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药综合1大纲(个人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27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以下是执业药师中药学科的一份大纲:
一、中药基础知识
1. 中药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规范
3. 中药常用名词解释与定义
二、中药药材学
1. 中药药材产地、性味归经与功效
2. 中药药材的鉴别与贮藏
3. 中药药材的制剂与加工方法
4. 中药饮片的制备技术与质量评价
三、中药化学与药理学
1.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特点
2.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 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四、中成药学
1. 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与命名规范
2. 中成药剂型、成分与适应症
3. 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五、中药配方学
1. 中药配方的理论与实践
2. 中药配方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3. 中药配方的评价与优化
六、中药临床应用
1. 常见中药治疗常见病与多发病
2.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3. 中药治疗方案的制订与管理
七、中药药事管理
1. 中药处方的合理使用与审方技巧
2. 中药计量与制剂配伍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3. 中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管理
此大纲只是中药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具体还需根据考核要求进行细化和完善,并且可能会因不同教育机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有所调整。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医综合考试大纲(2012年版)Ⅰ.考试性质中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中医基础理论30题中医诊断学30题中药学30题方剂学30题中医内科学35题针灸学25题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8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20分B型题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X型题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Ⅳ.考查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一)绪论1.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012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中医基础理论01----06 中医诊断学06----12 中药学12----21 方剂学22----27 针灸学27----30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30----38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38----46 中西医结合妇科学46----55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56----62 药理学62----67 诊断学基础67----71 传染病71----79 医学伦理学79----82 卫生法规82----85 实践技能大纲85----91网上搜集整理by 云泪雾痕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1.整体观念的概念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1.症、证、病的概念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1.精的概念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2.精气的运动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构建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2.构建中医学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的概念1.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交感互藏4.阴阳的消长5.阴阳的转化6.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四单元五行学说细目一:五行学说的概念1.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2.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细目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制化与胜复3.五行相乘与相侮4.五行的母子相及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五时的关系: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3.五脏与五志的关系4.五脏与五液的关系5.五脏的外华6.五脏与五时的关系第六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六腑与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七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1.脑的生理功能2.脑与五脏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1.人体之精的概念2.人体之精的功能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细目四:津液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代谢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1.神的基本概念2.神的生成3.神的功能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第九单元经络细目一:经络学说1.经络的基本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2.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细目三:奇经八脉1.奇经八脉的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单元病因细目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3.风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4.寒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5.暑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6.湿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7.燥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8.火(热)邪的概念、性质及致病特点细目二:疠气1.疠气的概念2.疠气的致病特点3.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细目三:七情内伤1.七情的基本概念2.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3.七情内理伤致病的特点细目四:饮食失宜1.饮食不节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细目五:劳逸失度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细目六:痰饮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形成3.痰饮的致病特点细目七:瘀血1.瘀血的概念2.瘀血的形成3.瘀血的致病特点4.瘀血的病证特点细目八:结石1.结石的概念2.结石的形成3.结石的致病特点第十一单元发病细目一:发病基本原理1.正气与邪气的概念2.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3.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1.环境与发病2.体质与发病3.精神状态与发病细目三:发病类型1.感邪即发2.徐发3.伏而后发4.继发5.合病与并病6.复发第十二单元病机细目一: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细目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格拒5.阴阳亡失细目三:精、气、血失常1.精的失常2.气的失常3.血的失常4.精、气、血关系失调细目四:津液代谢失常1.津液不足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3.