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思想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6.96 KB
- 文档页数:9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一、教育思想1、各位教育(思想、理论、实践)家的代表作、代表观点?苏格拉底代表作:代表观点:1、哲学观:有神论者生活目标:劝人为善。
2、教育观教学目的:美德,培养治国人才教学内容:关于人的心灵的学问,教人趋善。
<1>四德——智慧、正义、勇敢、节制<2>提出的重要命题:美德即知识<3>思考是道德的关键。
“思想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教育的关键:使人学会清晰地、准确地、无偏见地思维。
教学方法:问答法(产婆术)<1>两步:讽示------产婆术 ;提出问题激发思维——修正错误归纳概念<2>是归纳法,可训练逻辑思维,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总结规律<3>是启发式教学法的前身。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爱弥儿》《民主主义与教育》代表观点:1、哲学观<1>是欧洲古代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创建了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哲学基石:理念论<3>理念:一类事物的共性,指通过理性所认识的事物的共相、一般的概念。
<4>理念是事物的原型,事物是理念的摹本,理念先于事物而存在.<5>两种世界:现象世界(可见世界);理念世界(可知世界)理念是真实的,具体事物不是真实的。
<6>回忆论:“知识即回忆”2、政治社会观:<1>理想国是一种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共产主义国家。
<2>三阶层:<3>四伦理原则:正义、智慧、勇敢、节制<4>两类制度的保证:共产主义制度+教育制度3、教育思想<1>教育观:教育就是使心灵纯化、指向理念、复现理念。
○1人之优劣,决定于遗传+教育。
○2教育有着巨大的社会作用。
○3国家负责教育,统一学制。
<2>教育目的:复归人的自然本性,培养执政者、军人和劳动者。
<3>教育制度:○1男女平等受教育。
古代:一、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
,又称谈话法、讨论法、产婆术。
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育。
主要特点是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①优点:这种方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致,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则,为后世教学法所吸收。
②局限:苏格拉底这种原始的教学方法是在当时没有成熟的教材、教科书和没有正规课堂教学制度的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适度范围内作为参照。
近代: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特征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2.古典主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特别是课程具有古典性质。
3.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强调受教育者的兴趣、要求、欲望和自由,重视探讨新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其天性的发展。
4.世俗性:其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具有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5.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想消灭宗教,而是希望以世俗和人文主义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三、试述夸美纽斯提出的教学原则。
教学理论在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有关教学原则的论述则是他的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提出的主要教学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遵循自然原则:首先,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外国教育史资料大全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职教1101 叶)一、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特点:(1)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的教育(服从、模仿、保守、保存、传承)(2)强调一致性,排斥个别性成年礼:是教育一个完整的过程,它的出现标志着史前教育进入分化,标志着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开始从生活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分离出来,为学校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成年礼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为以后学校教育儿童入学标准的制订提供了条件;成年礼这种专门的教育为学校教育内容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寺庙学校——(古埃及)研究高深学问,教学内容丰富。
婆罗门教和佛教的教育特点及区别:1、婆罗门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师称为“古儒”,采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的管理方式,为后来的导生制奠定基础,课程内容以神学为核心2、佛教①更强的民族性②强调学术自由③地方语教学④教学内容丰富区别:详见课本20页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教育古罗马人的民族性格与其教育的关系1、注重实用精神,因此不重视音乐和体育。
2、重视法律,如《罗马法》,出现了专门掌管法律的人员。
3、尚武精神和爱国精神,如罗马帝国的出现。
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间的关系古罗马与古希腊文化可以说是继承的关系。
古罗马的教育深受古希腊教育的影响,但同时并没有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而是将古希腊文明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古罗马文明。
作为军事上的征服者,古罗马人并没有鄙视被征服者的文化习俗,而是积极的吸收、学习和改造,并将其传承于后代。
用一句可以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之间的关系:“古希腊人是天才般的创造者,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者”。
试比较古代斯巴达和雅典教育体制:古希腊完成从氏族制度向奴隶制转变之后,形成了奴隶制城邦国家。
在众多希腊城邦中,斯巴达和雅典最具有代表性,二者的教育体制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
相同点:(1)教育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
