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预警心电图分析2015
- 格式:ppt
- 大小:12.98 MB
- 文档页数:46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2022重庆首届全国现代心电信息学学术研讨会心脏性猝死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为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室速、室颤),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AMI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前常有特殊的预警心电图表现,如能掌握急性心肌梗猝死预警心电图特点,及时识别高危病人,采取减轻心脏负担和心肌缺血,缩小梗死范围等有效措施应能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急性心梗猝死心肺复苏不易成功,即使复苏成功,亦难易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所以临床医师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的特点极为重要。
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包括:超急性期T波、ST段抬高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QRS时限大于120m及QRS终末部分扭曲变形者、墓碑形ST段抬高、巨R波形ST段抬高、ST段巨型抬高、缺血性J波、RonT室性早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慢于40次/分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QRS波增宽、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新出现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急性心肌梗死交替出现完全性右束支和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或三支阻滞、出现T波交替、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出现伪肺型P波等。
本文仅介绍几种常见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预警心电图的特点。
(一)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心电图表现为巨大超急性期T波,此时心肌复极异常,受损心肌与健康心肌复极不一致,即复极离散度增大,易形成心室内传导延缓或单向阻滞,容易被室性早搏诱发室速(VT)或室颤(Vf),而引起心脏性猝死。
方艳平报道46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病人,超急性期T波改变3例(7%),其中引起Vf2例,引起交界性逸搏心律1例。
因此,发现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异常时应严密监测心脏电生理活动及生命体征,避免发生心脏性猝死。
超急性期T波特点为:T波高耸伴QRS波增宽,尤其是高而巨大的T波伴J点离开基线,ST段高出T波前支样改变,提示心肌复极电位增大,易形成心室内传导缓慢或单向阻滞,易被室早诱发VF或VT,最后引起心脏性猝死。
动态心电图对运动性心脏损伤及猝死的预警意义
王江涛;曹雪滨;平政
【期刊名称】《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5(33)1
【摘要】动态心电图的新指标对运动性心脏损伤及猝死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文章介绍了动态心电图新指标心率变异性、T波电交替、QT离散度、心率减速力等,分析了其在运动造成心脏损伤中的预警意义。
提出综合分析各种指标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以期为预防军队过度训练造成的心脏损伤及运动性猝死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3页(P108-110)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军事训练;运动性猝死;预警
【作者】王江涛;曹雪滨;平政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中医学院;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心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
【相关文献】
1.基层官兵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警与防治 [J], 吴学宁;曹雪滨;李俊峡
2.动态心电图对运动性心脏损伤及猝死的预测价值分析 [J], 李香龙
3.动态心电图预警心脏性猝死 [J], 钟杭美
4.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新入伍战士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预警作用 [J], 王江涛;张刚;王晨阳;张莉;华川;许亚辉;曹海涛;曹雪滨
5.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新入伍战士运动性心脏损伤中的预警作用 [J], 王江涛;张刚;王晨阳;张莉;华川;许亚辉;曹海涛;曹雪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注意:这些特征心电图改变,都是猝死的前兆!猝死是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人主张定为1小时,但也有人讲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者也归为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各种心脏病都可以导致猝死,但心脏病的猝死中一半以上是冠心病,猝死备受医学界重视。
大多数猝死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
患者猝死前,其心电图一般会表现出异常改变。
那么哪些心电图的异常改变标志着猝死的发生?1949 年,Smirk 最早提出了R on T 型室早的概念(R Waves Interrupting T Waves),并认为,一定情况时,R on T 型室早可诱发室速/ 室颤(VT/VF)。
其后,不少学者将R on T 型室早视为VT/VF 的预警指标。
R-on-T心电图:提前出现的室性早搏,发生在前一心动周期的T 波上(波峰、前支、后支)。
前一心动周期的T波意味着心室处于易反复激动的易损期,故落在T波上的室性早搏刺激,易导致室速、室颤的发生。
R-on-T心电图R on T现象及触发T dP早复极心电图一例:可见下壁导联ST段轻度弓背向下抬高早复极是指外观健康无心脏形态异常人群出现ST段抬高等表现的心电现象,伴有相关症状者称为早复极综合征。
早复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现象,是指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终末部和ST段起始部交界处的J点抬高≥0.1 m V。
早复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电图变异,大多数无病理意义,不用治疗,但一定要首先将它和器质性心脏病的心电图表现相区别,以防漏诊的发生。
但近年来发现,一部分存在过早复极心电图异常表现的患者,也易于发生室速、室颤。
