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1)
- 格式:docx
- 大小:16.45 KB
- 文档页数:2
1 窃读记自学提示2. 安心、担忧暗喜快乐、惧怕依依不舍浑身轻松巩固运用2.(1)时间长精力集中(2)外面下雨,人们可以在书店停留。
“我”爱读书达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
拓展阅读1.(1)突然(猛然)(2)陶醉2.快要考试了,我不复习功课,悄悄看课外书,妈妈会不会很生气?我这样做很不应该吧?只要掌握好时间,多看课外书可以增长很多知识,家长不会反对,也不用躲躲闪闪。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自学提示1.xìng hǔ zhuàn lùgǔn2.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留德十年》(《清华园日记》巩固运用2.乙:课题中的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苗苗和季羡林先生。
苗苗在求知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小苗一样需要营养,而季羡林先生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大树。
他们俩的对话正是交流了如何让小苗成长为大树的问题,季老先生鼓励苗苗多读书,广泛汲取知识的营养。
乙:“起码”表示最低要求,说明了小学生背诵古诗文的重要性。
乙: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广泛的兴趣。
拓展阅读2.说明作者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3.三个比喻句之间的顺序不能打乱,因为三个小分句的内容所指范围是逐渐减小的,表达上很有顺序。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我爱我的家,我爱家乡的一草一木,我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范围逐渐扩大)3 走遍天下书为侣拓展阅读2.粗读,细读,解决探究不明白的问题3.经常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4* 我的“长生果”自学提示2.我醉心阅读“香烟人”,读连环画,读文艺书籍;我从课外读物中领悟作文构思的巧妙方法,作文得了“甲优”;我在读书时摘记优美词句段落,积累下来,作文时进行借鉴和模仿。
巩固运用1.别出心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真情实感模仿自己创造2.(1)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
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
第一单元自我检测三、1.下笔如有神。
2.善读之可以医愚。
知识创造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小苗: 大树,你好高啊!我才刚刚发芽,还很小呢。
大树: 哈哈,小苗,你好!是的,我已经生长了很多年了,所以才变得这么高。
小苗: 你是如何变得这么高的呢?我也想像你一样茁壮成长。
大树: 哦,那可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我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开始,需要土壤的滋养和阳光的照射来生长。
小苗: 噢,我明白了。
那我也要好好照顾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环境。
大树: 很对,小苗。
你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心,因为成长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不要急于求成,慢慢积累经验和
力量。
小苗: 好的,大树,我会努力的。
谢谢你的建议!
大树: 不用谢,小苗。
记得,没有一种植物是一天就能长成大树的,所以你要保持勇往直前的态度,相信自己的潜力。
小苗: 我会的!我要像你一样扎根在土地上,长成一棵茁壮的大树。
大树: 很好,小苗!我相信你一定能够成长为一棵美丽而强大的大树。
祝福你!
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课文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
2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 ) (2)选的都是高才生。
( )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 ) 培养——
( )
3.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贯通的人才。
解析与答案:
1.
解析:本题考查同学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文章的理解。
1题要根据同一个字在不同语句和词语的不同意思作答,这就要求同学们不仅要掌握字的多种意思,更要理解它在不同语句的用法。
答案:(1)B (2)A
2.
解析:2题要靠平时的词语积累和识记作答。
答案:喜爱培育
3.
解析:3题可以从文中季羡林的回答中找出答案。
答案: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阜南一小赵辉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的生字,辨别形近字并进行组词,读准易误读字的字音,掌握课文中较有特点的多音字的字音、字义与组词。
2、能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出现的生词的意思;3、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读书和学习的热爱。
紧扣对话,联系实际。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童年时的“窃读”,让“我”从书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二、初读课文1、“小苗”和“大树”分别指谁?(简介季羡林)2、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都不一样。
你发现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访谈录)三、模拟采访结合插图定好人物对话的基调:苗苗:稚气、礼貌。
季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
四、按部分朗读课文,逐层学习1、他们谈了些什么内容?2、在苗苗与季爷爷的交谈的内容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来谈一谈。
预设(1)“闲书”问题:①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
那么到底“闲书”指什么,“正课”呢?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②从他们的谈话中你了解到阅读有哪些好处?(阅读能带来欢乐,帮助写作。
)结合自己的体会,还有什么益处?老师也特别喜欢阅读。
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
你能有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③教师小结:看来,“闲书”不闲,著名诗人也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2)偏科:结合自己的学习。
(3)学好外语:游学、交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古诗词积累:语文书上、中文经典。
3、你们现在知道题目的真正的意思了吗?(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指苗苗,“大树”指季羡林。
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年级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及教案《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原文:小苗:你好大树,你是怎么长得这么高的?大树:哈哈,小朋友,我是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大的。
小苗:真的吗?那你是怎么变得这么粗的?大树:是的,我每年都会长出新的树木,一点一点地变得更粗壮。
小苗:太厉害了!那你是怎么长出那么多叶子的?大树:每年春天,我会长出许多嫩绿的叶子,它们给我提供养分和能量。
小苗:我也想像你一样长出高高的身子,粗粗的树干,和绿绿的叶子。
大树: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吃好喝好,也会长得高大有力的。
小苗:谢谢你大树,我会好好努力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对话,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2. 培养学生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力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大树和小苗的图片;2. 课堂展示板;3. 学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中小组。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他们在春天学到的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2. 出示大树和小苗的图片,让学生提问和猜测他们之间的对话内容。
二、阅读原文(10分钟)1. 阅读原文,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再整理学生观点。
2. 帮助学生理解对话内容,引导他们关注植物生长的过程和需求。
3. 学生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探究交流(15分钟)1. 学生们分组,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小苗要问大树这些问题?”,“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等等。
2.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陈述他们的答案和观点。
四、激发思考(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身的生长过程,他们是如何从婴儿变为现在的样子的。
2. 学生们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们自己的成长经历。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可以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和发言,帮助他们得出结论:每个人都会经历成长,只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绘制一幅描绘植物生长过程的画册;2. 邀请一个植物学家来学校进行分享,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植物生长的奥秘。
