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31.74 KB
- 文档页数:2
子宫肌瘤影像学诊断引言子宫肌瘤是女性子宫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影像学诊断在其管理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常见的表现特征以及评估子宫肌瘤的分类和分级。
影像学诊断方法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包括超声、MRI和CT。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关于子宫肌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超声超声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无辐射和低成本的优点。
超声可以在子宫内腔和子宫壁中的肌瘤之间进行区分,评估肌瘤的大小和数量,并检测其内部结构的特征。
MRI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图像,包括子宫肌瘤的边界、血供情况以及与其他盆腔器官之间的关系。
MRI对于评估复杂子宫肌瘤和判断其恶变的风险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CTCT适用于评估子宫肌瘤的局部浸润性和远处转移情况。
CT技术能够提供关于病灶的密度和增强情况的详细信息,但其辐射剂量较高,应谨慎使用。
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子宫肌瘤在影像学上表现出多种形态和结构特征,以下是常见的表现形式:1. 类圆形或类椭圆形的肿块,边界清晰。
2. 与子宫壁之间有锐利的界限。
3. 病灶的内部结构常常呈等回声或均匀高回声。
4. 异常血供表现为病灶内的血管从基底部逐渐进入。
子宫肌瘤的分类和分级根据国际子宫肌瘤协会(ISUOG)的建议,子宫肌瘤可以根据其生长模式分为以下几类:1. 子宫内膜下型(submucosal):肌瘤位于子宫内膜下方,对子宫内腔有压迫或侵蚀作用。
2. 子宫壁型(intramural):肌瘤位于子宫壁肌层内,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3. 子宫浆膜下型(subserosal):肌瘤位于子宫壁和浆膜之间,可通过蒂与子宫相连。
,子宫肌瘤还可以根据其分级进行评估,根据其生长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级:1. Type 0:肌瘤完全在子宫内腔内,无与子宫外相连。
2. Type 1:肌瘤占据子宫内腔的一部分。
3. Type 2:肌瘤占据子宫内腔的大部分。
子宫肌瘤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子宫肌瘤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引言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其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学特征,以帮助医生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子宫肌瘤的影像学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
超声超声是最常用的子宫肌瘤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子宫肌瘤在超声上呈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节,边缘清晰,质地均匀,常有血供丰富的血管显示。
根据肌瘤的位置和大小,可以判断其对周围器官的影响,如压迫膀胱或直肠等。
CT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位置。
肌瘤在CT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结节,密度均匀。
肌瘤还可以通过CT扫描的多平面重建来评估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较大的肌瘤,可以判断其是否累及附近的膀胱、输尿管或直肠。
MRIMRI是最敏感的子宫肌瘤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肌瘤在MRI上呈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的结节,与子宫肌层相比较清楚。
MRI还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血供信息,评估肌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对于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MRI还可以帮助鉴别其病理特征,如富血供的富血供型肌瘤和水瘤样变的变性型肌瘤。
子宫肌瘤的病理学特征病理学是确诊子宫肌瘤的标准方法之一,通过切片观察肌瘤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可以确定其是否为肌瘤。
组织学特征子宫肌瘤主要由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
根据细胞的排列方式,常见的子宫肌瘤类型有结节型、子宫壁型和子宫腔型。
结节型肌瘤由子宫壁内向子宫腔生长形成单个或多个结节;子宫壁型肌瘤呈弥漫性分布于子宫壁;子宫腔型肌瘤则生长在子宫腔内。
病理学变异子宫肌瘤的病理学变异包括血管瘤样变、水瘤样变和恶性变。
