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美的本质和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2.59 MB
- 文档页数:86
大班美学知识点总结大全一、美的概念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觉和认识的本质特征。
美的本质是主观的,即它是由人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因为不同的人对于美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
另外,美的本质也是客观的,因为美并不是人们随意臆想出来的,而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
2.美的特征美的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美的客观性,即美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二是美的相对性,即美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偏好;三是美的历史性,即美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四是美的统一性,即美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统一性。
二、艺术的概念1.艺术的定义艺术是人类根据自身的审美需求和创造力,通过某种形式的表现方式来表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活动。
艺术可以通过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来实现。
2.艺术的分类艺术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比如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按照内容可以分为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不同类型的艺术;按照功能可以分为舞蹈、戏剧、建筑等不同形式的应用艺术和纯粹艺术等。
三、审美的概念1.审美的定义审美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的活动。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性的、理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包括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方面。
2.审美的功能审美有以下几个主要功能:一是满足审美需要,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的需求;二是提高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升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三是拓展审美视野,即通过审美活动来开阔人们的视野和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四是提高审美修养,即通过审美活动来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品质。
四、美学的基本理论1.美的产生和作用美的产生和作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之一。
美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物质形态、情感体验和理性认识三个层面来实现的。
美的作用主要包括美的教育作用、美的情感作用和美的审美作用。
2.美的标准和规律美的标准和规律是美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美的本质、对象、特征及规律一、美的本质广义来讲,美的本质是快乐或快感。
因为存在美的地方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某种程度的快乐(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的快乐),反之,不能够给人快乐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难与美联系到一块。
但狭义来说,美主要指“视觉感官方面”的快乐或快感而言的。
二、审美对象又称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相对。
凡客观上与人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的事物总称为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有丰富的内涵,既有空间对象、时间对象、综合对象,也有动态对象、静态对象,既有社会生活、自然现象,也有人体本身。
按其产生的条件和性质可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按其状态和给人的感受可分为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等。
现实中各种美可以互相渗透和转化。
审美对象必须具有形状、颜色、音响、质地等审美属性,能为人的审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审美活动。
同时,审美对象又是相对于审美主体而言的,离开了审美主体,它也就失去了对象的意义。
三、美的特征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
美的特征主要有1、客观社会性。
就是说,美既是客观的,又是社会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同时又不是脱离人的社会生活的纯粹的自然存在的东西。
2、个别形象性。
就是说,一切审美对象必须是个别的,具体的,形象的,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知觉、直觉等一系列审美心理活动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则就无法进入人的审美领域。
3、感染性。
就是说,美具有诱人的魅力。
美的事物作为实践的产物,积淀着人的个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会与审美对象相调和而引起感情波动或浓烈的感情向纵横方向扩充,这就是感染性的实质。
4、社会功利性。
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
从个体美感的瞬间心理特点来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从美所包含的内容来看,又具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是隐蔽的、曲折的、往往不为审美主体所察觉。
四、美的规律"美的规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以真善为内容的形式的规律。
第一章美的本质与特性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基础。
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学派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美的本质和特性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它不仅关系到人们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制约着人们的审美活动。