精心整理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着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
他们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的交流。
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关爱。
;二是继承 1. 2. 3. 1. 2.(zhun)》等言一样自然,绝不造作才好。
3.在弄清苗苗同季老交换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聚古诗文的题目后,可以在小组内就感兴趣的某一个题目睁开讨论,交换自己的感觉。
还可以提出与文中人物差另外看法。
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全班交换,告竣一些共鸣,得到应有的开导,如,要加大课外阅读,才气促进写作的进步;不要偏科,全面生长;加强古诗文积聚,加强文化秘闻等。
苗苗与季老的对话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精密相干,可以引导学生睁开辩说,如,季总是主张看闲书的,但在课上和写作业的时间看可行吗;苗苗的爸爸打她对吗;学生偏科与任课老师有干系吗;背两百首诗和五十篇古文多未几;我们能成为“三领悟”的人才吗……精心整理4.在本文的学习中,要细致从对话中感觉到季老言笑风生中的夷易近人、谆谆教导、体贴关爱下一代发展的品德魅力。
另有在访谈中怎样有规矩地讨教、表达自己的看法、谛听对方的表述等,学习一些采访的本领,用于引导课外的综合性学习运动。
就本文还可做一些拓展,如,观察一下本班同学的阅念书目;采访爱念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要,并做一份访谈记载等。
5.在念书、讨论、交换后,可以咀嚼标题的寓意:外貌上与二人的名字亲昵相干,“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
现实上“小苗”还包罗着苗苗在修业和增长知识的路上方才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罗致营养;而季老学识广博、学有建立,好似一根深叶茂的大树。
五年级上册课内阅读题及答案【文段1】窃读记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
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
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从头来,再找一遍。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1、“它在这里”中的“它”指的是昨天读过的那本书。
3、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2、“我像一匹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我”比作饿狼,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和对读书的渴望。
4、作者为什么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赶,这种书内世界的吸引与沉迷,书外世界的担忧与紧张,使快乐与惧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文段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爱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才:A有才能的人;B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C表示强调所说的事。
(1)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B)(2)选的都是高才生。
(A)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喜欢——(喜爱)培养——(栽培)3、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是具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贯通的人才。
1、季羡林对少年儿童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背诵要求,为什么要提这个要求?背两百首古诗,五十篇古文。
这里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经验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2、在课堂上不听老师讲课而自己看闲书行吗?闲书应该在什么时候看?不行,应该在学有余力的课外闲时看。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优秀5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能概括说出季老先生和“苗苗”提出读书问题的见解。
3、能组织语言用一段话语说出自己对读书的感受学习重点: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概括地说出小苗和大树对读书的见解。
学习过程: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
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
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
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
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
(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水浒传、绿林好汉、嗯、三侠五义、彭公案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一)静心自主学习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
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
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
.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
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
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
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
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生: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
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
有关5年级上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作文300字5篇有关5年级上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作文300字5篇(一)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篇文章让我感触颇深,因为,它不仅仅让我了解了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季羡林爷爷,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方法。
这是一篇访谈录,主要讲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到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爷爷家作采访。
季羡林爷爷是主张看闲书的,他小时候就喜欢看闲书。
之后又谈了读书的方法和经验,他还要求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这对我来说,是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读了这篇文章,我不得不由衷佩服季羡林爷爷的知识渊博,他精通外国语言,是我国文学界的重量级人物。
我觉得季羡林爷爷有许多话说得个性对:文章只有写真事才能写好,只有多看点课外书才能将文章写通顺。
在文章中,能够看出季羡林爷爷文章写得个性好,还明白季羡林爷爷记性个性好,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这都与季羡林爷爷爱看书是分不开的。
我真期望自己就是那文中的苗苗,从此刻开始,要向季羡林爷爷学习,多看课外书,增长知识面,能像季羡林爷爷说的一样,能背两百首诗,五十多篇古文。
季羡林爷爷要求21世纪的青年,要到达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的青年。
所以,我也必须要多看书,多积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让我这棵小苗茁壮成长,成为一棵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的参天大树!有关5年级上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作文300字5篇(二)读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课文,个人感觉很有感触。
本文是一篇访谈录,记述了一名叫苗苗的小学生与季羡林老爷爷的交流对话。
该文让我感受到了要写好文章。
首先应该要多看点儿课外书,其次要把正课学好,这样,才能真正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作文中去。
季老先生还教育我们21世纪的青年要能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算是一个能“读书破万卷”的人。
【最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一)
>是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它记录了小苗张钫与大树季羡林的交流.两人轻松.睿智的对话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首先他们谈到了小孩该不该看闲书.季羡林认为,我们应该多看闲书,因为这样能提高写作水平.我们适当地看闲书能积累更多的知识,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不能因为看闲书而耽误正课,尤其是像张钫那样上课看闲书,就更不敢恭维了.还有,完全不看闲书,一心投入到正课也是不对的.这样做,也许能造就一个尖子生,但永远无法造就一个博学多才的智者.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读点课外书,做到课内课外两相顾.
