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3
福师《美学与美育》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美感的主体差异.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 美感的一般特点. 美感的感觉特征正确答案:2.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建立的美学著作是(). 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维柯《新科学》. 鲍姆亮登《美学》. 黑格尔《美学》正确答案:3. 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 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 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正确答案:4. 下列不属于美育特点的是(). 感性. 感染性. 愉悦性. 规范性正确答案: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美在形式. 美在关系. 美在生活. 美在距离正确答案:6.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正确答案:7.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德谟克利特. 休谟. 博克. 康德正确答案:8. 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本质. 艺术的内容正确答案:9. 笪重光说:“密叶偶间枯枝,顿添生姿,纽干或生剥蚀,愈见苍颜。
”这句话所体现的美学特征是). 美丑互补. 化丑为美. 以丑衬美. 美丑相间正确答案:10.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 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正确答案:11. 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优美. 祟高. 悲剧. 喜剧正确答案:12.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历史性. 民族性. 阶级性. 地域性正确答案:13. 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 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 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正确答案:14.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正确答案:15. “爱美是人的天性”的说法出自(). 席勒. 柏拉图. 亚里土多德. 尼采正确答案:16. “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提出者是(). 王国维. 蔡元培. 李大钊. 李泽厚正确答案:17.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总的指导意义. 具体方法的意义. 重要启示意义. 实践意义正确答案:18. 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 感官. 审美能力. 想象. 灵性正确答案:19. “由上而下”的美学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重视科学实验. 注重实证. 哲学思辨. 心理分析正确答案:20.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 没有起点. 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 既无起点,也无终点. 有起点,也有终点正确答案:21. 美感开始于(). 异性的吸引. 游戏的冲动.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祭招的崇拜正确答案:22.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毕达哥拉斯.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正确答案:23. 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代美学范畴中的(). 优美. 崇高. 悲剧. 喜剧正确答案:2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美学的突出贡献是(). 把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引入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 揭开了心理无意识这一重要领域. 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描述了人的审美心理机制正确答案:25. 提出“神思”的理论家是(). 司马迁. 司空图. 刘勰. 严羽正确答案:26.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符号说. 表现说. 游戏说. 教化说正确答案:27. 下列艺术观中,不是由现代美学家提出的学说是(). 集体无意识说. 有意味的形式说. 符号说. 娱乐说正确答案:28. 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黑格尔. 马克思. 亚里士多德. 卢梭正确答案:29. 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仿象. 兴象. 喻象. 抽象正确答案:30.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美学原理》复习笔记一、什么是美学(一) 美学四种意见:1) 保姆嘉通:“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3)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研究对象不应是美,而是艺术。
4) “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
(二) 我国目前美学对象研究中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1) 美的问题2) 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3) 艺术问题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1)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即“美的本身”2) 康德: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主观的”。
3)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4) 克罗齐:“美属于人的活动,属于心灵的力(二) 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1) 亚里士多德:美主要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2) 达·芬奇:“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3) 荷迦兹:美的原则:“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
”(三) 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三、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一) 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1) 伍举:美是有功利的,与善密不可分。
2) 墨子:美的标准“万民之利”3) 孔子:美甚至是善的同义语。
4) 孟子:“充实之为美”5) 荀子:美客观存在,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相关。
(二) 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 从主客观关系研究:意境2) 从内容与形式研究:艺术是二者统一“声情并茂”“形神兼备”3) 从风格研究:内容形式统一(三) 结合现实研究美1) 刘勰:自然之道2) 柳宗元:美在自然3) 刘禹锡:美在于有形的客观物质4) 郭熙、王夫之:美是客观的四、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一)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的关系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是一致的同一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二) 在自由创造中如何产生美美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的内容(人的目的、力量、智慧、才能)(三) 美和生活美作为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着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怎么认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是什么,被美学家们称为一个无法猜破的谜。
而人是什么同样是一个使人类思想家们伤透了脑筋的课题。
