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2020年xx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关台账 目录 1.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2. 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排查登记本 3.学校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一览表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
为了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病人,杜绝传染病的迅速蔓延。我校要求进行传染病病愈返校复课医学证明查验制度。做到对教师和学生既严格常规的管理,又全面关爱,以保障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有效防止传染病疫情的发生: 一、各班主任要坚持晨午检制度,班主任老师应认真检查班内学生健康情况,做好因病缺勤学生的病因追踪,并将相关信息每日上报给学校。配合卫生部门进行疫情追踪调查和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在校学生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到学校医务室检查,疑似传染病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有关要求暂时隔离,不得再回班上课,及时通知家长接送医院进一步诊治。 三、学生一经确诊传染病后,班主任与学生家长联系,及时通知学校医务室,校医及时上报并记录。 四、有传染病患者的班级应按照传染病法相关规定,对传染病接触者进行相应的医学观察,并做好消毒预防措施。 五、学生病愈且隔离期满时,必须由医院开具复课证明,学生持此复课证明到学校,由校医复检后,方可回班复课。校医务室应将学生的诊断证明和复课证明归档,以备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查验。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排查登记表 学校名称: XX学校 年级 班 登 记日 期 姓 名 性别 年龄 班 级 家 长 联 系 电 话 排查 原因* 主要症状、体征 发病日期 就诊医院 排 查 结 果* 处理意见 登记人 备 注
1、排查原因*选项:①因病缺勤;②传染病早期症状(常见传染病早期症状: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皮肤黄疸等);③疑似传染病病人。2、排查结果*:填写病名3、传染病流行期间按有关文件规定做好每日病情追踪并登记。 复课证明查验制度(最详细) .. 学生因病缺勤及病因排查登记本
高级保育员技能第1章预防常见传染病和做好消毒工作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差,容易受病原体的感染,发生传染病。
加之婴幼儿在托幼机构生活,朝夕相处,接触频繁,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造成传染病的流行。
为了保证婴幼儿的健康,托幼机构应做好常见病和传染病的预防和消毒工作,并把这项工作作为幼儿园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学习目标掌握传染病的预防知识和消毒措施。
二、工作程序1、经常性的预防工作(1)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工作,消灭蚊蝇,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
(2)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做好饮食卫生工作。
(4)培养婴幼儿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5)合理安排婴幼儿的一日生活。
(6)为婴幼儿准备平衡的膳食,保证他们健康发育。
(7)经常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婴幼儿的抵抗力。
(8)严格晨、午、晚检查和全日观察,及时发现疾病。
2、传染病的消毒措施(1)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1)开窗通风消毒婴幼儿的居室除每天坚持按照幼儿园规定开窗通风外,在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流感、风摩、水症等),保育员应开窗通风3h。
2)紫外线灯消毒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定期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3)使用药物对室内空气消毒呼吸道传染病发生后,可以采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的方法。
①过氧乙酸消毒传染病发生后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用0.2%0.5%的过氧乙酸对空气喷雾,每立方米的空间约喷雾30时,之后关闭门窗30min。
②漂白粉澄清液消毒传染病发生后保育员应在保健医生的指导下,用1%~3%的漂白粉澄清液喷雾,喷到地面湿透为止。
4)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①流行性感冒流感发生后,患儿应马上隔离,保育员应及时、彻底地开窗、通风换气15min以上,或按照保健医生的要求,对空气进行消毒。
②水痘水痘发生后,患儿应马上隔离,保育员对班级活动室、寝室里的空气和物品进行消毒,开窗通风3h,被褥暴晒,家具、玩具及图书采用擦拭和日晒的方法消毒,衣物、被单、褥单及其他物品采用煮沸或消毒剂浸泡的方法消毒。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限
病名
潜伏期
患者隔离日期接触者接疫日常见最短最长
麻疹10 6 18 无合并症者疹后5天21天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24小
时
数小时7 所有症状消失(一般7-10天)
水痘13-17 11 24 皮疹全部干燥结痂为止21天
流行性感冒1-2 数小时 4 退烧后24小时最后一个病人发病后3天
流行性腮腺炎18 14 21 腮肿消失为止21天
病毒性肝炎(甲型)14-42
自发病起不得少于40天,慢
性迁延性肝炎活动期要隔离
42天
流行性乙型脑炎 4 4 21 隔离到体温正常为止不检疫脊髓灰质炎5-14 3 35 自发病起不得少于40天21天细菌性痢疾1-2 数小时7 自发病起不得少于40天7天
百日咳7-10 2 21 自发病起隔离40天,自痉咳
日起30天
21天
流行性脊髓膜炎1-4 1 7 临床症状消失后3天,但从发
病日计算不少于7天
7天
猩红热3-7 1 12 自发病起隔离2周或症状消
失后一周,咽培养阴性
12天
手足口自发病起隔离21天
甲流1-3日 1 7 居家隔离7日。
学生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控制措施关于学生常见传染病及预防控制措施青少年儿童是传染病的好发人群,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每天学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由于他们的免疫功能尚不完善,抵御各种传染病的能力较弱,一旦传染病发生,易于传播和流行,并可能扩散到家庭和社会。
