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
学校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标准学校和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隔离标准如下:流感:临床表现为发热(≥38℃)、头痛、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肌肉酸痛和乏力等。
潜伏期为1-7天,传染期为成人病后3-5天(幼儿可达7天)。
如果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30%,则停课时间为出现症状消失后2天(1周)。
麻疹: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和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氏斑)和皮肤斑丘疹等。
潜伏期为6-21天,平均10天左右,传染期为出疹前后4天。
如果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30%,则停课时间为出疹后5天。
腮腺炎: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和/或其他唾液腺肿胀、疼痛,以及发热、头痛、乏力和食欲不振等。
潜伏期为12-21天,传染期为14-25天,平均18天。
如果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则停课时间由卫计和教育部门决定。
水痘:临床表现为头脸部、躯干和四肢出现皮疹(斑疹、丘疹、疱疹、结痂),以及发热和乏力等。
潜伏期为10-21天,传染期为出疹前5天(一般至全部水疱干燥结痂1-2天)至所有水疱结痂期间。
如果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30%,则停课时间为出现症状消失后2天(1周)。
结核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咳嗽、痰中带血、疲倦、消瘦和盗汗等。
潜伏期为数周至数月,传染期为发病前1天至发病高峰期,一般为7天。
如果痰中检测出结核杆菌阳性,则隔离至体温正常,并遵守结核病收治医院的医嘱。
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等。
潜伏期为12-25天,传染期为发病后9天。
如果出现类似病例占班上总数比例≥30%,则停课时间为出现症状消失后2天(1周)。
呼吸道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脑脊髓膜炎等。
如果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经卫计和教育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后判定,则停课时间由卫计和教育部门决定。
风疹: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和全身皮肤出现淡红色充血性斑丘疹等。
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制度一、引言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制度是为了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与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和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学校传染病疫情隔离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隔离期限、隔离场所、隔离措施以及隔离期间的学习和工作安排等。
二、隔离期限1. 学生隔离期限:学生在确诊传染病或者疑似感染传染病后,需要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限根据具体传染病的特点和医学建议而定,普通为14天。
在隔离期满后,学生需提供相关医学证明才干重新回到学校。
2. 教职员工隔离期限:教职员工在确诊传染病或者疑似感染传染病后,也需要进行隔离观察。
隔离期限同样根据具体传染病的特点和医学建议而定,普通也为14天。
在隔离期满后,教职员工同样需提供相关医学证明才干重新回到学校。
三、隔离场所1. 学生隔离场所:学生在隔离期间可选择在学校的指定隔离宿舍进行隔离观察,也可以选择在家中进行居家隔离。
学校将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支持,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他们能够安全度过隔离期。
2. 教职员工隔离场所:教职员工在隔离期间同样可选择在学校的指定隔离宿舍进行隔离观察,或者在家中进行居家隔离。
学校将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匡助,确保教职员工能够得到适当的照应和关心。
四、隔离措施1. 学生隔离措施:学生在隔离期间需遵守以下措施:a. 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b. 戴口罩,特殊是在与他人接触或者进入公共场所时;c. 时常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者消毒液进行手部卫生;d. 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体温变化;e. 遵循医生的叮嘱,按时服药或者接受治疗。
2. 教职员工隔离措施:教职员工在隔离期间需遵守以下措施:a. 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b. 戴口罩,特殊是在与他人接触或者进入公共场所时;c. 时常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者消毒液进行手部卫生;d. 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体温变化;e. 遵循医生的叮嘱,按时服药或者接受治疗。
五、隔离期间的学习和工作安排1. 学生学习安排:学生在隔离期间将采用线上学习的方式,学校将提供远程教学平台和学习资源,确保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学校疾病传播隔离规定
1. 背景
随着疾病传播的风险增加,学校需要采取措施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安全。
本文档旨在规范学校疾病传播隔离规定,以防止疾病在学校内蔓延,并保护整个学校社区的健康。
2. 隔离要求
为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学校在以下情况下要求学生和教职员工进行自我隔离:
- 学生或教职员工出现以下症状时,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并自我隔离14天:
- 咳嗽、喉咙痛或呼吸急促等呼吸系统症状;
- 发热(体温超过37.3摄氏度);
- 味觉或嗅觉丧失等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症状。
- 学生或教职员工在与已确诊感染疾病的人员接触后,应立即向学校报告,并自我隔离14天。
3. 隔离措施
在自我隔离期间,学生和教职员工应采取以下措施:
- 不参加学校活动,包括课程、考试和社交活动等;
- 不进入学校校园,包括教学楼、宿舍和校园周边场所;
- 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包括家庭成员;
- 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包括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
- 准确记录体温和症状变化,及时向学校报告。
4. 一旦症状出现
如果在隔离期间,学生或教职员工出现症状恶化、呼吸困难或其他严重病情发展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向学校报告治疗结果。
5. 合规要求
学生和教职员工应遵守学校疾病传播隔离规定,配合学校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
