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论自然美的特征与显现

[摘要]自然美就是自然事物、自然现象自身的美,也是美好的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这种美是“美是自美,因人更彰”;这种美是一种聚集、显现和不断生成。自然美既历时地展现为田园、山水、整个自然界,也共时地展示为环境、景观和生态。人类要持守护、维护的态度对待自然,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什么是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当然,自然美也包括人造环境所呈现的美,因为美好的人工环境是和谐的,符合大自然自然而然的本性。显然,自然美是我们最能直观、大范围感受到的天然世界和属人世界的美,并且“就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史来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美,直接或间接地以自然美为摹本”。

二、自然美的独特属性

自然美的独特属性是指自然美区别于其他诸如社会美、艺术美、工艺美等美的独特属性。自然美属于现实美,与集中、典型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虽相对零散和粗糙,但更为生动和丰富。自然美与社会美虽然都属于现实美,便由于它们存在于不同的现实领域,自然美亦有别于社会美,所以自然美主要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独特属性:

第一、鲜明的自然性。具有美的属性的自然物都有其自然的物质属性和自身的运动变化规律,只有当它具备美的客观条件或其运动变化状态符合美的规律时,才能展现出美。如钱塘怒潮、峨嵋佛光、蓬莱海市、黄山云海等自然美景的出现与存在都有各自的条件或规律性。即使是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显现的自然美,也要依赖自然物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如春去夏来、花开花谢等,并通过其自然属性来表现出来。

第二、侧重于形式美。与重在内容的社会美,内容、形式并重的艺术美相比较,自然美更侧重于形式。自然美的内容朦胧、宽泛、缺乏确定性,但它的形式却是清晰而鲜明、具体而生动的。自然物往往以它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响、生气盎然的姿态等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色彩斑澜的蝴蝶虽是害虫却让人喜爱,火山爆发时的雄姿站在安全地带观赏仍不失其美。审美实践证明:大自然的形式美因素,总是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第三、具有多面性和变异性。自然美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同一自然物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欣赏,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美感。即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然美的多面性,还表现在许多自然风景区都很难以一字穷其全貌,而是各种形态的美的综合体。如我国著名的自然风景区武陵源,就集雄奇、诡谲、秀逸、幽深、险峻、妩媚、狂狷等多方面的美学特征于一身。自然美还具有变幻不居的特征。同一自然物随着季节、时令及天气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的美。同一自然物在与人的社会生活的不同联系中也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野生状态的老虎本性凶残,在伤害人畜时是丑恶的;而动物园中的虎斑斓的皮毛、雄健的姿态却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

三、自然美的显现

自然美的显现主要呈现为三个维度,就是环境、景观和生态。环境是指周边的地方、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周边和周围当然是相对于人而言的;景观是指自

然和人工的可供观赏的风景、景物,一个观字体现了它与人的关系;生态简言之就是“生存状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以及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人也直接属于生态之中。可以认为,环境主要是供人利用的,景观主要是供人欣赏的,生态主要是讲自然本性以及与人协调的。

其一,环境。环境即环绕人的周边所在,因此它既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我们研究环境的目的就在于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环境,从而让环境为人类服务。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环境有其自在自为的一面,我们不能为了短暂的利益去破坏环境。人类在环境问题上所受到的教训已经很多,如水土流失、沙漠扩散、臭氧层破坏、海啸等带来的损失和问题。我们必须克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待环境正确的态度应是让环境如其所是、是其所是,去守护它、维护它。自然美学要求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首先满足人们的物质实用需要,同时又满足人们的审美鉴赏需要,两者密切联系,达到实用、经济和美观的统一。在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等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人居环境愈发受到高度重视。理想的人居环境着重于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是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聚合物。

其二,景观。景观是大地所呈现的风景,又是为人所观看的。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大自然赐给了我们人间美景,更赐给了我们创造人间美景的才能。由于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也伴随着人文景观的规划设计史,人类历史实现了从理想自然到现实自然的转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催生了人文景观,使其日益走上了街头巷尾,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景观美化了环境、点缀了自然、提升了我们生活的品位。在人们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今天,景观功不可没,其中有代表性的景观有人文景观建筑、雕塑以及公园绿地。其中,建筑的美体现在多样化统一、调和对比、对称均衡、韵律节奏,有人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其美学意味由此可见;与一般建筑不同,雕塑不是以实用为目的的,而是更突出其点缀和装扮环境和自然的功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自然中美丽的风景,尤其是人文景观的建设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才能“虽由人工,宛白天开”,这也说明人所创造的美的最高境界仍然应该是自然美。

