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168.25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肌瘤医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篇: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的意义研究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均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然而子宫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和子宫腺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共同之处有很多,医生在诊断中常常容易混淆,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很容易发生误诊情况。
我院在临床诊断中发现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为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分别选择子宫肌瘤30例和子宫腺肌瘤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如下叙述。
1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和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30例子宫肌瘤患者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岁;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岁,主要以子宫体触痛及进行性痛经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相比,子宫增大较为明显,且增大均匀,然而月经紊乱和月经量增多两方面临床表现差异并不明显。
同时选择同一时间我院体检的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用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差异对比并不明显,此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参考价值较高。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腹部探头频率为3~5MHz,阴道超声探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仰卧位,将小腹暴露出来,膀胱适当充盈后,开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全方位多切面扫查患者的下腹,对其卵巢、子宫及宫旁组织进行密切观察,之后将膀胱排空,进行阴道超声检查操作,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内部回声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如子宫轮廓、官腔线等,探查周边及内部的多普勒频谱、阻力指数、血流分布情况,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可适度对探头进行加压,将肠腔中的干扰气体排除。
子宫附件检查项目
其实现在很多的女性朋友们都不懂该如何去保养自己的身体,这样的话就使得自己身体出现什么不好的现象也是不知道的,所以女性朋友们应该要定期的去做妇科检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子宫附件检查项目。
检查项目:
1、白带常规检查:检测各种病原微生物导致的阴道炎、如
霉菌、滴虫、线索细胞、PH值、清洁度、衣原体等。
2、脱落细胞学:这是防癌普查的主要方法,对诊断宫颈癌
前病变、早期宫颈癌有重要价值。
3、盆腔和阴道B超:可早期发现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病变。
4、电子阴道镜:将外阴、阴道、子宫颈等放大4-50倍,可发现某些肉眼不能发现的微小病变,对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有重要价值。
5、常规妇检:由妇科医生进行阴道检查、双合诊,可以对病人的妇科情况做一个全面的评估。
6、宫、腹腔镜检查:对不明确病因或是需要进一步确诊的妇科症状,检查能及早明确指导治疗。
7、剖腹探查:目前临床上不多用,对于腹部包块,长期不明原因的症状需要剖腹探查明确。
8、外阴检查:主要检查外阴的皮肤是否光滑,颜色是否正常,有没有溃疡、皮炎、赘生物及色素减退等现象。
9、阴道检查:查看阴道黏膜表面是否光滑,质地是否正常,有无出血点,阴道分泌物的性状及气味是否正常。
10、宫颈检查:观察宫颈上有没有肿物、溃疡、糜烂、息肉,宫颈大小是否正常,表面是否光滑,质地是否过硬,有无子宫脱垂。
以上这篇文章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了一下子宫附件检查项目,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基本的认识了,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
的时候,无论自己的工作是有多忙,都要抽出时间去医院做检查的。
了解子宫肌瘤,不如看看这里!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但很多女性对子宫肌瘤并不了解,什么是子宫肌瘤?如何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关于子宫肌瘤的常见症状以及病理知识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简单科普。
