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镰刀斧头 ——忆王元化先生
- 格式:docx
- 大小:23.98 KB
- 文档页数:4
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传承而不拘泥博众而又独特——浅析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中的和声特点的论文论文关键词:和声手法复杂化独特论文摘要: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v)歌曲中的和声语言丰满、复杂,充满色彩性;他的作品遵循传统,始终坚持以三度叠王的功能和弦为基础,融入各种装饰性的手法。
本文结合“拉氏”作品的相关片段,具体从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线条因素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持续因素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几方面阐述了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继承传统而不拘泥传统,博采众长而又风格独特的基本特征。
在群星璀璨的l9世纪俄罗斯音乐大师中,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rachmaninov1873—1943)是一个显赫的名字。
作为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似一根纽带,具有极强的俄罗斯音乐传承性。
他的身上既有与柴可夫斯基及其它俄罗斯音乐家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气息,也有德奥后浪漫主义及各种现代主义的思潮。
在拉赫玛尼诺夫艺术歌曲的钢琴声部中,和声成了表达歌词形象的重要因索。
具体的说来,其和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线条因索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持续因索及其基础上的和声复杂化等三个方面,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作品具体谈谈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特点的三个“复杂化”。
一、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一般意义上的和声复杂化,指的是各种变化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外音和弦。
所谓的高叠、复合和弦、四五度叠置和弦(极少数)的运用及它们之间的进行。
这些和弦应该说是完全在功能的基础上的色彩性丰富手段,它可以使色彩丰富、情绪更复杂、心理更敏锐、微妙。
ww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变化音和弦中,绝大部分是下属功能组的。
下属、(?)、?级、?级、?级(重下属)、?,的各种变体等。
还有属功能组的变和弦 (属七的变化和导七的变化)以及中同音组的和弦等等。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演奏分析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作品以其浓厚的个人风格和技术上的挑战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有一首备受推崇的钢琴练习曲,即Op.39 No.1《音画练习曲》。
这首曲子是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系列的第一首,被视为极具表现力和技术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难度非常大,因此成为了许多钢琴家的练习目标。
这首曲子的演奏也要求钢琴家在情感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能够完整地表达出音乐的内涵。
接下来,我们将对拉赫玛尼诺夫Op.39 No.1《音画练习曲》的演奏进行一次深入分析。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需要钢琴家具备出色的技术功底。
曲子的前奏部分便采用了大量的琶音和三连音,要求钢琴家具备灵活的手指和精准的技巧。
随后的主题部分则需要钢琴家准确地掌握各种手位和跨度,保证每个音符都能清晰地传达出来。
而在曲子的高潮部分,更要求钢琴家具备较强的手指力量和速度控制能力。
想要演奏好这首曲子,钢琴家需要进行长期的练习和磨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还需要钢琴家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钢琴家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灵活地运用音乐的表情符号,将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地传递给听众。