其三,生态。生态是自然的生命状态,它直接地呈现了自然的本性,并为自然美提供了本质规定。生态其原意是“人和住所”,或曰“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说明了人与自然的相依相亲性。自然美学把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和有机整体来研究,既不是脱离自然与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也不是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基本原则就是要突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在中国,道家有“道法自然”“元为不争”“万物齐一”“大美无言”“心斋坐忘”等生态哲学、美学思想。如何在自然的维度上重新认识、把握这种哲学、美学观,进而结合西方相关思想做一些比较、重构的研究,将有利于对自然美或生态美的深入研究,也会有利于哲学、美学学科的发展。

四、自然美的鉴赏

在审美的鉴赏中,我们一边叙述着有关“自然”的经验,另一方面又必须超越某种已有的宇宙观之理念的影响。正如马尔克姆·巴德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实际上体验到的自然只是水与铁、山岳与河流,或者是昆虫与树木等诸如此类的局部自然,以及作为此种自然单独存在的实例。诸如地球与月球、个别的犬与马等自然物;或者说是日出日落、彩虹、风雨等源于各种自然力量的事物与现象。而且一般来说,我们是将这些“自然”的种类、个别事物和现象与人类所创造的“人工物”置于对等位置的。我们人类本身就生长于自然之中,我们的肉体实际上也属于

自然,生活和行动也属于一定的生态系统并遵从一定的自然规律。

卡尔森指出:在应该怎样将焦点置于像山川、溪谷、湿地等不同的自然的环境的“某一”点上,有关自然的知识同样是必要的;与普通人相比“像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家为了鉴赏艺术美要拥有一定素养一样,自然学者和生态学者为了鉴赏自然美也要具备充分的素养。”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读朱光潜《谈美》所悟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 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 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 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处于社会中的而美虽然我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在契合了人的愿望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一样人的理念中的美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新编》(章节练习-美的本质及特征)【圣才出品】

第2章美的本质及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美与真、善的联系和区别。 答:(1)美与真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美的产生是人在实践中,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前提 人的实践活动只有在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目的。所以,人的自由创造,必须依靠对客观的必然性的认识才能进行。 b.真是求知的对象,引起人们去追求真理,了解客观世界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美却是欣赏的对象,它具有生动的形象,是对人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美是一种情感观照的对象。 ②区别 a.真并不就是美,因为美并不就是客观规律本身,客观规律可以脱离人的实践、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美却不能离开人的实践,不能离开主体的功利目的和生动形象。 b.美和真的区别首先在于真是客观规律本身,而美是通过实践,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肯定人的自由创造的生动形象。 (2)美与善的辩证关系 ①联系 a.善是和功利直接联系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善包括人的道德行为以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 b.美以善为前提。因为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一定社会集团、或一定阶级的利益。

②区别 a.从功利关系上看,善直接和功利相联系,衡量一件事物是否善,是以社会功利作为客观标准。而美和功利是一种间接联系,功利是潜伏在形象中。 b.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看,善虽有形式,但主要不是讲形式。人们对善的把握主要是通过概念去揭示对象的功利性质;而美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注重形式,强调内容要显现为生动的形象。 c.善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而美是观赏的对象,能唤起情感的喜悦。 (3)美不能离开真和善,但又有不同 ①只有当人掌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也就是真的时候,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实现了善,并且表现为生动的形象才可能有美存在。 ②真、善、美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具体地历史地得到说明。 2.简述美学史上对丑的研究。 答:(1)荷迦兹对丑的研究 ①他认为丑是自然的一种属性,适宜可以产生美,不适宜则会变成丑。 ②他还认为变化可以产生美,而“没有组织的变化、没有设计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 (2)鲍姆嘉通对丑的研究 美本身就使观者喜爱,丑本身就使观者嫌厌。 (3)谷鲁斯对丑的研究 从主观的感受来规定丑的本质,他认为:“丑这个范畴是在审美的外观上肯定会使高级感官感到不快的东西。”

