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变了味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1. 引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指中学校长任职的一种制度,即学校校长的选拔和任命将通过实名推荐的方式进行。
该制度旨在提高中学校长的选拔标准和公正性,确保校长担任职务的能力和素质符合要求,从而提升中学的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2. 背景传统上,中学校长的选拔方式多采用由教育部门或学校行政机构内部选拔、提拔等方式。
然而,这种选拔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选拔过程不透明、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个别任职官员的权力滥用等。
这些问题对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开始逐渐被提出和广泛应用。
通过实名推荐,可以更加公开、透明地选拔和任命中学校长,避免不正当干预和选拔标准的降低,从而提高中学校长的素质和能力。
3. 实行方法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具体实施方法可以参考以下步骤:3.1. 制定推荐标准制定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的标准是制度实施的关键。
应根据中学校长所需的能力、素质、教育理念等要求,制定详细的推荐标准和条件。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学历要求、教龄要求、综合素质评估等内容,确保校长担任职务的能力和素质达到要求。
3.2. 开展实名推荐程序教育部门或学校行政机构应组织实名推荐程序,并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参与,确保程序的公正性和专业性。
实名推荐程序可以包括以下环节:•校长推荐公告:发布针对校长职位的推荐公告,明确推荐条件和要求;•推荐申报:根据公告要求,符合条件的人员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如个人简历、教育经历、成绩单等;•评审和筛选:组织专家进行申报材料的评审和筛选,综合考虑候选人的学术背景、教育经验、科研成果等因素;•面试评估:对通过初步筛选的候选人进行面试和评估,以进一步了解其能力和素质;•公示和投票:将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名单公示,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投票表决,选出中学校长。
3.3. 增强监督和责任为确保推荐程序的公正性和高效性,需要增强监督和责任。
教育部门或学校行政机构应设立相关的监督机构或职能部门,负责监督推荐程序的进行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2015年正式取消“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5日公布2015年自主招生简章。
清华大学今年自主招收9个专业大类47个专业共计约400人,北京大学自主招收普通类和医学类的24个专业。
在北京大学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将严控招生规模,“宁缺毋滥”。
记者从清华大学获悉,其2015年自主招生申请学生应至少具备以下特质之一,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类型1:学科竞赛类,具有各学科竞赛突出特长的学生;类型2:研究创作类,在科技发明、研究实践、文学创作、创意创新等方面具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类型3:突出才能类,在语言、逻辑、智力、记忆、国学等方面具有特殊天赋或才能的学生。
每位考生只能申请1个类型。
答:TOPIK官方答疑论坛中明确说明,初级、中级、高级考试的作文都是不需要写题目的,作文直接从正文开始就可以了。
如果同学们在考试中写了标题,按规定是不会扣分的,但可能会给评分老师带来不好的印象,从而拉低作文分数。
报考人员须持本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和相关资格证明等正式有效证件(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现场报名。
报名时,需交考务费/人,数码摄像费/人。
公立大学对“推荐入学”较为谨慎。
为确保公平和生源质量,顶尖的公立大学,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大阪大学等学校,几乎没有推荐入学的制度。
而最早实行“推荐入学”的部分公立大学,大多是为了能够提前招揽到比较优秀的学生,确保生源质量。
选拔程序上,清华招生分为初评、初试、复试、认定确认及公示四个步骤。
其中,初试采用笔试形式,复试内容包括专业测试、体质测试,均在清华大学校内进行。
而北大将探索多种招考方式,以全面了解考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再只限于传统的笔试、面试。
北大招生办负责人介绍,对具有特殊天赋和才能的学生将量身订制测试方式,校方将组织专家组对考生所提供作品进行评估并确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实验操作、作品答辩、现场创作等。
与往年相比,复旦大学今年的自主招生要“简单”许多,考生报名一切凭高中3年实际成绩和成就“说话”,复旦“望道计划”、“博雅杯”、“奥赛决赛”3个自主招生项目总共招收155名学生。
盘问技巧对于盘问环节的把握,首先要从理解对辩题的理解和己方的论点的把握开始。
例如,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弊大于利”这个辩题中,我们在一辩稿中已经确定了三个论点:1、对于学生而言。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加剧优秀人才之间的不公平。
2、对于中国现存的教育制度而言。
这种实名推荐制会恶化现存制度所带来的弊端;3、就该制度将引发的社会效应而言。
这种实名推荐制可能会助长社会腐败的不正之风蔓延。
在明确这三个观点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思考究竟哪一个论点让你更有感觉,有感觉的意思是你能从中得到更多写出盘问问题的灵感,或者你对这个论点有着精辟的,独特的理解,可以让对方猝不及防的。
然后我们就可以跟队友商量谁写关于哪个论点的盘问问题该由谁来写了。
这样做可以让己方的盘问环节变得更集中,更有力,不会出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
