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前事之鉴,后事之师!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基础: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回顾: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骑士七艺”: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
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锋):“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快乐之家学校”: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一.填空题1.1953年,毛泽东发出了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号召。
2.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或扬州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3.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学校应做到“三育并举”。
4.1917年,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提出体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养生”,而且在于“卫国”。
5.我国的古代学校体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的。
6.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力、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
7.主智主义主张将一堂体育课分为准备、基础、结束三部分。
8.1990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从而使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
9.杜威认为“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儿童的教育,尤其是对于”年幼儿童的教育,无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游戏和娱乐。
”10.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已经提出“寓兵于民”的主张,但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
)1.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学科。
(√)2.德绍五项是指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
(√)3.中国的学校体育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从西方一些国家传入的。
(×)4.国家体委于1954年制定并公布了《劳卫制》。
(√)5.自然主义体育理论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一种体育学说。
(×)6.最早把体育引进学校教育的教育家是德国的巴泽多。
(√)7.1923年公布《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体操科”改为“体育科”。
(√)8.学校体育是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教育和体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形成体系。
(√)9.军国民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10.法国教育家卢梭主张教育应回归自然,顺应儿童的本性,按儿童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使儿童的身心都得到自由的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一、学校体育学的历史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
当时清朝王朝统治制度腐朽,国外列强欺压,人民生活在官僚,帝国主义,地主阶级三大阶级的剥削之下,民不聊生。
此时以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欲通过改良的方法改变中国悲惨的现状,努力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
维新派从德、智、体全面面发展上宣传体育,为以后后学校体育的实施创造了思思想条件。
五四新文化化运动,是继改良主义运动动以来对我国封建传统思想想与文化冲击的最大的一次次运动会。
以陈独秀、李大大钊、毛泽东、徐一冰等为为代表的新文化战士高举反反帝反封建以及民主科学的旗帜,宣传马克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思想文文化。
其中毛泽东等人用近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倡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较深深入的研究,对学校体育学学的启蒙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独秀认为中国封建旧教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于偏偏重学生脑部的教育,而忽忽略身体锻炼,他把健全全体魄作为青年1 / 5爱国的条条件之一,主张全身的教教育,使学生都能发展成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代青年。
从改良主义运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动,对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加强,,对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育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也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思思想史中几乎无学校体育思思想的历史。
二、我国国学校体育思想的移植与借借鉴包括军国民学校体体育思想的引入、自然主义义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以及及前苏联社会主义学校体育育思想的引入。
军国民民学校体育思想脱胎于军国国教育思想,是军国主义在在教育方面的体现,即对学学生实行军事训练与教育,,使之成为统治者的侵略工工具。
学校体育学知识点汇总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 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节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第二篇体育课程与教学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第二节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第三节体育教学内容第四节体育教学方法第五节体育教学组织管理第六节体育教学设计第七节体育学习评价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第一节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第三节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节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四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三篇课外体育第九章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第一节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第三节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第二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