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上海静安青浦初三语文一模卷(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5
青浦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7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 分)一、文言文阅读(42分)(一)默写(18分)1.沙鸥翔集,。
(《岳阳楼记》)2.,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3.知否,知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4.,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5.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6.虎见之,,以为神。
(《黔之驴》)(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7-8题(4分)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这首词的作者是(2分)8.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2分)A.“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千骑卷平冈”中“卷”字既表现了出猎的场景之壮观,也表现了出猎者对朝廷的挑战。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词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迫切心愿。
D.这首词通过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场面热烈,下片写请战,气概豪迈。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曹刿论战(节选)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曹刿论战》一文选自《》(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一鼓作气11.从选文看,对鲁国战胜齐国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鲁庄公能亲自部署指挥战斗。
B.鲁庄公在作战时能采纳曹刿的正确战术。
2012-2013学年静安(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卷一文言文(一)默写1.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2.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3.知否,知否?。
(《如梦令》)4.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5.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7.辛弃疾,代词人。
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
(2分)8.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以下信息和陶渊明无关的一项是()(2分)A.东晋诗人B.五柳先生C.《读山海经》D.婉约派代表人物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复前行,欲穷其.林。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忽逢桃花林”的“忽”表明渔人的发现实为意料之外。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了桃花源里美丽夺目的景致。
C.“仿佛若有光”和“初极狭”表现了桃花源入口的隐秘。
D.“黄发”两句从老、幼着笔,更能体现桃花源人的安闲。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一、积累与运用(25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pó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1、给材料中划线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1)晕(2)倔(3)虬(4)pósuō2、“伟岸、正直、朴质、严肃”和“坚强不屈”“挺拔”都是赞美白杨树的,请指出其中赞美白杨树外在美的词语:,赞美白杨树内在美的词语:。
(2分)3、选文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
(3分)4、划线句运用了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3分)5..结合语境,选出下列选项中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为了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厂家纷纷推出了绿色食品(绿色蔬菜)B、为将特将及时送到灾区,政府开辟了绿色通道(方便快捷的途径)C、“明星学院”吸引了不少的阳光少年(活泼、富有生气的少年)D、教育厅要求各学校阳光招生(公开、公平、公正的招生)6.古诗文填空。
2012-2013学年静安(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卷一文言文(一)默写1.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2.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3.知否,知否?。
(《如梦令》)4.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5.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7.辛弃疾,代词人。
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
(2分)8.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以下信息和陶渊明无关的一项是()(2分)A.东晋诗人B.五柳先生C.《读山海经》D.婉约派代表人物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复前行,欲穷其.林。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忽逢桃花林”的“忽”表明渔人的发现实为意料之外。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了桃花源里美丽夺目的景致。
C.“仿佛若有光”和“初极狭”表现了桃花源入口的隐秘。