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细目五: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细目六:疾病传变1.疾病传变的形成2.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第十三单元防治原则细目一: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细目二:治则1.正治与反治2.治标与治本3.扶正与祛邪4.调整阴阳5.调理精气血津液6.三因制宜中医诊断学第一单元绪论中医诊断疾病的三大原则第二单元问诊细目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细目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细目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问耳目1.耳鸣、耳聋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目眩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问睡眠1.失眠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意义细目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意义2.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意义第三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1.得神、失神、假神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2.神乱的常见表现及临床意义细目二:望面色1.常色与病色的区别2.五色主病的内容和机理3.望色十法的具体内容细目三:望形态1.望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2.望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1.望头形、囟门、头发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面肿及口眼歪斜的临床意义3.目部的脏腑相关部位,望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五:望躯体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手足的主要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六:望皮肤1.望斑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望水疱的内容及临床意义3.望疮疡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七:望排泄物与分泌物1.观察痰、涕的临床意义2.观察呕吐物的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第四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舌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细目二: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1.舌色变化(淡白、红、绛、紫)的临床意义2.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舌下络脉)的临床意义3.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临床意义3.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4.舌诊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闻诊细目一:听声音1.音哑与失音、太息的概念及临床意义2.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咳嗽、喘、哮、短气、少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4.呕吐、呃逆、嗳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口气、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1.寸口脉与脏腑的关系2.切脉指法3.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细目二:正常脉象1.正常脉象的特点2.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细目三:浮、散、芤、革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四:沉、伏、牢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五:迟、缓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六:数、疾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七:虚、实脉1.脉象特征2.临床意义细目八:洪、大、长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九:细、濡、弱、微、短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十:滑、涩、动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十一:弦、紧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十二:结、代、促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细目十三:诊小儿脉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点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1.按肌肤的内容及临床意义2.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3.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4.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第八单元八纲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2.表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1.证候相兼与错杂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第九单元病性辨证细目一:六淫辨证风淫证候、寒淫证候、暑淫证候、湿淫证候、燥淫证候、火淫证候的临床表现细目二:阴阳虚损辨证1.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三:气虚类证辨证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虚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血虚类证辨证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五:气滞类证辨证1.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六:血病其他证辨证1.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七:气血同病类证辨证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特点细目八:津液类证辨证1.痰证的临床表现2.饮证的临床表现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九:情志证辨证1.喜证的临床表现2.怒证的临床表现3.悲恐证的临床表现4.忧思证的临床表现第十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病辨证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中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比较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比较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病辨证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比较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三:脾病辨证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病辨证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3.肾病五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六:腑病辨证1.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2.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3.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4.肠热腑实、肠道津亏证的临床表现5.肠道湿热、膀胱湿热、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七:脏腑兼证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6.肺肾气虚、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一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1.