在曲子的柔板部分,钢琴家需要用柔和的音色和舒缓的速度,表现出一种细腻、多愁善感的情感。
而在高潮部分,则需要用坚定而有力的手法,表现出一种激情澎湃、激昂慷慨的情感。
钢琴家在演奏这首曲子时,不仅要注重技术方面的训练,也要注重音乐表达的细腻和深刻。
只有通过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和感悟,钢琴家才能在演奏中表现出真正的艺术魅力。
这首练习曲的演奏还需要钢琴家具备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理解力。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风格非常独特,其曲子中融合了俄罗斯音乐的特点和西方音乐的影响,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难度。
钢琴家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使自己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只有这样,钢琴家才能在演奏中准确地把握作曲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使听众得以真正地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深沉。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研究分析作者:李刚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5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他将俄罗斯民族音乐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将独特个人音乐感受和高难度演奏技巧相融合,并运用创新的写作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本文将从音乐整体风格,音乐精神,音乐创作结构以及演奏技法四个方面研究分析。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创作特点;演奏技法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5-0055-01拉赫玛尼诺夫于1873年4月1日出生于俄国诺沃格勒省的一个贵族家庭,家境十分富裕,为幼年的拉赫玛尼诺夫创造了优越的音乐环境,4岁和母亲学习钢琴,9岁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2岁转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和多位教授学习钏琴,对位法,和声学。
22岁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1897年(24岁)公演遭到巨大失败,陷入抑郁与痛苦中。
1900年(27岁)通过精神学家催眠治疗,得到好转,不久开始《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
1901年,由亚历山大指挥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在莫斯科首演成功,使拉赫玛尼诺夫重获信心,创作进入黄金期。
相继创作《第二交响曲》、《死之岛》、《第三钢琴协奏曲》等。
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俄罗斯音乐家,思想及性情深受祖国自然美景,风土,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
俄罗斯民族乐派于19世纪迅速崛起,格林卡是十九世纪最重要的俄罗斯民族乐派作曲家,俄罗斯民族歌剧,交响乐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代表作《伊万,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其音乐创作思想深深影响“强力集团”五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及拉赫玛尼诺夫。
特别是柴可夫斯基对其影响最深,两人都钟爱俄罗斯诗歌,特别是具有悲伤,多愁善感情节的诗句,并将其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旋律来源。
总体来说,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民族气节继承于格林卡;音乐中旋律色彩继承于五人强力集团的创作风格;而音乐中表达抒情性方式继承柴可夫斯基,并且延续十九世纪欧洲及俄罗斯音乐传统,继而形成拉赫玛尼诺夫的整体音乐风格。
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 No.1)演奏分析拉赫玛尼诺夫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激情、浪漫和技术性的挑战。
《音画练习曲》(Op.39 No.1)是他的著名钢琴作品之一,也是钢琴家们喜爱的经典曲目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这首曲目进行演奏分析,探讨其特点、技术要求以及表演技巧。