一、什么是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妇科良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密切的关联,育龄期患者由于雌激素的持续存在,因此也成为此类疾病的高发群体。
根据调查显示,育龄期女性发病率为20%-25%,近80%的子宫肌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同时,子宫肌瘤可干扰受精卵着床,导致怀孕困难,就算受精卵成功着床,子宫肌瘤也可能会限制胚胎的生长发育,导致流产。
女性在怀孕期间雌孕激素高分泌,肌瘤往往会快速增长,但是妊娠结束之后,肌瘤一般会很快恢复至孕前状态,女性绝经之后,随着卵巢功能下降、雌性激素减退,子宫肌瘤会不再增长,甚至逐渐萎缩。
二、子宫肌瘤的常见原因及表现子宫肌瘤的症状与肌瘤大小、数量以及位置有关,有的可在怀孕产检时发现。
二十岁以前的女性得子宫肌瘤的非常的少,大多数是在二十到五十岁之间的育龄期的女性。
目前对于子宫肌瘤确切的发病原因还不是很明确,但与以下几方面有密切的关系:1.遗传易感性:子宫肌瘤和一定的遗传因素有关系,比如家族中有妈妈、姐妹得了子宫肌瘤,相对可能容易得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比较高,且此疾病与种族有密切性;某些患者家里的女性都患有子宫肌瘤,可能因为某些遗传基因决定个人容易长子宫肌瘤。
2.性激素水平:子宫肌瘤是依赖性肿瘤,比如孕期雌孕激素升高,子宫肌瘤也会随着增大。
子宫肌瘤好发于育龄期的女性,绝经以后肌瘤会缩小或消失,更加证实了激素的作用。
子宫肌层的芳香化酶突变,造成子宫肌层对雌激素受体敏感性增加,刺激肌纤维生长产生子宫肌瘤。
3.干细胞突变:小部分子宫肌瘤会变成恶性肿瘤,可能是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所致。
4.和人种有关。
研究发现一些人种,比如黑皮肤人种,比较容易得子宫肌瘤,而且是多发的肌瘤,剔除之后非常容易复发;黑人人群是目前子宫肌瘤发病率最高的种族,比白人多一倍或更多,亚裔人群虽然没有相关文献报道,但子宫肌瘤发病率接近白种人。
子宫肌瘤诊治指南疾病简介:子宫肌瘤(uterine myoma)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
绝大多数子宫肌瘤是良性的。
但由于子宫肌瘤倾向于多发,因此,在育龄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大增多,肌瘤剔除手术亦有可能复发。
子宫肌瘤的恶变(即肉瘤变)率很低,约为0.4-0.8%。
但仍需警惕恶变风险。
疾病分类子宫肌瘤按肌瘤所在部位分宫体肌瘤(92%)和宫颈肌瘤(8%)。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粘膜下肌瘤。
多个或多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于同一子宫,称为多发子宫肌瘤。
发病原因1.子宫肌瘤的组织发生子宫肌瘤的组织起源目前意见尚未一致,有人认为是由未成熟的子宫壁平滑肌细胞增生所产生,也有学者认为是发生于子宫血管壁的平滑肌组织,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Townsend通过X连锁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的同工酶分析发现从同一子宫而来的随机分布的不同肌瘤的平滑肌细胞都具有完全相同的G6PD电泳类型,这提示这些肿瘤起源于一个单个的肌瘤平滑肌细胞,即每一个子宫肌瘤都是以单细胞起源的,随后的研究(Mashal RD,1994)是在X染色体上,在雄激素受体基因中,包含三脱氧核苷酸重复的克隆试验,这个基因座比G6PD同工酶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这种单克隆试验与多数肌瘤是单一起源的结果是一致的,故认为子宫肌瘤是衍生于单个肌瘤平滑肌细胞的单克隆肿瘤,多发性子宫肌瘤可能是由于在子宫肌层内多灶性潜伏的细胞所形成的多源性单克隆肿瘤,组织学研究发现生长时期不长的微小子宫肌瘤不但富有含肌丝的成熟平滑肌细胞,而且也发现有似孕18~20周胎儿子宫中见到的未成熟平滑肌细胞,推测人类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是来自子宫内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增生,分化为平滑肌细胞而形成子宫肌瘤的。
2.子宫肌瘤的遗传学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Rein就指出体细胞突变是肌瘤形成中的起始事件,体细胞突变包括从点突变到染色体丢失和增多的多种染色体畸变,首先是单克隆起源的体细胞突变,并对突变肌细胞提供一种选择性生长优势,其次是多种与肌瘤有关的染色体的重排,细胞遗传学一致证实子宫肌瘤具有染色体的结构异常,一非随机的染色体异常核型,子宫肌瘤所涉及的畸变染色体常见者为 6,7,10,12,14,还有1,2,3,4,5,13,15,22和X,这些染色体或为单一改变或与其他染色体一起改变,常见的畸变区域为 7q21-22;12q14-15;14q21-24和6p21,最常见的染色体畸变类型为t(12;14)(q14- q15;q23-24);Tri(12);t(6;10)(p21;q);del(7)(q22q32);del(3)(q),此外还有del(X);rea(X) (p11-p22);r(1);t(5;12);INV (5;12) INS(3),子宫肌瘤发现的多种不同类型的染色体重排中,常见的包括易位(t);三体(Tri)和缺失(del),易位能阻断基因序列或引起融合基因的形成,可能完全取消蛋白的功能或者转化成功能新颖的嵌合体蛋白,三体多通过增加基因量来增加基因表达,而染色体丢失通常引起基因功能的丢失,存在于子宫肌瘤中不同类型的染色体异常可能预示着肿瘤生长和发展的异质的遗传学途径(Gross KL and Morton CC,2001)。