血管瘤样变的子宫肌瘤在镜下可见丰富的血管网,与富血供的富血供型肌瘤相似。
水瘤样变的子宫肌瘤在镜下可见囊性空洞,与变性型肌瘤相似。
恶性变的子宫肌瘤在病理学上呈恶性肿瘤的特征,如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浸润等。
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CT诊断标签:子宫肌瘤;肿瘤;CT;卵巢;诊断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其可在各个年龄段发生疾病,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患者在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对患者进行影像方面的辅助检查可对疾病的诊断起到很大的帮助。
CT因其详细的断面解剖及良好的组织对比,在局部解剖及整体观察上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
1解剖学基础在女性骨盆中膀胱位于子宫和阴道上段的前缘,前屈子宫紧贴膀胱后上缘,后屈子宫突入子宫直肠陷窝。
正常子宫长7~8 cm,宽4~5 cm,厚2~3 cm,产后及月经子宫略大,绝经后的子宫萎缩[1]。
CT图像上,子宫略呈圆形软组织密度,中央密度略减低。
前方为子宫膀胱陷窝,后方为子宫直肠陷窝,阔韧带由子宫侧缘延至盆腔内侧壁,卵巢位于其后下缘,约4 cm×2 cm×2 cm,输卵管在子宫上缘两侧,长约10 cm,正常输卵管柔软似飘带状,通常不能显示[2]。
2病理学基础子宫肌瘤为实性肿瘤,可单个生长于子宫的任何部位,但较常见的是数个或几十个同时生长成一堆块状物,称“多发性子宫肌瘤”。
根据其生长部位可分为肌层内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当肌瘤生长较大、血运供给不足时易发生变性[3]。
卵巢常见的良性病变包括囊肿、囊腺瘤和畸胎瘤等。
卵巢恶性肿瘤按组织学分类,上皮源性肿瘤占大多数,以浆液性和粘液性囊腺癌最常见,子宫内膜样癌和透明细胞癌少见[4]。
另一类为胚胎性肿瘤,如恶性畸胎瘤等。
3CT检查技术检查前准备:空腹状态下,检查前2 h口服2%含碘溶液1000 ml,避免将正常卵巢与小肠相混淆。
对患者进行检查之前要求患者进行喝水,让患者的膀胱充盈,可使用阴道塞对患者的子宫进行标记措施。
给以患者肌注654-2 20 mg,用1000 ml盐水对患者进行灌肠,让患者的直肠中充水,这对患者疾病的显像有帮助。
CT常规扫描:仰卧位作横断面扫描,扫描范围以耻骨联合下缘水平为下界,上界要包括全部肿瘤。
对比 CT扫描与经腹部 B超检查在诊断子宫肌瘤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讨CT扫描与经腹部B超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70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即CT扫描对照组和腹部B超观,对比检查结果。
结果:两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子宫肌瘤诊断上,CT扫描和腹部B超均有着较优的诊断效果,准确性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B超无辐射并且操作更加简便,可以将其作为子宫肌瘤首选检查方法。
关键词:CT扫描;B超检查;子宫肌瘤;诊断效果子宫肌瘤是临床常见良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其主要是女性子宫平滑肌出现了组织增生,在30-50岁女性群体有着较为常见。
目前临床关于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其和干细胞、遗传以及性激素水平有关。
子宫肌瘤患者症状表现众多,包括白带增多、月经异常以及下腹坠痛感等。
子宫肌瘤能够造成患者月经量增多以及经期延长,导致患者发生贫血。
子宫肌瘤在没有采取治疗的情况下会出现增大,压迫患者盆腔还有可能导致尿急、尿频以及便秘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具有较大影响,是威胁女性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1]。
早期检查并确诊子宫肌瘤对患者预后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腹部B超和CT扫描都是临床子宫肌瘤诊断常用检查方法,此次研究对两种方式的检查价值进行深入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间70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前者年龄区间32-65岁,平均(48.47±3.81)岁;后者年龄区间33-66岁,平均(48.56±3.79)岁。
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对比未出现明显区别(p>0.05),具有研究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取CT扫描,患者在检查开始前先饮用500-1000mL水分保证膀胱充盈,将薄层、层距以及层厚分别设置为1mm、5mm、5mm,利用0.75准直螺距。
子宫肌瘤影像诊断方法分析发表时间:2015-07-24T15:51:56.3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作者:王园园崔学峰[导读]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35岁以上妇女发病率高达40%[1,2]。
