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进行阐述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的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内容。
毛泽东认为在实行社会主义之前,必须先经过新民主主义这一过渡性的阶段,这一理论在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有充分论述。
《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不仅标志着毛泽东创立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而且创立了全新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
以后,他在《论联合政府》、《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著作中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特点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特点有: 1.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3.新民主主义政治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过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一种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其目标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缘故。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以独创性的内容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两种模式,创造了第三种革命类型,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课题;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国家为中间站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构想,解决了经济落后国家在夺取政权后,如何建设新国家,创造条件,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难题,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和革命转变论。
新民主革命理论产生的条件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既适应了“一战”和十月革命后“世界历史”变迁的形势,又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是“世界历史”转折与中国民族命运的双重理论回响。
因此,在“毛泽东思想概论”的教学中,从“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的逻辑互动中去阐明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使学生在一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中去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一、“一战”前后“世界历史”的转折性变迁及对中国的影响引发近代中国革命有两个主要因素,内部是中国的封建主义,外部是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近代之初,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末期。
虽然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出现,但因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发展极为微弱,致使社会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制度衰朽、阶级矛盾尖锐,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这些都表明,封建统治者已经没有能力再继续统治下去,人民也不愿意在民不聊生的处境中生活下去。
一场危及封建制度存亡的社会大革命已经势不可免。
当中国封建社会晚期一场新的内部社会危机正在潜伏暗蕴之际,人类历史的进程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确立,已经开始了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新纪元。
所谓“世界历史”,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由于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资产阶级凭借资本的力量,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展和殖民侵略“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使得“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也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于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以“殖民”的方式侵入到了中国。
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侵略下,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极大的破坏,中国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着存亡续绝的严重民族危机。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科学概念的文章
摘要: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提出背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提出背景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的提出源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
在这个时期,我国社会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我国的先进分子开始寻求一种新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是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理论探索,逐渐形成的。
毛泽东同志在总结我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为我国的革命事业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它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
建主义,进行土地改革;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实现人民民主。
在这个过程中,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大众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它结束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
毛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指毛泽东对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前途、性质、地位、任务及长期性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理论认识。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毛概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文参考范文篇一:《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功用》[摘要]本文在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示范效应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通过俄国传入中国时就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差距以及俄国经验和中国实际的差距,阐释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和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发生的深层原因,最终揭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弥合马克思主义以及俄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的差距方面的理论功用。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俄国经验;中国实际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
为了摆脱民族危机,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
然而,这些探索都没有能够改变中国的命运,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了。
正如毛泽东所总结的:“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
”〔1〕由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有能够寻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所以,中国需要新的阶级在新的指导思想下探寻出一条新的救亡图存的道路。
在这个时候,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极大的鼓舞。
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作者: 段治文[1];钟学敏[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马列所;[2]浙江大学马列所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83-86页
主题词: 陈独秀;“二次革命论”;旧民主主义革命;形成的原因;资产阶级文化;社会主义;第二次转变;思想转变;共产国际;国民党
摘要: <正>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党的“一大”到“五大”都担任党的最高的领导职务。
可这样一位人物却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二次革命论”,主张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时期,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同看待。
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
刍议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作者:考秀坤吕嘉成来源:《祖国》2017年第16期摘要:陈独秀思想理论中的“二次革命论”问题是陈独秀革命理论的热点问题。
本文旨在从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角度剖析陈独秀在中国革命中思想的变化发展,并以此为基石,运用实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法对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在中国革命当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历史评价进行分析和认识。
关键词:陈独秀二次革命论中国革命外敌入侵迫使中华民族重新思考国家未来之路。
在中国人的不断斗争和探索中,中国共产党扛起了这个重任,其中陈独秀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一、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来源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分为两步走即是“二次革命论”的核心思想。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在我国最早提出的,而这一思想核心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不断革命论”。
马克思在《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的道德》中,针对德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不断革命论”,即是无产阶级首先同资产阶级一起完成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不是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提出“当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之间的决战还在后面,但共产主义者不能指望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以前就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那么共产主义者为了本身的利益就得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权,以便随后能尽快地把它推翻。
因此,在自由派资产阶级同政府的斗争中,共产主义者始终应当支持自由派资产阶级,但也应当随着他们。
共产主义者从资产阶级的胜利中得到的好处只能是以下这些:1.得到各种让步,使共产主义者易于捍卫、讨论和传播自己的原则,从而使无产阶级易于联结成一个紧密团结的、准备战斗的和有组织的阶级;2.使它们确信,从专制政府垮台的那一天起,就轮到资产者和无产者斗争了。
”这即是最早“不断革命”的核心内容。
此后,陈独秀将“二次革命论”思想带入中国,以期解决中国的复杂国情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问题。
他所提出的“二次革命论”即是马克思、恩格斯“不断革命论”的观点在中国的最初运用。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研究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革命道路理论、革命纲领以及革命的三大法宝等。