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美的含义可以分成日常生活的美和美学理论中的美。
日常生活中美的含义就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等等。
美学理论的美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美指一种与崇高并列的美学范畴,也称之为优美。
广义的美指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或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相当于美的本质、审美价值和审美对象。
最开始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其实就是关于狭义的美,即优美的探讨,直到18世纪崇高及丑等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之后,美才具有了广义的美的含义。
从马克思的理论来讲,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决不是一种单纯孤立的个体存在,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和他人的活动中感受到自己人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是他人与类之间的媒介,是对他人的人的本质的补充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而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表现中都直接创造了他人的生命的表现。
同时也直接证实和实现了自己的真正的本质,即他的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自由,美的本质也是自由。
美是客观存在的,美是不可捉摸的。
从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概念,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美的定义其实定义本身就一种对美的局限,就象人类意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美也需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
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
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
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
美的定义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
对于美的定义已经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为美感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给美定义的想法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象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
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象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象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
下面将对一些美的历史进行描述,看看不同意识对美的理解。
我们先了解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柏拉图的美学与其哲学一样是基于理念论的,美的理念(存在)是美的具体事物(感性存在)之所以美的惟一和根本原因。
肯定和谐是美的基本特征,认为不仅艺术,一切合理的完善的和美的事物,都象音乐一样达到内部各种倾向、力量的和谐。
这种和谐作为美的范畴是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毕氏认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构成的和谐。
比如音乐就是由各种音调组成,而这些音调又与发音体在数量上的差别有直接关系。
整个宇宙所以使人感到美,还不是由于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行体明暗相间,参差错落所形成的伟大和谐吗?还有一个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Longinus,213-273]提出了另一个美学范畴——崇高。
《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
”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美学原理思考题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2、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3、应当怎样学习美学?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5、为什么美学是一门边缘学科?6、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怎样?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其中有哪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看法和他们的哲学观点有什么联系?3、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等著作是如何探讨美的?4、亚里士多德《诗学》等著作是如何论述美的?5、博克、狄德罗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6、康德《判断力批判》中是如何探讨美的?7、莱辛的《拉奥孔》和丹纳的《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8、黑格尔的主要哲学、美学观点是什么?9、车尔尼在美学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及缺陷是什么?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包含哪些重要美学思想?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2、中国美学史上结合艺术探讨美,给我们什么启示?在这方面还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3、研究中国美学史上关于美的论述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有什么意义?4、孔孟的主要美学观点是什么?5、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2、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3、建国后,我国美学界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是什么?代表人物分别是谁?4、什么是美?5、美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第五章真善美和丑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丑的本质是什么?3、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4、现实中的丑和艺术中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六章美的产生1、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2、从实用到审美的过渡中间环节是什么?3、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和发展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第七章社会美1、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2、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4、社会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第八章自然美1、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2、未经人类实践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3、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4、自然美具有哪些特征?第九章形式美1、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2、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在美的创造中有什么意义?如何灵活运用这些法则?3、形式美和美的事物的形式的联系和区别?4、色彩为何具有表情性?举例说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者:顾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2期摘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在学术界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考察、探讨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以及美的各个领域包括社会美和自然美,阐明该命题的确是揭示美的本质的科学命题。