在演奏分析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首练习曲的背景和特点。
这首练习曲是拉赫玛尼诺夫在1893年创作的一部作品,共有12首练习曲构成,每首练习曲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技术要求。
Op.39 No.1这首练习曲被誉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的特点在于虚无飘渺的和声、充满活力的旋律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整首练习曲被认为是极具挑战性的曲目之一,对于钢琴家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技术和表演的考验。
第一部分:主题和旋律Op.39 No.1这首练习曲的主题是由连续的八度和弦构成的,这些和弦在全曲中不断重复出现,贯穿了整个曲目。
这种连续的和弦被运用的极其巧妙,使得整个曲目充满了动感和激情。
这首曲目还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变化,使得主题更加丰富多彩。
在旋律方面,这首练习曲的旋律线非常清晰和丰富,通过对旋律的巧妙运用,拉赫玛尼诺夫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宛如图画一般的音乐表现力。
在演奏这一部分时,钢琴家需要充分展现出音乐的情感和浪漫,同时保持对旋律的清晰表达和良好的节奏感。
第二部分:技术要求Op.39 No.1这首练习曲在技术上的要求非常高,包括了大量的技术手法和挑战性的乐段。
在手位上,钢琴家需要运用到全键盘的技术,包括高音和低音的转换,需要对键盘有很好的把握能力。
这首曲目还要求钢琴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各种琶音、花的装饰音和连续的八度和弦等技术手法,这些手法对于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整首练习曲的演奏难度非常大,需要钢琴家有极好的指法和手腕的灵活性,才能够准确地演奏出练习曲中所要求的技术手法。
第三部分:表演技巧在演奏Op.39 No.1这首练习曲时,除了技术上的要求之外,表演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拉赫玛尼诺夫《小丑》的艺术魅力作者:纪媛媛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13期【摘要】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小丑》以其风格独特、富有歌唱性的旋律深受广大钢琴爱好者的喜爱。
作品不仅展现了主题词“小丑”的诙谐形象,同时借以丰富的音响效果也传达了作者内心的丰富世界及对祖国深切的爱。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小丑;忧伤情怀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早起的钢琴教育来源于他的母亲,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由于俄国革命,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也逃往国外,远离祖国。
拉赫玛尼诺夫有修长四肢手指跨度能够轻松的跨越12度这可能与马凡氏综合症有关,因此他的作品大多跨度较大不是很容易演奏。
其中作品《小丑》中的后半部分再现第一主题时的一个片段就出现了9度等的跨越。
《小丑》是第三钢琴协奏曲《幻想小品集》中的第四乐章,创作于他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后的第二年,其中包括5首各自独立风格迥异并无联系的小品。
他将这个曲集呈献给了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时的作曲老师安东·阿连斯基。
一、面具前后的“小丑”形象作品的开头(谱例1)以强有力的sfff两个单音恰如剧场序幕的拉开,后面的一连串装饰音其中音乐表情突转为ppp与前面力度强大的单音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展现小丑蹑手蹑脚的诙谐登场。
这里我们在演奏时要注意旋律音的突出,前面的小装饰音要弱一点,注重突出后面的旋律音,xi,re,sol,力量集中于指尖,将小丑蹦蹦跳跳的喜剧风格充分的表现出来。
接下来,主题移低了八度又重复了一次,仿佛是另一个小丑也诙谐的登场了。
小二度的#fa与sol还有连续的三个八度的#fa逐渐渐强直至最高点仿佛是小丑再卖力的为观众表演抛球,后面的旋律(谱例2)中加入了低音la作以衬托仿佛小丑以作势接不到的架势吸引观众的注意,让观众的心理情感变化曲线跟随着他的表演上下起伏,一段逐渐渐渐强且紧凑的上行和弦以强有力的音响效果进行了收尾,仿佛是小丑华彩而流畅地完成了一项表演。
拉赫玛尼诺夫流行曲目-回复题目:拉赫玛尼诺夫流行曲目:引领古典音乐的时尚之潮引言:拉赫玛尼诺夫是20世纪初最具代表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虽然他的作品以浪漫主义风格为主,但在他的创作中也有一些轻快、欢快的曲目,被普遍认为是流行曲目。
本文将以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为主题,逐步探讨这些作品对古典音乐界的影响。
