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鼠害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92.46 KB
- 文档页数:1
虫鼠害分析报告(二)引言概述:本报告是关于虫鼠害的分析报告,旨在对虫鼠害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虫鼠害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给农民和农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本报告将从五个方面对虫鼠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正文:一、虫鼠害发生的原因虫鼠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具体而言,虫鼠害发生的原因包括生态环境破坏、粮食储存条件不佳、饲养环境不卫生等。
1. 生态环境破坏a. 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贫瘠b. 杂草丛生导致昆虫滋生2. 粮食储存条件不佳a. 温湿度过高导致粮食易受虫害影响b. 储存设施老旧导致粮食容易受鼠害侵蚀3. 饲养环境不卫生a. 畜禽圈舍缺乏定期清洁b. 饲料储存不当导致啮齿类动物滋生二、虫鼠害的危害虫鼠害给农业生产和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危害。
它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粮食变质、畜禽死亡等问题。
1. 农作物减产a. 虫害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b. 啮齿类动物损害农作物种子2. 粮食变质a. 昆虫蛀食粮食导致变质b. 鼠害咬坏粮食袋子导致霉变3. 畜禽死亡a. 疾病传播导致畜禽大面积死亡b. 鼠害咬伤畜禽导致感染三、虫鼠害的防治方法针对虫鼠害问题,有各种防治方法可以采用。
综合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手段来进行综合防治是最有效的方法。
1. 物理防治方法a. 定期清理农田杂草b. 设立粮食防护设施,控制温湿度2. 化学防治方法a. 使用农药喷洒农作物b. 定期进行粮食药物消毒3. 生物防治方法a. 利用生物防治昆虫害b. 引入天敌对鼠害进行防治四、虫鼠害的预防措施预防虫鼠害的发生比治理更为重要。
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虫鼠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
1. 农田环境改善a. 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天敌种群b. 合理施肥,提高农作物抗病虫能力2. 粮食储存管理a. 定期检查储存设施,修复损坏b. 控制湿度和温度,保持粮食干燥3. 畜禽饲养管理a. 定期清洁圈舍,防止虫鼠滋生b. 优化饲料组成,提高食品安全性五、虫鼠害的经济影响虫鼠害的经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农田鼠害防治技术一、防治鼠害的意义世上老鼠知多少?据说全世界有鼠口100亿只,分布数量之多以亚洲为冠,印度约有35亿只,是人口的6倍;日本有3亿只,约为人口的3倍;我国人口有12亿,鼠口将近40亿。
鼠类传播疾病,窃取粮食和食品,破坏森林、草原、农田、以及啃咬物品建筑、通讯设施、家具衣物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由于害鼠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危害很大,因此,防治鼠害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1、鼠类对农林牧的危害(l)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害鼠常年危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危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
其发生面积之大,损失之重,超过历来被认为我国对农业危害最重的蝗、螟、粘虫、小麦条锈病灾害的总和。
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鼠害再次回升。
1993年和1994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分别为2333万公顷和2533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增加40%和50%。
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作物田间损失达30多亿公斤,棉花达20多万担,甘蔗达10万吨以上。
西南、西北、东北、华南等鼠害严重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一般减产5%-10%,重者达30%以上,部分农田甚至毁种或绝收。
1993湖南邵阳县一个村失收水稻17. 9公顷(268亩),全村人均损失稻谷50.5公斤;广西贵港市一农户损失稻谷高达1250公斤。
1994年江西早稻遭受鼠害面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晚稻受害重的稻田减产3-5成。
此外一些地区花生、低酚棉、果树、甘蔗等作物也不同程度遭受鼠害。
害鼠对农户储粮的影响也很大。
据调查,一个农户一年损失储粮少者10-20公斤,多者50公斤以上。
我国2/3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存在着鼠害问题。
有关主管部门估计,每年因鼠害造成全国农户储粮损失达20-30亿公斤。
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发生情况调查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在互助县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严重,危害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针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互助县森林鼠、兔害开展了全面调查,并对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以总结和积累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为目的,为今后全面治理森林鼠、兔害打下基础。