与实施第一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第二节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第三节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第四篇体育教师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第一节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第二节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第十三章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第一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第二节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第三节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第四节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第一篇学校体育基本问题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第一节: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1.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了现代体育的思想基础。
第一章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前事之鉴,后事之师!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与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过去与现状,把握学校体育思想嬗变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是正确开展学校体育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学习目标:1.了解学校体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2.了解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人文主义传统和科学主义传统及其历史地位。
3.掌握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想基础:欧洲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学校体育产生的条件:由工业革命发端的一系列巨大社会变革。
一、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与体育的教育化回顾:体育的内涵(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骑士七艺”:在11-15世纪的骑士教育中,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和吟诗,是其主要内容和形式。
14-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自己的旗帜和纲领。
哲学、科学、文艺、教育乃至神学,纷纷把人、人体和人体运动,作为自己注意的中心。
16世纪的宗教改革,批判灵肉二元论,批判中世纪教会学校的“重灵魂、轻身体”的教育传统,并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先锋):“灵魂与肉体不是矛盾的,只有健康的肉体才能为宗教理想服务”,“参加体育活动,不仅能驱散人们烦恼、苦闷,而且使四肢得以充分发展”,“保持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人的天职之一”。
“快乐之家学校”:意大利的维多利亚创办的学校,将学生按年龄及兴趣分组,并组织学生每天到户外跑跳、骑马、游泳、射箭、击剑或玩球类游戏,因此被尊称为“第一个新式的学校教师”。
小结:从“肉体是灵魂的监狱”到“灵肉一致”的转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重视对人和人体的研究。
二、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和科学化1.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与学校体育的课程化启蒙运动后,现代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逐渐完成了从“活动”向“课程”的夸美纽斯是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成为课程的先驱者,他确立了学年和班级教学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是也是灵魂的工具”,要做一个健全的人,达到“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假如身体不健康、任何部分受了损害,它的客人——灵魂,便住在一个薄待客人的住所”。
卢梭:主张在非自然中效法自然的法则、采用自然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教育。
德绍学校:约·伯·巴塞多,洛克和卢梭体育思想的实现者,他于1774年在德意志的德绍创建了的博爱学校。
学校每年用暑假两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野外进行体育活动,最初采用传统的骑士项目,如击剑、舞蹈、骑马、腾越等,后来陆续补充了跑、跳、投掷等“希腊体操”和德国民间的各种球类游戏及撞球游戏等,终于形成了以德绍五项(跑步、跳高、攀登、平衡、负重)闻名于世的学校体育课程的雏形。
这所学校实施的体育教育被认为是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
在博爱学校体育教育的影响下,德国的古茨姆茨及杨氏、瑞典的林氏等人,先后创立了德式及瑞典体操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波及欧洲各国。
不仅促进了学校体育教育的统一,更促进了对各国民间体育方式的整理及统一。
德意志教育家古茨姆茨进一步发展了学校体育的课程形式。
从1786年起负责该校的体育课,摆脱了博爱学校体育课的课外活动和游戏形式,体操通常安排在上午11-12点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按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分组教学;课堂被分为导入、观察、矫正、助成、测定、评价等几个部分。
古茨姆茨另一个贡献是:使体育方法体系化。
他按4个分类原则对所选择的教材进行分类:按运动项目的分类,按运动性质的分类,按运动解剖学分类,按运动类型分类等。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体育课程臻于成熟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创立了和谐发展教育和“要素”教育理论。
明确提出“教育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发展,又必须照顾到它们的完全平衡”。
2.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前提:(1)对于人体及人体运动本质的科学认识,则是体育和学校体育得以形成并沿着科学轨道发展的重要基础。
(2)科学技术革命和学校体育的课程化,推动了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科学化进程。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研究取得巨大进展的背景下,斯宾塞构建了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完整体系。
他在《教育论:论体育》中详细讨论了体育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内容,论述了人的养护与锻炼,认为游戏和自然运动优于体操。
学校体育科学化最明显的标志,是专门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师范学校的出现。
在19世纪,丹麦、瑞典、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先后开办了军事体操学校、体操学校或体育师范学校,以培养专门的体育教师。
1909年,哥本哈根大学开设了解剖、生理与体操原理课程。
由于采用了课程化的形式和班级、年级授课的方式,学校体育也能大规模、批量化、标准化地培养劳动者。
在工业化背景下,各国先后立法要求学生必修体育。