第一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1. "降E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首曲目被誉为是拉赫玛尼诺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
其火爆的旋律、激昂的节奏使其成为古典音乐界的流行经典。
2. "前奏曲第三号":这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前奏曲集中创作的其中一首。
它采用了强烈的和声和独特的旋律,以及精妙的技巧。
这首曲目经常在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出现,使其成为古典音乐中的流行曲目之一。
3. "古巴奎":这首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在他的交响曲中创作的一段插曲。
它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拉丁舞曲的元素,以其明快的节奏和强烈的乐器演奏而著称。
这首曲目也在舞台上广泛演奏,成为拉赫玛尼诺夫最具代表性的流行曲目之一。
第二部分: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对古典音乐界的影响1. 曲风创新: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展示了古典音乐的新颖和多样化。
他将传统的古典乐曲与流行音乐的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为古典音乐界带来了新的冲击与活力。
2. 吸引新的听众:通过采用轻快、易懂的旋律和节奏,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兴趣。
这些作品使古典音乐不再只是“高雅”的象征,而是变得更加亲近和可接近。
3. 流行曲目的传播和影响力:随着广播、录音和流媒体等技术的发展,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推广。
这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和欣赏这些作品,进而影响了整个古典音乐界。
第三部分:独特魅力下的拉赫玛尼诺夫流行曲目1. 情感表达:拉赫玛尼诺夫的流行曲目常常以深情的旋律和表达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他的作品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听众共鸣,使其在流行音乐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也是钢琴家和指挥家。
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富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充满了激情和情感,而他的练声曲更是他早期作品中的重要一环。
拉赫玛尼诺夫的练声曲,又称为《六首练声曲》(Six Morceaux),是他在1890年至1893年期间创作的一组钢琴独奏曲。
这些作品描绘了他音乐早期的风格和创作理念,同时也影响了他后来的作品。
练声曲第一首名为《卡恰伊的风格》(Elégie)。
这是一首悲伤的曲子,充满了浓郁的情感。
通过悲伤的旋律和深情的和声,拉赫玛尼诺夫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这首曲子以渐弱的方式结束,给人一种思索和安静的感觉。
练声曲第二首名为《眠花曲》(Mélodie)。
这是一首优雅而柔美的曲子,通过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创造了一种温柔和宁静的氛围。
这首曲子给人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感觉,而快速的音符和技巧華麗也为曲子增添了一丝活力。
练声曲第三首名为《波琳娜的谢幕曲》(Polichinelle)。
这是一首充满活力和幽默感的曲子,灵感来自于意大利嘻哈和舞蹈。
通过曲调的快速与跳动,拉赫玛尼诺夫创造了一种欢快和欢快的氛围。
这首曲子以快速和重复的音符结束,给人一种欢腾和喜悦的感觉。
练声曲第四首名为《神秘的舞蹈》(Polka de V.R.)。
这是一首充满神秘感和独特风格的曲子。
通过变换的和弦和快速的音符,拉赫玛尼诺夫创造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氛围。
这首曲子以技巧性的终止结束,给人一种惊奇和震撼的感觉。
练声曲第五首名为《斜月舞曲》(Romance)。
这是一首浪漫而优美的曲子,通过柔和的旋律和悲伤的和声,创造了一种温柔和伤感的氛围。
这首曲子给人一种寂寞和渴望的感觉,而快速的音符和华丽的技巧也为曲子增添了一丝活力。
练声曲最后一首名为《弦乐与钢琴的奏鸣曲》(Sérénade)。
这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情感的曲子,通过强烈的旋律和激情的和声,创造了一种充满活力和张力的氛围。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的艺术赏析作者:张益德来源:《下一代》2020年第01期摘要:拉赫玛尼诺夫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作品以小调性为主,给后人留下很多佳作,其中包括《音乐的瞬间》。
