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王元化谈《论语》
- 格式:pdf
- 大小:219.04 KB
- 文档页数:3
文学院本科生必读书目(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2-1》:1.王力《談談學習古代漢語》,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2.《古文观止》,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选读《周文》《秦文》部分)3.《论语》,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4.《孟子》,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5.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选读与教材相关部分)6.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7.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商务印书馆,2005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选读部分)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选读部分)10.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古代汉语2-2》:1.《古文观止》,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选读《汉文》《唐文》部分)2.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选读与教材相关部分)3.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0014.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选读部分)5.王力《诗经韵读楚辞韵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现代汉语》:一年级配合《现代汉语》阅读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3.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4.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年级配合《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阅读1.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2.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马庆株:《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论文精选》,商务印书馆。
4.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三年级配合《语言学概论》、《实验语音学》、《现代汉语修辞学》阅读1.石毓智:《现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建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走近王元化□陈礼荣书案上那座双联像框中装嵌的父母小照,伴随着这位八旬老人不惮劳苦地投身于中国文化重建的事业第一次拜望王元化先生,是在戊寅年金秋十月的一个晚上。
因是见故乡来人,先生见面就问起公安、监利一带的灾民生活安顿情况。
戊寅年盛夏长江的一场大水,让先生为桑梓父老的安危悬心牵挂多时。
当听说所有灾民都已搬下大堤,住进帐篷或简易住宅时,他似还忧心忡忡地说:“要抓紧水毁民宅重建和修复,要不冬天一到,这帐篷中怎么安身呐!”不经意间,先生在谈话中流露出一口纯正的湖北乡音,令人惊诧。
事实上他在湖北生活的时间很短,未满周岁即随母亲北上京华,住进了父亲当时执教的清华园。
在清华园南院,王元化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并在清华附属的成志小学接受启蒙教育,所以他将书斋命名为“沪上清园”,近年来相继出版的三部重要学术专著,也分别题签为《清园论学集》、《清园夜读》、《清园近思录》。
王元化之所以珍惜这段时期的生活,还因为在他二十岁以前的人生历程中,在清华园的一段生活,是家人团聚、天伦共享的最平和、最安宁的日子。
1927年,国民政府派罗家伦主持清华大学,父亲王芳荃因抵制“政训”教育,愤而辞职,远走关外任教于东北大学。
其后,国难旋踵而至,战祸连年,一家人天各一方,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由此,他格外眷恋他儿时生活的这一处乐园。