关键词森林鼠害;发生情况;综合防治;效果分析互助县是全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重点县之一,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8.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2.03%。
2000年以来已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8 000hm2,“三北”防护林工程5 533 hm2,封山育林11 733hm2。
随着林业工程的全面实施,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快速推进,新造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营林成效及生态效益开始显现。
但是,互助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森林鼠、兔害严重,且日益加剧,已成为影响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保护和巩固造林绿化成果问题日趋尖锐。
因此,综合治理鼠、兔害在生态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积累有效的防治经验和方法为目的,为今后全面治理森林鼠、兔害打好基础,笔者对森林鼠、兔害开展了全面调查,进一步加强了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并对各项森林鼠、兔害防治工作及取得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简介如下。
1 互助县鼠害、兔害发生情况互助县境内鼠、兔普遍分布,仅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发生面积29 053hm2,涉及北山林区、松多林区、南门峡林场、实验林场和所有21个乡镇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新造林地、未成林地,严重危害面积5 987hm2,互助县林业的主要灾害之一。
互助县林业工程建设区内鼠害、兔害危害如下2种形式。
1.1 地上危害型包括阿拉善黄鼠、大林姬鼠、根田鼠、松田鼠、高原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高原兔和草兔等。
1.1.1 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chanicus Buchner)。
农村鼠害防控情况汇报农村鼠害防控情况汇报鼠害问题在农村地区一直是一项严重的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的环境条件趋于良好,加上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病虫害防治意识不强,以及对鼠害防治技术掌握和应用不到位等原因,导致鼠害问题日益严重。
本文将对农村鼠害防控情况进行汇报。
一、鼠害的危害鼠类害虫致害严重,其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作物损失。
由于鼠类害虫善于破坏农作物,特别是在播种和收割阶段,往往导致农民在收获时遭受不小的损失,严重影响农民收成。
2、卫生问题。
鼠类害虫会在家庭住房、储藏室、厨房等场所繁殖,使环境卫生状况恶化,甚至会引发一些传染病的发生。
3、物资损失。
鼠类害虫在室内会大肆啃咬家居装修、线路设施、电线电缆等物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生态环境受损。
鼠类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大量的鼠害则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会影响生态平衡,繁殖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破坏。
二、农村鼠害防控措施针对鼠害问题,农村地区需要采取以下几种防控措施。
1、文化宣传。
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鼠害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提高广大农民的防鼠意识和能力,弘扬环保鼠害防治先进技术和经验,营造全社会重视防鼠的氛围。
2、制定综合防控计划。
对于繁殖严重的鼠害地区,针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环境、病虫害情况等综合因素,制定具体针对性的防治计划,采取多种综合措施,加大对危险地带的管控。
3、科技防控。
农民在鼠害防治中,应该注重科技防控手段的应用,采用高效、环保、低毒、无公害的鼠害防治技术,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4、人工除害。
在鼠害出现情况时,应该尽快投入人工除害正面防控手段,及时消灭鼠群,减少经济损失和卫生安全风险的发生。
三、鼠害防治的重要性农村鼠害防控是重要的任务,这不仅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鼠害防治工作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实施鼠害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加强卫生、环保、科技工作,杜绝长期消耗捕鼠药、毒饵等不环保手段滋生更大的鼠害。