第一章奴隶社会的教育一、比较雅典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雅典与斯巴达教育既有相同点也各具特色。
◆相同点:教育权为奴隶主垄断;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军事体育操练放在首位。
◆不同点:雅典注重人的多方面的和谐发展,斯巴达只有单调的军事训练,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斯巴达的教育皆由国家创办,雅典除国立体育馆与军事训练团外皆由私人创办。
二、智者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智者的含义: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希腊出现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周游各个城邦,专门教人以雄辩术和其他科学知识并收取学费,是“三艺”学科的创立者。
2、智者的教育影响: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扩大了教育对象,扩大了教育内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的预备教育);对教育理论的影响(智者的教育思想包含了全部希腊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方向:教育与政治、道德的关系;教育的作用等。
)三、苏格拉底法这种方法并不直接将各种知识交待给学生,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迫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从他的引导和暗示中得出他认为是正确的答案。
四、柏拉图《理想国》中设计的金字塔式的教育制度0~3岁,由女仆照顾3~6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幼儿教育7~16岁,进入初等学校接受普通教育,(情感教育——节制的顺民)17~20岁,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意志教育——勇敢的军人)(第一次考试)21~30岁,智慧教育阶段——理智的官吏(第二次考试)31~35岁,继续学习——重要官吏36~50岁,经十五年实践锻炼——哲学王,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五、亚里士多德的教育阶段论1、教育阶段论--“效法自然”0~7岁,学前教育阶段。
5岁以前不应要求儿童学习课业或工作;游戏、讲故事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注意儿童的语言。
7~14岁,初级教育阶段。
教给儿童“真正必需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一切有用的东西”。
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
14~21岁,高等教育阶段。
学习哲学与科学,主要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以智力教育为主,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发展人的理智——理性教育。
第一章古代教育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马克思。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
一教育的起源三古巴比伦(前身苏美尔教育)是与埃及同时有了学校,这是人类最初的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四古代埃及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这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
青年之家:为年满7 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
五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婆罗门教育。
“古儒学校”是导生制的源头。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一斯巴达教育的特征:军事教育、国家教育。
“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倒、掷铁饼和投标枪。
二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的不同教育体制上:斯巴达教育完成由城邦负责;雅典城邦重视教育,但不绝对控制教育类别上:斯巴达武士教育;雅典全民教育。
教育目的上:斯巴达培养英勇果敢的城邦武士;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教育内容上:斯巴达军事道德教育;雅典多样化教育内容。
总体评价上:斯巴达形式单一,程度低;雅典形式多样,程度高三智者: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来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四智者派的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社会的流动;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希腊教育所探讨的基本问题,大多由智者提出。
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一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成为苏格拉底方法。
二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三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灵魂转向” 。
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第一篇: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外国教育史复习整理一、名词解释1..古儒学校:它是由印度的一种被称为“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起来的学校。
古儒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
2.柏拉图:柏拉图出身于雅典贵族。
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
他在社会观上很推崇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他的专注《理想国》中,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
3.骑士七技:包括骑马、击剑、打猎、游泳、唱歌、吟诗、弈棋4.班级授课制:它产生于近代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是由于要求普及教育,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批判、否定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封建隔绝状态下长期实行的个别教学组织形式的结果。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期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定下来,以后,又经过赫尔巴特等教育家进行补充,使它进一步完善。
5.《巴尔福教育法》:(1)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由郡议会和郡级市设地方教育局管理学校教育。
(2)地方教育局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并提供地方税款的职权。