关键词:美;人的本质;社会美;自然美作者简介:顾莎(1984—),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2-0193-01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名作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最早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
“实践论美学”的学者们通常会笼统的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马克思在文中是不太认可这种研究方法的,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对像化并不是都会产生美,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一、人的本质的内涵首先,我们应该理解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恩格斯曾在他的作品《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认同其他动物的最后本质的区别……还是劳动”,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劳动。
这里的劳动是现实中具体的,是人类掌握制造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工具以及努力改造客观存在世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
随后,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切就是人的类的特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恩格斯和马克思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说明了人的本质以及本质力量的涵义和特征。
恩格斯从自然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劳动主体,这是人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人既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也不是费尔巴哈口中的抽象物,而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恩所说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因为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进行的。
所以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创造活力。
(单选题)1: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在于()A: 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 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 前者的目在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 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正确答案: D(单选题)2: 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
这是在强调()A: 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 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 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 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正确答案: B(单选题)3: 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A: 美感的主体差异B: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 美感的一般特点D: 美感的感觉特征正确答案: B(单选题)4: 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A: 艺术的起源B: 艺术的功能C: 艺术的本质D: 艺术的内容正确答案: B(单选题)5: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A: 总的指导意义B: 具体方法的意义C: 重要启示意义D: 实践意义正确答案: A(单选题)6: 美感产生于()A: 游戏B: 摹仿C: 巫术D: 社会实践正确答案: D(单选题)7: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A: 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 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 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 丑中有美,美中有丑正确答案: B(单选题)8: 美感开始于()A: 异性的吸引B: 游戏的冲动C: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D: 祭招的崇拜正确答案: C(单选题)9: 俗话说“对牛弹琴”,它说明美感的形成依赖于()A: 感官B: 审美能力C: 想象D: 灵性正确答案: B(单选题)10: 下列学说不属于中国古典学的是()A: 言志说B: 心生说C: 缘情说D: 表现说正确答案: D(单选题)11: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A: 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 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正确答案: B(单选题)12: 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A: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C: 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 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正确答案: A(单选题)13: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严春友【摘要】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国内美学界流行的命题,但是,该命题及其相关说法存在着严重的理论缺陷.以这种观点的代表--<美学基本原理>一书为分析对象,可考察出其存在的问题:其一,他们把人的本质看做是积极向上、向善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而这就等于说消极的、恶的力量不是来自人的本质,"坏人"因而也就没有人的本质,这在学理上是讲不通的,它取消了恶的力量的来源,使一部分人(坏人)失去了人的本质,没有人的本质的人不可能是人,但他们也不是动物,于是他们成为无法归类的存在.这是极其荒唐的.其二,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不一定是美的.希特勒的所作所为难道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吗?可是它不美.艺术家创造的作品并不都是美的,但它们也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其三,这种观点混淆了真、善与美的界限,以真和善代替了美,因而实际上取消了美.【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1(019)001【总页数】7页(P164-170)【关键词】美;人的本质力量;感性显现;理论缺陷【作者】严春友【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这一美学命题,是中国美学界最流行的观点之一,而尤以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人所著的《美学基本原理》为最。
这本书至今已经发行了50多万册,但在学理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逻辑上不能自洽。
其所以如此,在于马克思本没有关于美学的系统论述,而作者们竭力试图建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从而不免穿凿附会,捉襟见肘。
《美学基本原理》的作者们认为,美是客观的,意思并不是说美是客观的事物(物质自身)所具有的天然属性,相反,美是一种社会属性,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存在。
因此,在动物界不存在审美活动,动物的所谓的美感仅仅是一种生理现象,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而进行的,这与人的美感不可相提并论。
