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摘要】目的:探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
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月纳入的80例均是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二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间和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住院总时间和下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急性胆囊炎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恢复快。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疗效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含有大量高脂肪、高蛋白物质,以及工作和工作中的紧张,导致了急性胆囊炎在临床上成为一种常见的腹部疾病,主要是因为胆囊被细菌感染或者是胆囊管被结石堵塞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右上腹绞痛。
目前,临床上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
传统的开放式胆囊切除手术创伤大,术中出血多,住院时间长,术后恢复缓慢,同时手术切口感染及其它疾病也是临床上的一个普遍问题[1]。
腹腔镜是一种新型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具有较好的微创治疗效果。
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0年1月-2022年1月纳入的80例均是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二组,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是29:11,年龄平均(46.34±2.21)岁。
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是30:10,年龄平均(46.21±2.21)岁。
两组资料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传统的手术,全麻,传统的开腹方法是在右肋下做一个斜形切口,大约10~15 cm,在胆囊管和胆囊动脉上进行结扎,胆囊分离,顺行或逆向切开胆囊,视具体情况而定。
术后使用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
观察组患者则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全部病人均采用左侧卧位,头部较高,脚下较低。
手术中采用全麻,并在术前放置胃导管及导尿管。
手术方式为三孔或四孔,在首次穿刺时,通常会选用脐孔,并设置人工气腹。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60例,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以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完成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以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完成试验组患者的治疗。
比较两组各项治疗指标,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2-0154-02急性胆囊炎是胆囊因各种原因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主要是因为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所致。
根据急性胆囊炎的病因不同,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机械性炎症、化学性炎症和细菌性炎症,其中机械性炎症主要是胆囊腔内压力过高而导致胆囊壁和黏膜受压缺血所致,化学性炎症主要是因为磷脂酶作用于胆汁内的卵磷脂后产生溶血卵磷脂所致,细菌性炎症则是因为各种细菌所致[1]。
本研究对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60例2017年1月到2018年10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3~72岁,平均(51.32±8.75)岁。
试验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24~70岁,平均(51.09±8.63)岁。
两组基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以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完成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其进行麻醉处理,选右肋缘下或右上腹经腹直肌切口,长度为8cm左右,进入腹腔后对患者的胆囊进行全面分离处理,根据实际情况将患者的胆囊切除,之后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冲洗,常规放置引流管后确切止血,然后关闭腹腔、缝合切口后完成手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并探讨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确诊收治的8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给予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74例患者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例患者行胆囊造瘘,其余5例患者均为中转开腹。
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手术安全性高。
标签: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经典手术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开腹手术,成为目前临床公认的胆囊切除术的”金标准”[1]。
但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的组织水肿较为严重,并且容易对患者的胆道造成一定的损伤。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施术者经验的不断丰富,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日渐成熟[2]。
本组研究,笔者就对我院部分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部分研究资料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确诊收治的8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其中男51例,女29例,患者年龄22~85岁,平均(60.5±4.1)岁。
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69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1例。
所有患者均由明显急性胆囊炎表现,且症状呈现逐步加重的趋势,多数患者同时伴有严重高热。
所有患者入院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2方法所有患者不需留置胃管,均为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手术患者取头高、左斜各15°卧位,是患者的胆囊及Calots三角区充分暴露。
脐下缘做手术切口,建立开放式气腹,插入腹腔镜,环视腹腔探查是否有副损伤以及胆囊周围情况后进行常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2结果
80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成功完成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为35~160 min,平均(78±12)min,1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造瘘术,其余其余5例患者均为中转开腹。
本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任何肝外胆管损伤以及胃肠损伤等并发症,无任何死亡病例,患者住院4~14 d,平均(6.5±1.2)d,均康复出院。
3讨论
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时机:部分学者认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在早期局部炎症较轻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工程吕较高,术后并发症少[3]。
笔者认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主要出现手术指征后即可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在经腹腔镜
检查后,术者会对患者的胆囊炎各项病症严重程度以及手术难度有基本了解,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而传统手术只能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血象等资料进行病症分析,与实际情况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传统手术主张保守治疗4~6 w后等炎症消退后进行胆囊切除[4]本研究发现,对于发病3 d内的患者,胆囊壁增厚、水肿是腹腔镜下胆囊炎的最佳时机,发病3 d以上的患者应胆囊壁的纤维增生而增大手术难度。
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原因:①胆囊周围粘连严重导致Galot三角部位解剖模糊;②术后出血较多止血存在困难;③患者病灶局部解剖出现变异。
本组研究中中转开腹5例,主要原因为胆囊周围粘连严重以及术中解剖模糊等。
有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病史的患者,因炎症反复往往会导致粘连较为严重,无法进行解剖,手术较为困难,容易对患者的胆管以及肠管造成一定的损伤。
对于术中胆道造影对肝外胆管显示不清者应该选择中转开腹治疗。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胆囊急性炎症时,周围组织会出现充血水肿等症状,脆性高,鈍性分离手法使用,动作应该轻柔,这样能够减少或是避免动脉出血以及胆管损伤,粗暴的动作会引起血管甚至是胆管的断裂。
临床手术中解剖胆管是应该从胆囊前、后下三角的顺序开始,这样既可以减少出血,同时还能够避免胆管损伤。
急性炎症时手术分离面往往较大,术后的渗出较多,术后应高注意放置腹腔引流管,必要时需要增加放置引流管,且需延长放置时间,这对于降低术后腹腔感染率以及及时发现胆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手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辰.胆囊切除术治疗结石嵌顿胆囊炎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02:66.
[2]王俊兴,马锦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颈部结石嵌顿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8):53-54.
[3]李华峥.腹腔镜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0,02(28):130.
[4]郭福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囊结石的临床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05:66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