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六壬——壬归
- 格式:doc
- 大小:83.50 KB
- 文档页数:23
大六壬判断入门一类象壬式复杂,实战之际,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还会感觉吉凶因素纠缠消长,何去何取,令人摇摆不定。
在十年的学壬过程中,每到此时,却又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直觉”,那就是大六壬远不像想象得这么复杂,应该有一条十分明确、简洁的判断思路,现在的无所适从,不过就是因为所学日浅,尚未找到这条思路罢了。
不过苦学良久,去寻找这一条路子,竟是渺如云烟,未能识荆。
学壬过程中,一个“核心迷糊”就是:壬占到底是以课体为主,还是以类象为主。
学壬之初,心思全在课体,实践下来,准确率并不很高。
后来读到《说约》,认为课体为重,类象参考,实证之后,准确率略有提高,但仍有不少课例,在断错之后回头去理解,竟是茫然不知所以。
排除戏占的影响不谈,一种原则如果使我们当个事后诸葛亮都不成的话,这个原则就应该是有问题的。
还是师父的一句话点醒:“你把课体也看作一种类象试试。
”虽然以前撰文,多次强调“壬本象学”,但却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象伙矣,一个课中的象,到底谁主谁次,何去何从,却还是不知所以。
如果一切归入象,而象中则有“类象”,以类象为核心来推断,不知情况如何。
于是苦读《指南》、《断案》等,先贤的论述、遗例,竟是印证不爽!于是那一条思路在脑中逐渐形成。
壬占以类象为核心,根据所占事类,取其类神,依这个类神的吉凶旺衰来进行判定。
有人会笑,这样搞法,大六壬不就成了六爻卦?取出用神,看用神的旺衰?不是说大六壬的思维方式独特,跟六爻相距甚远吗?个人以为,六爻,可以看作是一种小六壬。
六爻的取用,基本上是以六亲来取,父母、子孙、妻财、官鬼、兄弟,卦象、五行、爻位等也参照。
基本上是一个主系统,几个辅系统。
宏伟的大六壬,却有七个取类来源,即七大类象系统:干支定位、支神、天将、神煞、六亲、十二长生运、课体。
二干支很多占类中,干与支本身就是类神。
壬占之日辰,系指占日之干与支,干与日、支与辰,异名而同义。
邵康节先生曰:“一物从来有一身,一身还有一乾坤。
能知百事备于我,肯把三才别立根。
(北海闲人)大六壬學習心路(北海闲人)大六壬學習心路大六壬學習心路(系列)之一前言大六壬是高深的学术,独学、无师、无友、凭书的人,要走无数的弯路。
虽然机缘巧合,幸蒙师授,得窥大六壬门径。
但回首学壬之路,也是曲折迂回,山重水复。
很想把十几年学壬走过的道路写下来,既为总结心路历程,以便找到更便捷的提高法门;又是揭自己的丑,展示曾经走过的“弯路“,为有志于壬的朋友作个向导,使之走上学壬的康庄大道。
计划有时间就写一点,写成一系列的文章,长短不拘。
大六壬學習心路(系列)之二《大六壬大全》翻开《大全》,真是篇篇让人着迷,段段让人钦敬,句句催人记诵,口诵心唯,神而明之,爱不释手。
少年时代,机缘巧合,学上了金口诀,因为年龄阶段的整体思维水准问题,一直不能登堂入室,偶然的机会,在书摊上发现了一部《秘藏大六壬大全》,属盗版,盗得惨不能睹,籍着一点金口诀月将加时、干神将方、登明神后、贵蛇朱六的基础,愣是学会了起课,那是翻遍全书,东拉西扯,上拼下凑,反复失败的结果。
金口用地分,大六壬不用地分;大六壬以日辰之阴神阳神为基础起课,金口则是干神将方上下排列;金口的贵人顺逆看天盘,大六壬看地盘;金口的贵蛇朱六叫神,大六壬叫将,金口的登明神后叫将,大六壬叫神,金口是神将同用论生克,大六壬则将主事神主吉凶,金口的玄武本家子天后本家亥,大六壬的玄武本家子天后本家亥,这些搅不清的粥,都是在多个不眠之夜里弄清的,现在看起来实在是简单得可笑,但作为一段心路历程,还是要羡慕现在有这么多壬书可读,有这么些文章可参考的初学者,他们处在了一个全国的整体大六壬认识水准比十几年前不知高多少倍的时段啊。
实话实说,初学大六壬,确确实实认识不到《大全》的价值,实际就是“没有读懂”,等到壬海边上摸爬滚打了多年之后,等到把壬学的针头线脑都缕齐以后,在整体的阴阳五行、理气象数认识提高之后,在数不清的实占之后,回头再看《大全》,就有点想“纳头就拜”的冲动,读到精彩处,不禁手为之舞,足为之蹈了。
《壬归》壬占思想浅论.txt25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远方;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是冬日的阳,是春日的雨,是秋日的果。
《壬归》的价值,类同于开启壬占大堂内室的钥匙,学人想要审视壬占真正的奥秘,《壬归》的方向,肯定是最直截了当的路径。
壬归的意思是大六壬占卜的旨归。
那么,壬归所认为的壬占旨归是什么呢?一、明理壬归的作者认为“理以气应﹐占以理求”,壬占首先是要明理。
这个理,既是事物的理,也是人情的理。
所谓明理,首先需要以一种求真务实的功夫,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体察事物的真实性。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怎么能够洞明和练达,前提是要站在冷静理智的客观角度,排除主观臆想的干扰,学会对事物人情,进行清醒的观察、对比、分析、得出清晰的判断。