0324 20202单项选择题1、“燕山雪花大如席”中雪花的形象属于().抽象.仿象.兴象.喻象2、西方经验派美学家常把美看成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和愉悦,但真正严格地把美感与快感区别开来的是().康德.黑格尔.席勒.歌德3、下面的表述中错误的是().意象的完成与艺术品的传媒质料有关.意象的完成,一定要其得到物化或物态化.意象完成后再物态化或物化.意象的现实化与接受过程有关4、决定着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的是以下哪个层面().社会历史层.心理意识层.知觉表象层.自然物质层5、在各种艺术意象中,最具有自然天成特点的是().喻象.兴象.抽象.仿象6、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7、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8、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美感().有一个起点,却没有终点.既无起点,也无终点.没有起点.有起点,也有终点9、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生命的机械化.突然荣耀说.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预期失望说10、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表现的意象的主要特点是().情感性.想象性.虚拟性.敏感性11、实验美学的代表人物是().立普斯.丹纳.费希纳.布洛12、“美是客观化的快感”是谁提出的?().桑塔耶纳.尼采.柏拉图.黑格尔13、()认为“美”的本意是人们对羊的一种视觉、味觉和触觉等的一种综合感觉。
.徐炫.笠元仲二.萧兵.柏拉图14、李泽厚所区分的美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E. 悦情悦意.悦耳悦目.悦志悦神.悦口悦心15、麦克白的悲剧的产生是因为他自己的贪婪,李尔王的悲剧是因为他自己的轻信,奥赛罗的悲剧是因为他自己太强烈的嫉妒心,这说明文艺复兴后的悲剧主要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生活悲剧16、下列属于美的存在领域的是().三者都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17、以下不属于经验派美学家的是().柏拉图.休谟.夏夫兹博里.哈奇生18、王国维的作品不包括().《人间词话》.《西方美学史》.《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19、在美学史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是()提出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指美是人类自由创造劳动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创造了“自由自觉的人类”,创造了现实的人类的社会。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一切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一切社会历史现象、文化精神现象包括美的现象的最终根源。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这就道明了美来之于人的自由创造,源之于社会实践。
因此,所谓美,实质便是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特殊结晶。
所谓美的本质就是通过社会实践的途径,人在创造性的对象世界中具体生动地显现自身的本质力量,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地肯定与确证。
最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强调美是对事物的一种“感性”的显示,即美是具有一定的具象的,美是具体可感的,否则就难以进入人类真正的审美领域。
审美价值是通过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具体形象表达的。
美的事物都是具体情感的个别形象。
如美的躯体,离开形象美的生命也就无所寄托了。
黑格尔认为“美的生命在于显现”,所谓“显现”就是离不开感性形势;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他提出“个体性是美的最根本的特征”。
所谓“个体性”就是指事物的可感的具体形象。
美的个体性决定了美的丰富性、多样性,美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丰富多样的感性世界。
西南大学 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欢迎您! %E5%BC%A0%E6%B6%A6%E5%8D%8E 同学 学号:W16105570353002单项选择题1、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会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 1. 美感的一般特点 2. 美感的感觉特征3.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4. 美感的主体差异2、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从美学理论上阐明了美是愉快的一些美学家是( ) 1. C. 精神分析学派 2. 伊壁鸠鲁派 3. 英国经验派4. 毕达哥拉斯学派3、艺术家感受.体验世界,孕育审美意象的基础与起点是( ) 1. 艺术技巧 2. 艺术想象 3.艺术敏感4. 艺术灵感4、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的() 1. 斐多篇2. 大希庇阿斯篇3. 会饮篇4. 伊安篇5、美感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 ) 1. 培养审美能力2. 成就身心健康的完美人生3. 规范社会文化4.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6、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1. 悲壮 2. 滑稽 3. 优美 4. 崇高7、把山水作为绘画、文学等艺术样式的题材,这标志着( ) 1.D. 人对自然审美意识开始觉醒 2. 审美活动开始走向独立 3. 艺术开始进入自觉的时代4. 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8、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与这段话最切近的美论是( ) 1. 美在生活 2. 美在形式 3. 美在距离 4. 美在关系9、“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 1. .民族性 2. 地域性 3. 历史性4. 阶级性10、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独立,其时间是在( ) 1.1755年2. 1775年3.1757年 4.1750年11、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
美的本质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辩论“什么是美?”,最终未能给出一个终极而本质的定义,不得不慨叹:“美是难的”。
直到科学昌明,哲学繁荣的现在,“美是什么”的问题仍是一个难解的“斯芬克司之谜”,仍在无休止的争论中。
虽然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思想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过艰苦的探索,并提出了种种当时在他们看来最为理想的答案。
但他们都未能最终摘下这颗美学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综上,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
有人认为美是主观的,他们认为只有人的主观情感,意识与对象结合起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产生美,按他们的说法就是“椅子不为人坐就不成为椅子”。
但这个观点遭到“客观论”者的反对,他们认为一个事物能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光有主体条件还不行,还需要对象上的某些东西,即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客观的审美性质或素质。
于是他们反驳说:“为什么我们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那么到底什么是所谓的“审美性质”或“素质”呢?为什么各种对称、均衡、节奏、秩序……能给我们美感,而丑陋、荒谬、芜杂却不能呢?把它归结为“无意”、“理性”、“鬼斧神工”吗?显然不行。
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关系
—读朱光潜《谈美》所悟
内容提要:美作为人类可以反映到的事物的一种属性,上是一种关系属性,由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定义结合笔者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朱光潜《谈美》的感悟。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
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阐述,结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一是“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二是“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可以总结出二者本质都是源于认识实践都是在关系中被认识或者是存在着的以及在被需要的时候其属性方才体现出来是一种非物质性的客观存在。