(3)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任的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地方教育局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关系。
6.绅士教育:洛克讲的绅士教育,主要指对刚刚夺得政权的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
7.《费里法案》:1881年至1882年期间,法国教育部长费里颁布了两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被称为《费里法案》。
第一个法案中规定了国民教育发展的义务、免费和世俗化原则,后一个法案是使三个原则具体化。
这些法案规定:6-13岁为义务教育的年龄;免除幼儿园、小学及师范学校的学费;废除《法卢法案》(1850年通过)中关于教会对学校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等。
外国教育史复习笔记1、古埃及的学校类型有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2、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是智者。
3、智者派的共同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4、古希腊教育对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是自由教育思想、多样化的教育制度。
5、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军事教育)第一,斯巴达人把教育看作最重要的国家职能和社会职能;第二,建立公共的国家教育机关以教育统治阶级的青年一代;第三,整个统治阶级对于教育问题的注意;第四,注意培养勇敢、坚韧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实施体育与军事训练;第五,国家注意女子教育。
6、雅典教育的基本特点(自由和谐教育)第一,雅典人把国家的意志与青少年的内在需要巧妙地结合起来了;第二,雅典盛行私人办学,国家只负责16—20岁青年的教育;第三,雅典重视各种教育,使人的才能、倾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7、毕达哥拉斯把数学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
化天心为人心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8、苏格拉底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问题。
9、苏格拉底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主要观点有哪些?(1)实践的哲学—道德;(2)寻求道德的一般;(3)教人学会做人(4)智慧即德行;(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6)守法就是正义(7)身教胜于言教10、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11、公元前387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运动场附近创建学园,讲授哲学和科学,是当时哲学和科学的中心,并对中世纪和近代大学产生了影响。
12、《理想国》中的教育观1)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端赖于教育。
2)理想国中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3)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4)理想国中重视早期教育。
5)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6)他要求不强迫孩子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的方法。
7)每个人的灵魂中有三种成分:理性部分、欲望部分、激情部分8)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苏格拉底法”也称“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创立的一种师生共同探讨和交流的对话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法包括三个步骤:(1)讽刺即连续的诘问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认识中的错误;(2)归纳下定义,使学生掌握明确的定义;(3)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法可视为启发式教学法和发现法的萌芽。
2、古代希腊教育中的“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四种自由艺术”,简称“四艺”。
3、《大教学论》《大教学论》——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
该书以严谨的结构系统地论述了关于改革经院主义教育,建立资产阶级新教育的主张,首次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教育漫话》《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于1693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
5、《爱弥儿》1762年,卢梭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对摧残儿童身心的封建主义教育,疾之如仇,无情地揭露了其压抑儿童个性的种种弊端,要求加以根本改造。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6、从做中学由杜威提出,他要求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要求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
从做中学:“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1859 ─1952)的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①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
裴斯泰洛齐认为,语言教学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发音教学。
要使儿童学会发音,首先应让他们练习听音。
应先学元音,再学辅音。
学会发音后,再学字母、音节和单词。
二是单词教学。
它教儿童学习周围环境最重要的事物、历史、地理、人们的职业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单词即名称。
三是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就是要教儿童把名称和事物联系起来,认识事物的各种特性,特别是它的数和形,以及各种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并学会清晰地表述它,从而既发展儿童的语言及认识能力,又使他们获得各种知识。
裴斯泰洛齐将人的认识看作是从对感性事物的有形印象上升到清晰的观念的过程。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第一,要求将教育的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第二,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第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教学程序、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与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相协调。