第一章 美的本质与特性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 一、填空题 1、美的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本质) 2、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毕达哥拉斯学派) 3、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 4、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发展并完善了“美在理念”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黑格尔) 5、“”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美在关系) 6、“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车尔尼雪夫斯基) 7、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马克思) 8、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9、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10、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从物种关系上说,就是日益获得把握客观必然性的自由——主要为;从社会关系上说,则为不断改造阻碍历史前进的现实关系,以利于人类的发展——主要为。 (求真、向善) 11、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所谓“”,把宽与长成1﹕1.618的长方形,说成是最美的形式。 (黄金分割律) 12、人类社会与对象世界之间形成的最主要的价值关系,包括真—— 关系、善——关系、美——关系三大类。(认识、功利、审美) 13、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马克思) 二、选择题 1、古希腊的,首倡“美在形式”的理论。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毕达 哥拉斯学派(d) 2、美学家,提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黑格尔 d、克莱夫·贝尔(d) 3、19世纪德国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发展并完善了 “”说,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c) 4、“”说的创导者是法国启蒙主义者狄德罗。 a、美在形式 b、美在主观 c、美在理念 d、美在 关系(d) 5、“美在生活”说的创导者是。 a、亚里士多德 b、德谟克利特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托尔斯泰(c) 6、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 a、马克思 b、恩格斯 c、车尔尼雪夫斯基 d、普 列汉诺夫(a) 7、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a) 8、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a、黑格尔 b、马克思 c、恩格斯 d、贝多芬(b) 9、马克思曾经说过如下这段至理名言:“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来建造。” a、种的尺度 b、任何一个种的尺度 c、美的规律 d、内在的尺度(c) 10、说:“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或善之上加上某种罕见的、令人注目的情景,真就变成美了,善也就变成美了。”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狄德罗 d、黑格尔(c) 三、解释题 1、美在理念

美的本质与特征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 一、美的词义分析 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另有解释说,“大,人也”。“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 美”的境界。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所以,今道友信认为美的精神价值是大于义与善的。 二、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考察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当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柏拉图的早年著作《大希庇阿斯篇》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专门以授辩论为职业,苏格拉底以请教为名,同他展开了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当苏格拉底问及美是什么时,自负但却迂腐的希庇阿斯先后主要提出三个概念: 第一,“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认为这种看法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为一谈了,如果“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那么一匹漂亮的母马也可以是美的,一个美的竖琴也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

第四章 美感的本质与特性美学除了研究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形态、美的范畴外,还要研究美感,即审美心理。美学作为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连接着主客两头,前面已经对审美对象(审美客体)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美感研究的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研究审美意识的本质与特征。 美感属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主体和中心。在西方,自从被称为“现代美学之父”的费希纳1876年在其《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应区分“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之后,美学研究的重心从注重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转向注重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感受。 什么叫“自上而下的美学”和“自下而上的美学”?费希纳把对美的哲学探讨,即从一定的哲学体系出发,经过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用演绎的方法从一般到特殊来探讨美的本质的传统美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美学”(又称为“哲学美学”)。费希纳主张美学必须从哲学体系中解放出来,着重研究主体的审美感受,经过不断的归纳去寻求美的法则。他把采取这种研究方法的美学称之为“自下而上的美学”(又称为“科学美学”)。20世纪以来,“自下而上的美学”已经逐步成为西方美学研究的主流。这就表明审美心理研究在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李泽厚从60年代起就提出要注重审美心理研究,明确指出审美心理学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和主体。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无疑指出了审美心理在现代美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他 说:“对审美经验、审美感受、审美态度,或总称之为审美意识、审美心境的研究,早已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主流……美学作为美的哲学日益让位于作为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美的哲学的本体论让位于审美经验的现象论;从哲学体系来推演美、规定美、作价值的公理规范让位于从实际经验来描述美感、分析美感、作实证的经验考察。”(《李泽厚哲学美学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1页)李泽厚的弟子滕守尧的博士论文《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版)就是按照李泽厚的美学体系,专论美感心理机制的著作。