可阐释美和人本质的关系。
关键词:认识实践关系被需要
一在实践中感受美和人本身的价值
我的导师在上宋画的时候,为了强调文人风骨,流露出人对美的主观的理解。
而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也曾说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则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所以如果从主观去看的话,那么美一定是带有个人情感倾向或者是价值观认识的。
这使我想到了王阳明的你不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寂的话。
虽然是唯心主义,但是我觉得美确实是我们内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受而我们另一位老师对于美就比较客观,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就像古希腊的先贤们所说的一样。
朱先生在谈美中阐释了他的人格理想、审美理想,提出了他的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人生的艺术化”。
马克思也认为人是可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所以若想将人生艺术化,必然存在对自身或者对世界的改造。
谈美第十三章《“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与模仿》说传达的方法在于练习和模仿,绘画和作文均是如此。
凡是艺术家都必须有一半是诗人,一般是匠人。
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人在劳动中获得价值和美需要在实践中认识一样事物在某些方面总是存在着共同性比如书画作品总是从临摹开始然后熟悉然后创作然后创新然后美就产生了所以说美可以是一直存在的也可以被创造出来但都是在实践中被感知的也是万事万物的本质所在
人创造了美因为自然的美是通过人的感知而称之为美的所以美是通过劳动和实践创造的而人本身也是由于劳动而有了价值和意义所以说人的价值和美的价值在某些意义上是一样的都是被创造出来的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美那么归结于实践也是有理由的
二在关系中认识美和人类自身
我们人有多种属性,不可能每种属性均与美的形成有关。
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公认的美的事物,总是有相应的特性或者是说非常契合人们意念愿望的指向的;事物之所以美,也必有高度吻合人们意念愿望指向的特性。
事物的特性,人们的指向性,这久产生了关系,事物就形成了美。
可知,美的形成是和人有关的,那么美一定是有联系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关系,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人的本质离不开同自然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现实的人都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既然人是处于社会中的而美虽然我承认它是客观的存在但是由于人的认识以及在契合了人的愿望之后它就被赋予了更高的价值就像马克思说人的本质离不开“劳动”,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人的本质,只有透过劳动现象才能把握人的本质一样人的理念中的美
并不就是美的本质而是通过人对美的理解去抓住美的本质在这样的关系之中总结美的本质
美虽然是和人有关的关系属性,但美并不是由人的一方主观决定的。
在本文美的本质的定义中,社会人们一方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美”赖以构成的客观因素,处在被反映的地位。
我们反映出美反映了美迎合了我们的一种喜悦感满足感(朱光潜先生在谈美的第四章《四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说享乐主义的美学错误地将“快感”等同于“美感”,“快感”起于实际要求的满足。
“美感”的态度不带意志,所以不带占有欲。
作者把弗洛伊德派心理学也纳入享乐主义。
“美感”过后伴随着“快感”。
)即使它趋于理性也是需要一种判断的它只是一种判断如果没有实际的物质或者感受的话美是无法做出一种明确的表达的所以我觉得可以把它归纳成一种抽象的关系朱光潜在《八“依样画葫芦”——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里说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都错误地承认自然中本来有“美”,它们以为艺术的任务在模仿。
通常所谓“自然美”指事物的常态,“艺术美”是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
所以说不论是客观还是主观的美它都不能完全说是美本身只不过是我们见到的事物的常态或者我们人为地给它定义的内容使得事物“皆着我之色彩”而美真正的的含义还是在于其的关系属性了解这个才能了解美的本质
三美和人都被需要被感知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马克思还特别强调指出,“需要的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
”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的不断改变和发展的历史。
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不复存在。
所以说人的本质也是那么美也是一样,由于我们人给美许多的定义即使美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其他形式存在的但是它既然是人赋予的定义或者是说人定义了美它也算是社会中的意象那么它也是由于被需要而产生了它自己的意义或者说价值如果没有了被需要的过程那么美就如同没有被人定义或者是发现而显得毫无意义哪怕从唯心主义的角度说我思故我在存在即被感知美也是需要被了解的只有通过人主观的感受它才变得有意义起来否则即使它是一种抽象的关系那么美的存在也是无意义的在这里并不是否定美的本质而是说不论美还是人的价值既然它处在我们的社会中就应该以其对社会的影响去看待用社会性的眼光欣赏需要。
比如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美的价值也在于它给人带来的欢快和愉悦的感受但并不是说人的本质是需要因为人基于某种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在所从事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历史存在物,即为我的、自觉的、社会性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生成物。
人正是由于在某种动力(需要)的驱使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里所从事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真正本质,成为具体的、历史的人。
人的需要和他获得的东西也许只能体现他的地位或者是消费水平并不能说是他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应该是通过需要而获得的某种个性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以及得到确认这才是人的本质所在谈美中第五章《“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美感与联想》说到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大多数情况下是散漫飘忽、偶然的。
美感源于某事物能唤起甜美的联想,但是联想所伴的快感不是美感。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而需要也正是这样一种形式赋予美在社会中的价值给予人其独特的个性而使他的本质体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是很重要的谈美中《一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由木商、植物学家、画家三人对一棵古松的三种不同态度得出结论:个人所见事物的形象是个人性格和情趣的返照,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
木商的实用的态度偏重利害、意志,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偏重事物的关系、抽象思考,画家的美感的态度的最大特点是
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
因此美是事物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艺术作品可以流芳百世。
所以说事物和美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它也有了不同的价值体现但是它一定是被需要的和人一样被需要才有存在感知所以存在
参考文献
朱光潜:《谈美》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狄德罗:《美之根源及性质的哲学研究》,《文艺理论译丛》
何楚雄、贺纪元:《美》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近代美学史评述》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