第四,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一、古代埃及的学校教育1、古代埃及的各类学校:宫廷学校(皇家子弟和朝廷重臣的后代)官职学校(贵族和官员子弟,实习学校)寺庙学校(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教育)书吏学校(培养公务人员,门槛较低)2、古埃及的教育与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广泛而丰富,但教学方法却十分简单粗暴,灌输、体罚、机械地反复练习被看作正常合理的手段。
二、斯巴达的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把年轻一代的奴隶主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勇悍的武士,并从中挑选国家未来的统治者,因此,体育和军事训练特别受到重视。
学校管理特点:①高度军事化;②管教人员组织严密,拥有权威;③管理和教育过程贯穿德育教育;④实行开放式管理三、雅典学校管理特点:①尚未出现分班教学制度;②终年授课;③初等学校已有分科型教师;④学生比较自由;⑤实行开放式管理四、中世纪西欧的教会学校1、修道院学校:集中教活动、生产劳动、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于一身,具有多种功能。
主要是培养大批教会领导人员。
修道院学校是中世纪早期西欧基督教会设立的主要教育机构。
2、大主教学校:培养教会的骨干是主要目标。
设备较好、学习内容较完善。
3、教区学校:规模小、设备简陋。
给予教徒子女以基础的学校,也向世俗群众开放。
五、中世纪西欧的世俗学校:官廷学校和文法学校;初等学校和城市学校;骑士教育六、文艺复兴1、概念:新兴资产阶级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内开展的一场革命运动2、时间:14—16世纪3、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生产方式这一历史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是整个反封建、反神权革命运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七、人文主义学校教育维多里诺(意大利)创办的孟都亚宫廷学校被称为“快乐之家”,他本人被称为“仁慈之父”和“第一个新式学校教师”。
主张通才教育\自由教育\文雅教育,渊源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教育是“自由人”的特权,为的是发展自由人的高贵人性,它不应该是一种职业的准备。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教育起源论及其代表人物和观点(1)生物学起源论:创导者有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其共同之处是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2)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批评了利氏的观点,认为其弊是未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苏联学者最先提出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这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需要起源论:杨贤江最早提出这一观点。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
(他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关系的,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
(4)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3.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用于写字的材料是“泥板书”。
4.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5.巴比伦的教育的主要特点:6.古代埃及人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7.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这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能接受教育的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并贯彻婆罗门教义。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1)第二章古希腊教育1、试比较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注重军事体育训练;国家举办教育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的特点:实施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初级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
一般概况斯巴达教育以农业经济为主,四周环山,与外界接触少,文化知识需求少;以军事为主雅典教育三面临海,航海业发达,国际商业贸易中心,也是城邦国家教育目的和基本特征培养武士为目的,重视军事和体育训练,男女教育平等,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政治家、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阶段A、生儿检查母之子教育B、0-7岁家庭教育C、7-18岁公共教育,进行军事体育教育D、18-20岁青年军事训练A、生儿检查B、7岁前在家庭中受教育C、7-13、14岁女孩学习家政,男孩进入初级学校学习D、13、14-15、16岁进入体操学校E、15、16-18岁进入体育馆F、18-20岁军事训练女子教育A、女子受教育是为了造就强壮的体格,后代也会有强健的体质B、女子承担保卫自己疆土的责任教育机构A、在体操学校之前的学校由私人办学B、没有斯巴达人重视教育,教师地位也低C、制度化程度更高些2、教仆:是古代雅典出现的特有现象,伴随奴隶主儿童上学、放学,路上监督儿童的行为,不许儿童和奴隶讲话,对儿童的学习给予适当的指导,这些教仆可以责打奴隶主儿童。
3、智者派⑴智者和智者派:智者的任务是教人于智慧。
智者是指公元前五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希腊职业教师。
智者派是适应广泛实施的奴隶主共和政治的需要而出现的一批哲学教师。
⑵特点:①智者能周游列国,是流动的②主要生活于雅典,收徒授学要收费,是西方最早意义的教师⑶条件:①要有广博的知识(大量的阅读)②流畅的口才③通晓文法、修辞、逻辑等⑷聚集于雅典的原因:①以雅典为主的军事力量强,西波战争以胜利告终②经济和商业贸易的交往,有闲暇人增多,他们希望获得更多的知识③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开拓了雅典人的眼界,使他们能够吸引其他的观念,批判自己原有的观念;⑸贡献:①注重文法、修辞、逻辑(后称“三艺”)②玩文字游戏、诡辩③收费的讲师4、苏格拉底—产婆术⑴定义: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并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或争辩的方法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外国教育史》复习题库一、名词解释(5×3’=15’)产婆术: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学方法古儒学校:设在印度古儒,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家中,教学渗透婆罗门教的神学精神。