农区鼠害的成因及统一灭鼠措施摘要对农区鼠害发生的现状成因及农区统一灭鼠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农区统一灭鼠工作取得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统一灭鼠工作的措施,对农村防鼠灭鼠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区;鼠害;成因;统一灭鼠;成效;措施中图分类号 s4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163-02农区鼠害是一种重要的生物灾害,不仅威胁农业生产安全,也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为了有效控制鼠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2004年开始,省政府在粮食主产区实施农区统一灭鼠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重大病虫鼠害的统防统治。
1 农区害鼠发生的现状开展农区统一灭鼠前农田鼠密度为15.6%,农户鼠密度为19.4%,通过连续5年的统一灭鼠,鼠密度明显下降。
至2010年农田鼠密度为9.3%,农户鼠密度为8.7%。
开展农区统一灭鼠前发生面积5万hm2,农户2.5万户。
每年因鼠害损失粮食近780 t,损失粮食价值在115万元以上,发生为害的主要鼠种是小家鼠、褐家鼠。
2 农区鼠害的成因2.1 客观因素近几年,由于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越冬害鼠死亡率降低,越冬害鼠基数逐年上升。
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品种的更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大面积的暖棚建设,使农田害鼠食物链衔接紧密,导致鼠类的田间食源由过去的季节性、单一化走向持续性、多样化。
作物收割不及时或收获后的粗放保管,也给鼠类的取食提供了良好条件。
耕作和栽培管理技术的改进给害鼠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
如:免耕种植技术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都减少了对害鼠栖息环境的破坏。
另外,毒鼠强等高毒鼠药的使用和人为大量捕杀害鼠天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自然控制能力减弱。
这些因素都非常有利于害鼠常年繁殖危害。
2.2 农民科学灭鼠意识不强农民对房前屋后害鼠和农田鼠害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愿意搭上投资进行防治。
同时,部分农民对新型杀鼠剂和新的灭鼠技术缺乏了解。
河南农业年第期N NNONGY 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提高和品种、气候条件的变化,条锈病、吸浆虫、全蚀病、纹枯病、黑穗病、地下害虫、孢囊线虫等多种病虫及麦田杂草、鼠害等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对我省小麦生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播种期是预防多种小麦病虫害及麦田杂草、鼠害的有利时期,为有效控制病虫草鼠害,特提出2007年麦播期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意见。
一、麦播期主要防治对象根据今年和往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分析,确定今年我省麦播期病虫害主要防治对象是:小麦纹枯病、吸浆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全蚀病、黑穗病(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孢囊线虫、多种麦田杂草、鼠害等。
同时压低小麦条锈病、白粉病越冬基数,减轻春季防治压力。
二、防治策略及主要措施牢固树立“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协调各种措施,力争全面控制病虫危害,确保我省小麦安全生产。
其主要技术措施如下:(一)强化植物检疫措施,防止危险病虫传播各地要严格把好种子调运检疫关,未经检疫合格的一律不得作种子使用。
要认真贯彻落实豫农种植[2007]40号文件精神,采取得力措施,控制小麦全蚀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扩展蔓延和危害。
(二)以农业措施为基础,提高小麦抗逆能力根据当地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在选择抗、耐病虫良种的基础上要注意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品种种植。
播种前要实施清洁田园(清除田边地头自生麦苗、杂草等)、增施腐熟粪肥、深翻土壤、平整土地等措施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根据品种特性、地力水平和当地气候条件,在适播期内做到精量、足墒下种,促进麦苗早发,培育壮苗,提高小麦自身抗逆能力。
(三)分类指导,科学使用农药各地要根据当地病虫发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运用药剂拌种、土壤处理、种子包衣等措施,最大程度减轻病虫草鼠危害。
1、病害防治条锈病、纹枯病、黑穗病发生区可以采取药剂拌种或包衣的方法。
鼠害的现状与防治对策摘要: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开发区不断形成。
如果鼠害防治措施能及时实施,不断提高灭鼠水平,就会使鼠密度明显降低,较容易控制鼠害,并能长期巩固。
相反,虽然城市建筑各方面非常好,但忽视鼠害防治或防治工作失误,鼠密度可大幅度增高,容易形成富裕型鼠害。
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林业鼠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林分抚育管理,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遏制林业鼠害持续高发的势头。
关键词:鼠害生态环境防方法林木受害正文: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
城市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开发区不断形成。
大片的土地不断地被征用,使得鼠类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多数种类的老鼠远离城市中心,而少数的家鼠留在了居民区。