王元化先生说,他在祖籍地沙市没有生活过一天,之所以能说一口道地的家乡话,是因为自幼父母在家总要求孩子们以家乡话对答。
正是基于这种浓郁的故土情怀,所以王元化成年之后最常用的一方藏书印,印文即为“江陵王氏函雨藏书印”(旧时沙市为江陵县所辖的一个商埠城镇)。
王元化的父亲和外祖父都是早期接受西方教育,自幼生长在这样一个宗教气氛很浓的新式家庭中,他同时接受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熏染和陶冶。
西方文明的理性思辨和东方文明的德行操守,都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那座嵌有他父母小照的双联像框前,我见到他正在研读中的一本《社会契约论》。
初心丨王元化:为思想而生的知识人老编注: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89年,是凝聚改革开放共识的黄金时代。
本号特辟“初心”栏目,邀约追忆改开年代初期的文图稿件,以此向那些阳光明媚的日子致敬,向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每一个里程碑事件致敬,向曾经勇立改革开放潮头的每一个弄潮人致敬。
人物简介王元化,1920年生于湖北武昌,卒于2008年。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
1955年因胡风事件牵连受到批判,1981年平反昭雪。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思想家、文艺理论家,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之一。
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88岁的王元化先生走了。
2006年,在持续大半年的采访中,不止一个先生近旁的人告诉我,元化先生活过百岁没有问题。
这样的心愿里,含着多少对于这位卓越的知识分子的热爱和敬意!一生的思想主线是“自由”王元化生于1920年,在清华园内度过童年。
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国务院学术委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等。
但终其一生,他的角色都是知识人。
年轻的王元化临终前,他嘱托弟子胡晓明从下面这段话中“做点删节,用三四行字,写在学馆门口的石头上”(王元化学馆,是华东师范大学从去年12月起开始筹建的)——“这种知识人的特征是这样的: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永远有着讨论不完的问题。
他们敢言,从不谨言谨行,从不习惯于陈规陋习,该批评就批评,该反对就反对,但是他们却并不自命为‘战士’或‘先知’。
生活在一个道德标准和文化意义渐渐崩解失坠的时代,他们通常喜新而不厌旧,既召唤着变化的精魂、又时时流露出对旧日的好东西的一分留恋。
他们对思想的事物十分敏感,对于经验世界和现实政治的事务却往往不太在意;沉思的心灵生活其实才是他们最为珍视的。
逆流而上的名人例子_名人逆流而上的故事很多名人可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敢于逆流而上,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几个名人逆流而上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逆流而上的名人例子韦卓民韦卓民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大学校长,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他精通英、德、法、意、俄、拉丁、古希腊等外语,尤其是英文,与母语一样好,连他的英美朋友都感到惊讶。
他在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逻辑学、宗教学、教育学等领域均有良好素养,在沟通中西文化、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贡献良多。
韦卓民早年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
如他的博士论文《孔门伦理》,对中国的人伦道德赞许备至,认为“中国人优秀的道德准则是世界人民的一份财富”。
1934-1935年、1937-1938年、1945-1946年他三次应邀赴美英讲学,受聘哈佛、耶鲁等大学的客座教授,着力宣扬中国优秀文化。
他在美国一系列关于中国文化专题讲座的讲稿,汇编成专著《中国文化》,于1947年在纽约出版,受到美国学者的高度评价。
美国历史学家赖德烈说,韦卓民向西方阐述中国文化的成就“很少人能和他相匹,也没有人能超越他。
”韦卓民晚年则着重将西方文化引进中国,特别是西方的哲学和逻辑学。
1952年卸任校长职务以后,他全力从事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重点研究了亚里士多德、培根、康德和黑格尔4位划时代人物。
有感于许多国家都翻译出版了《康德全集》,而中国尚无,韦卓民从1957年起,尽管被错误打成“右派”,且年届古稀,仍以极大的毅力,把康德的8部著作300多万字翻译出来,其中有4部公开出版。