因此,学校、卫生部门应密切配合,及早采取有力的防控措施,对学生中的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防控学校传染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一、学校常见传染病种类及症状:1、出疹性疾病:★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全省多次组织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目前多为散发。
好发于冬春两季。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常可并发肺炎,而危及婴幼儿生命。
其发疹特点为先热后疹,皮疹颜色深,疹间参差不齐,手摸粗糙,疹后皮肤呈皮糠样改变。
传染期一般为出疹前5日至出疹后5日,以潜伏期末到出疹后1、2日传染性最强。
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疫苗接种率普遍不高,儿童普遍易感,易呈暴发流行。
流行季节为冬春季,临床特征为为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皮疹颜色淡,出疹均匀,整齐,疹后皮肤光滑,干净如常。
隔离期限: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隔离至出后10天。
2、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由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
在学校及幼托机构易造成暴发流行。
临床特征为发热及腮腺肿、痛。
腮腺炎其病虽不可怕,然而其并发症却十分可怕。
可能导致:1、男生睾-丸炎:较大儿童及体弱患儿易并发睾-丸炎,常有一侧或双侧睾-丸肿大、疼痛。
若治疗不及时出现睾-丸萎缩而引起无精症,故而不生育;2、卵巢炎:10岁以上女患儿易并发卵巢炎。
症状是小腹部及腰骶部疼痛、全身乏力,发烧较重可达39℃以上。
治疗不及时,婚后不孕;3、脑膜脑炎:在腮腺肿大一周后出现嗜睡、呕吐、头痛、颈项强直、发烧39℃以上,一般无抽搐。
常见传染病隔离期限表
病名病人隔离期限接触者应隔离/观察期限依据
麻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伴呼吸道并
发症隔离至出疹后10天。
易感者医学观察21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感冒病人隔离至症状消失,或隔离时
间不少于1 周。
接触者进行观察,不需隔离,
疫情的追踪应至少持续到事
件结束后一周。
传染病学(第七版)
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
消失48 小时后或根据医生建
议,患者可正常上课或上班。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
情处置指南(2012
年版)
甲型H1N1为期至少7天的隔离治疗,若7
天结束后仍发热,应继续隔离直
至体温正常后2天
列为医学观察病例者,对其
进行7天医学观察(根据病
情可以居家或医院隔离)
四川省甲型H1N1流
感预防控制实施细
则
患者发病后至少需在家中隔离观
察7天,或至流感症状消失后24
小时,以两者之间较长者为准;
儿童有可能超过7天。
医学观察期限为7天,指与
病例或其分泌物等最后一次
接触之日算起顺延至第7天
结束。
甲型H1N1流感轻症
患者居家隔离治疗
管理方案(试行版)
甲型H1N1流感病例
密切接触者居家医
学观察管理方案(试
行)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
例,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
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
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
构相关证明。
住院患者须出具出
院证据。
原则上不医学观察学校甲型H1 N1流感
防控工作方案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
情,病人隔离同上。
另:学校有
停课标准。
H7N9禽流感隔离治疗,无人间传播证据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
暴露或与病例发生无有效防
护的接触后7天。
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三版)
流行性腮腺
炎隔离患者直至腮肿消退,至少隔
离14 天,最长隔离期不超过病
后21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5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甲型病毒性
肝炎自发病之日起不少于21 天。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检疫45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脊髓灰质炎自发病之日起隔离40天。
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
20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细菌性痢疾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或大便培
养2-3次阴性。
接触者观察7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隔离患者症状消失后3 天,不少
于病后7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至少7
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
传染病学(第七版)
百日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30天或发病
后40天解除隔离
接触者观察21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阿米巴性
痢疾症状消失后连续3 次粪检未发
现滋养体或包囊,可解除隔离。
?传染病学(第七版)
猩红热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
3 次阴性(自治疗之日起不少于
7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 天。
传染病学(第七版)
白喉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咽培养阴性,或症状消失后14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带菌者隔离7天并治疗。
?
伤寒病临床症状消失后,每隔5-7 天大便培养2 次阴性或症状消失
后15 天可解除隔离。
医学观察至少15天(从停止
接触起算)。
传染病学(第七版)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症状消失且隔离期不少于7天。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诊断标准(WS217-
2008)
风疹隔离至出疹后5 天。
?
手足口病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
状消失后1周。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指南(2009版)
水痘隔离至疱疹全部结痂或不少于病
后14 天。
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 天
红眼病:直到眼睛不再有异常分泌物,一般为自发病之日起7~12天水痘:自发病之日起至全部水痘疱疹结痂,但不得少于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