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我国京剧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19.86 KB
- 文档页数:2
京剧,这一段话儿从头讲摘要:一、引言二、京剧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三、京剧的艺术特点1.唱腔2.表演3.服装与化妆四、京剧的流派与代表人物1.四大名旦2.四大须生五、京剧的现状与传承六、结论正文:一、引言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中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京剧的起源、艺术特点、流派与代表人物等方面,对这一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艺术形式进行全面介绍。
二、京剧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京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大徽班,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以北京为中心,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我国戏曲艺术的代表。
京剧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为京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京剧的艺术特点1.唱腔京剧的唱腔独特,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发声方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旋律优美、曲调丰富,能够表现不同角色、不同情境的情感。
2.表演京剧的表演艺术精湛,注重身段、表情、动作等方面的细节。
演员们通过独具匠心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呈现得淋漓尽致。
3.服装与化妆京剧的服装与化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各种角色的服装、化妆都有严格的规定,能够突出角色的个性特征。
四、京剧的流派与代表人物1.四大名旦四大名旦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表演艺术家。
他们在京剧艺术的发展中,不断创新、突破,为观众呈现了许多经典剧目。
2.四大须生四大须生指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四位表演艺术家。
他们在京剧舞台上,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须生形象,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京剧的现状与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面临着观众群体减少、传承困难等问题。
然而,许多有识之士仍然在为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努力着,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焕发新的活力。
六、结论京剧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京剧流派及创始人
京剧的流派习惯上以创始人的姓来命名,各行当被公认的主要流派大致如下:
老生: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孙派——孙菊仙;汪派——汪笑侬;王派——王鸿寿;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言派——言菊朋;高派——高庆奎;马派——马连良;麒派——周信芳;新谭派—谭富英;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唐派——唐韵笙。
武生:俞派——俞菊笙;李派——李春来;黄派——黄月山;杨派——杨小楼;盖派——盖叫天。
小生:程派——程继先;德派——德珺如;姜派——姜妙香;叶派——叶盛兰。
旦角:陈派——陈德霖;王派——王瑶卿;梅派——梅兰芳;程派——程砚秋;荀派——荀慧生;尚派——尚小云;筱派——筱翠花;黄派——黄桂秋;张派——张君秋。
老旦:龚派——龚云甫;李派——李多奎;孙派——孙甫亭
花脸:何派——何桂山;金派——金秀山;裘派——裘桂仙;金派——金少山;郝派——郝寿臣;侯派——侯喜瑞;裘派——裘盛戎
丑角:萧派——萧长华;傅派——傅小山;叶派——叶盛章
有部分人主张京剧的流派应从程长庚时代开始,实际上是不可取的,当时京剧属于初创阶段,譬如人之婴幼儿时期,尚无流派可言,尽管他们都是京剧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京剧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流派,应是老生行的谭鑫培派无疑。
因此,包括老生行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小生行的徐小香;旦行的余紫云、梅巧玲;丑行的刘赶山、王长林等在内的著名演员,都未列入。
古代戏曲京剧中的四大名旦的代表作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和优美的音乐、舞蹈,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京剧行当中,名旦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她们通常扮演一些具有男性特点的角色,如权臣、将军等。
在京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大名旦,分别是刘派、程派、梅派和尚派。
本文将一一介绍这四大名旦的代表作。
刘派的代表作品是《王昭君》,该剧以汉朝王昭君的悲剧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她在外受辱、身陷困境的遭遇。
刘派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将王昭君的内心痛苦和坚强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刘派经常使用一些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刚劲有力的动作,来表现王昭君的悲愤和坚强。
程派的代表作品是《红楼梦》,该剧改编自曹雪芹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程派以其细腻、婉约的唱腔和柔美动人的舞蹈,将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和不羁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程派经常使用一些柔美的折子戏唱段和轻盈的舞蹈动作,来展现林黛玉的情感世界。