太阳病提纲2.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发病机理、临床表现3.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发病机理、临床表现4.太阳蓄水、太阳蓄血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阳明病证1.阳明病提纲2.阳明经证发病机理、临床表现3.阳明腑证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细目三:少阳病证1.少阳病提纲2.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临床表现3.少阳兼证临床表现细目四:太阴病证1.太阴病提纲2.太阴脏虚寒证临床表现3.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临床表现细目五:少阴病证1.少阴病提纲2.少阴寒化证发病机理、临床表现3.少阴热化证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细目六:厥阴病证1.厥阴病提纲2.厥阴寒热错杂证临床表现3.厥阴寒证临床表现4.厥阴热证临床表现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第十二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细目一:卫分证1.风热犯卫证临床表现2.燥热犯卫证临床表现细目二:气分证1.肺热炽盛证临床表现2.燥热犯肺证临床表现3.热扰胸膈证临床表现细目三:营分证1.热灼营阴证临床表现2.热陷心包证临床表现细目四:血分证血分证候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第十三单元三焦辨证细目一:上焦病证上焦病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细目二:中焦病证中焦病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细目三:下焦病证下焦病证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中药学第一单元药性理论细目一:四气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2.四气的作用细目二:五味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细目三:升降浮沉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细目四:归经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细目五:毒性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细目一:中药配伍的概念和意义1.中药配伍的概念2.中药配伍的意义细目二:中药配伍的内容1.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2.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细目一:配伍禁忌1.“十八反”的内容2.“十九畏”的内容细目二:证候禁忌要点:证候禁忌的概念及内容细目三:妊娠用药禁忌1.妊娠用药禁忌的概念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细目四:服药饮食禁忌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1.中药剂量的含义2.影响中药剂量的因素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细目二:中药的用法1.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等)2.服药时间第五单元解表药细目一:概述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发散风寒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生姜、香薷、细辛、辛夷、藁本、苍耳子3.下列药物的用法:麻黄、香薷、细辛、荆芥、辛夷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麻黄、桂枝、香薷、细辛、苍耳子5.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发散风热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葛根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蔓荆子、升麻3.下列药物的功效:淡豆豉4.下列药物的用法:薄荷、桑叶、柴胡、葛根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薄荷、牛蒡子6.薄荷、牛蒡子与蝉蜕,桑叶与菊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六单元清热药细目一:概述1.清热药的分类,各类清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2.清热药的配伍方法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清热泻火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决明子3.下列药物的用法:石膏、栀子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石膏、知母、栀子5.石膏与知母、芦根与天花粉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清热燥湿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黄芩、黄连、黄柏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龙胆草、苦参3.下列药物的功效:秦皮、白鲜皮4.下列药物的用法:黄芩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苦参6.黄芩、黄连与黄柏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清热解毒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板蓝根、青黛、贯众、土茯苓、山豆根、白花蛇舌草3.下列药物的功效:穿心莲、紫花地丁、马勃、马齿苋、鸦胆子、熊胆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穿心莲、青黛、鸦胆子、熊胆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穿心莲、射干、山豆根、鸦胆子6.金银花与连翘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五:清热凉血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紫草、水牛角3.下列药物的用法:紫草、水牛角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5.生地黄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六:清虚热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青蒿、地骨皮2.下列药物的功效:白薇、银柴胡、胡黄连3.下列药物的用法:青蒿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青蒿5.牡丹皮与地骨皮、黄连与胡黄连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七单元泻下药细目一:概述1.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临床应用2.泻下药的配伍方法3.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攻下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大黄、芒硝2.下列药物的功效:番泻叶、芒硝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5.大黄与芒硝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润下药1.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2.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火麻仁细目四:峻下逐水药1.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甘遂、牵牛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大戟、芫花、巴豆3.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甘遂、大戟、芫花、牵牛子、巴豆第八单元祛风湿药细目一:概述1.祛风湿药的配伍方法2.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祛风寒湿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独活、蕲蛇、木瓜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威灵仙、川乌3.下列药物的用法:川乌、蕲蛇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川乌5.羌活与独活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祛风湿热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秦艽、防己2.下列药物的功效:豨莶草、络石藤3.下列药物的用法:豨莶草、雷公藤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防己、雷公藤5.