狭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只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革命道路理论。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多取其狭义,一般均把革命道路的理论等排除在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研究,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明显进展,在许多问题上都取得了一致意见。
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动力、目标和前途等问题的认识,就是如此。
不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以及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等问题的认识上,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形成的时间和标志问题第一种观点认为以1925年中共四大的召开为其标志。
有学者认为,党的四大在二大的基础上,对民主革命动力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党初步深化了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认识。
还指出,党的四大对领导权问题明确以后,对革命性质和前途的认识也前进了一步。
党的四大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形成。
(王子云:《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考察》,《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有学者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视做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来看待,认为从党的一大到四大,经过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文章把这些思想系统化并加以发展,后来这些思想不断丰富,到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
(宋汝香:《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过程》,《齐鲁学刊》1986第3期)第二种观点认为以同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为其标志。
这是比较早的一种传统提法。
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殖民地革命的学说,奠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作者:朱燕娜
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5期
摘要:二次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关于革命发展的两个革命理论。
两个革命理论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认识的不同阶段,二次革命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的革命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在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奋战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发展创造的革命观点。
这两个革命观点提出的背景亦有很大不同。
本文从二者提出的时间上进行探索。
关键词:二次革命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时代背景
二次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发展里程中提出的关于革命发展的两个革命理论。
两个革命理论分别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对革命认识的不同阶段,二次革命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的革命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在党经过艰苦的革命奋战并不断成熟的过程中发展创造的革命观点。
对于两个革命观点提出的背景亦有很大不同。
一、关于“二次革命论”
“二次革命论”是学术界对陈独秀革命观点的简称,陈独秀的革命观点形成的时间是1923年间,标志是其发表的《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的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
关于革命性质和革命对象,他说:“在半殖民地,一方面因为工商业受外力之阻碍不能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一方面又因为贵族军阀受外力之卵翼而存在,所以不能形成一个纯粹的资产阶级的民族革命。
国民革命含有对内的民主革命和对外的民族革命。
”①革命阶段和领导权问题上他提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比农民集中,比工人雄厚”,“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及进行的正轨应该是: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成功后,在普通形势之下,自然是资产阶级握得政权”,“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在国民革命时代,不会发生这类问题”。
他认为国民革命是民主革命,民主革命领导者自然是资产阶级,中国现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等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工人阶级壮大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国民革命阶段其他社会阶级只是帮助资本主义夺得政权取得天下。
纵观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共产党和其他社会阶级大无畏的帮助国民党取得民主革命胜利是必需的,毫无疑问的。
他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社会划分,封建社会后必须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从资本主义社会脱胎。
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没有看到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的力量,另一方面具有严重的教条主义,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真正看清当时中国社会现状。
“二次革命论”提出时间是在建党初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加入共产国际后。
此时由于中共在建党时间、党员人数及理论发展上尚属幼年阶段,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况,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倡议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正在积极地为国共合作做各项准备。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也是中共领导人。
此时正是其革命论形成时期,也是国共积极寻求合作时期,可以说其革命论在现实的需求下应运而生。
一边是共产国际的指令,一边是为向国民党伸出友好合作的橄榄枝。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报告中,说国民党是知识分子、华侨资产阶级、南方士兵、工人的“各阶级联盟”,说中国共产党人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
1922年11、12月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拉狄克也美化国民党、贬低共产党,认为中国议事日程上没有建立苏维埃共和国的任务”。
②国民党改组后以三民主义为宗旨,在当时算是比较完整的党派,作为幼小的党派,在共产国际的引导下,中国共产党部分人士也愿意和国民党合作进行革命。
尤其是陈独秀等当时的中共领导人赞同共产国际的意见,在一九二三年六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称:“中国国民党应该是国民革命之中心势力,更应该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
”③至此,陈独秀已于1923年4月25日发表《资产阶级的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1923年12月1日发表《中国的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就建构了“二次革命论”的最初理论框架。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成立。
可以说“二次革命论”成为国共合作期间最初的纲领。
革命理论中一些右的思想也就奠定了大革命失败及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基础。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革命理论。
标志是1939—1940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论》。
在革命的性质问题上毛泽东提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面。
”④因为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是自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的资产阶级革命阶段,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所以中国革命也进入新的革命阶段。
即“是新的、被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在第一阶段上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建立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革命”⑤。
这是与“二次革命论”完全不同的观点,强调指出“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绝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⑥
中国共产党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历练和抗日战争奋战中,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思想,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的理论创新,最终提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是对中国革命的深刻认识。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水平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一次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提出的时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
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
但是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调整了对内政策,由联共抗日转变为积极反共。
1939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主要议题就是“强化”国民党,“与共产党作积极之斗争”。
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阶段看待的。
进行抗日战争,不仅要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还要为建设新中国创造条件。
为了驳斥顽固派,粉碎国民党反共反人民的谬论,批判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幻想;为了向全党和全国人民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国情,总结100多年来反帝反封建斗争尤其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进行革命斗争的经验,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不是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⑧它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的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从“二次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产生的背景看,二者分别产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提出,并受共产国际的影响而产生的。
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成熟时期提出,并能够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的。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的提高,及中国共产党最终会成功的原因。
历史也充分证明了二者孰好孰坏,孰更切合中国的实际。
注释:
①《中国的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来自网络.
②③向青.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9-10,14.
④⑤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91.
⑦⑧郭德宏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314-315,318.
(作者系青海民族大学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