B超诊断子宫肌瘤64例临床分析作者:苗龙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结合本院6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对于子宫肌瘤病症, B超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达到92.19%。
结论在充分使用B超诊断技术的同时,还需考虑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应在临床中加以注意。
【关键词】 B超;子宫肌瘤;诊断作为女性生殖器官中的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子宫肌瘤在30~50岁妇女中的发病率为20%~4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由于肌瘤生长相对缓慢,也导致只有极少部分妇女会出现下腹疼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1]。
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更早、更加有效的诊断治疗,提升子宫肌瘤的治愈率和降低其发生癌变可能性,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作为诊断子宫肌瘤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B超也因为其快速、方便、定位准和无损伤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进一步提升该技术在临床诊断子宫肌瘤的应用效果,现就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社区油建卫生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期间收治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64例,年龄为26~59岁,其中40岁以上的有46例, 40岁以下的18例,未婚的2例,已婚已育的52例,已婚未育的10例,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的36例,妊娠合并流产2例,腹部包块待查12例。
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壁间肌瘤36例,黏膜下肌瘤9例,浆膜下肌瘤16例,混合性肌瘤3例。
1. 2 检查方法对于子宫肌瘤的检查,采用经腹体表探测法。
为了避免在检查中受肠道气体的影响,会选择在检查前2~3 h让患者饮水500~700 ml,让其膀胱适度充盈,如果患者病情比较危急或者流血过多,也可选用被动充盈膀胱法,采用尿管插管向其膀胱注入生理盐水,适度充盈膀胱以能显清子宫底部为宜,过度充盈也会导致子宫位置便宜而不利于图像观察。
子宫肌瘤的MRI诊断【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及表现特征。
方法:对14例疑子宫肌瘤的患者行B超和盆腔MRT1WI,T2WI多方位扫描,其中8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检查,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结果:B超确诊11例,准确率为78%;MRI确诊13例,准确率为93%。
以手术病例为准,B超病灶检出率为61%(19/31),MRI病灶检出率为87%(27/31),统计学比较差异较大。
肌瘤在T1WI上表现为等或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低或混杂信号,动态增强后呈不均匀性强化。
结论: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反映子宫肌瘤的大小、位置及宫腔的关系上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子宫肌瘤;磁共振成像;超声检查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年龄组,占50%-60%。
临床检查一般结合超声、CT就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但MRI对组织分辨率较高,对显示肌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宫腔的关系较超声和CT准确,且无电离辐射、无损伤,因而在妇科肿瘤的诊断中已成为重要手段之一[1]。
本文搜集临床及MR资料完整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1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子宫肌瘤的MR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组14例患者,年龄30-66岁,临床以月经量多、经期延长、腹痛、肿块、白带增多及习惯性流产为主,其中4例无临床症状,在体检时发现。
14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
1.2 方法:使用鑫高益OPER 0.35T磁共振仪及体部线圈,取仰卧位,扫描时嘱病人不要活动,平静呼吸或加用腹带,以减少伪影。
检查前不要解小便,使膀胱处于充盈状态。
所有患者均行T1WI横断面、T2WI横断面,抑脂矢状面及斜冠状面扫描,层厚5-8cm,间隔 1.5-3.0cm,视野(FOV)75cm×75cm,矩阵256×180,其中8例采用轧-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注射剂量为3ml/s,注射对比剂后30、60及90s各采集1次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