美的本质的认识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张爱萍 [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②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简述美育的特点 41.简析“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 42.简述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43.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 44.以王昌龄《采莲曲》为例试阐述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附诗:荷叶罗裙一色载,芜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参考答案 40.(1)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途径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2)不需要强制和勉强,是心甘情感、乐而忘返的。(3)使人不得不然,是动之以内,从情感角度打动人的。(4)不仅满足每个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可以陶冶性情,泄导身心。 41.(1)“美感是性本能的升华”有对也有错。(2)对在它指明了美感与动物性性选择的关系。(3)错在它没有看到人类的美感来源于动物性本能却超越了动物性本能。 42.(1)艺术作品美不美不在于所表现的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中的美、丑,均可成为美的艺术品的表现内容,艺术的创造性是最美的。(2)生活中的丑创造成艺术的美,不是把丑变成了美,而是把丑变得更典型了。(3)艺术能将生活真实地表现出来,可以使欣赏者明辨美丑,本身就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感染力就是美。 43.(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44.(1)美感包括着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2)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形、声、味、气息和触觉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美学试题(二)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简述审美关系的特征。 31.简述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32.简述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 33.悲剧的基本特征。 34.美育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36.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的审美价值。 参考答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0.(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是人与世界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客体而存在,而不是审美主、客体逻辑上先于审美关系存在。31.(1)审美经验的第一个阶段是呈现阶段,指的是主体借助感知对对象的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从而使对象在主体的意识之中呈现出来; (2)审美经验的第二个阶段是构成阶段,指的是主体在想象等心理要素的作用下,完成审美对象的构 成活动; (3)审美经验的第三个阶段是评价阶段,指的是主 体对已经构成的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32.(1)审美意象是精神性的,存在于心理活动中, 还未呈现为形式符号,有待凝定于一定的物质实在 中; (2)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 来,赋予—定的形式符号; (3)意象的物化则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 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4)意象经过物态化和物化,便构成了现实的艺术 品,形式符号和物质实在便是意象物态化和物化的 直接结果。 33.(1)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 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 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 验。 34.[参考答案] (1)诉诸感性。(2)潜移默化。(3)能动性。 35.(1)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在日常生活 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2)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 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3)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 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36.(1)艺术技巧是意象孕育的继续与完成。 (2)艺术技巧的运用与发挥是艺术操作的过程。 (3)艺术操作技能与技巧是艺术中不可逾越的环 节。 (4)艺术意象的创作过程不能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 与技巧,否则就会沦为匠艺。 美学试题(三)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30.如何理解美学研究方法的多层次性特点? 31.简评朗吉诺斯的崇高观。 32.简述美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33.简述形式因素在美感中所起的重要中介作用。 34.艺术的接受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5小题14分,36 小题12分,共26分) 35.为什么说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的做法既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36.结合苏东坡谈文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 出清新”,来谈审美感受的特征。 答案: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 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1)古罗马贺拉斯提出。(2)把美育看成娱乐 与道德教育的统一。(3)要求文艺具有魅力,通 过感动给人以教益。 37.美学研究的对象:(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2)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研 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 和美学思想。 38.(1)法国学者柏格森提出。(2)他认为生命的 本质在于不断创造,而生命的反面,则是僵硬、呆 滞、机械化。(3)喜剧性产生的原因,正在于动 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这种说法不能囊 括所有喜剧产生的原因。 39.(1)集体无意识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 (2)他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 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 (3)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创作 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4)这是一种从起 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四、简答题(本大题小 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0分) 40.(1)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不能简单 地把一切生活都看作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 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方面说凡是能够显示 现实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说只有依照我们的 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这样,同一个命题 就出现了矛盾。(3)主观上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 足是“美是生活”在理论上的两根支柱,前一方面容 易滑向主观唯心主义,后一方面则容易走向庸俗的 生理学观点。 41.(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心理现象。(2) 笑的感情必须与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 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是在一定的社会圈子 里产生的。 42.(1)区别:①方式不同,体育以锻炼身体为主, 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②目的不同,体育的目的 在于增强健康体质,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能力。 (2)联系:①现代健康的特征是身心协调,体育 不仅有生理学特征,而且有心理学特征。身体的运 动促进着心理的发展和提高。②美育中的情感活 动促进着身心的全面发展。③体育本身也是美育的 一种途径,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五、论述题(本大题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 分,6分) 43.(1)联想使得美感比一般动物的快感更加丰富多 彩。(2)联想使得既有对象变成含蕴丰富、生生 不已的审美意象。(3)联想使得美感在时间和空 间两个领域得到拓展。(4)分析出“瞿塘贾”与“弄 潮儿”的对比联想。 44.(1)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郑板桥的话 即描述了这一过程。(2)艺术意象的生成过程可 以分为两个阶段:意象的孕育与意象的生产。(3) 意象的孕育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感性相遇。客观事 物在这种相遇中从美的角度展示自己,主体则激发 起创作的冲动。(4)意象的生产意味着艺术家心 中的意象得到了物态化和物化,内在的意义转化成 了外在的形式符号。 美学试题(四)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优美?其特征有哪些? 2.美感的产生是哪些因素的因缘汇合? 3.丑的美学意义是什么? 4.马克思主义美学有哪些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1.结合艺术作品,分析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事例,论述美育是如何转移人的心理气 质和精神面貌的。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等,是人类活动中目 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作为社会实践 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现实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是人对这种和谐 关系的情感肯定。 (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 存关系之中。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 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 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 (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多具有小巧、轻 盈、妩媚、秀雅、圆润、清新等品格。 2.美感的产生是有条件的,从逻辑上看,它是多种 因素因缘汇合的结果,这些因素有: (1)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 (2)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 (3)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 (4)一定的审美环境。 3.丑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有碍于人生的一种否定 性价值形象,丑的美学意义主要有: 首先,就在于它是美的对立面,从而能以丑衬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其次,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 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 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 面,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原 始艺术和现代主义艺术就充满了以丑为美的审美现 象。 最后,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心灵点化,可 转为艺术中的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 的艺术力量。 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在一起。 (3)唯物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客体之间 的关系问题。 (4)有巨大的历史感。 五、论述题(每小题11分,共22分)