还有,季羡林鼓励我们多积累古诗.古文.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它们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代代相传,可不能断在我们_世纪青少年的手里啊!不仅如此,多积累古诗文还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
大树用丰富的内涵,教给了我们这些小苗很多很多.真感谢大树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导语】《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
讲了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WTT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时间:1999年8月21日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
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
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
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
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
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嗯,你再说说,从技术上讲,怎么才能写的通顺呢?苗苗:得多看点儿课外书。
季羡林:是这样。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笑)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
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
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
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准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用14篇)2022-12-15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用14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篇1学习目标认识本课生字.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感受读书的乐趣.课前准备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2.布置学生列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清单.揭示课题.质疑问难1.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2.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4.这篇课文的形式与我们以前读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互相评议.3.指名朗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4.交流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深入感悟,明白道理.1.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完成表格.苗苗的见解我的感受季先生的见解2.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组员可以补充.3.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c.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d.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积累运用.培养能力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2.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多读书、读好书的体会.拓展活动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篇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三江西南昌市船山路小学郑广南学习目标①认识本课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应该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全面的学生。
课前准备①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②布置学生列出清单: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书名。
教学过程↘揭示课题,质疑问难①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②质疑问难: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一些什么?小苗是谁?大树又是谁?③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第一单元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教材解读本文是访谈录,季羡林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
(二)学习目标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三)背景资料作者简介1.张钫(1989-)原名张苒,笔名张苗,2003年5月改名张钫。
1989年1月12日出生于北京。
张钫出生于一个文学艺术世家,她的父亲是一位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和诗人,母亲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教授。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张钫自幼对文学、美术等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幼年时期起,她就在巴金、冰心、胡絜青等文学大师的关怀下成长。
2001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书《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中记录了她与巴金、冰心、季羡林、臧克家、丁聪、王蒙、胡絜青等当代著名文学艺术大师们的一次次精彩的对话,发行了好几万册,在海内外引起相当的轰动。
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和重要媒体,对其做了专题报道。
2003年,受香港《明报》出版社的邀请,她和另外三位内地小作家与文学巨匠金庸先生在香港会面交谈,被港人戏称为四小侠和查大侠“香江论剑”。
会谈后,《明报》出版社出版了繁体版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书内增加了她的近作:《我眼中的人大附中》、《艺术家散论》、《荷塘》等文章,在海内外继续引起一定的轰动。
她的一篇采访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被选入新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她还是全国的十佳小记者;从小学到初中,曾多次获得市、区作文及美术方面的奖项。
2.主要作品《等待》、《荷塘——论金庸武侠作品<笑傲江湖>》、《天坛公园》、《梦的世界——论漫画》、《我喜欢做梦》、《那大片、大片的四叶三叶草》、《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四)重点词语、句子解析(1)对词语的理解。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分角色朗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
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
(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预习要求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10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重点词语。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的农民起义军。
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
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
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四、精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课文是一片访谈录,写了苗苗同学同季老师交流了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强调21世纪的青年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
2.再读课文,说说苗苗同季老师交流了哪些问题?
明确:阅读、偏科、学习外语和积累古诗文。
3.结合插图,体会文中人物的年龄、身份与情感,并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师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近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4.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
五、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
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六、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课堂作业
1.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
》(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
白面(chéng shè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
(cáng zàng) 2.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3.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4.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七、板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1.讨论看闲书——多读课外书2.谈学习偏科——提倡三贯通3.请教学外语4.背诵古诗文——加大积累量平易近人关爱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