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764.30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肌瘤医学论文(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一篇: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瘤临床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的意义研究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均为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然而子宫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和子宫腺肌瘤的声像图表现共同之处有很多,医生在诊断中常常容易混淆,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很容易发生误诊情况。
我院在临床诊断中发现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为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究,分别选择子宫肌瘤30例和子宫腺肌瘤3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如下叙述。
1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子宫肌瘤患者和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30例子宫肌瘤患者最大年龄为58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岁;30例子宫腺肌瘤患者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年龄为25岁,平均年龄为(±)岁,主要以子宫体触痛及进行性痛经为主要临床表现,与子宫肌瘤相比,子宫增大较为明显,且增大均匀,然而月经紊乱和月经量增多两方面临床表现差异并不明显。
同时选择同一时间我院体检的妇女30例作为对照组,用统计学软件对三组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差异对比并不明显,此研究中对比数据有较强的可比性,参考价值较高。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检查进行诊断,腹部探头频率为3~5MHz,阴道超声探头频率为7~10MHz.患者取仰卧位,将小腹暴露出来,膀胱适当充盈后,开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全方位多切面扫查患者的下腹,对其卵巢、子宫及宫旁组织进行密切观察,之后将膀胱排空,进行阴道超声检查操作,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的位置、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内部回声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如子宫轮廓、官腔线等,探查周边及内部的多普勒频谱、阻力指数、血流分布情况,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可适度对探头进行加压,将肠腔中的干扰气体排除。
B超应用于妇科子宫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93b超在妇科子宫病变诊断中的应用b超应用于宫外孕诊断:格桑德吉等[1]对21例平均年龄在27岁的妇产科患者进行b超诊断,21例超声检查的宫外孕破裂出血的病例中,手术后病例结果证实18例为宫外孕破裂,确诊率85.7%,为临床选择有效的用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减少宫外孕破裂的误诊率和病死率。
另外b超检查及时、方便、快捷,能使病人得以早期诊断及妥善治疗,应用于宫外孕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b超应用于子宫息肉的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子宫内膜腺体和纤维问质局限性增生隆起而形成的一种带蒂的瘤样病变,是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王艳等[2]对185例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166例为内膜息肉,符合率89.7%,9例为子宫内膜炎,6例为黏膜下小肌瘤,3例为分泌期内膜。
检出率高于文献报道的87.9%,为临床提供了一种简洁、准确的诊断手段。
b超在产科宫腔内组织残留中的应用:宫腔内残留物系由胎儿附属物(蜕膜、绒毛组织或胎盘组织)加血凝块组成。
宫腔内组织残留在临床上常见,残留在宫腔内,造成子宫收缩不良,引起流产后或产后阴道出血,并发感染,甚至导致绒癌的发生,所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尤为重要。
b型超声对人流、药流或自然流产和分娩等术后子宫恢复情况、宫腔内是否有组织残留以及残留物的大小和位置的检查,能为临床及时准确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准确清楚报告宫内残留物的大小及位置,能指导临床医师减少盲刮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和减轻妇女的痛苦[3,4]。
有人对47例临床拟诊为宫内胚胎组织残留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超声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包括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47例超声诊断阳性率为91.5%(43/47),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3%(42/47),超声提示病灶部位准确率为100%。
表明对于本类型病例超声有一定声像图表现,超声可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B超诊断子宫肌瘤64例临床分析作者:苗龙帅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结合本院64例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
结果对于子宫肌瘤病症, B超诊断的准确率较高,达到92.19%。
结论在充分使用B超诊断技术的同时,还需考虑其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应在临床中加以注意。
【关键词】 B超;子宫肌瘤;诊断作为女性生殖器官中的常见良性肿瘤之一,子宫肌瘤在30~50岁妇女中的发病率为20%~40%,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但是由于肌瘤生长相对缓慢,也导致只有极少部分妇女会出现下腹疼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1]。
因此,如何对患者进行更早、更加有效的诊断治疗,提升子宫肌瘤的治愈率和降低其发生癌变可能性,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作为诊断子宫肌瘤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B超也因为其快速、方便、定位准和无损伤的特点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为进一步提升该技术在临床诊断子宫肌瘤的应用效果,现就山东省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社区油建卫生院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的诊疗情况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3年1月1日~2013年10月31日期间收治被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64例,年龄为26~59岁,其中40岁以上的有46例, 40岁以下的18例,未婚的2例,已婚已育的52例,已婚未育的10例,临床表现月经紊乱的36例,妊娠合并流产2例,腹部包块待查12例。