浅析美的本质

浅析美的本质 2008年8月8日是一个意义非同寻常的日子。就在这个夜晚,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纵观整个过程,除了激动人心的点火仪式外,那贯穿始终的绚丽缤纷的烟火、出人意料的精彩文艺表演、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服饰以及变幻莫测的舞台灯光,都让我这个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了一种感觉——美。那么,什么才是美呢?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将在本文中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长期以来,围绕美的本质问题,形成了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主观论?,代表人物是吕荧和高尔太。吕荧在1953年出版的《美学书怀》中就提出?美是观念?的论点。他认为,同是一个东西,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不美,同一个人对美的看法,前后也有变化,就是因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 第二种观点是?客观论?,以蔡仪为代表。蔡仪在40年代出版的《新美学》中就提出了?美是客观的?和?美是典型?的理论。他认为,美在客观事物本身,不在人的意识的作用,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这次讨论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观点。他指出,物的形象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不依赖于鉴赏者而存在的。客观事物的美不取决于观赏者的看法,而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实质,即事物的典型性。在他看来,任何客观事物,一方面当作个别事物而存在,另一方面又当作种类的显示而存在,是个别的东西和种类的东西的统一。美的事物是在个别性中充分地体现着种类的一般性。他认为,正因为美在事物本身,所以美不是社会基础的反映,不随着它所反映的基础的消灭而消灭。因此,许多古人认为美的事物,今人也认为美。 第三种观点是?主客观统一论?,代表人物是朱光潜。朱光潜在解放前的美学论著中就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而是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解放后,他批判了自己这一观点的主观唯心主义实质,提出了自认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基础上的?主客观统一?说。他首先区分了?物?与?物的形象?,认为?物的形象?一方面不能脱离?物?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它是物在人的主观条件(意识形态和情趣)的影响下,反映于人的意识的结果,是第二性的。因此,?物的形象?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本身,所以物的形象的美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他将美定义为:客观方面某些事物的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的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他认为,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的?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所以只有艺术才有美,美是艺术的特性。他强调,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因此,美也带有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 第四种观点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以李泽厚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美是客观的,但这种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属性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他认为,美与善一样,都只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们只对于人,对于人类社会才有意义。在人类之前,自然界本身无所谓美丑。自然美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果。也就是说,自然对象只有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化的自然,只有在自然对象上客观地揭开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的时候,它才成为美的。他认为,应从实践对现实能动作用的探究中,来深刻论证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从主体实践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关系中来看美的诞生。他强调?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认为,就内容来说,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