因此,弄清美的本质与特性,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美的创造和欣赏,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然而,美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如果从古希腊开始算起,两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和美学家都试图从各自的哲学观出发来解决这一问题,尽管美学家们给美下过数百个定义,然而时至今日,尚无定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黑格尔(黑格尔)所说:“乍看起来,美好像是一个简单的观念。
但是不久我们就会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
”(《美学》第1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1页)列夫·托尔斯泰也说:“‘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至今还完全没有解决,而且每一部新的美学著作中都有一种新的说法。
……‘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学者的讨论,竟然是个谜。
”(《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3页)尽管探讨美的本质是一个非常困难、复杂的问题,但从美学思想发展史来看,还是有不少美学家试图解开“美的本质”这一“司芬克斯之谜”,从而为我们今天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借鉴。
根据教材上所提及的几种影响较大的学说,先对美的本质问题简略地做一历史的回顾。
一、美学史上几种有关美的本质的看法(一)美在形式(教材p29)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由来已久。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在形式”的理论、认为美同事物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多样统一分不开,并且把这一原则运用到音乐、绘画、建筑、雕塑中。
他们从数的关系上来研究艺术和美。
认为美在于“对立因素的和谐的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导致协调。
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特征学习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词义分析,美学史、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探讨,以及从哲学层面对美的本质界定,使学生对美学中最大难题,即美的本质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了解美的各种特征。
第一节美的本质一、美的词义分析美的本质和特征问题是关于美的本体的重大理论问题。
其中核心是美的本质问题,即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从词源学和日常生活用语两个角度分析“美”这个词的含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美的本质,但可以对深奥的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提供通俗易懂的经验基础。
现代汉语的“美”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羊”与“大”字组成。
“羊大则美”,肥大的羊可作膳食(“主给膳”,)满足人们饮食的需要,有实用价值,是善也是美,“美与善同意”。
另有解释说,“大,人也”。
“大”字像人形,所以“大”就是“人”,所以“羊大则美”也可以说是“羊人为美”。
有人说“美”就是羊头或羊角为装饰的人,又有人说“美”就像头上戴羽毛装饰如雉尾之类的舞人之形。
但都是装饰之美,都有功利价值。
还有人说,“大”是由“火”演变而来,故“美”是火烧羊,是味美。
无论是肥美、味美,还是饰美,都意味着美对人与社会具有价值。
有人对《论语》作了统计,“美”字讲14次,竟有10次是“善”、“好”的意思。
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对“美”的理解还有独到之处,他认为“美”与《论语》中“告朔之饩羊”,即每逢初一人们进行祭祀活动时敬献的生羊有关。
他把“美”与其他两个相关的汉字“義”(义的繁体)和“善”联系起来考察。
如果一个人在祭神活动中双肩扛上一只羊献上,那么,他的精神就达到“义”的境界。
如果有人不仅献上一只羊,而且还用一种容器“豆”给装上,就达到“善”的境界,因为“善”字的下部分是由“豆”演变过来的。
如果有人不仅用“豆”装上羊献上,而且他献的羊比别人大,那么他就达到了“美”的境界。
仅献上羊是尽了自己的义务;按一定规矩献上羊是遵循了一定的伦理规范,因而是善的;而贡献大则是美的。
第一章美的本质及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美的本质的溯源;2、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探析;3、理解美的特征。
学习重点:掌握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难点:美的本质和特征。
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温故而引新:温习导论的内容,提问:1、什么是美学?2、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3、美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地位?提示:上节课讲到,“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美又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我们要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来创造我们的生活。
那么,关键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它、研究它?二、关于美的本质的若干已有的观点美的本质之所以成为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有二:一是由于美的现象具有广阔性、复杂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等,客观世界都有美的现象存在;二是由于审美评价的差异性、可变性,是因人而异的,带主观性的。
(一)西方历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1、唯心主义观点(1)柏拉图:美是理念,是一切美的具体事物的真正源泉。
(2)康德:美是“主观判断力说”,美是普遍的令人愉快的东西。
他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东西美才令人愉快,不是因为愉快才美。
所以,美是一种趣味判断,具有无目的而有含目的的形式。
当这种形式符合主观认识功能,引起他们和谐、自由的精神活动,产生了愉快,它才是美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2、唯物主义观点(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与比例。
(2)亚里士多德:美是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
(3)狄德罗:美在关系——物物关系、物本身各部分的关系、物人关系、人人关系等。
(4)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二)中国当代美学家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主观派吕荧、高尔泰:美是自由的象征。
2、客观派蔡仪:美是典型。
3、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琴》诗的评价等。
4、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三、关于美的本质的思考P26(一)美根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1、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