秦艽与防己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祛风湿强筋骨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五加皮3.下列药物的功效:狗脊4.五加皮与桑寄生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九单元化湿药细目一:概述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3.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藿香、苍术、厚朴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砂仁、豆蔻3.下列药物的功效:佩兰、草果4.下列药物的用法:砂仁、豆蔻5.苍术与厚朴、砂仁与豆蔻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细目一:概述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及适应范围2.利水渗湿药的配伍方法3.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利水消肿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茯苓、薏苡仁、泽泻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3.下列药物的用法:薏苡仁4.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香加皮5.茯苓与猪苓、茯苓与薏苡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三:利尿通淋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3.下列药物的功效:通草、瞿麦、地肤子、海金沙、石韦、萆薢4.下列药物的用法:车前子、滑石、海金沙5.车前子与滑石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细目四:利湿退黄药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茵陈、金钱草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3.大黄与虎杖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一单元温里药细目一:概述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2.温里药的配伍方法3.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具体药物1.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2.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小茴香、丁香、花椒3.下列药物的功效:高良姜4.下列药物的用法用量:附子、肉桂、吴茱萸、花椒5.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6.附子与干姜、附子与肉桂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第十二单元理气药细目一:概述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
第一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的一门学科。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经过千百年的临床检验、总结和充实提高,形成了理、法、方、药及各种治疗方法齐备,临床疗效卓越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
其中,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这一独特理论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整体观念的概念 所谓整体,即是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与自然界相互关联。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机能活动。
这就是“五脏一体观”的基本内容,反映出人体内部器官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孤立封闭的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之一。
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
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方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
每个脏腑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和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人体又通过经络系统联结全身上下内外,把脏腑组织、肢体官窍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由此形成的中医学的气血津液理论和形神统一学说,就是机能与形体整体统一性的具体体现。
总之,中医学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一基本观点。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产生相应的反应。
12年主管中药师测试“专业知识”新大纲
解读
2012年中药学中级(师)考试大纲已发布,将大纲与2011年的相应大纲进行认真细致的比对,总结出以下几大新变化:
一、中药
与2011年大纲相比,中药炮制学变化不大,新大纲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大纲对一些名词或方法的定义或解释不再要求,例如:炮制方法中各个方法的定义;
2.新大纲较旧大纲删除的章节或知识点有:①删除单元“中药炮制学概况”;②“炮制与临床疗效”单元中删除知识点“传统的制药原则”;③旧大纲中单元“中药炮制的分类及辅料”在新大纲中更名为“中药炮制的辅料”;并删除知识点“炮制的分类”;④旧大纲中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及贮藏保管”在新大纲中更名为“炮制品的质量要求”;并删除知识点“中药及炮制品的贮藏保管”;⑤ “饮片切制”单元中删除知识点“影响饮片质量的因素”;
⑥“炮制方法各论”单元中删除了知识点“燀法、发酵法、
制霜法的辅料用量”;
二、中药鉴定学
与2011年大纲相比,中药鉴定学变化不大,新大纲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大纲中对每个具体的药物不再分主次,统一都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形状鉴别、显微鉴别、主成分、理化鉴别与含量测定”;而对“作用机制”则不再做要求;
而旧大纲中针对每个药物要求掌握的程度是不同的;例如:有些药物只需要掌握“来源”;有些药物则需要掌握全部要点;
2.旧大纲中的单元“中药的采收、加工和贮藏”和“中药的鉴定”在新大纲中合并为一个单元“中药鉴定总论”;并删除知识点“中药的贮藏”;
3.新大纲较老大纲删除单元“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
4.新大纲较老大纲增加的知识点有:①单元“动物类中药”中增加知识点“药用动物的分类”。
2012年中医综合考试大纲——中医诊断学(一)绪论1.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四诊、辨证、辨病、病案书写。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
3.中医诊断的基本法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4.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二)望诊1.望诊的概念和原理。
2.望神:得神、失神、假神及神乱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3.望色:常色和病色的概念,面部的脏腑分属部位,五色的主病,望色十法的内容。
4.望形体:强、弱、胖、瘦及常见畸形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5.望姿态:常见异常姿态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6.望头面五官:头面与发、目、鼻、耳、口与唇,齿龈及咽喉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7.望躯体:颈项、胸胁、腹、背部、腰部及四肢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8.望二阴:前阴、后阴的常见异常表现与临床意义。
9.望皮肤:全身皮肤色泽变化及斑疹、白(疒咅)、痈、疽、疔、疖等的表现与临床意义。
10.望排出物:痰涎、呕吐物、大便、小便等色、质、量变化的内容与临床意义。
11.望小儿食指络脉:望食指络脉的方法及常见食指络脉变化的临床意义。
12.望舌:舌诊的原理;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舌诊的内容,正常舌象的特征及其生理变异,望舌体(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望舌苔(苔质、苔色)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危重舌象诊法。
(三)闻诊1.听声音: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和肠鸣等声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嗅气味:病体与病室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