与此同时,他还撰写和翻译了4部关于黑格尔哲学和逻辑学等方面的著作,达100多万字。
这期间成为他个人学术成果最多、学术水平最高的时期,他也被公认为西方哲学史的著名研究专家。
今天研究西方哲学的人,都绕不过韦先生。
““””期间,环境更加恶劣,他已年过80岁高龄,仍孜孜不倦地撰写《黑格尔〈小逻辑〉评注》,直到1976年逝世前几天,共撰写了50多万字,可惜未能完稿。
王元化谈《论语》小引元化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写了几篇《论语》简释的文章。
不想十余年后出现了一股《论语》热。
元化先生对于经典的普及是赞成的。
他因年老多病、目力不济,对现在的一些畅销书看得很少,就闻见所及,他认为现在有些做法,如媒体以娱乐文化的收视效益去取代经典本身的人文价值,只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种负面效果。
也有些人虽然看到这种危害性,但并没有认识到探索经典是一种复杂的工作,如一位学者在批评于丹时就说《论语》是一部容易读的书。
元化先生说他怀疑这位学者恐怕未必认真读过《论语》。
他还看到有人写的一本浅析《论语》的书,借题发挥,引证了一些中外名人未必是名言的句子,拉扯成篇。
他认为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
他认为上述一些情况是学术上的浮躁。
现经先生同意将他十多年前写的释《论语》八篇文字重新刊载,是为了表达他认为任何一种经典通俗化工作都需要由深至浅,不要坏其原则,伤其大雅,以媒体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去侵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价值。
这虽然他已经做不到了,但他希望认真的学者、作者们能够去做。
他希望发表他的这些旧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辑编者达巷党人近读美国汉学家牟复礼评史华慈所撰《古代中国思想世界》一文。
牟氏称史华慈学养深邃,但在文字训诂方面则多以己意为进退。
其中有条是关于《论语》“达巷党人”章的。
牟氏所评有中肯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他和史华慈等都把达巷党人解释成“无知的乡下人”,就使人难以苟同。
旧注关于达巷党人的读法存在着不少分歧。
一般据《礼记·曾子问》,以达巷党三字连读。
何晏《集解》引郑注,则以达巷二字连读,党作乡党。
朱熹《集注》并同。
康有为《论语注》一反前人之说,将达字划归上章之末,作巷党人。
海外学者多尊宋学,据朱子《集注》解经,但是他们又自生枝节,把达巷党人说成是“无知的乡下人”。
我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用今天所谓乡下这一地区观念去附会古人了。
殊不知乡党在孔子时代并非是偏僻地方。
郑注云:“达巷者,党名也。
073一、引语《程器》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九篇,《程器》篇中“程器”的意思就是要衡量文人全方面的才能。
“程”是衡量、考核的意思,“器”是指“材器”,包括文学才能、政治才能和品德修养等各方面的内容。
《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字共出现了四次,每次代表的含义也不尽相同。
一是代表实用价值这个含义,引申为人的“才干、才能”。
二是表示利器,引申为“才能”的含义。
三是指品德修养。
四是喧嚣的意思,本文不做分析。
其中“实用价值”和“利器”代表的含义都是指“才能”,文章结尾处代表的含义是“品德修养”,“器”字的这两种含义正是刘勰“程器”篇所强调对人才考核的两大标准。
本文就“器”在文章中的不同语境及不同用法来分析《文心雕龙·程器》篇中“器”的不同含义的同时研究其理论作用。
二、“器”字的不同含义(一)实用价值“器”字第一次出现是在开篇的第三句话,“盖贵器用而兼文采也。
”[1]刘勰指出《周书》中评论人才是以木公选材、制器、染色作比,不仅强调要注重实用价值还要重视文采。
“器用”在这里的表层含义是“实用价值”,从一个真实具体对人有作用的实体物件引申出指物的“实用价值”这个抽象的含义,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处的“器”应由“实用价值”引申为人的“才能、才干”,刘勰所要强调的是文人不能只注重外在,要注重自身才能的提升,才能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效力。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器”字最初的含义是“皿”,指的是像碗盆碟之类的容器,后普遍与工具等意义连用,因此“器”的语义引申为具有某种用途和目的的工具,指工作时所需要的器具。
而后“器”字又不断突破原有的指涉范围,从原有的指器皿到指所有具体有形状的物体。
《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古人将世界划分为“道”与“器”两个哲学层面,这里的“器”是指与无形的“道”相比有形的存在。
《易经·系辞》:“形乃谓之器。
