多年前,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的是( )2、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点燃白磷后缓慢将燃烧匙插入瓶中,塞紧瓶塞B.若装置漏气,会使测定结果偏大C.不打开瓶塞,聚焦太阳光引燃足量白磷,实验效果更好D.若实验过程中,没有将弹簧夹夹紧,不会影响实验结果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
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O2)的含量的是()A.红磷燃烧,产生白烟B.瓶中液面先下降,后上升C.水槽中液面下降D.瓶中液面最终上升至1处活动5 建立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合作交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2页内容,从组成物质的种类上看,谈谈空气和氧气有什么不同?评价任务一4.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纯净物、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蒸馏水B.铁矿石食盐水C.氢气CaCO3 D.二氧化碳空气任务二:空气是宝贵的资源评价任务二活动一:归纳氧气的用途活动二:归纳氮气的性质和的用途活动三:归纳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评价任务二1..根据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存在的物质,请将物质名称填在横线内:(1)天然气能在空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2)空气可作为制造氮肥的原料,是因为空气中有_______;(3)空气中可用作霓虹灯的是_______;(4)长期敞口存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膜,说明空气中有_______。
《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课题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第二单元学科化学年级九年级教材分析本课为第二单元课题1我们周围的空气的教学内容。
空气是人人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由于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只知道其重要,却不十分清楚空气到底是什么。
本单元选择我们周围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具体物质知识的开端,不仅是小学自然课曾对空气有过介绍,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自然界分布极广,是自然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条件,还是人类须臾离不开的天然物质。
通过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核心素养目标化学观念:通过了解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二氧化碳等组成及其体积分数。
科学思维: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科学探究与实践:根据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了解它们的相关用途。
科学态度与责任:列举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初步形成环保意识。
重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难点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空气的成分?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其他成分吗?思考回忆通过学生的认知引入新课,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一、空气的成分教师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成分的多少如何划分?1.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不能用化学符号来表示,如石蜡、空学生思考讨论,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培养分类思维能力。
气、土壤、海水、地下水、井水、湖水、矿泉水、溶液等。
2.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红磷、五氧化二磷、蒸馏水、冰水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提醒】:1.纯净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
2.带“混合”字样的不一定是混合物,如:冰水混合物(纯净物);带“纯净”字样的不一定为纯净物,如:纯净的空气(混合物)。
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1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1课时空气的组成发现。
【学生任务2】阅读教材P31,将下图中的数据或物质补充完整。
【总结】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补充】稀有气体共有7种,分别是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 )、氪气(Kr )、氙气(Xe )、氡气(Rn )、奥气(Og )。
【过渡】仿照拉瓦锡探究空气组成实验的原理,我们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反应原理: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红磷为暗红色固体,五氧化二磷为白色固体)实验装置:装置密闭,气密性良好实验操作:学生观看教材及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2.冷却后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约占瓶内空间的1/5。
【思考与讨论】【对应训练1】下列科学家中,得出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是()A.张青莲 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波义耳【对应训练2】如图表示空气的组成(体积分数),气体X为()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对应训练3】按如图装置进行实验,下列现象能证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是()A.集气瓶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C.冷却到室温,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D.集气瓶中水面最终上升至1处【答案】1.B 2.B 3.D【思考与讨论】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空气和氮气、氧气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总结】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稀有气体;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思考与讨论】判断下列常见的物质中,哪些属于纯净物?哪些属于混合物?①洁净的空气;②五氧化二磷;③氧化汞;④冰水混合物;⑤稀有气体;⑥液氧;⑦澄清石灰水;⑧二氧化碳;⑨河水。
【总结】①洁净的空气;⑤稀有气体;⑦澄清石灰水;⑨河水都是混合物。
中考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含解析)一、单选题A.AB.BC.CD.D2.现在我国的某些都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要紧缘故是防止()①空气污染②噪声污染③发生火灾④环境污染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④3.下列各组物质中,均属纯洁物的是:()A.合成纤维油脂B.天然气水银C.冰水干冰 D.医用酒精碘盐4.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严峻危害人们健康.下列措施对防止雾霾天气无效的是()A.建筑工地定期洒水B.开私家车内下班C.减少矿物燃料燃烧 D.禁止燃烧秸秆5.“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主题旨在倡导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下列措施中符合该主题的是()A.为了QQ能够升级,长期把QQ挂在线上 B.多用煤发电少用风力发电C.把还未用完的作业本烧掉D.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车或骑自行车6.右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分数运算),其中“c”代表的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7.下列物质中,属于纯洁物的是()A.天然气B.自来水C.金刚石D.空气8.如图是某同学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占空气总体积的1/5C.燃烧的红磷熄灭后,赶忙打开止水夹D.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并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9.“绿色化学”要求从全然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B.实验室将废液直截了当倒入下水道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排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10.关于SO2、CO2、MnO2 三种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都含有氧分子 B.差不多上化合物 C.差不多上氧化物 D.都含有氧元素11.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纯洁物与混合物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单质与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1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氧化物的是()A.生铁、硬水 B.氮气、蒸馏水 C.氧气、石油 D.碳酸、空气1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含量最多的是()A.二氧化碳B.氮气C.稀有气体D.氧气14.富氧炼钢用的富氧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一般空气,富氧空气中氧气与其他气体的体积比可能是()A.1:3B.1:4C.1:5D.21:7915.南京市已公布PM2.5检测数据。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整理课题1 空气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 现象:产生白烟,集气瓶中的水上升约1/5体积.(2)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3) 实验成功的关键:①红磷要过量;②容器要密封,不漏气;③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4)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的原因:①红磷量不足,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③未冷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5) 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多于1/5的原因:①点燃红磷后伸入集气瓶的速度太慢,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逸出。
②止水夹未夹紧,集气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从导管口逸出。
(6)该实验的不足之处:①红磷被点燃后再伸入集气瓶内,使部分空气因受热膨胀而溢出集气瓶。
②红磷在空气中点燃会污染空气。
③导管内的空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7)集气瓶中先加少量水的作用:吸收生成的五氧化二磷。
2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CO2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 氧气用途: (1) 供给呼吸<如登山、医疗、潜水等〉(2)支持燃烧<如炼钢、气焊、航空等〉2 氮气用途:(1) 作保护气(如汽车安全气囊、灯泡、食品袋等充氮气),利用N2化学性质不活泼.(2) 制硝酸和化肥。
(3)冷冻麻醉(4)制造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用途:(1)电光源,利用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2)作保护气(焊接金属的保护气、灯泡内保护气),利用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注意:“稀有气体”是一类气体的总称,不是一种气体。
三、保护空气1 空气中的污染物包括烟尘和有害气体两大类;空气中的有害气体:CO 、 SO2、 NO2等。
2 空气污染的危害:①损害人体健康;②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③全球气候变暖,臭氧破坏,酸雨。
3 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②使用清洁能源;③植树造林;④工厂废气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 气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
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1、装置图(见书P27)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 4P + 5O 2 点燃2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D 、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 红磷量不足;B 装置气密性差;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
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