《音乐的瞬间》是早期代表作品。
本文研究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瞬间》,从赏析艺术的角度分析介绍拉赫玛尼诺夫及《音乐的瞬间》的创作时间与背景,对六首曲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了解《音乐的瞬间》的体裁和情感特征,让大家了解这个作品以之后可以更好演奏他的作品。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艺术赏析引言拉赫玛尼诺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浪漫乐派的代表,作品有独特的艺术色彩,早期代表作品之一《音乐的瞬间》,可以说记录他调整创作心理的瞬间,在他第一部作品失败后同年创作的一部作品,《音乐的瞬间》一共六首曲目,以小调性为主,体现了他对调性色彩的运用与创作热情。
本方通过艺术赏析的角度对《音乐的瞬间》进行分析,让大家更好的诠释作品背后作者当阳的情感,以便更好演奏他的作品。
一、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瞬间》创作时间与背景生于俄罗斯的拉赫玛尼诺夫全名是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19世纪70年代死于20世纪40年代,其母安娜·奥娜斯卡雅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
因受其影响,所以他从小接受钢琴教育,以至于他从4岁开始学到9岁一起学习钢琴,并达到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的水平。
作为俄国一位著名作曲家,他为后人创作出许多优秀音乐作品。
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俄罗斯特质,宗教色彩浓厚,节奏欢快活泼、放荡不羁。
他的一生创造也大量的音乐作品,倾向于小调色彩,并有许多传世佳作,世界音乐史地位很高。
电影《紫丁香》取材于他的生平,紫丁香花贯串了整部电影,表达远离祖国拉赫曼尼诺夫的思念故土之情[1]。
拉赫玛尼诺夫在1896年10月至12月创作《音乐的瞬间》一共有六首曲目,是在他23岁时经历第一部交响作品首演失败后创作的。
调整了他当时创作心理的“瞬间”,音乐调整了他的心态,是他音乐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拉赫玛尼诺夫音乐中的镰刀斧头——忆王元化先生(2009-12-31 14:59:21)童世骏一.夜深人静,家人都入睡了,我戴上耳机,打开iPod,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深沉的旋律从容不迫地响起,由低到高;很快,衬托着又几乎淹没了钢琴声的,是满耳的激越,交织着悲壮…还有欢乐。
对音乐,我从来就像一个贪食者,只知享受,不会品味。
当然,除了狼吞虎咽即时享受之外,我还经常会把一个作品与某次聆听的心情,以及当时的周围环境,联系起来,让乐音成为自己人生某一段经历的记录—对音乐做这样的使用,我们就不仅可以录音、录像,而且还可以录情、录境了。
于是,听格里格的《皮尔金特》,我眼前会出现挪威的冰川和峡湾;听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我耳边会响起亚德里亚海的涛声;《洪湖赤卫队》的乐曲响起,我就放佛又站到了1976年冬天崇明农场那白雪皑皑的农田。
此刻,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让我联想起的是几个月前王元化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拉赫玛尼诺夫写于上世纪初的这个钢琴协奏曲,我听过多遍,但与它的旋律建立起最牢固联系的,却是2008年5月16日龙华殡仪馆悼念大厅的那个景象。
那天上午,近千名各界人士排成长队,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乐声中,向身上覆盖着鲜红党旗的先生,表达最后的敬意…。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和镰刀斧头的符号,一个是十月革命前逃离俄国的浪漫主义大师的作品,一个是率先在俄国夺取政权的劳动阶级的象征,反差那么大的两样东西,在先生的精神世界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在先生终于羽化为精神存在的时刻,用这两个符号来代表先生的精神,代表他的关怀,他的追求,他的遗憾和期待,令人感慨。
二.这几年我思考“精神生活”的问题多了一些,直接原因是主持了一个教育部的集体课题,但中国社会从匮乏逐步走向丰裕带来的精神变化,批判理论传统近几年来的精神性转向,以及已届知命之年的我自己的生活体验,应该是更重要的背景。
当初设计课题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想法,要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的一些代表性人士作深度访谈。
这个计划后来没有实现,但若要做的话,元化先生一定是最重要的访谈对象之一。