梅派的代表作品是《西施》,该剧以春秋时期美女西施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现了她的聪明和美丽。
梅派以其清脆悦耳的唱腔和优雅大方的表演风格,将西施的聪明和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梅派经常使用一些娇柔的唱腔和舞姿,来展示西施的美丽和智慧。
尚派的代表作品是《春香传》,该剧以清朝时期春香的艰辛生活为主题,表现了她在庙里为生活而奋斗的故事。
尚派以其洪亮有力的唱腔和刚猛的表演风格,将春香的坚强和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剧中,尚派经常使用一些豪放的唱腔和刚劲有力的动作,来表现春香的坚定意志和奋斗精神。
四大名旦在京剧中的代表作品,通过不同的表演风格和唱腔,将角色的特点和情感展现得深入人心。
她们以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表演技巧,深深吸引了观众的注意。
无论是刘派的悲愤坚强、程派的婉约多情、梅派的聪明美丽,还是尚派的勇敢坚毅,四大名旦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流派主要指演员的表演风格、艺术特点和艺术表现形式等,这种表演风格通过师徒间相传得到了传承和有序发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代表剧目。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一起来看一下吧。
正旦
王派:以王瑶卿为代表,代表剧目有《辛安驿》、《十三妹》。
梅派(花衫):以梅兰芳为代表,主要传人:言慧珠、梅葆玖、杜
近芳等。
代表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水斗断桥》、《奇双会》、《游园惊梦》、《穆柯寨·穆天王》、《木兰从军》、《抗金兵》、《生死恨》、《西施》、《洛神》、《穆桂英挂帅》等。
程派(青衣):以程砚秋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新艳秋、王吟秋、
李世济、赵荣琛、李蔷华,再传弟子有张火丁、刘桂娟等。
代表剧目有《锁麟囊》、《荒山泪》、《六月雪》、《亡蜀鉴》、《马昭仪》、《女儿冢》、《青霜剑》、《碧玉簪》、《春闺梦》等。
尚派(刀马旦):以尚小云为代表,主要传人:尚长麟、吴素秋、
杨荣环等。
代表剧目有双阳公主、三娘教子、祭塔、昭君出塞、南天门、秋胡戏妻、二进宫、花蕊夫人、峨嵋剑等。
张派:以张君秋为代表,代表剧目有《望江亭》、《诗文会》、《楚
宫恨》、《秦香莲》等。
花旦(小旦)
荀派:以荀慧生为代表,主要传人有:童芷苓、孙毓敏、宋长荣等。
代表剧目有《红娘》、《红楼二尤》、《花田错》、《辛安驿》、《十三妹》等。
筱派:以筱翠花为代表,主要传人有:毛世来、陈永玲、崔熹。
中国传统⽂化京剧介绍中国传统⽂化京剧介绍 京剧在现实⽣活当中也被我们称为“平剧、京戏”。
京剧是我们中国影响最⼤的⼀种戏曲剧种,分布地是以北京为中⼼,遍及全国。
很多⼈对于京剧都有不⼀样的理解。
那么,⼤家对于北京的京剧⽂化是否了解呢? 京剧发展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最,⾄今已有200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些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形成的。
清代乾隆五⼗五年(1711年)起,原在南⽅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四⼤徽班陆续进⼊北京,他们与来⾃湖北的汉调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曲调和表演⽅法,⼜吸收了⼀些地⽅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点击京剧⽂化了解更多介绍) 京剧曾⼀度于⼤⾰命期间遭到严重摧残,当时发起⼈打着“破四旧、⽴四新”的⼤旗,以铲除旧⽂化之名对京剧演艺⼯作者加以迫害,红卫兵将京剧演艺⼯作者贴上“反动派”的标签(另见电影《霸王别姬》);在时代结束后,于⽂⾰中幸存下来的京剧演艺⼯作者得到了喘息的机会,重建了京剧⽂化。
表现⼿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
戏曲演员从⼩就要从这四个⽅⾯进⾏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有的⾏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
但是要求每⼀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京剧的艺术特⾊。
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物形象。
⾏当划分 京剧⾓⾊的⾏当划分⽐较严格,早期分为⽣、旦、净、末、丑、武⾏、流⾏(龙套)七⾏,以后归为⽣、旦、净、丑四⼤⾏,每⼀种⾏当内⼜有细致的进⼀步分⼯。
京剧脸谱 在⼈的脸上涂上某种颜⾊以象征这个⼈的性格和特质,⾓⾊和命运,是京剧的⼀⼤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
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这些流派不仅展现了演员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传承和发展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的主要流派,领略它们的魅力。
首先要提到的是“梅派”。
梅兰芳先生创立的梅派,以其端庄典雅、大气优美的风格著称。
梅派在唱腔上注重旋律的优美、平稳和流畅,音色圆润、甜美,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
在表演上,梅派强调动作的规范、优美和细腻,注重眼神的运用和面部表情的传达。
梅先生的代表剧目众多,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程派”也是京剧流派中的重要一支。
程砚秋先生所创的程派,唱腔别具一格。
其特点是幽咽婉转、若断若续,在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上非常丰富,给人一种深沉、哀怨的感觉。
程派的表演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细腻的身段和含蓄的表情,将人物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程派的代表剧目有《锁麟囊》《春闺梦》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程先生的演绎下,充满了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荀派”则以活泼灵动、俏丽多姿为特色。
荀慧生先生创立的荀派,唱腔甜媚、清脆,善于运用小腔和装饰音,使旋律更加活泼动人。
表演上,荀派注重展现女性的娇憨、活泼和妩媚,动作轻盈、灵活,眼神灵动、传神。