哲学王:在实际工作和知识学习中成就卓越,特别是在哲学上有着高深造诣的人最终成为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兼政治家智者派:智者泛指有智、有才的人广泛出现构成了所谓的挥着学派骑士教育:旨在培养身体强壮、虔信上帝、忠君爱国的武夫教师大学:大学的管理由教师行会负责,学生相当于商业领域中的学徒学生大学:大学主要部分由学生管理城市学校:新兴市民迫切希望其子弟能够接受对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有所准备的世俗教育,城市学校应运而生《大教学论》学年制:除特殊情况外,各年级应在每年的秋季开始和结束学年课程,没有特殊情况,不应该在其他时间接收儿童入校,务使全班同学的学习程进度意一致,都能在学年底结束相同课程的学习,经过考试,升入更高的年级导生制: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大且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双轨制:劳动者所受的简陋的教育和贵族子弟所受的精英教育在目标、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都是极不相同的星期日学校:专门招收贫民儿童和童工,在礼拜日上课公学: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寄宿制学校《爱弥儿》:是卢梭的教育代表作,全书共5卷,用夹叙夹议的小说体裁写成,卢梭在书中尖锐地批判封建教育,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消极教育法:“自然后果教育”文实中学:偏重实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学校《初等教育法》:英国会议于1870年通过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又称<福斯特法>形式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而传授知识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洛克实质教育论:在近代教育史上,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知识而训练学生的智力或思维无关紧要的理论称为形式教育理论代表人斯宾塞城市学院:在19世纪,工业革命席卷全英国,迫切需要科学和技术知识,所以在工业城市建立了许多新大学大学推广运动:利用大学的师资优势创办一种巡回授课大学,在各地开设课程,扩大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新大学运动:泛智论: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但一切男女青年受教育程度和目的不同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孩子,如何释放孩子潜在能量,如何在适龄阶段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的完整方案,解决儿童培养过程中的所有个性化问题,培养面向一生的优质生存能力、培养生活的强者。
名词解释30选2:一、古希腊的教育1、五项竞技:古希腊斯巴达教育中,军事体育训练的基本项目,包括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
2、助产术:即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直接说明概念或知识,而是通过问答或辩论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的方法。
步骤:讥讽、产婆术、归纳、定义。
3、三艺:雅典教育中,文化知识的学习占有重要地位,集中于文法、修辞学、哲学这三门学科,这三门学科又称为三艺。
原为四处游说的哲学教师“智者”所倡导,公元前五世纪,在雅典备受重视。
4、四艺:柏拉图提出,17岁到2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年,学习作为一个军人做必需的“四艺”科目,包括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理论。
二、中世纪教育经院哲学: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神学体系。
它的任务是利用抽象推理的方法为宗教信条进行论证,使其系统化合理化,从而维护教会和神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维护封建制度的统治秩序。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快乐之家:文艺复兴时期,维多利诺创办了一所学校,他自己称之为快乐之家。
校舍环境优美,他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活动身体,有助于学生内心愉悦,这也是“快乐之家”的意蕴。
四、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大教学论》:1632年发表,是夸美纽斯的教育代表作,近代教育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30年代,由传教士贝尔和兰卡斯特所创,基本教学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挑选一些年龄较大且学业成绩较佳的学生充任导生,预先对其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
帝国大学:1806年拿破仑所创,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部门,实际上就是法国中央政法的教育部,其首脑称总监,由拿破仑亲自选择任命,大学区总长、中央和地方的督学,以及大学中的教师,都由总监任命,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
六、洛克的教育思想白板说:英国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教育思想,他指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人心如同一块白板,理论和知识都从经验而来。
外国教育思想史资料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人,其教育思想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阶段。
但其教育思想如同其他思想一样,也或多或少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柏拉图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意义和作用,其教育思想是为其乌托邦式的国家政权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经世致用的治国人才——城邦护卫者,因而其教育活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过分注重教育的政治功能,而且他这种培养护卫者的教育只能是极少数人享有的教育。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倡公共学前教育,重视女子教育,主张男女平等,提倡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但他认为对儿童的游戏故事,唱歌的内容必须加以选择,进行严格审查,原则是必须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忽视了儿童的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发展,他关于妇女儿童社会公有的思想更是有悖于社会伦理道德而应加以批判的。
柏拉图的教育旨在与智者教育对城邦所造成的离心力相抗衡。
对柏拉图来说,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在孩子们身上培养音乐的机敏与身体的灵巧,也不是通过在神话和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类生活来培养政治的和实践的智慧,真正说来,它是一个人灵魂的内在和谐的塑造,即内在于人的不和谐因素的协调一致。