明理,就是要善于站到旁观审视的立场,弄清楚事理人情的真相,及其事件变化的条件。
明理是学壬者一生的功课,壬占的水平,最终取决于学者对人情世故周详细密的把握能力,因为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壬占的准确程度是呈正比的。
学者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对事物人情的把握越清楚,做出的判断越符合生活常理。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没有一个人可以到达全能全知的境地,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无止境的解悟和接近事情的真相。
明理,一句话,就是求真。
二、辨气《壬归》云:“气者﹐盖权衡于理之圆机也。
所以然者﹐事因有当然之理﹐无必然之气﹔气苟弗应﹐理亦宜然﹐象类空悬已耳。
谓非理权于气不可。
”翻译过来是:理是权衡气势灵活运用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原因是事物有内在必然的变化道理,但不一定有必然的气势变化(因为气势是事物附带属性,或强或弱,或有或无,或动或静,是因事物的具体存在情况决定的)。
如果占测的事情不具有某种变化的气势,事物变化的常理也是这样(不具有某种变化的气势),说明了时机未到,类象所指之事只能空悬在那里了,所以说理必然要用权衡气势。
那么气又是什么呢?按照作者的理解是:“盖凡气之见乎天上者﹐随四时而递迁﹐曰五气﹐旺相死休囚是也﹔见乎地者﹐随吾身与应责之类﹐而如定十二气﹐长生沐浴到胎养是也。
北海闲人-大六壬九大类象系统北海闲人大六壬九大类象系统一类象二干支三支神四天将五神煞六六亲八课体七十二长生运九年命一类象壬式复杂,实战之际,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有时还会感觉吉凶因素纠缠消长,何去何取,令人摇摆不定。
在十年的学壬过程中,每到此时,却又隐隐约约地有一种“直觉”,那就是大六壬远不像想象得这么复杂,应该有一条十分明确、简洁的判断思路,现在的无所适从,不过就是因为所学日浅,尚未找到这条思路罢了。
不过苦学良久,去寻找这一条路子,竟是渺如云烟,未能识荆。
学壬过程中,一个“核心迷糊”就是:壬占到底是以课体为主,还是以类象为主。
学壬之初,心思全在课体,实践下来,准确率并不很高。
后来读到《说约》,认为课体为重,类象参考,实证之后,准确率略有提高,但仍有不少课例,在断错之后回头去理解,竟是茫然不知所以。
排除戏占的影响不谈,一种原则如果使我们当个事后诸葛亮都不成的话,这个原则就应该是有问题的。
还是师父的一句话点醒:“你把课体也看作一种类象试试。
”虽然以前撰文,多次强调“壬本象学”,但却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象伙矣,一个课中的象,到底谁主谁次,何去何从,却还是不知所以。
如果一切归入象,而象中则有“类象”,以类象为核心来推断,不知情况如何。
于是苦读《指南》、《断案》等,先贤的论述、遗例,竟是印证不爽!于是那一条思路在脑中逐渐形成。
壬占以类象为核心,根据所占事类,取其类神,依这个类神的吉凶旺衰来进行判定。
有人会笑,这样搞法,大六壬不就成了六爻卦?取出用神,看用神的旺衰?不是说大六壬的思维方式独特,跟六爻相距甚远吗?个人以为,六爻,可以看作是一种小六壬。
六爻的取用,基本上是以六亲来取,父母、子孙、妻财、官鬼、兄弟,卦象、五行、爻位等也参照。
基本上是一个主系统,几个辅系统。
宏伟的大六壬,却有七个取类来源,即七大类象系统:干支定位、支神、天将、神煞、六亲、十二长生运、课体。
二干支很多占类中,干与支本身就是类神。
壬占之日辰,系指占日之干与支,干与日、支与辰,异名而同义。
大六壬算法讲解第一节大六壬算法讲解六壬之学、在古代是一门占卜的学问,从它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它的产生是根源于道家的学说,但又把古代关于天文、地理、星象、历算、吕律、气功、中医等等自然科学和关于人体的认识容纳于内;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描述自然界周期运动变化规律的系统模型,并且融汇于阴阳八封,于支五行,以及各种各样的法术或者叫技术,以寻求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人类自身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目的。
六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精华的内容,并把抽象的哲学具体化,实用化。
这在后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六壬在古代数术中是一种高层次的占卜之学,一般人是很难接触到和掌握它的。
除开它神秘莫测的原因之外,还有一条,就是它包含的内容大广泛,学识太渊博,如果没有名师和得道之人传授,它是很难掌握的。
正因为如此,倍受儒家推崇的《易经》,才被逐渐改造得通俗化、大众化而广泛地走向民间,被一般的平民所接受。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过去那些被称为非常神秘的东西,已经并不那么神秘了。