王园园崔学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8医院放射科山东泰安 271000)【摘要】目的:探讨3种影像检查方法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
近几年随着CT、MRI技术的进展,在临床上的逐渐普及,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影像依据。
结论:(1)超声检查能发现大多数子宫肌瘤,但不能进行准确定位,也难识别小肌瘤,作为子宫肌瘤的筛查方法,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2)CT检查除钙化外,缺乏特征性表现。
一般不用于子宫肌瘤的检查。
(3)MRI能检出小至5mm的子宫肌瘤,易于分辨粘膜下、肌层内、浆膜下的子宫肌瘤。
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的最敏感方法。
【关键词】子宫肌瘤;影像表现【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028-02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发病率最高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妇女,35岁以上妇女发病率高达40%[1,2]。
其又称为子宫平滑肌瘤。
由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
肌瘤本身没有包膜,但肌瘤周围的子肌层受压形成假包膜。
血管由外穿入假包膜供给瘤体营养,常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红色样变。
按其与子宫肌壁的关系分为: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和黏膜下肌瘤。
其中以肌壁间肌瘤最常见,约60%~70%[3]。
1.子宫肌瘤的病因及病理子宫肌瘤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根据好发于育龄妇女,绝经后子宫肌瘤停止生长,甚至萎缩,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有关[4]。
病理上子宫肌瘤是由致密的束状梭形平滑肌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肌瘤外表有假包膜,直径几毫米至十几厘米,单发或多发。
肌瘤内可有玻璃样变、坏死、囊性变和钙化。
经腹部超声与CT在子宫肌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冯先瑞;闫媛媛;黄帅齐【期刊名称】《实用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24(25)1【摘要】目的分析在子宫肌瘤疾病的诊断中,经腹部超声与CT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疾病的检出情况。
方法以我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后确诊为子宫肌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时间均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所有患者均行腹部超声检查和CT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结果为依据,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和对不同类型子宫肌瘤疾病的检出率。
结果经腹部超声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85例(85.0%)检出子宫肌瘤,其中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检出率分别是15.3%、27.1%、11.8%、45.9%;CT检查发现100例中有95例(95.0%),其中浆膜下肌瘤、肌壁间肌瘤、黏膜下肌瘤、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检出率分别是15.8%、26.3%、13.7%、44.2%,腹部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阳性率低于CT(P<0.05),但两者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腹部超声与CT检查均可对子宫肌瘤疾病进行诊断,两者对不同类型疾病的检出率相近。
【总页数】3页(P37-39)【作者】冯先瑞;闫媛媛;黄帅齐【作者单位】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超声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血管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联合应用经腹部超声与经阴道超声在子宫肌瘤诊断中的价值3.阴道超声检查与腹部超声检查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经阴道与经腹部超声检查在妇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
孟宪安(陕西省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陕西安康725000)
[摘要]目的:观察CT对子宫肌瘤患者的诊断价值。
方法:运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90例,并进行分析。
结果:CT扫描中,宫腔变性移位有72例,变化不明显者15例;51例见子宫弥漫性增大,17例呈分叶状,12例为游离的实质包块;55例密度较均匀,29例见密度不均匀。