教育是人身上难以调和的东西。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形成这种统一。
人变成一个政治存在的潜能依赖在他之中这种哲学本性与尚武本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并不是对某种技能的培养,而是要形成权力与爱知识的统一。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在昆体良看来,对于雄辩家的培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家庭教育。
他认为,幼儿教育可以在德行和知识方面为雄辩家的培养打下初步的基础。
第二阶段:初级学校。
昆体良主张应尽早让儿童接受学校教育。
从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能很快地胜任雄辩家的角色,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
昆体良认为,在初级学校中,儿童主要学习阅读和书写。
他在总结自己长期的教学工作经验基础上,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昆体良倡导因材施教,坚决反对体罚。
外国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1.教育起源论及其代表人物和观点(1)生物学起源论:创导者有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其共同之处是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2)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孟禄批评了利氏的观点,认为其弊是未揭示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不论是社会还是个体,其教育的发生都是“最非理性的”和“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苏联学者最先提出并被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
这是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以及人类社会起源于劳动这一理论直接套引和推导出来的。
教育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3)需要起源论:杨贤江最早提出这一观点。
教育起源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多方面需要。
(他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起源只是与社会的生活过程、物质的生产关系有密切关系的,而且是以这种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为基础······教育的发生,就只根于当时当地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1)教育无阶级性,教育权平等。
(2)教育与生产劳动及生活紧密联系。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在原始状态。
(4)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3.巴比伦的教育: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用于写字的材料是“泥板书”。
4.由于苏美尔人学校用的教材是泥板书,学生做练习或作业也是用泥板,泥板成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工具,故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
5.巴比伦的教育的主要特点:6.古代埃及人的文字写在所谓的“纸草”上。
7.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常称为婆罗门教育,这是因为当时的教育事业掌握在婆罗门手中,能接受教育的主要为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并贯彻婆罗门教义。
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篇: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提纲一、卢梭(儿童权益的守护神)的自然教育理论(含义、培养目标、方法原则)、代表作1.卢梭的教育著作:《爱弥儿》(1762),创立了“自然教育理论”2.自然教育理论的含义: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就是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须成人的灌溉、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
(卢梭“回归自然”教育也是“消极教育”)3.卢梭的“自然教育”,是针对专制制度下的社会及其戕害人性的教育所发出的挑战。
“回归自然”、遵循天性——开创新教育的目标和根本原则。
4.自然教育理论的最终培养目标:“自然人”----相对于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和智力极高的人。
卢梭所憧憬的身心协调发展、广泛适应社会情况的社会“自然人”,也就是摆脱封建羁绊的资产阶级新人。
5.自然教育的原则:正确对待儿童和给予充分自由;由于儿童天性的个体差异,要求因材施教。
二、裴斯泰洛奇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概念和内容),代表作1.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总结了他早期的社会活动和教育实践的经验,初步建构了自己的社会观和教育思想。
2.教育目的:λ人人都应受教育,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符合他的天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λ教育的首要功能应是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能力发展λ教育的措施既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又要符合他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将人的天性纳入社会秩序的正规,并促使他们把自己提升到道德状态λ一个人只有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才既是个性“完整的人”,又是人格上真正独立的人。
3.教育心理学化: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具体包括4个方面:λ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要心理学化;λ教学内容要心理学化(要素教育理论);λ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要心理学化(直观性和循序渐进原则);λ儿童的自我教育要心理学化4.(初等教育改革实践的结晶)要素教育的含义: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要从一些最简单的、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在逐步过渡到更加复杂的“要素”,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各种天赋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