先生晚年受疾病缠扰,肉体经常苦不堪言,但精神生活却相当富足。
说先生晚年的精神生活相当富足,并不是说先生自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心情一直很快乐。
恰恰相反,无论是读他的文字,还是听他的谈话,他内心更多的是因求知心切但力不从心而产生的焦躁,因社会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的局面而产生的忧虑,因知识界“闻义不能移、不善不能改”的现象而产生的痛心,尤其是因为发现自己贡献一生的那个事业,还远远没有完成其洗涤污浊、夯实基础的工作,而产生的深深苦恼。
说先生晚年的精神生活相当富足,也不是说先生卸下官职以后忙于赏景听戏、吟诗作画。
先生对京剧有深刻见解,对山水情有独钟,诗作虽面世不多,但书法却自成一家。
如果把这些活动和兴趣都归入精神生活范畴的话,我们可以说,元化先生的晚年,尤其是当他的身体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精神生活确实是让人羡慕的。
但先生的精神生活还有更深的层面。
精神生活既不能归结为喜怒哀乐的心理生活,也不能归结为读书听戏的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实质是心灵生活,是对于超越日常生活、日常关切的某个或某些价值的不懈追求。
从小时候起,元化先生就很幸运地受到亲人们的疼爱和照顾;终其一生,凡人琐事方面不大操心的元化先生,就过着比较精神而不那么物质的生活。
即使在他站在镰刀斧头下握拳宣誓的时候,他的心灵空间荡漾的,可能也有拉赫玛尼诺夫那首在战胜心理疾病之后创作的精美乐章。
有人猜测,在元化先生晚年那丰富的精神生活背后,尤其是他深刻的反思意识背后,是否有着先生早前受过洗礼的基督教的影响。
先生不愿意把他的反思与宗教忏悔划上等号,但明确承认,“《新约》中的基督教精神”可能一直有潜在的影响。
在先生的同时代人当中,恐怕还有许多人,在成为共产党员以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依然为基督,或者佛陀,穆罕默德,更不用说孔子和老庄,留着位置。
但很少有人像先生那样,有机会,也有勇气,坦然承认。
三.说实在的,对王元化先生的精神世界,我还要做更多的努力,或许还等更多的时间,才能有真正的理解。
但比起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对他的了解,最近几周的阅读已经加深了不少。
尽管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与先生的接触不算太少,特别是到2004年到社科院以后,因为距离先生住处较近,去他那里探望更勤一些,但在思想上与他的交流并不多,对先生的思想的了解也太少。
先生去世以后,我把先生送我的书,我自己买的他的书,集中在一个大纸袋里,放在车上,便于随手拿一本在车上、办公室和家里,抽空阅读。
先生生前未能对他做专题访谈,甚至与他的思想交流根本就不多,这样的缺失现在多少有些弥补。
在读元化先生书的时候我也在反省,为什么在先生生前与他沟通不多。
我猜想大致有两个原因。
第一与我的知识结构有关。
先生多次讲到他那里虽然是经常宾客满座,但他总觉得在思想上相当孤独,我觉得我很能理解他的这种心情,并且为此感到内疚。
我文革后期中学毕业,农场工作三年后作为77级考入大学,在传统文化方面没有下什么功夫,后来教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又出国访学、读学位,在博古通今,博闻强记的元化先生面前多少有些压力。
而我所擅长的论辩性的思考、海外的情况,也没有太多机会向先生汇报。
去年5月3日,元化先生找了几个后辈学者去他住处讨论传统文化和民族主义问题。
我认认真真做了笔记,但直到谈话结束,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
我与先生思想沟通不够的另一个原因,大概与我受冯契先生的很大影响有关。
两位先生的治学风格的差别我早就清楚,两人在学术观点上的差异也有一些了解。
但这次比较仔细读了元化先生的著作以后,发现两人在一些重要哲学问题上的看法、对一些重要哲学人物的评价,有非常大的不同。
元化先生九十年代的反思,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冯契先生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对黑格尔、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规律性等等)的批评。
有些批评,在冯契先生最后几年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些。
冯契当然不会赞同元化对黑格尔的那种程度的批判,但当他谈论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而不是“逻辑发展”的时候,当他用存在主义的资源来克服本质主义的偏向的时候,他对概念背后的固定本质和不变逻辑,已经有相当的怀疑了,冯契晚年思想的这个变化,王元化可能并没有注意;实际上,对冯契之前的工作,王元化在书里也基本不提。
上海学术界这两位领袖级人物都把“反思”作为自己工作的核心概念,却很少就各自的反思进行交流。
虽然冯契在收入《冯契文集》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并认同王元化的“反思”,但据我所知王元化并没有提到过冯契的“反思”。
可能是受冯先生的“反思”或“批判总结”的影响太深的缘故,我以前对元化先生的“反思”没有足够重视。