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的本质 第一节关于美的本质探讨的历史回顾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两千多年的西方美学思想史,有关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存在三个阶段。 1、从客观事物的本原上探讨美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这种倾向居于上风。 (1)毕达哥拉斯(前580——前500)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美的看法最为著名,他们把宇宇宙的本原是“数”、数的比例、和谐便是美。如音乐,他发现音的高度与弦的长度成整齐的比例(音越高,弦越短。如律数,宫81,商72,角64,徵54,羽48),音乐的和谐在于音调数量的配合是否匀称。他发现了所谓“宇宙谐音”:各种天体随距离的不同发出不同的音调,从而组成和谐的声音。再提出“黄金分割比”,即1:0.618。 (2)柏拉图(前429——前347) 柏拉图在著名的《大希庇阿斯》中,(小姐、马、陶罐)柏拉图区分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并追问“美本身”。他说:“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这种追问,被称为天才的追问。 柏拉图认为有美本身,他以为是美的理式。与毕达哥拉斯相比,更注重构成宇宙本原的结构图式,传说他创办的学园门口张挂一块牌子,上写“不通院几何者勿进”。柏拉图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理式”,事物分享了美的理式才有美。 (3)奥古斯丁(354——430)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虽然承认感性美,但他由事物外形而追根于“数”,由数溯源于上帝——绝对美之所在。将“数”与“神”等同。认为最高、真正的美在上帝,只能通过“信仰”来感受。上帝之外的其他事物只有“次要的美”,不信仰上帝而追求“次要的美”就是犯罪,应该忏悔。 总体看来,这是一种偏于唯理主义的倾向。它首先有—个设定,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演绎,美学观成为宇宙观的直接延伸。这类观点也许很难证伪,却同样难于证实,称之为有“神秘色彩”是不为过的。 2、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探讨美 这从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言论中已见先声,不过,这种倾向真正占上风的是文艺复兴时代。 (1)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与柏拉图不同,他认为理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故他强调在事物本身寻找美。他认为,美在事物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形式方面,主要依靠体积与安排,即体积要大小适中,材料安排要达到秩序、匀称与明确。 亚里士多德从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寻求美的倾向,对艺术实践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的特点

题目: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的特点 学生姓名 学号 二级学院 专业名称 班级 2011年11月

亚里士多德对美的论述 摘要: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希腊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达到颠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柏拉图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而亚里士多德则从物质世界探讨美的本质。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以独立体系阐明美学概念的人,通过分析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的论述,了解其特点,从而更了解美的本质。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美学;特点 1 序言 美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于对个别事物作审美判断和经验描述,而在于在各种美的事物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美的现象的复杂性,美有三种形态:自然形态的美、物质产品的美、观念形态的美;美有三个须域: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美有两个构成部分;内容美和形式美。正因为美的现象复杂,要从中概括出美的共同的本质和特征就不容易。在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看法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的根源归结为绝对观念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属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一类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去探索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根源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性特征和属性,属于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古希腊的美学思想,发源于公元前6世纪,达到颠峰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亚里士多德则从物质世界探讨美的本质。其美学思想主要在《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以及《政治学》等著作中。 2 艺术起源 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的观念里面,暗含着一种艺术起源的思想,即艺术也是起源于对自然的模仿。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谈谈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2)从主观上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某种客观精神或者主观精神古希腊柏拉图提出美是理念。他早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讨论了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问美是什么。希庇阿斯答“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苏格拉底不同意这个说法,他强调应该把“美本身”与“美的东西”区别开来。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然而也有些人认为美是精神的产物,这是一种唯心论。列宁指出,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这株活树上一朵不结实的花。唯心主义美学家对美的本质的探讨,是人类对美的本质认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观点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从物质客体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从而把人类对美的本质的认识推向前进。 (3)从主客体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这种观点既不同意吧美归之为客观的物质世界,也反对把美归之为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来认识美的问题。美国刘易斯认为,美是刺激主题内心价值经验的一种“潜能”。从主客观的统一中探求美的本质,这种研究思路是正确的,由于没有找到两者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