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3
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课时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课时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课时作业(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知识要点基础练知识点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益阳中考)空气中能供给动植物呼吸的气体是(B)A。
氮气 B.氧气C。
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2.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C)A。
氧气 B.二氧化碳C.氮气D。
氩气3。
下列有关稀有气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化学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B。
常用作灭火剂C.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知识点2 空气污染4。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不包括(D)A.可吸入颗粒物B.二氧化硫C。
一氧化碳D。
二氧化碳知识点3 保护空气5.洁净的空气对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非常重要的,下列举措有利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是(A)A.积极植树造林B.露天焚烧垃圾C.工业废气直接排放D。
鼓励燃煤发电综合能力提升练6。
小明同学在课堂笔记上记录了以下内容,其中错误的是(B)A.木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B.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C。
空气中的氮气常用作保护气D。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7。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观察、实验、收集资料、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树立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并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远大志向。
重点: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预习背默手册。
(赠送)一、情景导入导语: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逐年增多,随之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观看空气污染有关视频,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的危害。
【投影】播放视频“空气污染”。
二、合作探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氧气【过渡】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那么氧气有哪些用途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页的相关内容,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氧气的用途)【投影】有关氧气用途的图片。
【归纳总结】氧气的主要用途:①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潜水、登山、航空等。
②支持燃烧,可用于炼钢、气焊、气割、航天等。
(二)氮气【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氮气的相关用途,并进行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氮气的主要用途: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讨论交流】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讨论下列问题:①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②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能不能代表氮气的性质?【归纳总结】①红磷熄灭能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②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种现象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③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小结】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空气的观察及上面的讨论,描述出氮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测试时间:15分钟一、选择题1.(2021江苏常州中考)下列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的是( )A.氧气B.氯气C.水蒸气D.二氧化硫答案D二氧化硫属于空气质量报告中需要监测的污染物。
2.(2021广西河池中考)2021年3月我国北方地区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对空气造成了污染。
沙尘暴含有的主要污染物是( )A.二氧化硫B.一氧化碳C.二氧化氮D.可吸入颗粒物答案D沙尘暴天气对空气造成了污染,沙尘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
3.(2021海南中考)2021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推广使用新能源B.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C.生活垃圾分类投放D.人走关灯、少开空调答案B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了垃圾的产生,会造成污染。
4.(2022云南昆明五华期中)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氮气是制造氮肥的重要原料B.空气中氧气约占其质量的21%C.空气中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不能与其他任何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都已改变答案A空气中氧气约占其体积的21%,而非质量;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其他物质反应;空气中的氮气、氧气经混合,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变。
5.(2022河南驻马店期中)在中国优秀旅游品牌推广峰会上,驻马店市曾荣获“中国最美绿色生态旅游城市”荣誉称号。
要保护驻马店市的生态环境,下列做法值得提倡的是( )A.大力发展煤电项目,加快经济建设B.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C.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D.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纸杯答案B大力发展煤电项目,加快经济建设,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将农田中的秸秆就地焚烧,污染环境;推广使用一次性木筷、纸杯,浪费资源,造成污染。
6.(2022四川成都锦江期中)治理空气污染需从源头做起,下列关于空气污染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绿色出行”可减少空气污染B.增加烟囱高度,可防止空气污染C.计入空气污染物的有SO2、CO、CO2D.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情况越好答案A增加烟囱高度,废气还是会排放到空气中,不能防止空气污染;二氧化碳是空气的成分,不是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越大、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情况越差。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讲学)课标定位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知道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对物质进行简单分类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5.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并会对现象进行观、记录,初步学会分析实验现象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空气成分的发现知识在线1、1773年瑞典化学家舍勒、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其特里均独立发现并制得了氧气,但由于他们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并没有真正提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2、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通过实验他最早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
3、1892年英国物理学家雷利(有的资料翻译成瑞利)与英国化学家拉姆赛合作发现了在空气中存在着氩气。
几年后,拉姆赛等人又陆续发现了氦气、氖气、氙气等其他稀有气体。
知识拓展1、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43—1794)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
他把少量的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连续加热12天,发现有一部分银白色的汞变成红色粉末,同时容器里空气的体积差不多减少了五分之一。
通过实验他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拉丁文原意是“不能维持生命”)组成的、氧气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考题再现【考题示例】二百多年前,第一个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舍勒B.拉瓦锡C.门捷列夫D.普利斯特里【答案】B【解析】二百多年前,科学家拉瓦锡用加热金属汞的方法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故本题选B。
知识点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知识在线实验设计实验目的: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的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污染源:
①工厂废气:含多种有害气体
②汽车尾气: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③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产生烟尘、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引起“酸雨”)
2.危害
①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
②影响作物的生长;
③破坏生态平衡;
④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3.防治措施
①加强大气质量监测;
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利用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③工厂废气经处理后排放,汽车安装尾气净化处理装置;
④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4.空气质量日报
(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
①空气污染指数;
②首要污染物;
③空气质量级别;
④空气质量状况。
空气污染指数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并分级表示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
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PM10,又称飘尘)和臭氧等。
微信开盘选房https://。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
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
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
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
[结论](1)能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可以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如磷能在空气中燃烧,但却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提问]通过上面的讨论,并结合物理性质的概念,你能描述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并完成下表吗?
3.
师: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外,还有一类很重要的气体就是稀有气体。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稀有气体的有关知识。
[分析]稀有气体曾被叫做“惰性气体”。
这是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人们在发现它们的时侯普遍认为这些气体不能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有些惰性气体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于是又把它们改叫为稀有气体。
在空气的成分中,稀有气体所占比率虽然不大,但却很重要。
通过阅读,让学生总结稀有气体的用途。
[主要用途](1)保护气(2)电光源(3)激光技术(4)制造低温环境(5)麻醉剂
(二)保护空气
师:空气是地球上的动植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呼吸、植物光合作用都离不开空气,同时也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日益严重,保护空气成了人类新的课题。
[展示]环境较好的一组图片,环境被污染的一组图片。
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之后,教师提出问题:
(1)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件?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讨论后回答:(1)汽车排放的尾气、工厂向大气中排放的废气等。
(2)温室效应会使海平面上升、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
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
(3)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假如你当了环境局局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回答](1)大量植树造林,鼓励市民种草养花。
(2)把工厂建在人口不太集中的地区。
(3)使用和开发化石燃料以外的清洁能源。
(4)汽车不再用汽油,而用燃气。
(5)加大检测汽车尾气的力度,禁止没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
第2课时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
氮气⎩⎪⎨⎪
⎧物理性质化学物质
用途
稀有气体⎩⎪⎨⎪⎧稀有气体的种类性质用途
保护空气⎩⎪⎨⎪⎧污染空气的物质⎩
⎪⎨
⎪⎧粉尘有害气体防止空气被污染的措施
教师在课前应有意识地收集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是一些与本地大气污染有关的事件,让学生感觉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息息相关。
此外,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书中提供的《空气质量日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保护空气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