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填空题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5.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的。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础、结束三部分。
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9.杜威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
”10.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3.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一些国家传入的。
(×)4.国家体委于1954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
(√)5.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
(×)6.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
(√)7.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8.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
(√)9.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10.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回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按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学校体育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思想演变——体育教育化问题1、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克认为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从而推动了现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进一步发展。
2、对当时绅士们来说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人文教化的作用同样重要,因此,体育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从而体育成为培养绅士的基本内容,推动了体育教育化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几位推进体育课程化的人物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赛多等人的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德意志博爱学校的德绍五项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走向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的体育教育却格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三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迹发展得重要基础。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逐步形成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指出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1680年阿.波雷利在《论动物的运动》中,详细讨论了行走、跑、跳、滑冰、举重等运动时所发生的机械运动;《教育论:体育》说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等。
这些学科基础为体育科学化奠定了基础;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则造成了对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的现实需要和条件。
一、现代体育地向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体育”一词在汉语里既被用于专指学校体育(Physical educati。
n),也被用来指更大范围内的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physicaleducad。
nandsp。
n)。
这里所说的“现代体育”兼指二者,因为现代体育最初主要是在学校教育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体育的雏形在中世纪后期已初显端倪。
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的内容和形式,与现代体育已十分相似。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
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在彼特拉克和薄伽邱等人笔下,充满了对新人和人的现世生活的热情讴歌。
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等人用他们那神奇般的手,将人体的健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们对大师们的杰作、也对健康美丽的人体和人的创造力不可遏制地燃烧起热情向往的火。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口向。
宗教改革的先锋马丁·路德第一个喊出了“依靠信仰可以获救”而无须教会作为中介的口号,并且公开宣称“人是一种特殊的被造物,是为了分享神性和不死而被创造出来的,因为人是比天地间所有一切东西更好一些的一种被创造物。
”加尔文继承了路德的“信仰自由”的学说,鼓励信徒用勇敢的行动来体现自己的信仰。
宗教改革者被称为新教徒以区别于天主教徒。
新教各教派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而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丁·路德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真正的宗教信仰”以及“具备世俗生活知识和能力的人”;他指出“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基督徒的天职之一”。
身体健全结实才能参加生产劳动,获得并保持财富,才可以救济贫困。
他还认为: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罗伦佑·瓦拉明确提出了“灵肉一致”的观点,强调肉体生活的价值并不亚于灵魂得救。
最后,罗马教廷也承认“灵魂和肉体一并是上帝创造的,因而上帝的信徒不得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二对二者加以爱护是信徒应尽的义务”。
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由于充分肯定了人和人世的合理性,对人和人体的研究才成为可能;以发展人性和人体为己任的现代体育,也才有可能最终形成并获得发展。
现代学校体育形成的时代背景赋予早期学校体育以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人们开始关心身体的娱乐与发展,一些民间游戏和军事训练活动开始被人文主义者用来作为培养绅士的手段。
在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创办的“快乐之家”学校中,按年龄及兴趣分组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击剑、游泳、射箭或玩球类游戏,因此他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有用”的、能“获取个人幸福”的知识;通过体育获得健康的身体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幸福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