斯巴达教育的特点:1.国家教育的高度垄断2.整个管理和教育过程都贯穿道德教育3.重视对女子的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及影响:1.最早从理论上论证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人本身自然发展原则3.最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顺序进行了年龄阶段划分的尝试4.在德育方面不仅中是培养德性,而且重视实践昆体良:1.培养目的:培养善良和善于雄辩术的人2.班级授课思想萌芽大多数的教学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声音传达给全体学生,无论听众多少,每个人都能全部听清楚。
根据一些教师的实践,把儿童分成班级,依照他们每个人的能力指定他们依次发言。
中世纪西欧世俗教育: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学校。
骑士教育:骑士教育石秀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的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实施分为三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从出生到7、8岁2.礼文教育阶段:7、8岁以后3.侍从教育阶段:从14岁到21岁。
重点是学习骑士“七艺”“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
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中世纪大学:基本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自治的特权:1.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2.设特别法庭,享有内部自治、迁校和罢教的权利3.大学教师的参政权和大学颁发特许证的权利特点:世俗性、专业性、国际性、独立性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分为三种:1.人文主义教育特点: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2.世俗教育(又称新教教育)3.天主教教育维多利诺:是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弗士里奥教育理想的实践者,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主张通才教育,注重品的培养以及基督教信仰的养成,认为古典著作中包含的异教道德观与基督教义不冲突。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1.人本主义: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2.古典主义:吸收了许多古人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具有古典性质3.世俗性:无论从目的还是课程设置来看都充满世俗精神,重今生而非来世4.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5.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对象是上层子弟,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新教教育:三大流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加尔文:美国学者班克罗夫特认为它是“普及教育之父”,是免费学校的创始人,他重视人文学科价值,重视教育对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宗教生活的意义,注重借鉴他人之长。
1558年在日内瓦创办日内瓦学院。
宗教改革教育思想的影响:1.积极提倡把教育扩大到平民子弟义务教育2.所办的初等国民学校成为各国家教育制度的始基3.多方面吸收人文主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突破旧的狭窄范围,教学的方法力图贯彻当时已出现的新原则4.大学国际性的消失天主教教育:1.耶稣会是反宗教改革的先锋,1534年在巴黎创建,创始人罗耀拉2.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统称为学院,又分为初等学院和高级学院3.与新教重视初等教育不同,耶稣会教育的重点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4.学校资金充足,师资水平高,除七艺、神学外,也重视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教学水平高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人,其著作《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创建泛智教育其著作《母育学校》是教育史上第一本系统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教学理论在其教育理论中占重要地位,教学原则的论述是其教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他第一次从感觉论出发,论证直观教学,从理论生论证了直观教学原则他从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出发,在教育史上除此提出了量力性原则他是外国教育思想史上第一个试图建立分科教学法的教育理论家他系统论述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他是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的含义:(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中心思想的含义)1.教育应服从普遍秩序2.依据人自然的本性、儿童特征夸美纽斯泛智思想的含义:所谓泛智,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能为一切人所掌握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的大全。
使所有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个体全面的知识,并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从感觉论出发,论证直接教学。
夸美纽斯所理解的教学过程:对事物的直观——理解——对知识的记忆——语言和文书的表达和联系2.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原则3.巩固性原则4.量力性原则5.系统和循环渐进性原则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论证直观性教学原则的人,也是第一个论述教学原则系统的人。
系统性原则要求:系统性原则要求教材的组织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要把一个学科的知识排成一个整体,要求教学要循序渐进,不跳跃前进。
提出教学应遵循从已知到未知,从易到难,从简到繁,从近及远等原则。
班级授课制:把全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分成班级,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每个班级有一个教室,有一个教师全班教学,对班级进行分组,每组十人,选出一名学习好的学生作为组长,帮助老师管理小组同学,考查同学学业。
考试规则:分为六种:学时考查、学日考查、学周考查、学月考查、学季考试、学年考试弥尔顿:英国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论教育》。
弥尔顿建议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园、中学和大学,课程包括古典学科、自然科学、应用科学。
办学理念的意义:弥尔顿的教育设想古典教育向实科教育过渡的典型。
洛克绅士教育的目的:洛克注重贵族子弟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或才干的企业家。