D.“黄发”两句从老、幼着笔,更能体现桃花源人的安闲。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2013年上海市青浦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7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北大人的精气神儿①在过去的几年间,我编撰并出版了三种有关北大的书籍(《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和《北大精神及其他》),因而被热心的读者想当然地目为“校史专家”。
其实,我愿意像五四新文化人那样,持“爱美”(a.ma teur)的心态发言与著述,却不想将自己的思路与职责定位为“宣传北大”,引以为傲,保留自我反省批评的权利与义务。
当然,也不无将北大作为思考当下中国教育及思想文化状态切入点的意味。
话一出口,马上意识到,这种既喜欢谈论“老北大的故事”,又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反省与质疑,其实正是北大人的共同特征。
②在我就学或访问过的众多国内外大学中,对母校有强烈认同感的,比比皆是;但像北大师生那样,喜欢借谈论校史上的奇人逸事寄托情怀的,却不多见。
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并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用数字或图象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校园风光、获奖项目、著名学者等,而是流传在口耳间、充溢在空气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北大精神”。
至于什么是“北大精神”,历来众说纷纭,最表面的一点是,北大人推崇个性与气质,在专业成就之外,颇有刻意追求“特立独行”的倾向。
③面对众多有关北大人“眼高手低”的讥评,我从不申辩,因这大致符合事实,但又不便“有则改之”。
“心高气傲”与“志向远大”,其实很难截然分清。
锉钝了北大人的锋芒,你还能指望其“铁肩担道义”?抑制了北大人的狂放,又哪来科学研究中不时突发的奇发妙想?任何一所正规的大学,都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稳定的教学秩序;但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像北大一样,容许甚至欣赏才华横溢因而可能桀骜不逊的学生。
谁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一旦有了规矩,必定对个人志趣与才情造成某种压抑。
如何在规矩与个性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让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既感觉如鱼得水,又不至于误入歧途,对于教育家来说,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在我看来,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设立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
静安区2013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九年级语文试卷(完成时间:100分钟,满分:150分) 2014.11.注意: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钢笔或水笔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道狭草木长,;(《归园田居》)2.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3.当年万里觅封侯,。
(《诉衷情》)4.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5.学而不思则罔,。
(《孔孟论学》)6. ,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7.辛弃疾被称作“词坛飞将军”,这一称谓既巧妙地概括了辛词□□的风格,又点出词人生命中曾有过的的经历。
(2分)8.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醉”和“看”传递出词人有志难伸的苦闷。
B.“八百里”可指牛,也可用以形容连营之广。
C.“马作的卢”两句实写词人英姿飒爽的形象。
D.“可怜”句将全词一下子拉回悲凉的现实中。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登泰山记(节选)姚鼐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9.姚鼐,代文学家。
泰山,即(姓名)在《望岳》中吟咏的“岱宗”。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登泰山可以从中谷起步,也可以沿东谷进入。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A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2分)(一)默写(18分)1.草枯鹰眼疾,。
(《观猎》)2.人面不知何处去,。
(《题都城南庄》)3.,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4.,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5.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郁郁青青。
(《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下列与本诗中“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地空.余黄鹤楼B.空.山新雨后C.潭影空.人心D.鬓先秋,泪空.流8.全诗表达的情感是。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
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
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
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9.上文作者是朝代的书画家、文学家(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上海市青浦区届初中考模语文试卷+答案 (一)本文主要介绍上海市青浦区届初中考模语文试卷及其答案。
语文试卷作为学生学习中重要的考试方式,是考核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式。
下面我们将对这份试卷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一、试卷结构说明该试卷分为选择题、填空题、阅读题和作文题四个部分,共65分。