荀先生的代表剧目有《红娘》《荀灌娘》等,他所塑造的角色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喜剧色彩。
“尚派”由尚小云先生创立。
尚派在唱腔上刚劲挺拔、高亢明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表演上,尚派注重武功和身段的结合,动作刚健、洒脱,展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
尚先生的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双阳公主》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演绎下,充满了英雄气概和豪迈之情。
除了以上四大名旦所创立的流派,京剧还有其他著名的流派。
“谭派”是老生流派中的重要代表。
谭鑫培先生所创的谭派,唱腔韵味醇厚、苍劲有力。
在演唱时,注重运用气口和擞音,使唱腔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京剧老生各流派代表作北方老生最出名的自然是前后“四大须生”共七人,如余叔岩(余派)、言菊朋(言派)、高庆奎(高派)、马连良(马派)、谭富英(新谭派)、杨宝森(杨派,脱胎于余派)、奚啸伯(奚派)等。
余派剧目基本同于老谭派,代表作有《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审头刺汤》、《清官册》、《问樵闹府·打棍出箱》、《盗宗卷》、《南阳关》、《宁武关》、《镇谭州》、《定军山》、《战宛城》、《战樊城》、《长亭会》、《摘缨会》、《黄金台》、《太平桥》、《上天台》、《捉放宿店》、《击鼓骂曹》、《阳平关》、《连营寨》、《空城计》、《武家坡》、《汾河湾》、《卖马当锏》、《珠帘寨》、《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洪羊洞》、《四郎探母》、《打鱼杀家》、《御碑亭》、《打侄上坟》、《天雷报》、《二进宫》、《失印救火》、《乌龙院》、《乌盆记》、《翠屏山》、《打严嵩》《琼林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亲授弟子仅七人,即所谓“三小四少”:孟小冬、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王少楼、吴彦衡,陈少霖,票友中则以张伯驹实得亲传余派名家:耿其昌、王佩瑜、由奇等言派代表剧目:建立言派演唱艺术后的代表剧目有《让徐州》《卧龙吊孝》《上天台》《白蟒台》《法场换子》《贺后骂殿》《除三害》《宫门带》等剧。
言除演出唱工戏外,以念白、做工吃重的《审头刺汤》《失印救火》《天雷报》《琼林宴》和以武功动作吃重的《定军山》《镇潭州》等戏,言派名家:直接受教者有(按时间先后):汤志朋、李家载、宋湛清、张少楼。
后世传人有:毕英琦、刘勉宗等。
其孙言兴朋,亦承继祖业。
高派代表剧目:《逍遥津》、《斩黄袍》、《辕门斩子》、《哭秦庭》、《赠绨袍》、《胭粉计》、:《斩马谡》、《碰碑》、《浔阳楼》、《七擒孟获》、《信陵君》、《史可法》、《独木关》等高派名家:有白家麟、王斌芬、虞仲衡、马少襄、王仲亭、范钧宏、李和曾及大女婿李盛藻等,再传弟子有辛宝达等。
京剧流派与四大名旦作者:来源:《新传奇》2016年第18期京剧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戏曲走向繁荣,而京剧名家的完美演绎又将京剧推向了高峰。
尤其是“四大名旦”,堪称京剧界传奇。
“生旦净丑”说戏曲扮演剧中人物分角色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
行当从内容上说,它是戏曲人物艺术化、规范化的形象类型。
从形式上看,又是有着性格色彩的表演程式的分类系统。
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
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举例来说,老生就是一个形象系统,其中包容着一系列中年以上的、正直刚毅的男性人物形象。
如京剧《空城计》中充满智慧的军事家诸葛亮,京剧《四进士》里的宋士杰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气质比较接近,在表演上也有一整套相应的程式。
如念韵白、用真声演唱;风格刚劲、质朴、淳厚;动作造型以雍容、端方、庄重为基调。
由于这类人物必须戴象征着胡须的髯口,因此又有一套髯口上的功夫。
某些剧种还为戴纱帽的人物创造了一套耍帽翅的特技。
再如净行,又是另一类形象,包拯、项羽、曹操等都属于这个系统。
这是戏曲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性格造型。
它有两个突出的表现:一是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净又俗称花脸;二是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或豪迈,因而在表演上要求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是粗线条的。
由此可见,行当既有性格的内涵,又含有相应程式化的表现方式,是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
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
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
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
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历史悠久,流派众多。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京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 梅派:以梅兰芳为代表,注重表演技巧和艺术形象的塑造,强调舞蹈、音乐和唱腔的协调性和美感。
2. 程派:以程砚秋为代表,强调表演的真实性和情感表达,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世界的展现。
3. 荀派:以荀慧生为代表,注重表演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调动作和表情的夸张和生动。
4. 尚派:以尚小云为代表,注重表演的豪放和大气,强调气势和力量的表现。
5. 马派:以马连良为代表,注重表演的灵活性和技巧性,强调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推进。
6. 谭派:以谭鑫培为代表,注重表演的真实性和情感表达,强调唱腔的优美和表现力。
7. 杨派:以杨宝森为代表,注重表演的真实性和情感表达,强调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感的传达。