6. 执法和处罚
对于故意违反学校疾病传播隔离规定的学生或教职员工,学校将依据相关规定进行执法和处罚,以维护学校整体的健康环境。
请全体师生员工认真遵守学校疾病传播隔离规定,共同努力保障校园的健康与安全。
以上为《学校疾病传播隔离规定》。
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1.引言学校是一个集体环境,传染病的爆发可能对学生和员工造成健康威胁。
因此,为了防止传染病的扩散,学校需要及时隔离患病人员。
本文档旨在提供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隔离期限指南,以便学校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遵循相关规定和建议进行有效的健康管理。
2.常见传染病及其隔离期限2.1 流感2.1.1 流感的隔离期限为发病后至少24小时的症状消失期间。
2.1.2 学生和员工应立即告知学校,并在流感症状出现后待在家中休息,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2.1.3 接触到流感患者后,应积极进行个人防护措施,如勤洗手、佩戴口罩等,以减少传染风险。
2.2 手足口病2.2.1 手足口病的隔离期限为发病后至少7天的症状消失期间。
2.2.2 学生和员工应立即告知学校,并在手足口病症状出现后待在家中休息,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2.2.3 学校应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教育,以避免手足口病的传播。
2.3 水痘2.3.1 水痘的隔离期限为发病后至少5天的症状消失期间。
2.3.2 学生和员工应立即告知学校,并在水痘症状出现后待在家中休息,直到症状完全消失。
2.3.3 学校应加强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教育,以避免水痘的传播。
2.4 结核病2.4.1 结核病的隔离期限根据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而定。
轻型结核病一般需要至少2至3周的隔离期,而严重型结核病可能需要数月至数年的隔离期。
2.4.2 学生和员工应立即告知学校,并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应的隔离和治疗。
2.4.3 学校应加强结核病预防和控制的宣传,提高学生和员工的健康意识。
3.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供参考:附件1:流感传染防控措施指南附件2:手足口病防控指南附件3:水痘疫情通报表格附件4:结核病隔离管理规定4.法律名词及注释4.1 隔离期限:根据传染病的特性和传播方式,指患者应接受隔离治疗的时长。
4.2 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并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4.3 环境清洁:指对学校内部外部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以去除病原体,减少传染风险。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与隔离期一览表随着人口迁徙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的防控变得尤为重要。
了解传染病的潜伏期和隔离期,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与隔离期一览表。
1. 流感:潜伏期为1-4天,隔离期通常为3-7天。
在患者发病期间,应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时。
2.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3-6天,隔离期通常为7-10天。
患者应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和毛巾,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3. 感冒:潜伏期为1-3天,隔离期通常为5-7天。
患者应避免接触他人的口鼻分泌物,勤洗手、常通风。
4. 病毒性肝炎:潜伏期为15-160天,隔离期通常为2-4周,取决于不同病毒类型。
患者应避免接触他人的体液,勤洗手、使用一次性餐具。
5. 水痘:潜伏期为10-21天,隔离期通常为7-10天。
患者应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注意个人卫生,并勤洗手。
6. 结核病:潜伏期为数月至数年,隔离期通常为2周至数月,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
患者应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
7. 落疳:潜伏期为2-3周,隔离期通常为2个月。
患者应佩戴口罩,避免与他人分享餐具和器具,注意个人卫生。
8. 过敏性休克:潜伏期为数分钟至数小时,隔离期通常为症状完全缓解后的1-2天。
患者应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通风,并及时就医。
虽然以上是一些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与隔离期一览表,但请注意,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毒的感染程度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面临疾病传播风险的情况下,及早就医、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十分重要。
此外,我想强调的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同样重要。
无论是在疫情还是非疫情的时期,保持频繁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的体液和分泌物,尽量避免去人流密集的地方,都是有效预防传染病传播的措施。
总结起来,了解不同传染病的潜伏期和隔离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基础知识。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时间数据来对待疾病的传播风险,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预防措施,同时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最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病名病人隔离期限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依据麻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或隔离时间不少于1 周。
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离,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件结束后一周。
传染病学(第七版)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议,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甲型H1N1 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至体温正常后2天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预防控制实施细则患者发病后至少需在家中隔离观察7天,或至流感症状消失后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儿童有可能超过7天。
医学观察期限为7天,指与病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算起顺延至第7天结束。
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居家医学观察管理方案(试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