有人认为,城市建设得越好,四害密度就自然降低。
我们认为,就鼠害而言,鼠的种类减少,数量在增加。
如果鼠害防治措施能及时实施,不断提高灭鼠水平,就会使鼠密度明显降低,较容易控制鼠害,并能长期巩固。
相反,虽然城市建筑各方面非常好,但忽视鼠害防治或防治工作失误,鼠密度可大幅度增高,容易形成富裕型鼠害。
我们用容鼠限量的观点来认识富裕型鼠害产生的根源。
容鼠限量增高,鼠密度就增高,反之降低。
容鼠限量也称鼠容限量,是影响鼠类生存、繁殖的因素,以一定的方式或比例相互结合,共同决定一个局部环境所能供养鼠的数量。
它主要有两大因素决定,一是鼠类适宜的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即隐蔽场所;二是食物条件。
另外还有两个次要因素,即水源和鼠的活动空间。
一,城市鼠害的防治1. 环境治理措施的目的是降低环境对鼠类种群的容鼠限量。
对家栖鼠以破坏鼠的隐蔽场所、断绝鼠粮为重点。
按环境治理要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整治环境卫生,管理好食品,不乱扔杂物,物品堆放整齐,及时处理垃圾粪便,堵塞鼠洞及通道。
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情况及森林虫害防治率根据中国林业局发布的数据,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森林病虫鼠害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破坏因素,经济损失严重,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加强对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警、科学施药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等。
首先,全国范围内建立了森林病虫鼠害监测预警体系。
通过建立监测网和监测站,实施定点观测和流动观测,及时获取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情况和演变趋势,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森林病虫鼠害监测网,实现了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全覆盖监测。
其次,我国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通过利用天敌、天然微生物和植物抗性等方式,控制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种群数量。
我国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功推广了多种生物防治技术,如天敌放流、昆虫性信息素诱捕、生防菌制剂等。
这些技术对于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我国还大力推动病虫害的科学施药防治。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药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和种群数量,减少经济损失。
为了加强施药防治工作,我国加强了对农药的监管和管理,严禁使用高毒、超量和禁用农药,确保施药安全。
同时,还加强了施药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了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全国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森林虫害防治率不断提高。
通过建立监测预警体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加强科学施药防治等措施,我国有效控制了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和种群数量,保护了森林资源,促进了森林可持续发展。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监测预警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待加强。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工作,全力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态环境的变化,虫鼠害问题日益凸显,对人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2023年度虫鼠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虫鼠害发生的原因、防治措施及成效,为今后虫鼠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二、虫鼠害发生情况1. 虫害情况:2023年度,我国部分地区虫害发生较为严重,主要包括害虫如玉米螟、棉铃虫、小麦蚜虫等。
其中,玉米螟和棉铃虫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导致粮食减产。
2. 鼠害情况:鼠害同样严重,尤其在农村地区,鼠害对农作物、粮食储存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
三、虫鼠害发生原因1. 气候因素:异常气候条件,如高温、干旱等,有利于虫鼠害的繁殖和扩散。
2. 生态环境破坏: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如森林砍伐、湿地萎缩等,为虫鼠害提供了繁殖和生存的场所。
3. 农业种植模式: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虫鼠害产生抗药性,同时破坏了生态平衡。
四、虫鼠害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降低虫鼠害数量。
2. 物理防治:采用灯光诱捕、鼠夹、鼠笼等物理方法,捕捉害虫和鼠类。
3.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降低虫鼠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4. 农业综合防治: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抗虫抗病品种,提高农作物抗性。