8. 周派:以周信芳为代表,注重表演的豪放和大气,强调气势和力量的表现,同时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推进。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代表了不同的表演风格和艺术追求,对于京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京剧名家资料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 1966年12月16日),回名尤素福,原籍陕西扶风,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青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
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
9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3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1931年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主演《海瑞罢官》而被迫害致死。
杨宝森(1909年~1958年)京剧老生演员,著名吉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杨派艺术的创始人。
字钟秀。
原籍安徽合肥,祖居北京。
诞辰:1909年10月9日,宣统元年(己酉)八月廿六日;逝世:1958年2月10日,农历丁酉年十二月廿二日,2时。
出身梨园世家。
八岁学艺。
曾拜陈秀华、鲍吉祥为师,学余派(余叔岩创)。
后带艺搭班入斌庆社科班。
十四岁登台。
1939年组建宝华社挑班演出。
出科后与筱翠花(于连泉)、程砚秋、荀慧生等合作演出,以《失空斩》、《捉放曹》、《桑园寄子》、《托兆碰碑》、《杨家将》、《汾河湾》、《卖马》等余派戏为主。
余叔岩(1890年11月28日-1943年5月19日),原名余第棋,又名余叔言,早年艺名小小余三胜,京剧老生。
名第祺,湖北罗田人。
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
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派(鑫培)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诞辰:1890年11月28日,光绪十六年(庚寅)十月十七日;逝世:1943年5月19日,农历癸未年四月十六日;代表作品《搜孤救孤》、《王佐断臂》、《战太平》《沙家浜》《红鬃烈马》《定军山》《南阳关》等。
•1、谭派。
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
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
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
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
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
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
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
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
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
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
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
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0
nk0219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昆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1927年6月20日,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评选"五大名伶新剧夺魁"[“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刀马旦。
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
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贵妃醉酒》、《断桥》、《奇双会》、《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
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
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
初习武生,后改正旦,兼演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尚派”。
代表作有《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
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
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
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流派,改变了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
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双阳公主》的公主,《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
他的青衣戏《武家坡》、花旦戏《闹学》、刀马旦戏《穆柯寨》、武旦戏《沈云英》、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程腔”演出了《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
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
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
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
他演的《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四大须生: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京剧史上产生了以“余、言、高、马”为代表的四大须生。
即: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
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先被选为四小童伶,后被选为四小名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