从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欧美许多国家陆续制定了相应的政府法令或通过议会立法,将体育作为各级学校的必修课程。
体育从此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而确定下来。
三、20世纪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1.20世纪前期的学校体育思想高尔霍夫尔:20世纪前期奥地利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
他主张:在体育课程中运用自主活动原则、乡土化原则、综合教学原则;并提出按照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体育活动的生理学价值和儿童的运动兴趣设计针对儿童发育成长的课程。
高尔霍夫尔建立了以保健和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发育为特色的教材体系,主要包括补偿运动、形成运动和完美运动。
在教学方法方面,他提出了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儿童中心主义(尊重儿童的运动需求);在授课安排上,他第一次提出要系统地考虑速度、耐力和灵敏的运动学特征。
高尔霍夫尔的自然体育思想对欧洲各国的体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对世界学校体育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批学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美国“新体育”学派。
杜威:主张从儿童的特性出发进行教育,后被人们概括为“儿童中心思想”。
“新体育”(代表人物为伍德、赫塞林顿):主张传统的德式体操和瑞典体操未能很好地完成体育的任务,需要对体育的目标和手段重新进行诠释。
赫塞林顿认为:“新体育”理论强调“育”。
他把新体育分为四个方面: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
2.20世纪中期的学校体育思想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各国青少年的体质都不同程度地有所下降。
战后初期自然体育思想成为欧洲各国体育的主流。
英、美式竞技运动在许多大陆国家体育中取代了体操所占有的主要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自己的体育体制。
各国规定了统一的学校体育大纲,实现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成立了体育学院,加强了体育师资的培训。
仿照苏联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相继在青少年中推广了锻炼达标活动。
在学校体育思想方面,苏联凯洛夫构建了一套体系完整、结构紧密的课程体系。
突出表现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而这三个中心的核心则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术能。
小结:20世纪的学校体育思想丰富多彩,初步形成了与政治分化相一致的两大阵营: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学。
主要区别在于对人的培养目标的树立与达成方面。
由于培养目标的差异,导致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以及人才评价的不同。
第二节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西方体育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早期传播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在中国有了较大发展,开设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学校也逐渐增多,外国传教士将西方体育传到了中国。
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1864年创办的山东登州文会馆是最早开设体操课程的学校。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掀起的洋务运动中,陆续开办了一些新式的军事学堂和普通学堂。
除了开设近代科学知识学科外,并设有体操课,尤以兵式体操、普通体操和田径运动项目为主,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竞走、跳远、跳高、足球、单杠、双杠及爬山等。
一般由30人左右组成一个班上课。
严复在1895年发表的《原强》一文中,首倡体、智、德三育,称体、智、德三育为国家民族富强之基础,而民之手足体力尤为重要。
严复提出的通过发展体、智、德三育来达到自强保种、救亡图存目的的尚力思想,是在中国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之时,并且对西方和日本强大的历史原因进行思考之后的产物。
它对20世纪最初20年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体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康有为在《大同书》里系统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方面的一系列设想,认为各级学校要注意卫生、体育设施及环境布置。
梁启超也积极倡导“德、智、体三育”,认为“三育,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并实施《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各学堂一体练习兵式体操以肄武事”。
这标志着中国现代体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军国民主义思潮:流行于清末明初的一种思潮,“通过对学生和全体民众进行尚武精神的培养和军事素质的训练,使他们具有军人的品德和体质,以达到抵御外侮、寓兵于民的教育思想潮流。
”主要内容包括:批判传统文弱教育,宣传尚武精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军事知识和技能训练;重视学校体育;在社会上加强军事教育和训练。
首先使用“军国民主义”一词的是蔡锷,1902年他在《新民丛报》发表了“军国民篇”一文,提出要“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国人。
辛亥革命后提出的教育宗旨中,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个方面。
体育是军国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教育和体育课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了近代体育课程的确立,冲破了传统教育重智轻体的束缚,促进了“尚武”风气的形成。
小结:清末明初时期,许多人仁志士,胸怀救国图存的大志,纷纷学习西方国家的体育教育思想,并将之介绍到中国,所以,出现了许多关注西方体育思想的学者。
二、自然体育学说的传入及其影响自然体育理论: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赫塞林顿提出的新体育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体”字意味着整个机体的活动,而不仅只有智力才是教育的手段。
教育既不是为身体,也不是只为精神,而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
体育应该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四个方面。
自然体育思想认为,运动是人的本性,主张“体育即生活”,提倡“教育化的体育”,推崇自然活动,反对德、瑞式的人为体操。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的影响:1.兵式体操迅速衰落,欧美流行的现代田径和球类运动从此成为中国体育的主体。
许多学校自动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废除兵操,改以田径、球类、游戏和普通体操为教材。
2.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
3.在一些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对体育教学和对人的发育过程的研究,从而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和体育教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