住院患者须出具出院证据。
原则上不医学观察学校甲型H1 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病人隔离同上。
另:学校有停课标准。
H7N9禽流感隔离治疗,无人间传播证据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护的接触后7天。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流行性腮腺炎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至少隔离14 天,最长隔离期不超过病后21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5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甲型病毒性肝炎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45天。
学校常见传染病症状及隔离期限
1
参考资料:《传染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8年版)》、《诺如病毒感染暴发调查和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5版)》;《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隔离及复课工作的通知》(成疾控〔2014〕193 号);《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冬春季流感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成教函【2019】143号)。
*注:流感样病例(发热≥ 38℃,伴咳嗽或咽痛)的隔离参照流行性感冒执行;疱疹性咽峡炎参照手足口病进行执行(出自成都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技术指南(第二版)》);且流感样病例和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的复课由学校或托幼机构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把关。
2。
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一、协议关键信息1、传染病种类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猩红热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隔离开始时间出现症状之日起确诊之日起3、隔离期限具体天数症状消失后一定时间4、隔离期间注意事项个人卫生饮食要求环境消毒5、复课条件医院证明症状完全消失相关检查结果正常二、具体内容11 流行性感冒111 隔离开始时间:出现症状之日起。
112 隔离期限: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 48 小时后。
113 隔离期间注意事项:患者应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房间,减少与他人接触。
佩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
保持房间清洁,定期开窗通风。
114 复课条件:症状消失 48 小时后,凭医院开具的康复证明复课。
12 麻疹121 隔离开始时间:出疹前 5 天至出疹后 5 天。
122 隔离期限: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 10 天。
123 隔离期间注意事项: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温暖、空气新鲜。
眼、鼻、口腔保持清洁。
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124 复课条件:出疹后 5 天,合并肺炎者出疹后 10 天,凭医院证明复课。
13 水痘131 隔离开始时间:出疹前 1-2 天至全部皮疹结痂为止。
132 隔离期限:全部皮疹结痂,不少于发病后 14 天。
133 隔离期间注意事项:患者应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疱疹,防止继发感染。
多喝水,饮食宜清淡。
134 复课条件: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不少于发病后 14 天,凭医院证明复课。
14 风疹141 隔离开始时间:出疹前 7 天至出疹后 5 天。
142 隔离期限:出疹后 5 天。
143 隔离期间注意事项: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直接吹风。
保持皮肤清洁,口腔清洁。
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
144 复课条件:出疹后 5 天,凭医院证明复课。
15 流行性腮腺炎151 隔离开始时间:出现症状之日起。
学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一、学校常见传染病及症状:1、出疹性疾病: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
好发于冬春两季。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
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
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
可能导致:1、男生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
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
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
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隔离期限:至腮腺完全消肿后3天止,自发病起约3周时间。
3、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
手、足、口腔可发现皮疹、丘疹或疱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
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学校常见传染病返校标准
1、麻疹:隔离至出疹开始后7天,并发肺炎至疹后14天。
2、风疹:隔离至出疹开始后7天。
3、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但不得少于肿后9天。
4、水痘:隔离至疱疹完全结痂,但不得少于病后14天。
5、手足口病:所有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返校(园)。
6、甲型H1N1流感:体温恢复正常24小时后可返校。
7、季节性流行性感冒:症状完全消失后2天方可返校。
8、流感样病例:症状完全消失后1天方可返校。
9、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立即隔离至主要症状消失,但隔离期不少于14天。
10、细菌性痢疾: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失,退热后20天;有条件的地区可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连续2次(隔天1次)大便培养,结果阴性者方可解除隔离。
11、猩红热:隔离治疗7天或咽拭子连续三次培养阴性。
12、感染性腹泻:一般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
13、肺结核:经正规治疗强化期结束,痰涂片连续2次(间隔1周以上)阴性凭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部证明方可返校。
14、甲型肝炎:隔离至病后40天。
15、戊型肝炎:隔离至病后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