结论:CT在诊断子宫肌瘤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CT;子宫肌瘤;诊断价值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好发于子宫平滑肌上,又称子宫平滑肌瘤。
以30 50岁妇女多见,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阴道出血、月经改变、腹部疼痛、白带增多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只在体检时被发现。
利用CT能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能显示肿瘤的变性、坏死及钙化[1]。
现我院利用CT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影像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5月 2011年5月收治为子宫肌瘤患者共90例,全部患者均用CT检测和手术、病理确诊为子宫肌瘤。
年龄为25 53岁,平均37.5岁。
临床表现为月经改变(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67例,腹部疼痛26例,伴有尿频、尿急、继发性贫血等,19例无明显症状,于体检发现腹部肿块前来就诊后确诊为子宫肌瘤。
1.2扫描方法:采用西门子ART全身CT机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
在检查前6h口服2%泛影葡胺600ml充盈肠道,检查前1h憋尿以充盈膀胱,扫描基线为耻骨联合上缘,向上扫描整个盆腔脏器,至器官消失为止,扫描层厚5mm,层距2mm。
增强扫描运用静脉滴注300mg/ml碘帕醇80ml,做动脉实质期扫描。
1.3统计学方法:采集的数据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
2.1子宫宫腔改变:宫腔变性移位有72例,占80%,可见部分宫腔呈新月形或线形变小,部分宫腔扩大,内可见液性密度影,形状无规则。
空腔形态、大小变化不明显者15例,占16.67%。
宫内见节育环59例,占65.56%。
2.2子宫大小及轮廓的改变:CT扫描中,51例见子宫弥漫性增大,占56.67%,其中部分肌瘤较大者子宫外形呈不规则状。
17例呈分叶状,为突出于子宫表面直径约3 13cm的实质性包块,占子宫弥漫性增大例数的3
3.34%,其CT表现为子宫不同程度增大,可单发也可多发,边缘光滑。
12例为游离的实质包块,占子宫弥漫性增大例数的23.53%,CT表现为肿块较大,最大为30cmˑ17cmˑ23cm,边缘光滑完整,加薄层扫描可见大多数肿块与子宫有一定关系,有少部分发现肿块和子宫关系不大。
2.3密度:55例密度较均匀,占61.11%,
低于或等于子宫肌
层密度,一般为突出于子宫的肿块或子宫弥漫性肿大。
29例见密度不均匀,占32.22%,CT表现为多样化,可见不规则密度影、旋涡状或星云状表现,少数见高密度影,一般多见于突出于子宫或游离性包块。
2.4邻近器官变形移位:膀胱受压29例,占32.22%;直肠、乙状结肠受压6例,占6.67%。
2.5CT增强表现:较多子宫肌瘤强化造影后呈中度均匀性强化,即密度高于子宫约12 35Hu,可见内层旋涡状、小斑片,边缘光滑清晰,可见低密度假包膜。
2.6合并其他病变:经手术、病理证实,合并盆腔炎20例,占22.23%,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占28.29%,合并卵巢囊肿7例,占7.78%,合并盆腔结核2例,占2.23%。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与雌性激素异常有关的女性生殖器肌瘤,90%发生在子宫体部,仅少数生长在子宫颈部。
按子宫肌瘤生长深度可分为黏膜下、肌层内和浆膜下。
正常成人子宫体前后径为3 4cm,横径4 5cm,上下径为6 7cm。
子宫肌瘤时CT扫描可见子宫外形增大或子宫向外突出实性囊肿,境界清楚,宫旁脂肪层存在[2]。
因为肌瘤组织生长在正常的肌层中,导致子宫较正常时大,有些较小的肌瘤可见子宫大小正常,但外形会有相应的改变。
一般平滑肌细胞和结缔组织构成子宫肌瘤,镜下可见平滑肌细胞不规则排列而构成旋涡状,失去正常的层次感,因这些改变CT均不能显示,故表现为低密度肿块。
子宫肌瘤的低密度影也可以是因肌瘤供血不足,导致部分组织水肿变软、液化,但与肌瘤的大小、类型无关[3]。
故在同为低密度影时,需以病理确诊为主。
与B超检查子宫肌瘤相比,CT能够直观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加强CT扫描能够清楚显示肿瘤内部结构,明显优于B超[4]。
但是CT价格相对较贵,又具有放射性,目前不能作为子宫肌瘤检查的首选方法,但完全可以作为B超检查的补充方法,提高肿瘤检出率,尽早采取治疗。
4参考文献
[1]降清福,肖成民,邱冬.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子宫肌瘤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2):115.[2]李贤华,莫华梅.子宫肌瘤36例CT表现与回顾性分析[J].吉林医学,2009,30(12):1157.
[3]卢俊英,邓树芳,管祥林.子宫肌瘤的CT诊断[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1):3046.
[4]王长水,王京学.子宫肌瘤的诊断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7):924.
[收稿日期:2011-11-20编校:李晓飞/徐强]
·
2572
·吉林医学2012年5月第33卷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