(四)问诊1.问诊的一般内容: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问既往病史、问起病及现在症状。
2.问现在症状(1)问寒热:寒、热的基本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
(2)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与有汗的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里证辨汗:自汗、盗汗、大汗、战汗、黄汗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目 录大 纲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1…………………………………………………………………………… 中药学1………………………………………………………………………………………… 一㊁药性理论1……………………………………………………………………………… 二㊁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1……………………………………………………………… 三㊁中药的剂量与用法1…………………………………………………………………… 四㊁解表药1………………………………………………………………………………… 五㊁清热药2………………………………………………………………………………… 六㊁泻下药2………………………………………………………………………………… 七㊁祛风湿药3……………………………………………………………………………… 八㊁化湿药3………………………………………………………………………………… 九㊁利水渗湿药3…………………………………………………………………………… 十㊁温里药4………………………………………………………………………………… 十一㊁理气药4……………………………………………………………………………… 十二㊁消食药4……………………………………………………………………………… 十三㊁驱虫药4……………………………………………………………………………… 十四㊁止血药4……………………………………………………………………………… 十五㊁活血化瘀药5………………………………………………………………………… 十六㊁化痰止咳平喘药5…………………………………………………………………… 十七㊁安神药6……………………………………………………………………………… 十八㊁平肝息风药6………………………………………………………………………… 十九㊁开窍药6……………………………………………………………………………… 二十㊁补虚药7……………………………………………………………………………… 二十一㊁收涩药7…………………………………………………………………………… 二十二㊁攻毒杀虫止痒药8………………………………………………………………… 二十三㊁拔毒化腐生肌药8………………………………………………………………… 方剂学8………………………………………………………………………………………… 一㊁概述8…………………………………………………………………………………… 七㊁温里剂10……………………………………………………………………………… 八㊁补益剂10……………………………………………………………………………… 九㊁固涩剂11……………………………………………………………………………… 十㊁安神剂11……………………………………………………………………………… 十一㊁开窍剂11…………………………………………………………………………… 十二㊁理气剂12…………………………………………………………………………… 十三㊁理血剂12…………………………………………………………………………… 十四㊁治风剂12…………………………………………………………………………… 十五㊁治燥剂13…………………………………………………………………………… 十六㊁祛湿剂13…………………………………………………………………………… 十七㊁祛痰剂13…………………………………………………………………………… 十八㊁消食剂14…………………………………………………………………………… 十九㊁驱虫剂14……………………………………………………………………………第二部分 相关专业知识15…………………………………………………………………… 中医学基础15………………………………………………………………………………… 一㊁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15……………………………………………………… 二㊁阴阳学说15…………………………………………………………………………… 三㊁五行学说15…………………………………………………………………………… 四㊁藏象15………………………………………………………………………………… 五㊁气血津液18…………………………………………………………………………… 六㊁经络18………………………………………………………………………………… 七㊁病因18………………………………………………………………………………… 八㊁发病19………………………………………………………………………………… 九㊁病机19………………………………………………………………………………… 十㊁诊法20………………………………………………………………………………… 十一㊁辨证20……………………………………………………………………………… 十二㊁防治原则21………………………………………………………………………… 中药药理学21………………………………………………………………………………… 一㊁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21……………………………………………… 二㊁解表药21……………………………………………………………………………… 三㊁清热药21……………………………………………………………………………… 四㊁泻下药21……………………………………………………………………………… 五㊁祛风湿药22…………………………………………………………………………… 十一㊁止血药23…………………………………………………………………………… 十二㊁活血化瘀药23……………………………………………………………………… 十三㊁化痰㊁止咳㊁平喘药23…………………………………………………………… 十四㊁安神药23…………………………………………………………………………… 十五㊁平肝息风药23……………………………………………………………………… 十六㊁开窍药23…………………………………………………………………………… 十七㊁补虚药24…………………………………………………………………………… 十八㊁收涩药24…………………………………………………………………………… 十九㊁驱虫药24…………………………………………………………………………… 药事管理24…………………………………………………………………………………… 一㊁药事与药事管理24…………………………………………………………………… 二㊁药品与药品标准㊁药师职责24……………………………………………………… 三㊁药事组织24…………………………………………………………………………… 四㊁中药管理24…………………………………………………………………………… 五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5…………………………………………………… 六㊁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25………………………………………………………… 七㊁国家基本药物管理25………………………………………………………………… 八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5……………………………………………………… 九㊁医疗机构药事管理25………………………………………………………………… 十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与药品召回制度26…………………………………… 十一㊁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6……………………………………………………………… 十二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6………………………………………………………… 十三㊁中医药条例26……………………………………………………………………… 十四㊁中药知识产权保护26……………………………………………………………… 十五㊁药品包装㊁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26……………………………………………… 十六㊁‘药品管理法“26……………………………………………………………………第三部分 专业知识28………………………………………………………………………… 中药炮制学28………………………………………………………………………………… 一㊁中药炮制的目的28…………………………………………………………………… 二㊁净选与加工28………………………………………………………………………… 三㊁饮片切制28…………………………………………………………………………… 四㊁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28……………………………………………………… 中药鉴定学30………………………………………………………………………………… 六㊁花类中药31…………………………………………………………………………… 七㊁果实及种子类中药32………………………………………………………………… 八㊁全草类中药32………………………………………………………………………… 九㊁藻㊁菌㊁地衣类中药32……………………………………………………………… 十㊁树脂类中药32………………………………………………………………………… 十一㊁其他类中药33……………………………………………………………………… 十二㊁动物类中药33……………………………………………………………………… 十三㊁矿物类中药33………………………………………………………………………第四部分 专业实践技能34…………………………………………………………………… 中药药剂学34………………………………………………………………………………… 一㊁绪论34………………………………………………………………………………… 二㊁制药卫生34…………………………………………………………………………… 三㊁粉碎㊁筛析与混合34………………………………………………………………… 四㊁散剂34………………………………………………………………………………… 五㊁浸提㊁分离㊁浓缩与干燥35…………………………………………………………… 