早复极心电图表现QRS波终末顿挫(A)和切迹(B)≥0.1mV,ST段凹面向上型抬高,T波对称心室不同部位电位差形成J波的示意图三种不同类型的Brugada波的心电图改变Brugada综合征最初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兄弟于1992年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报道的8个病例而衍生出的一个新综合征。
预测心源性猝死的心电指标张海涛;张树龙【摘要】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居世界各国之首.SCD不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健康,而且救治成功率低,绝大部分在院外就已经死亡.因此,对处于猝死高危状态的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减少SCD发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无创性检查技术领域不断发展,预测SCD发生的指标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综述预测SCD的心电指标,如反映心室复极水平的Tp-e、Tp-e/QT、TWA、缺血性J波;反映心室除极水平的QRS波时限、碎裂QRS波、窄而高QRS波,通过这些无创指标在时限、比值、形态方面的变化,来评价心脏电活动,以预防心脏恶性事件,最终避免SCD的发生.%More than 500,000 people die from sudden cardiac death (SCD)each yearin our country,which is onthe top of the world.The SCD is a serious threat to public health.The key to reduce the SCD occurring is totake timely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measures in the high risk SCD group.Wemainly reviewedthe significance of someECGparameters,such as the Tp-e,Tp-e/QT,T wave alternating electric,QRS duration,fragmented QRS,narrow and high QRS,as well asischemic J wave,in preventing SCD.【期刊名称】《大连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3页(P507-509)【关键词】心源性猝死;Tp-e;TWA;碎裂QRS波;缺血性J波【作者】张海涛;张树龙【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检查科,辽宁大连116011;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中心,辽宁大连11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任何由心脏疾病引起,于症状出现后1 h内院外、急诊室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
心律失常致死性心电波型分析2018 (谷子编写)1、Lambda 波(λ波)(详解见最后)Lambda 波是近年新认识的有猝死危险的心电图标志波,多见于①年轻男性;②有晕厥史;③家族成员中有晕厥或猝死病例;④不能证实有心脏病存在;⑤有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心电图记录;⑥猝死发生在夜间。
Lambda 波引发猝死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根据临床表现为原发性心脏突然骤停,而不是表现为原发性心室纤颤。
这种心脏各节律点的自主电活动突然停止,可能与心肌细胞遗传性离子通道缺陷有关。
此外,也有人认为可能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突然强烈的迷走神经反射,可引起心脏意想不到的抑制,导致心脏原发性停搏,此种现象有人称其为“迷走风暴”。
2、特发性J 波所谓特发性J 波,是指无低体温、高钙血症以及急性脑血管疾病而出现的异常J 波。
近年报道特发性J 波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而引起人们的重视。
特发性J 波多见于①健康的中青年人或运动员;②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并存;③常出现胸闷、乏力以及叹息性呼吸;④常出现室性早搏;⑤有家族性晕厥或猝死史。
发生猝死的原因可能与自主神经失调有关。
特别是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易引发心肌电生理不均匀,是诱发恶性心律失常而猝死的主要原因。
心室提前复极可能是产生特发性J 波的细胞学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发性J 波有逐渐变小的倾向。
3、Epsilon 波(ε波)Epsilon 波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注意的心电图小棘波,已被证明是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上的一个标志。
多见于①表现健康的年轻人;②有晕厥发作史;③有晕厥或猝死的家族史;④有右心室发育不良的影像学改变。
又称后激动电位或右心室晚电位,于1977 年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D )患者的心电图中被发现并命名,大约30%的ARVC/D 患者可在心电图上记录到Epsilon 波。
Epsilon 波是预测猝死风险的心电图标志波之一,这类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室颤,临床应该高度重视。
Lambda波,一种猝死高危的心电图标志?
陈柯萍;王磊
【期刊名称】《心电与循环》
【年(卷),期】2015(034)006
【摘要】心脏性猝死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我国每年大约54.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已预防了大量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但是由于许多患者的首发症状即为恶性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如何预测猝死的高危患者成为了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许多猝死高危患者的心电图特殊标志已经被人们熟知,包括Brugada波、Episilon波、特发性Os-born波、早复极波等等.而心电图Lambda波是近十余年内被发现和认识的又一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电图标志.本文对Lambda波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作一介绍.【总页数】4页(P411-414)
【作者】陈柯萍;王磊
【作者单位】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诊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mbda波,一种猝死高危的心电图标志? [J], 陈柯萍;王磊;
2.情绪激动诱发的Lambda波样心电图改变一例 [J], 刘力
3.有猝死危险的心电图标志波 [J], 冯海新
4.预示猝死的心电图改变:高危心电图 [J], 孟庆义
5.预示猝死的心电图改变:高危心电图 [J], 孟庆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