”这里的“器”指的是器具,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都称之为“器”。
有感于八十年前的一句立国之论有感于八十年前的一句立国之论在读王元化先生的《九十年代反思录》时,我很是感叹了其中的《杜亚泉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在感叹了作为当时著名学者杜亚泉先生那生前身后凄惨与萧条的命运外,还感叹了那场现在很少人能提及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
此外,有“七个字”,引发了我的强烈共鸣。
王元化先生写道:“一九二四年,柳诒徵撰《中国文化西被之商榷》,直截了当地指出:‘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
’”西方立国是否在宗教,让西方的人去明证好了,我们东方人是不便干涉他国内政的。
因此,我颇有自知之明地把兴趣的目光投注在了那最后的七个字上:“东方立国在人伦。
”我没有读过柳诒徵先生的这篇文章,手头资料亦有所限,不能查阅原文,但我是相信王元化先生的治学的,亦相信如是究竟的真知灼见也只能出自柳诒徵先生诸人的手中。
史学大家蔡尚思教授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意撰写了《柳诒徵先生之最》,高度评价他的同行——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先生在中国学术界拥有他人不可企及的几个之最:担任大图书馆馆长的时间最长;编出大图书馆藏书总目最先;培养出的著名专家最多;编著新型历史教科书最早、最多;作为大学讲义的《中国文化史》流传最广等等。
著名的吴宓教授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自编的《年谱》中,是这样追记柳诒徵先生的:“南京高师校之成绩、学风、声誉,全由柳诒徵先生一人多年培植之功。
论现时东南大学之教授人才,亦以柳先生博雅宏通为第一人。
”如是的柳诒徵先生,言东语西,亦无不如是。
柳诒徵先生此处所说的“人伦”,自然是指国家社会习俗许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关系,而这一等级关系的核心内容是“孝”。
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孝道不存在了,一切关系也就不复存焉。
说到家,柳先生那“最后的七个字”实际就是:东方立国在于孝。
所以,作为帝国两千多年来上上下下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第一“法典”《论语》,开篇明义:“学而时习之。
话题作文实题演练七话题6l:人文素养【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著名学者王元化说:“我小时候在清华长大,我记得在清华一个教数学的教授对清史很有研究,当时教清史的教授都向他求教。
我的一个姨父是教胚胎学的,他对诗词、字、画都在行。
闻一多小时候的中文就是他教的。
他们这批人大都有很高的人文素养,都有着很高的文史哲的学识。
而我们现在的一些科学家却以不懂文学为光荣。
”请以“人文素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前指导】科学与人文,两种精神两种素养应平衡发展,重了科学轻了人文,可能当医生则“剖开肚子要红包”。
当公仆则“高高在上享清福”;潲水油、黑心棉、毒米;不是将月饼馅冻上一年再卖,就是不小心掺了什么氰化钠……现实中此类例子可谓多矣。
个人的人文素养问题,可以从教育与文化的人文精神缺失,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极度膨胀去找原因。
写作时注意处理个人之言与圣人之言的关系。
话题62:地球家园【文题设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科学家发现: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强烈的紫外线可能击毙所有生命。
(2)据一项资料统计,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化学合成物庶的世界。
你看,“吃”化学添加荆,“穿”化学纤雏。
“用”合成塑料,“化学”与“合成”充斥整个世界:化学农药、化学食品、合成肥料、合成树脂……而电视、汽车这类工业文明的产物,简直就是一堆“化学”与“合成”。
(3)尼尔群岛荒凉的沙滩上,四处散乱的雏鸥残骸、不能孵化的鸡蛋和遗弃的鸥巢;卡特加特海峡的安霍尔特岛,四处漂荡着海豹尸体……请以“地球家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写前指导】对未来的世界,人类充满憧憬和希望。
然而,严重的环保问题已提上日程,论题所给的材料就是为同学展现了三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为人类的未来敲响警钟。
所供材料要求同学们在审题时首先要辨析材料的异同,挖掘材料蕴含的意义,捕捉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点。