德国第一所新式大学是1694年建立的哈勒大学。
这是现代大学的雏形。
18世纪后期德国的泛爱学校的创始人是巴西多。
塔列兰是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改革方案的人,并根据其写成著作《教育法案》。
卢梭的教育思想: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到“自然主义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核心:归于自然,遵从天性。
他认为每个人都受到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这三种教育的培养,但应以自然教育为基准,才能有良好有效的教育。
归于自然,遵从天性是开创新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原则。
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培养“自然人”,即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智力极高的人。
自然的教育主要是针对富人。
自然人与公民的区别:1.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他能独立体现出自己的价值2.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而社会之中,公民是有等级的3.自然人又是自由人,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而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4.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靠劳动所得而生5.总之,自然人相对专制国家的公民来说是独立自主、平等自由、道德高尚、能力智力极高的人6.他们分数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教育目的,一种是特殊的、家庭的;一种是公共的、共同的裴斯洛齐教育思想:教育目的:遵循自然的禀赋,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才能评价:1.与卢梭的自然教育不同,裴斯泰洛齐不认为儿童的天性是尽善尽美的,纠正卢梭让儿童在自由状态中自发的进行教育的设想,他注意到天性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才能变得完美2.裴斯泰洛齐提出人要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观点是一种进步,以往许多教育家虽然提到发展德智体等方面的教育,但只有裴斯泰洛齐明确的提出应该使这几方面协调和谐且统一,然后再发展这几方面的能力教育主张:1.每个人生下来都有天赋和潜能,都要求和可能得到发展2.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3.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4.通过教育完美的发展人的能力,提高人民素质,授予人们谋生的本领,培养每个人树立自立、自养、自尊、自强的意识,就可以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的独立的人教育心理学化:1.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要遵循儿童本性2.教材内容要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3.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4.调动儿童的自我能动性教育要素的基本思想: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的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内容:德育:(基本要素)即儿童对父母的爱智育:(教学基本要求)即数目、形状、语言体育:(最简单的要素)即各种关节的活动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设想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教育进程:管理、教学、训育教学形式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明了(清晰)、联合(联想)、系统、方法他提出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是教育性教学原则。
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福禄培尔:德国著名教育家,“幼儿园教育之父”,幼儿园的创立者,近代学前教育理论奠基人幼儿园的教育方法:游戏、恩物恩物:福禄培尔创建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
恩物应满足的条件:1.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2.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3.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即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恩物的优点:1.具有启发儿童认识多种最简单几何图形的体系2.具有循序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3.对创造力有一定影响,被广泛应用作业和恩物的区别:1.从安排的顺序来说,恩物在先,作业在后2.恩物的作用主要在于接受和吸收,作业则在于发表和表现3.恩物游戏不改变物体的形态,作业则要改变材料19世纪德国教育发展概况:1.发展时期:19世纪初到30年代2.复辟时期:40年代到60年代3.复兴时期:70年代到19世纪末柏林大学改革:1.地方主义的终结,增强国际性2.具有充分的自治权3.聘请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有高超教学技能的教授4.重视学术研究和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拥有研究中心,使哲学院与其他学院并驾齐驱第斯多惠:“德国师范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著作有《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他认为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天性或天资、教育、自由自主教育目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提出“全人教育”思想。
法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确立于拿破仑执政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
帝国大学:是拿破仑为控制教育管理大权,于1806年5月创立的教育管理机构,是专门负责整个帝国公共教育管理事务的团体。
法国初等教育法案:《基佐法案》: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费里法案》: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化、免费化、世俗化三项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
19世纪法国高等教育的变化:1.原来的文科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培养研究、传播资产阶级文化的人才2.神学科的地位大大降低,被法学取代3.法科、医科、理科的发展受到了相当大的重视,发展较快导生制:由于师资匮乏,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卡斯特开创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