”“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虽然身体健康非常重要,但体育活动的人文教化作用更重要。
他认为:跳舞“使儿童在思想上和姿态上具有丈夫气概的作用比什么都强”,“击剑与骑马既然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教养所必备的,要使任何绅士完全不去具备这种特色当然是很困难的。
”跳舞、骑马、击剑等,可以令人动作“优雅”和有“教养”。
②显然,对于未来上流社会的绅士们说来,教育只是使他们的思想和言语行为能与其绅士身份相称的最好准备,体育的作用同样如此,人文价值而非单纯的增强体质或健康是绅士教育的基本取向。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与学校体育与学校体育思想的基础,科学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则促成了学校体育和体育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欧洲的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以科学理性、科学规范和方法为指导,使近代科学的精神与文化功能得到广泛而充分地展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转变。
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
要做一个健全的人,在具备了学问、德行、虔诚之外,还必须拥有健康的身体,以保证人的机能和智能正常发展,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
“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
”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教育主要应加强对儿童手足等部位大肌肉的训练。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仿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把洛克和卢梭的体育思想变为教育现实的,是以巴塞多等人为代表的博爱派教育家。
“在约·伯·巴塞多提出新教育方法以前,国民教育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巴塞多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一所博爱学校。
德绍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的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德绍学校的最大贡献在于它解决了如何对大多数儿童实施体育教育的方法问题。
巴氏之后,德国乃至欧洲各地相继仿效建起了许多博爱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方式因而得以传到欧洲各地,进而促使各地体育教育从内容到方法渐趋接近。
在这种影响之下,德国的古茨姆茨及杨氏、瑞典的林氏等人,先后创立了德式及瑞典体操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波及欧洲各国。
影响所及,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更促进了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
古氏首创大众化的体育组织及体育场,进一步解决了如何面向学龄青少年及多数民众开展体育的问题。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
古茨姆茨是1784年创办的雪尼芬撒尔学校的教师,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
该校摆脱了博爱学校中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11:00--12:00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年龄和能力分组的教学组织形式;课被分为导人、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几个部分。
古茨姆茨的另一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
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目的、运动性质、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类型分类。
在1793年出版的《青年体操》(GymnistikfurdieJugend)一书,他在书上把体操方法分为固有的体操运动、手工劳动和游戏三大类,固有体操被作为基本运动,包括跑、跳跃、投掷、角力(摔跤)、悬垂、平衡、游戏性运动(举物、搬运、倒立、拔河、跳绳和翻滚等)、有秩序的运动(包括舞蹈、步行和兵式体操等)8项,1804年的第2版中又增加了剑术和射击等而增加为9项。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使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明确指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在他的和谐发展教育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被分为体育与劳动、道德教育和重视知识积累的智育三类,体育的任务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力量全部发展出来;没有各种体力的发展,劳动的教育、劳动的习惯、技能的培养训练就谈不到。
裴斯泰洛齐第一个用要素的观点去分析人体运动,他认为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是关节活动,它表现为简单的搬、推、拉、摇等基本动作;可以结合构成各种复杂的动作;自然赋予儿童的这种能力是体力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体育练习和各种体力活动包括劳动的要素。
他主张按照关节活动的难易程度安排体育活动的教学顺序。
裴斯泰洛齐的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他的要素主义课程思想可以认为是科学主义课程论的先驱,但他的体育教学实践却恪守着卢梭以来的自然体育传统。
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
在工业化和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从此,体育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立下来。
(二)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扫除中世纪神学和古代权威加在关于人体及人体运动的种种认识上的谬误阴霾,冲破设置千年的禁区障碍,是正确认识人体及人体运动的必要前提;而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16世纪以前人类对自身和自身运动的认识充满了谬误与偏见,拉丁神父奥古斯丁的思想长期居于支配地位。
他认为“圣经以外无知识。
”意大利托马斯·阿奎那试图把《圣经》和以亚里士多德、盖伦等人为代表的古代科学传统统一起来。
直到16世纪初,人们还普遍接受盖伦的这样一些看法:根据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观点,人体的生理机能也是三位一体的。
受自然灵气和静脉血支配的植物性机能;受活力灵气和动脉血支配的动物性机能;受动物灵气(智慧性灵气)和神经液支配的神经机能;肝脏把食物化为血液,三种灵气混入血液,并在血管中作潮汐般的运动。
诸如此类观点,使人类无法获得对于人体和人体运动的科学认识。
意大利安·维萨里在1543年发表的《人体的构造》中,他指出了盖伦的许多错误。
男人并不比女人少一根肋骨,人体中没有耶稣可用来使死人复活的“复活骨”,等等。
他不但背叛了权威,而且亵渎了神灵,故因此而被迫离开了任教的帕多瓦大学。
维萨里在巴黎大学的同学塞尔维特把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发现了心、肺之间的人体小循环,并且否认人体内存在三种灵气和两种不同的血液,这就为血液循环理论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在1628年出版了《动物的心血运动及解剖学研究》一书,第一个把血液循环的动力归结为心脏肌肉的机械收缩,并预言在动脉和静脉的末端存在着一种微小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