其中选择题占30分,填空题占15分,阅读题占10分,作文占10分。
试卷难度适中,内容涵盖了初中课程的重点及难点。
二、试卷知识点分布选择题主要考察语法、词汇和阅读理解能力。
词汇题考查重点单词和短语的使用和理解;语法题重点测试连词、状语、主谓一致和时态等语法知识。
阅读理解题包括短文阅读和长篇阅读,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句型掌握能力。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语文不同领域的掌握程度。
填空的内容有多种形式,如成语、句子改错、诗歌填空和阅读题等。
填空题内容的难度适中,考察的领域也比较全面。
阅读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题目形式多样,需求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来解答。
此部分的阅读材料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和科普知识。
作文是本试卷的最后一部分,占10分。
该部分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以情感、议论和记叙三种文体为主。
试题中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写作要求和提示,方便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试卷答案1. 选择题1-5 CACBB 6-10 ACACC 11-15 ACCBB 16-20 ACBAA 21-25 BABCC 26-30 CBBCA2. 填空题1. 器重2. 何以3. 难免4. 恐慌5. 凡是6. 抵制7. 动机8. 登台9. 饶恕 10. 折磨3. 阅读题A篇:DABC B篇:BACA4. 作文(略)总体来说,上海市青浦区届初中考模语文试卷的内容较为全面,难度适中,试卷结构合理。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需要认真复习各个语文领域的知识点,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2013 年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 27 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共 42 分)(一)默写(18 分)1.岱宗夫如何?。
(《望岳》)2.,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3.,匹马戍梁州。
(《诉衷情》)4.爱上层楼,。
(《书博ft道中壁》)5.浮光跃金,。
(《岳阳楼记》)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 7—8 题(4 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作者以“”一词既点明时令,又表达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与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
(2 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黯黯生天际”,指愁绪生于天际,写出了主人公沮丧的心情。
B.“草色烟光残照里”,既是写眼前的实景,也是内心愁苦的写照。
C.“强乐还无味”,作者借酒消愁,已把苦涩的愁绪抛到了九霄云外。
D.“为伊消得人憔悴”,暗寓词人情深志坚的理想,是全词点睛之笔。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 9—11 题(8 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012-2013学年静安(青浦)区初三语文一模卷一文言文(一)默写1.东边日出西边雨,。
(《竹枝词》)2.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3.知否,知否?。
(《如梦令》)4.向来枉费推移力,。
(《观书有感》)5. ,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殚其地之出,。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4分)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7.辛弃疾,代词人。
请写出我们学过的另一首辛弃疾词作的词牌。
(2分)8.下列对作品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词人少年时“爱上层楼”是因为“不识愁滋味”。
B.一个“强”字写出少年词人故作深沉的情态。
C.“欲说还休”表现出词人历尽艰辛后的豁达与超脱。
D.“愁”是连结起整首词上下两片的关键词语。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以下信息和陶渊明无关的一项是()(2分)A.东晋诗人B.五柳先生C.《读山海经》D.婉约派代表人物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分)复前行,欲穷其.林。
11.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忽逢桃花林”的“忽”表明渔人的发现实为意料之外。
B.“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了桃花源里美丽夺目的景致。
C.“仿佛若有光”和“初极狭”表现了桃花源入口的隐秘。
D.“黄发”两句从老、幼着笔,更能体现桃花源人的安闲。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子美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
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
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
’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正献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使.子弟密察之()(2)遽.抚案曰()13.苏子美为什么会令“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请摘录原文的句子回答。
14.苏子美读书时所说的“惜乎!击之不中”和“君臣相遇,其难如此!”这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他和的心情,从中能看出这是一个读书的人。
(3分)二现代文阅读(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21题(22分)果皮,还是削掉吧史军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带皮吃才够营养”成了吃水果的指导原则。
每每在家人的威逼下,嚼着混有青涩果皮的苹果,让味蕾备受折磨。