设计盘问问题的时候应该密切围绕论点,而问题设置的模式则有多种,比较多见的是例子型,名言型等。
例子型即先举一个于论点相关的有利于己方的现实例子,结合例子提出问题,例如:①以广州为例,最为著名的四所重点高中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总体素质相差不大,尖子学生更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他们却因为学校的不同而失去了竞争的资格,这不是很不公平吗?这样的一问是不足够的,盘问的要点是提出成体系的问题。
所谓成体系,指的是你提出的一连串问题应该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攻击同一个目标。
上面的问题的设定,是围绕着““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会加剧优秀人才之间的不公平”这一中心,攻击的是对方难以马上得出解决方案的不公平问题这一点,所以,下一个问题可以设置为:②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中,甲乙丙丁同学的素质不相伯仲,在不同的方面各有特长,这时校长又该如何取舍呢?在这方面又是否有明晰的推荐规则和标准呢?第二问与第一问有着相同的中心与攻击点,但是说的是问题的另一方面。
第二问与第一问可以是并列,递进甚至是转折。
例如:退一步说,即使学校之间存在实力上的差距,但不能保证实力强的学校的尖子生就一定比实力较弱学校的尖子生差,要不然高考状元怎么不都出自华附?那实力弱学校的尖子生的公平如何保障?这难道不是把竞争提早到中考吗?等等。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上大学应该缓行新高考新教育2009-11-13 1013北京大学最近公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是个危险的高考改革方案,应该缓行。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意在改革“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用心良苦,但几乎肯定会“好心办坏事”。
如果把科举算上,“一考定终身”有上千年的传统。
大家虽然对之怨声载道,但这种考试制度一直贯彻下来,自有其中的道理。
这个道理在于:“一考定终身”在非常有缺陷的制度中,为选拔人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方法。
不错,“一考定终身”弊端很多,许多真正的人材被这种考试埋没。
但是,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理想的、完美的社会中。
任何制度都会埋没人材。
相比之下,特别是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中,“一考定终身”所埋没的人材恐怕是最少的。
“一考定终身”最大的好处是最大限度地遏制了权力的滥用。
可以说,在权力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一考定终身”为普通百姓保留了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
我1979年考入北大中文系,属于恢复高考招生后的第三届学生。
刚刚进校,就赶上著名的“王小平事件”。
在1977年高考中,山西省雁北地区插队知青王小平仗着原为山西雁北地委书记、并已升任中共山西省委常委的父亲王进的权势,在地方官员的帮助下设计了几套方案作弊,终以“优异成绩”进入北大法律系。
然而,此事很快被媒体揭露,形成全国高校一大丑闻,最后北大终于将之除名。
“王小平事件”意义非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北大学生,他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这一最高学府,有着强烈的“高考神圣”的情怀。
当他们知道这一丑闻后,立即群体抗议,“捍卫高考的纯洁性”,对王小平最后被除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我很难想象,在今天的大学校园中,能够有如此众多的学生因为一个同学的作弊行为而作出如此强烈的反应。
设想一下“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推行后,王小平们的境遇又将如何?他会被送进当地最好的高中,高中的校长也会很自然地给他写很强的推荐信。
他甚至不用操心设计作弊的方案,就能拿到30分的优惠。
龙源期刊网
别让“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变了味
作者:王传涛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2011年第04期
日前,北京大学公布了2011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推荐的210名学生名单,并首次回应公众对北大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的质疑,称“偏才标准很难准确界定”。
北大列出了四个不招收“偏才”“怪才”的理由,个个有理有据、铿锵有力。
笔者也认为“怪才”“偏才”不需要单独标榜,但“大部分为学生干部”“大部分为全才、通才”的结果,还是很容易让社会失望的——拿校长推荐制来招录学生干部、全才、通才,与模式化了的高考何异?旨在打破高考单一招录体制的校长推荐制,与高考又有何区别?
模式化的高考被诟病已久,整个社会对于高考改革、大学招录机制的多样化的渴望,犹如“大旱之望云霓,学子之望皇榜”。
两者的区别在于,高考无论如何改革,都没有逃出“学科成绩全面发展”的偏颇;而校长推荐制,就是要剔除这一弊病,让那些无法通过高考分数线的“偏才”“怪才”得以进入北大。
“偏才”“怪才”能够进入到我国的最高学府,是现代学术的发展要求。
曾经的北大,也正是因为存在许多“偏才”“怪才”才得以兴盛发达。
当然,大学的盛名不能全部由“怪才”与“偏才”顶起,一所大学也不能全由怪人和奇人构成。
“怪才”与“偏才”的存在,是一种符号——它代表了当年北大思想学术的自由之风,无论你是留学归来,还是私塾成才,都无可厚非,重要的是,你要有真才实学。
“怪才”“偏才”自然可遇不可求。
但这并不代表当下的中学校园里就没有“怪才”“偏才”。
每年的高考作文中都能涌现出相当多的作文天才,他们往往偏科严重,成绩大多过不了本科线,但他们中间有“甲骨文天才”“古体诗天才”……
从根本上讲,“怪才”“偏才”在诸位中学校长与北大领导的心目中,仍然不是一个“才”,而只是一些“怪”。
这是他们身上的刺,是与当下学校里的行政体制格格不入的表现。
这个体制很中庸,他们大多喜欢适应了这个体制的学生干部、成绩门门优异的全才通才。
这样一来,“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也就和高考殊途同归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县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