五、防治成效1. 虫害防治:通过综合防治措施,虫害发生面积和损失率较上年有所下降。
2. 鼠害防治:鼠害发生区域得到有效控制,鼠密度明显下降。
六、存在问题1. 防治手段单一,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导致抗药性增强。
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虫鼠害提供了繁殖场所。
3. 公众防治意识不足,防治效果难以保证。
七、建议1. 加强虫鼠害监测,及时掌握虫鼠害发生动态。
2. 推广生态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治意识。
4. 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5.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降低虫鼠害发生风险。
总之,2023年度虫鼠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河南农业年第期
N NNONGY 河南省植保植检站
主办
近年来,我省农村鼠害发生加重,农田鼠害面积不断增加,危害程度日趋严重,农作物产量损失较大,农舍区鼠情呈上升趋势。
据近几年监测情况看,我省农村鼠害发生程度为中度发生,农田年均发生面积在150万hm 2左右,鼠密度平均为2.67%,主要鼠种为黑线姬鼠、黑线仓鼠、褐家鼠、大仓鼠等;农户发生户数为1000万户,平均鼠密度为7.08%,主要鼠种为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等,农田和农户的鼠密度都已超过了防治指标,已对农作物安全生产、农户安全贮粮和农民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据调查,害鼠为害农作物广泛,经济作物和仓储粮食受害严重。
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受害减产10%~20%,严重达35%左右;蔬菜、豆类、水果等经济作物受害减产20%以上,严重地块达50%;农户仓储粮食损失每年每户10公斤以上,严重受害农户损失粮食100公斤左右。
农村灭鼠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社会性、防灾性的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工作难度大;只有全面推行政府负责制,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才能有效地组织好大面积统一灭鼠工作。
每年春、秋季节是农村集中统一灭鼠的最佳时机。
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根据鼠情特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统一组织灭鼠行动,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发推广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杀鼠剂安全使用
技术宣传培训,教育广大农民抵制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危险杀鼠剂,并大力推广使用高效安全鼠药产品,广大农业科
技人员要深入一线技术指导,抓试点,办样板,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村科学灭鼠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广农村鼠害综合防
治技术措施
每年应抓住春、秋两个灭鼠最佳季节,在农村鼠害重发区域大力推广化学灭鼠、物理灭鼠、生物灭鼠、生态控鼠等技术措施,组装、集成鼠害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促进农村鼠害可持续控制。
二、切实加强农村灭鼠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
采取多种形式,如举办培训班、农民田间学校,开现场会,出墙报,发明白纸,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宣传车等,广泛开展灭鼠防病保产的意义、科学灭鼠方法、鼠药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中毒后的急救措施、危险鼠药的危害性等宣传培训活动,普及科学灭鼠知识和技术。
特别是要大力宣传危险鼠药的危害性,让农民自觉拒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鼠药产品。
三、科学推荐安全高效的杀鼠剂产品
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农村生态环境、鼠害发生特点等情况,组织专家综合评价,提出适合当地推广使用的安全性好、灭鼠效果高、成本低廉的杀鼠剂产品,并采取行政、技术、媒体等多种方式向广大农村发布推荐,引导安全、高效杀鼠剂产品的推广应用。
四、积极倡导农村统一灭鼠
鼠类活动范围大,单家独户灭鼠难以奏效,只有组织农民开展农村大面积统一灭鼠,才能提高防效、降低成本、确保安全。
要认真总结农村统一灭鼠经
验,进一步向政府和广大农民宣传统一灭鼠的重要意义,争取政府支持和农民信任,努力扩大统一灭鼠区域和面积,力争在鼠害重发地区实现统一灭鼠。
五、努力做好农村灭鼠技术研究和监测预报
农业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应加强合作,深入开展鼠害综合治理技术专项研究,研制符合各地实际的害鼠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形成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等防治措施相配套的技术体系。
各地还应根据鼠种、环境条件等情况,定期监测害鼠发生动态,及时发布预测预报,为农村大面积统一灭鼠提供依据。
河南省植保植检站周新强
河南省农村鼠害
发
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农药与植保
20074H E A E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