可是,被牺牲掉的口感能不能换回足够的营养呢?②除了像金桔这样以皮为卖点的水果,恐怕大多数果皮都不会让我们的舌头舒服。
对于果实而言,这层细胞一来要防止水分流失,二来要防御动物、微生物的侵袭。
所以,这里的细胞要紧紧相靠,同时还要在外部“抹”上延缓水分丧失的果蜡——“味同嚼蜡”的感觉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不仅如此,作为防御系统,自然少不了储备一些化学武器,来对抗那些在不适当时间偷嘴的动物。
虽然,这些酸涩的化学武器会在果实成熟时被大量移除,但是其含量多少还是比内里的果肉要高。
③查阅诸多文献之后,也无从得知吃果皮这一提法从何而来。
实际上,像苹果、梨这类水果的“果皮”和“果肉”,在植物解剖学上,同属于果皮结构。
这样看来,所谓的果皮有营养,更像是一个算命先生口中出来的圆滑真理。
④当然,如果说果皮中的营养含量高一点也不过分,毕竟这部分细胞要排列得更紧密,水分也更少。
但是不要忘了,即使“含量”高出果肉数倍,考虑到二者的重量比,果皮在营养总量中的贡献也甚微。
⑤要注意一点,即使在正常使用杀虫剂的情况下,苹果皮上的农药残留量也要比果肉中高出20%。
虽然,携带正常的残留苹果不会引起中毒反应,可是谁能保证有些被逼着生产漂亮大苹果的果农不会用更多的农药往水果身上招呼呢?此外,一项研究发现,铅、镉、铜、锡、铊等重金属元素,在果皮当中的浓度都明显高于果肉。
比如说,果肉中的铅含量是0.53mg/kg时,果皮是0.76mg/kg,约高一半。
对于镉元素和铊元素来说,果皮中浓度是果肉的约4倍,铜是3倍,锡是12倍。
当然那些有机种植的大苹果可以放心大嚼的,不过,即使有机种植,果皮中的营养可不会增加,用大把的钞票去换取传说中的营养和劣质的口感,可不是什么高明的选择。
⑥当然,果皮也并非一无是处,那里面的色素的确能装点我们的餐桌。
干红葡萄酒的妖艳颜色都要归功于葡萄皮中的色素。
科研人员正试图从不同果皮中提取天然色素(杏皮中的橙色,山竹中的紫色等等),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五彩缤纷的健康颜料。
16.(1)根据文意,请将第①段划线句改写成陈述句(1分)(2)请比较下改写前后两句句子,它们的表达效果不同在哪里?17.阅读第②段,可见水果为了防御动物、微生物的侵袭所采取的措施是(用原文回答)(2分)18.第⑤段中作者认为果皮的营养是“传说中的”,根据第③④两段内容,请概括其理由:(4分)(1)(2)19.第⑤段画线加粗的“正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20.第⑤段运用了和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21.以下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果蜡的存在,任何果皮在嚼食时都会让我们的味蕾受苦。
B.一般情况下,果肉并不含有花青素等色素,但果皮中恰恰含有。
C.作者并不提倡食用有机水果,主要是因为它们的价格高昂。
D.从营养角度看,果皮的可取之处在于其中的色素可装点餐桌。
(二)阅读下文,完成22-27题(26分)感觉天凉(有删改)毛尖①昨天,黄裳先生走了,消息传来的时候,我们正在小区里散步,抬头看到大月亮,感觉到了天凉。
②无数个风雨如晦的日子过来了,坦克教练当过,美军吉普开过,形形色色批判经过,大大小小笔仗干过,黄裳先生晚年的面容已经像菩萨,所以,虽然我认识老人家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心里却觉得这个身怀绝技的山东老僧早练就了长生术。
③一定是练就了长生术,否则九十岁还能生猛上阵打笔仗?谈到他看不上的人,他直接一句“粪帚文人”,事情曲折我不甚了解,但这样有火气不tuo xie的老头,让人喜欢。
我想起王元化先生,有次一个年轻人写文章暗讽王先生日子过得华彩,王先生拍案大怒:这个小混蛋!有火气的老头喜欢有火气的老头吧,王先生一般不出门,却一定要跑去看比自己大一岁的老头黄裳,东方早报上刊登了他们哥俩好的照片,我看了很久。
④照片里,王先生对着我们笑,黄先生对着王先生笑,黄先生当时听力已经不好了,所以王先生看黄先生,真正为着相见欢,他们坐在一张沙发上,一个世纪的风云弹指过,你不算老,我也还年轻。
可是一个蒙太奇,照片上的兄弟俩一起消失。
⑤一起消失的还有什么呢?如果沙发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老头儿们的这种精气神不再有。
这种精气神是什么,具体我也说不上来。
我知道的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小情小调,比如浪漫,比如深情,放在他们面前,就是卡通。
⑥无论是悼念师友还是回忆往事,黄裳文章的温度都不高。
《伤逝》是黄裳纪念巴金的文章,开头就说:“十月十七日晚饭后,我正在电视机前观看神舟六号飞船胜利返回的新闻。
电话传来了巴老逝世的消息。
我没有吃惊,依旧平静地看完电视。
”⑦这个“平静”,相信我,只有在鲁迅杂文中能找到同样意思的平静。
这个平静,不是我们使用的平静,甚至,随着黄裳先生的离开,这样的“平静”将在现代汉语里消失。
这就像,像他那样什么都干过什么都能干的知识分子将永远消失,而我们这种厕身学院的后辈学人,思想没有他们深,经历没有他们多,文章没有他们好,勇气没有他们大,甚至,连胃口,连胃口都没有他们好。
⑧去年黄裳先生大寿,大家一起在桃江路的一家餐厅吃饭。
黄先生听力不好,就只管吃,最后上来寿桃,我们是实在吃不动了,老先生却从从容容吃到结束。
欧,旺盛的食欲才养育出旺盛的战斗力,才能在普通人苟延残喘的年纪活出帝王的尊严。
这样想想,在能想能写能睡能吃的九十三岁离开,实在是幸福的事情。
⑨所以,最后,我要跟黄裳先生讲个好笑的事情。
昨天,陈子善老师在网上发布了你辞世的消息,天南地北,无数粉丝哀悼叹息,中间呢,有打酱油的跑进帖子里问,谁是黄裳啊?就有人跟帖说,哇噻,黄裳你都不知道?《九阴真经》的作者!⑩你会笑一下吗?想到再也不能看你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
22.请根据第③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Tuǒxié()()23.(1)第⑦段划线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它的表达作用是。
(3分)(2)联系前后文,请具体说说它们在文中还有什么作用?24.第⑨段中,作者讲了一件“好笑的事情”,请联系第⑧段和第⑩段的相关内容说说作者要在此处讲笑话的原因是(3分)25.如果将最后一段改成“他会笑一下吗?想到再也不能看见他欢欢喜喜吃寿桃,我还是难过了。
”好不好,为什么?(4分)26.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4分)A.标题“感觉天凉”一语双关,既指自然天气,也指作者心境。
B.第六段加点的“平静”一词体现黄裳先生文章缺乏温度和感情。
C.作者记叙桃江路吃饭一事,主要是为了表现黄裳先生的胃口很好。
D.第九段作者觉得好笑是因为有人竟不知道黄裳先生写了《九阴真经》。
27.文章第③④段用了不少笔墨来写王元化先生,这对于表现黄裳先生的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联系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80字左右)第二部分写作(60分)28.题目:那一刻,很安静。
要求:试卷中出现过的素材不要使用;字数600左右;不要透露个人信息;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