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想史1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50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苏格拉底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家,他把哲学家的沉思与教育家的责任结合在一起,审视和指导现实生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和教育问题。
论“美德即知识”。
在论及美德和知识的关系时;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
它揭示了教育和道德的关系,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去挖掘、发展人的美德和善性。
美德和善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各种知识而获得。
美德是善的,针对人来讲,善就是节制、勇敢、正义等。
学习和掌握各种知识的过程就是美德的获得和完善的过程。
不过,他所说的知识并非人类的全部知识,而是指一种理性的普遍的知识,即伦理道德方面的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各种自然知识是不可靠的,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有关知识才是最可靠的、最有用的。
美德还包括对父母的孝道、兄弟之间的友爱、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等。
这些也都靠教育来完成。
苏格拉底的命题中也包含了“知识就是美德”这层含义。
因此无知的人就是不道德的、可耻的。
人们应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获取知识,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
仅拥有美德还不够,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因此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经常锻炼身体。
他自己就经常抓住一切机会向年轻人讲述善的知识——正义、勇敢、信任、友谊、节俭等,并注意锻炼身体。
创“苏格拉底法”。
苏格拉底用谈话法进行教学。
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即所谓的“苏格拉底法”。
他受他母亲为人接生的影响和启发,认为自己是知识的产婆。
因为人的头脑中已存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
实质上,他是用各种问题去诘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便处于尴尬境地,感到自己很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
他在教育学生时,首先摆出一付很无知的样子,向学生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地发问;当学生有了迷惑时,他并不急于告知答案而是举出一些实例,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简述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起源时期: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无不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芒,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筋。
2、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通过文艺作品来宣扬反封建思想。
3、发展时期:宗教改革运动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使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脱出来。
4、成熟时期:启蒙运动明确打出“自由、平等”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启导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民主革命的浪潮。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1632)《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
西方教育思想史口诀总结
西方教育思想史是指西方国家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教育思想。
这些思想对于推动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教育的本质也非常重要。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个口诀,来帮助我们记忆西方教育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古希腊打开大门
形成了教育民主观点
伊索寓言智慧纵横
教导学生聪明如阳光
罗马教育制度兴起
教徒教育从小培养
罗曼德学院穆瓦希商榷
推动教育进程飞速发展
基督教革命圣徒教育
奥古斯丁为灵魂加冕
安重根教育改革
对整个教育史振聋发聩
文艺复兴泰戈尔开荒
提倡全人教育推动了变革
伦勃朗达芬奇高尚
艺术教育彰显人类灵智
启蒙运动让光明照亮
庄子、孟子四书让推动教育前行勃克哈特教育自由
鲍登斯亲身探究真理
现代教育立基哲学
康德、黑格尔引领创新
尼采、马克思斗争人生
社会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燃点
德儒共生凯奇开创
以学生为中心赋予自由
蒙台梭利开发意识
儿童天性发挥无穷
解放思想顺治创新
列维眼下培育人才
德沃肯为教育助力
认知心灵挑战常理
总结西方教育思想史
他是教育的支柱
古希腊、罗马、基督教加入
文艺复兴、启蒙、现代跟进
德儒共生、解放思想成长
各种思想相互交融
激发出教育的力量
这个口诀总结了西方教育思想史的重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记忆教育思想史的重要信息。
教育思想类比较分析类一、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和杜威是西方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二者教育理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之处对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理解,是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前提。
都关注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过程等教育基本问题。
(二)不同之处1.在道德教育方面,赫尔巴特更重视个人的观念的培养,杜威则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在课程内容方面,赫尔巴特提倡分科课程,杜威强调活动课程。
3.在教学过程方面,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杜威强调五步教学法。
4.在教师和儿童地位方面,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主导,杜威强调儿童兴趣。
在教育史上,两大流派的主要区别可以归结为三个中心:教师中心与儿童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和个人直接经验中心;课堂教学中心和活动中心的对立。
二、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异同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誉力“幼儿教育之父”。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幼儿教育家,也是西方教育史上与福禄培尔齐名的两大幼儿教育家之一,她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推动了新教育运动及儿童教育的发展。
二者的幼儿教育理论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
(一)相似之处1.都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福禄培尔和蒙台梭利都接受了卢梭的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烁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福禄培尔认为,既然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
因此,按上帝精神的作用和从人的完美性和本来的健全性来看,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仅仅是保护性的、防御性的。
他指出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性的训练、教育和教学会使存在于人身上的上帝的精神即自由与自决丧失掉,而自由与自决正是全部教育和全部生活的目的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