荷蒉者,《微子篇》记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大人,对孔子的讥嘲指责,如“为佞”、“鄙哉”、“德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都十分激烈,令受者难堪;但编者仍忠实地记录下来,无所掩饰。
这是不大容易做到的。
我们从《论语》中固然读到了孔子正襟危坐所发挥的大道理,但有时也可以从孔子的某些言行,得窥其颜貌和心态。
孔子一向被视为不苟言笑的圣人。
他本人也常常宣扬做人要居恭色庄。
《尧曰篇》记孔子尊五美屏四恶,五美之一就是“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可是《论语》中的孔子,并不总是这样道貌岸然。
相反,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也和常人一样,在失意时也会发感慨(如“将浮于海”或“欲居九夷”)。
在不满社会黑暗时,也禁不住要发泄愤懑(如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免于今之世矣”),也有感伤(如对颜渊之死),也有发脾气的时候(如责宰我昼寝,责冉求附益季氏)。
孔子身上这些赋有人性的色彩,都被后世《论语》注疏者设法冲淡或掩盖了。
从而孔子被尊崇为神化的至圣先师。
首先把孔子神圣化的是他的弟子。
《子张篇》记子贡的话说:“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这种顶礼膜拜在孟子书中就更发扬光大了。
孟子也像子贡一样称颂孔子“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
《公孙丑篇》还记载了宰我的赞词:“以予视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
”这可以说开启了后世尊孔的先河。
宰我曾因昼寝而被孔子责为“朽木不可雕也”,所以孟子在引述他的话前,特别加以声明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意思说,不能因宰我有小污而废其言,否定他那知圣的智慧。
《滕文公篇》记孔子殁,弟子守制三年后,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痛哭。
子贡筑室于孔子冢上坛场,再独居三年后反。
下面还记载了一件事值得注意。
于夏、子张、子游见有若的相貌像孔子,他们由于思念孔子而不可复见,故欲尊有若以作圣人,行朝夕举事之礼。
于夏、子张、子游这样做,显然是要把孔子当作偶像来崇拜,可以说是到了迷信的地步。
此事受到曾子的制止。
曾子说,不可。
孔子皓皓然清明不可尚;如江汉以濯之,达到至清不可污的地步;如秋阳以曝之,达到至明不可掩的地步。
意思是说孔子已臻至清至明的完人,无人可比的。
实际上,曾子把孔子看得更神圣,以为有若仅仅貌似孔子,就以事奉孔子之礼去事奉他,乃是一种亵渎。
达巷党人
近读美国汉学家牟复礼(Frederich Mote)评史华慈(Benjamin L.Schwartz)所撰《古代中国思想世界》(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一文。
牟氏称史华慈学养深邃,但在文字训诂方面则多以己意为进退。
其中有条是关于《论语》“达巷党人”章的。
牟氏所评有中肯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比如,他和史华慈等都把达巷党人解释成“无知的乡下人”,就使人难以苟同。
旧注关于达巷党人的读法存在着不少分歧。
一般据《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达巷党”),以达巷党三字连读。
何晏《集解》引郑注,则以达巷二字连读,党作乡党。
朱熹《集注》并同。
康有为《论语注》一反前人之说,将达字划归上章之末,作巷党人。
海外学者多尊宋学,据朱子《集注》解经,但是他们又自生枝节,把达巷党人说成是“无知的乡下人”(an ignorant villager或villager to be a boorish ignorant)。
我认为这一说法显然是用今天所谓乡下这一地区观念去附会古人了。
殊不知乡党在孔子时代并非是偏僻地方。
郑注云:“达巷者,党名也。
五百家为党。
”皇疏称:“天子郊内有乡党,郊外有遂鄙。
”均可为证。
至于把达巷党人冠以“无知”的称号,更与历来注疏相悖。
《孔子世家》有“达巷党人童子曰”的说法。
孟康本《国策》“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谓达巷党人即项橐。
《汉书》董仲舒对策云:“臣闻良玉不琢,资质润美,不待刻琢,此亡异达巷党人不学自知者。
”汉人关于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如《淮南子》、《论衡》等均言项橐事。
清翟灏《四书考异》则云:“不本正典,不足信。
”方观旭《论语偶记》驳之,谓“汉人相传如此,当必有据”。
不管达巷党人为项橐说是否可靠,有一点是明确的,前人多把达巷党人视为聪颖的人。
说他无知是没有根据的。
能知孔子之博,确实如方观旭所说,需有一定文化素养。
一个无知的乡下人怎么会识别博不博或专不专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