六㊁浸出药剂35…………………………………………………………………………… 七㊁液体药剂35…………………………………………………………………………… 八㊁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36……………………………………………………… 九㊁外用膏剂36…………………………………………………………………………… 十㊁栓剂37………………………………………………………………………………… 十一㊁胶囊剂37…………………………………………………………………………… 十二㊁丸剂37……………………………………………………………………………… 十三㊁颗粒剂38…………………………………………………………………………… 十四㊁片剂38……………………………………………………………………………… 十五㊁药物制剂新技术38………………………………………………………………… 十六㊁中药制剂的稳定性38……………………………………………………………… 中药调剂学39………………………………………………………………………………… 一㊁中药处方与处方应付39……………………………………………………………… 二㊁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39……………………………………………………………… 三㊁合理用药39…………………………………………………………………………… 四㊁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40…………………………………………………………… 五㊁中药用量与计量40…………………………………………………………………… 六㊁中药调剂设施及工作制度40………………………………………………………… 十二㊁中药养护技术42……………………………………………………………………………………………………………………… 十三㊁医院药检工作及药品质量管理42。
2012年度执业药师《中药学》考试大纲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
4.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5.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6.18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
7.124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8.96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9.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
10.72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总论
各论。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一、基础理论知识1.中药学概述1.1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中药学的分类和特点1.3 中药的来源和炮制方法2.中药的药理学2.1 中药的药理学原理2.2 中药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2.3 中药的毒副作用及禁忌症3.中药鉴别学3.1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与技巧3.2 中药鉴别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3.3 药材对比鉴别的实践操作二、中药学基本知识1.药材学1.1 常用中草药及其性味归经1.2 药材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1.3 药品中的优质特种药材2.方剂学2.1 中药方剂的定义和分类2.2 药物配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3 常见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3.药理学3.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2 中药药理学的热性理论和归经理论3.3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药理学对比三、中药制剂与药物分析1.中药制剂制备1.1 中药制剂的定义和分类1.2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要求1.3 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2.药物分析学2.1 药物分析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药物分析方法2.3 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3.中药药代动力学3.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原理和方法3.2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应用3.3 药代动力学评价中药的质量四、中药临床应用1.中药的临床应用1.1 中医药的临床诊疗体系和治则治法1.2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基本方剂1.3 中药的个体化应用和剂量调整2.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2.1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用药原则2.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互补与整合2.3 中药临床研究与证据医学的推广应用3.中草药保健与预防3.1 中草药的养生保健作用和方法3.2 中草药在慢性病预防中的应用3.3 中药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五、中药文献与信息检索1.中药文献的阅读和理解1.1 中医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应用1.2 中药学术论文的阅读和写作1.3 中药文献检索方法与途径2.中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 中药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2 中药数据库及其应用2.3 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在中药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六、中药行业管理1.中药质量管理1.1 中药行业质量管理体系1.2 中药质量标准和监测要求1.3 中药生产与质量控制标准2.中药流通管理2.1 中药流通的定义和流通模式2.2 中药经营许可与药品销售管理2.3 中药流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3.中药临床实践规范3.1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制定和实施3.2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意义和局限性3.3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总结:本大纲旨在全面介绍执业药师在中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
2012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
4.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5.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6.18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
7.124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8.96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9.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
10.72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总论
各论
2012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
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药剂学(含中药炮制)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中药药剂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中药制剂单元操作(粉碎、浸提、分离、精制、浓缩、干燥、混合、制粒、灭菌等)的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
3.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质量要求与检查。
4.中药制剂常用辅料的类型及其主要品种的性质、特点与应用。
5.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型给药系统及其特点和应用。
6.中药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常用稳定措施及试验方法。
7.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应用。
8.中药制剂配伍变化的基本理论知识。
9.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常用炮制方法、辅料及其应用要点。
10.常用中药饮片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