四.当然,谈论两位先生的“孰重孰轻”,有些不恭。
但我总忍不住把他们的反思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简单地说,冯契的反思更有系统、更加学术,元化的反思重点更加突出、社会意义更加明显;冯契的反思冷静而含蓄,元化的反思则激情而尖锐;冯契的反思的主线是他心目中的思想史脉络甚至概念史逻辑,而元化则不承认思想史和概念史有其内在的脉络和逻辑,更重视依据自己的思想经历来进行概念批判,比较直接地以自我批判的形式进行社会批判。
借助于元化经常借用的一对概念,冯契的反思是有思想内涵的学术性反思,元化的反思则是有学术支撑的思想性反思。
这两种类型的反思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但就各自的直接形态而言,彼此的反差是相当鲜明的--若要回避争论,就只能在相互表示敬意的同时,彼此保持距离。
两位先生之间的学术关系,好像也的确如此。
尽管有上述差别,冯契和王元化都是党内学者,都是建国以前参加革命,都是为了理想和信仰而不是为了土地和粮食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都在经历了党和国家的种种曲折和他们本人的种种磨难之后,认认真真从思想上、文化上、学理上理解和批判二十世纪这个英国学者霍布斯邦所说的“极端的年代”,都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近代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古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
中国共产党当年吸引了像冯契和王元化那样的优秀青年,是这个党可以引为自豪的;但冯契、王元化这样一批党内学者在晚年的思考和批判,也是这个党应该高度重视的精神遗产。
在看到冯契和元化之间的这些共同点的时候,又不免想到两人之间的家庭背景的差异。
一个出身于农民家庭,一个出身于大学教授家庭;一个更多地受到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影响,一个更多地受到来自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影响。
同为党内学者,同样与清华园有密切关系,但两人的背景还是有很大不同。
学术著作我更喜欢读冯契先生的,但书信、随笔和日记,我则更喜欢读元化先生的…五.可能是这种差别,导致了两位先生晚年对中国社会现状和未来的看法,有重要的差别。
对八十年代末以后的中国社会,两位先生都忧心忡忡。
但冯契先生显然不想让这种情绪走得太远。
对中国的未来,中国学术的未来,他多次表示乐观的期待。
冯契先生对文革有超越个人恩怨的深刻反思,对文革后金钱和权力相结合的趋势深恶痛绝、对鲁迅所抨击的“做戏的虚无党”现象,更可以说横眉怒对。
以先生的学识和经历,他当然知道,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得粉碎并非例外;仅仅是“往事”向“来者”的时间更替,并不足以为“述往事、思来者”的哲人的乐观期待提供足够依据。
但我仍然更愿赞同冯契的乐观主义,而不甘心像元化先生在生命最后几年那样,对“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的说法那么认同。
但我为自己的乐观主义所提供的理由,就连冯契先生也是未必会赞同的。
在我看来,做一个乐观主义者的最重要理由,恰恰是在这个世界上,客观上让我们乐观的理由其实并不多。
如果我们真的认为情况不容乐观的话,我们就不该让自己的不乐观去雪上加霜了。
冯契和王元化对现状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我觉得也影响了他们各自的“反思”的内容—又回到两位先生的“反思”的内容的比较了。
相对来说,冯契先生的“反思”比元化先生的“反思”更是一种“内在批判”和“自我反思”:元化在清理诸如“规律”、“普遍性”、“公意”、“理性”等等他过去深信不疑的观念的时候,常常像是悲壮的思想诀别,而冯契在论述“理性的自觉原则”和“意志的自愿原则”、批判理性专制主义和宿命论、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等等的时候,则始终像是冷静的遗产清理。
对于中共的思想传统也是这样,尽管对毛泽东的批评相当尖锐,但冯契先生还是设法把毛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解读成近代哲学革命的成果总结。
尽管他意识到这样的解读局限于认识论领域是不够的,但他还是设法对李大钊有关“大同团结”和“个性解放”相统一的观点进行阐发,并以此来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水平并不低于后来的阶段(冯契先生私下谈话中曾多次这么说)。
根据我自己后来所做的进一步考察,身为北大教授的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其实已经相当自觉地把从卢梭到新黑格尔主义的共同体主义传统(重视“公意”),与以约翰•穆勒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传统(重视“众意”),巧妙地结合起来:首先接受前者的观点,把民主建立在公意的基础上而不是众意的基础,继而接受后者的观点,把公意的形成看作是理性讨论和自由认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