经B超诊断为子宫肌壁间肌瘤36例,黏膜下肌瘤9例,浆膜下肌瘤16例,混合性肌瘤3例。
1. 2 检查方法对于子宫肌瘤的检查,采用经腹体表探测法。
为了避免在检查中受肠道气体的影响,会选择在检查前2~3 h让患者饮水500~700 ml,让其膀胱适度充盈,如果患者病情比较危急或者流血过多,也可选用被动充盈膀胱法,采用尿管插管向其膀胱注入生理盐水,适度充盈膀胱以能显清子宫底部为宜,过度充盈也会导致子宫位置便宜而不利于图像观察。
B超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价值
张凤昌,温立俊,王艳艳,孙红杰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大庆163311)
摘要目的:探讨怎样提高子宫肌瘤超声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对46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术前妇科检查和超声诊断,与术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46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者与术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为
95.7%,误诊2例,占4.3%。
结论:对典型的超声图象与临床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提高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的准确率。
关键词子宫肌瘤;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3.74,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434.2012.12.030
子宫肌瘤为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妇女,依据临床表现和肿瘤的生长部位,可分为粘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
为了提高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我们对2011-05 2012-02经超声诊断为子宫肌瘤,并且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的46例患者进行对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年龄26 53岁,平均44岁,均为已婚妇女。
其中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增大且伴不规则阴道流血1 5年者36例,痛经3例,下腹胀痛不适3个月 1年者5例,阴道异常分泌物3个月者2例。
浆膜下肌瘤8例,壁间肌瘤32例,粘膜下肌瘤4例,混合型肌瘤2例。
1.2方法采用东软flying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lgk8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壁凸阵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常规膀胱中度充盈,经腹部多切面探测子宫切面大小、形态,仔细观察肌瘤大小及生长部位、回声特点等一般情况,应用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观察肌瘤内部和周边血流情况并详细记录,部分月经期病人经后再次复查确诊。
2结果
46例患者术前经超声检查均诊断为子宫肌瘤,其图像显示子宫形态失常,呈局限性隆起、体积增大,子宫肌壁间见低回声、强回声或等回声块状影者29例;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而前后壁回声不均匀,见7 18mm大小结节状回声者11例;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增厚,呈团状强回声者6例。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
依据子宫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肌瘤数目的多少及有无并发症等,超声图像上可见,子宫体积呈不同程度的增大,形态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型。
子宫肌瘤回声可见低回声型、强回声型和混合回声型:低回声型肌瘤回声较子宫肌层回声弱,呈实质性回声;强回声型可见肌瘤回声较子宫肌层回声强,瘤体周围有低回声环;混合回声型多见于多发性子宫肌瘤,肌瘤界面模糊,瘤体回声强弱不等,瘤体深部回声减弱或衰减呈不均质。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是因为雌激素水平增高致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大多数妇女绝经后随着激素水平的下降,肌瘤可随之缩小。
好发于40以上的中年妇女,常见年龄35 45岁,可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位,其中以肌壁间肌瘤最多,可单发或多发,一般为球形实质性肿瘤。
临床上按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可分为:①黏膜下肌瘤:肌瘤突入子宫腔内,表面由子宫粘膜覆盖;②肌壁间肌瘤:肌瘤位于子宫肌壁间,周围由肌层包绕;③浆膜下肌瘤:肌瘤突出于宫腔表面,由子宫浆膜层覆盖。
浆膜下肌瘤若向阔韧带内生长,称为阔韧带内肌瘤;④子宫峡部肌瘤:肌瘤生长于子宫峡部[1]。
本组46例子宫肌瘤手术病人中,40 50岁的37例占80.4%,其中肌壁间肌瘤30例,占81.0%。
临床表现与肌瘤的大小、生长部位及多少有关,主要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子宫出血表现;较大的肌瘤可伴有下腹坠胀不适,尿频、尿急、排尿困难、便秘等压迫症状;粘膜下肌瘤合并感染时可伴有脓血性白带增多、腹痛及不孕等;瘤蒂较长的浆膜下肌瘤易发生扭转,可出现急性腹痛,要与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或破裂等鉴别。
子宫肌瘤的超声声像图特点因肌瘤的大小、多少、生长部位以及是否变性等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表现为子宫形态失常、边缘突起、体积增大、子宫壁回声强弱不等、内膜线偏移、宫外肿块等声像图改变,瘤体内部的回声可有低回声、等回声、稍强回声等,其回声可均匀也可杂乱[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瘤体周边可见环状或半环状血流信号,有时瘤体内部也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
子宫极度后倾后屈者经腹部探查时,后屈的宫体极易误认为是后壁肌瘤,应注意以免误诊。
部分有剖宫产史的患者,膀
6641Vol.23No.12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Dec2012
胱往往因术后切口与后壁粘连而充盈不佳,在声像图上较小的肌瘤容易漏诊,由于切口与充盈膀胱后壁的粘连而子宫峡部被向上提起,宫颈被牵拉而显得狭长,宫体和宫底显示不佳所致[3]。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多伴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尤其是伴有血块的病人,若在经期行超声检查,子宫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经期过后,子宫则稍有缩小。
因此,在诊断子宫肌瘤,特别是粘膜下肌瘤时应仔细观察,并结合临床症状和患者病史、体征综合分析,若遇月经期患者最好在经期过后复查,才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孙金莲.B超诊断膀胱肿瘤[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3,25(8):66.
2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649.
3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5-627.
(收稿日期:2012-07-10)
7641
第23卷第12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