比如象天文、地理、历算等等,中学生都可以学会,如果有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数术学的人,自然是易如反掌了。
现在研究《易经》的人很多,《易经》可以说只是数术学的一部分。
我们把中国古代所有关于占卜和法术方术之类的学问统称为数术学,至于什么叫数术学,请参见陈维辉《中国数术学纲要》和《中国数术学原理》。
数术学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有六壬、奇门、太乙、易经、铁板算、诸葛算等等,在《通志》—书中就介绍了几千种占卜预测之法。
它是相当庞大的。
我们认为,学习数术学的人手工夫应该是六壬,而把《易经》作为一个辅助的工具。
《易经》在它的演算过程中不需要天文、地理、历算知识,其经文也过于隐晦,难以捕捉到准确的信息。
况且它全部的预测信息也只有64卦×6爻=384爻;所以它的思想领域和判断范围是有限的。
六壬从理论上说,是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从技术上说,它在干支学中只用一个天于;并用地支遁干化为地支。
《壬归》壬占思想浅论《壬归》壬占思想浅论.txt《壬归》的价值,类同于开启壬占大堂内室的钥匙,学人想要审视壬占真正的奥秘,《壬归》的方向,肯定是最直截了当的路径。
壬归的意思是大六壬占卜的旨归。
那么,壬归所认为的壬占旨归是什么呢?一、明理壬归的作者认为“理以气应﹐占以理求”,壬占首先是要明理。
这个理,既是事物的理,也是人情的理。
所谓明理,首先需要以一种求真务实的功夫,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体察事物的真实性。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怎么能够洞明和练达,前提是要站在冷静理智的客观角度,排除主观臆想的干扰,学会对事物人情,进行清醒的观察、对比、分析、得出清晰的判断。
明理,就是要善于站到旁观审视的立场,弄清楚事理人情的真相,及其事件变化的条件。
明理是学壬者一生的功课,壬占的水平,最终取决于学者对人情世故周详细密的把握能力,因为学者的生活经验和壬占的准确程度是呈正比的。
学者的生活阅历越丰富,对事物人情的把握越清楚,做出的判断越符合生活常理。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没有一个人可以到达全能全知的境地,但这丝毫不妨碍我们无止境的解悟和接近事情的真相。
明理,一句话,就是求真。
二、辨气《壬归》云:“气者﹐盖权衡于理之圆机也。
所以然者﹐事因有当然之理﹐无必然之气﹔气苟弗应﹐理亦宜然﹐象类空悬已耳。
谓非理权于气不可。
”翻译过来是:理是权衡气势灵活运用的关键。
之所以这样,原因是事物有内在必然的变化道理,但不一定有必然的气势变化(因为气势是事物附带属性,或强或弱,或有或无,或动或静,是因事物的具体存在情况决定的)。
如果占测的事情不具有某种变化的气势,事物变化的常理也是这样(不具有某种变化的气势),说明了时机未到,类象所指之事只能空悬在那里了,所以说理必然要用权衡气势。
那么气又是什么呢?按照作者的理解是:“盖凡气之见乎天上者﹐随四时而递迁﹐曰五气﹐旺相死休囚是也﹔见乎地者﹐随吾身与应责之类﹐而如定十二气﹐长生沐浴到胎养是也。
古老占星学丨大六壬六壬是东方最古老的占星学。
大六壬,简称六壬,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术数。
六壬与遁甲、太乙合称三式。
五行以水为首,十天干中,壬、癸分别为阳水、阴水。
舍阴取阳,六十甲子中壬有六个(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称为六壬。
六壬有六十四课,以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得出所值的干支及时辰,判明吉凶。
何为大六壬大六壬为古代天文星象应用学,其产生来自于天文历法,为天文数术之首,以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为指导,以天道对应人道,以时空信息包含万物运转的规律来推算人事。
六壬以占卜人事著称,俗语说:“学会大六壬,来人不用问”,因此大六壬有“人事王”之美誉,被称为三式之首。
在六十花甲纪数当中,天干有壬者共六: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
十天干以甲为首排序,壬为序数九,九为极数,极数之后归零--即十天干的收尾:癸。
大六壬原名为九天玄女式,因壬表极数九,故古人又称之为大六壬。
六壬术数,大致可分为四种:①大六壬;②中六壬;③小六壬;④六壬金口诀。
其实,除了大六壬外,其它的皆为分支或挂名依附而已。
汉代许慎《说文》记:“言水者,准也,生数一,成数五,以水数及之成六壬也。
”河图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六壬有七百二十课,以刻有干支的天盘、地盘相叠,转动天盘后得出所值的干支及时辰,判明吉凶。
六壬术起源很早,以占卜人事著称,其法由来已久,具体年代,已无法确定,到了东汉已经盛行,汉代《吴越春秋》、《越绝书》已有记载,由此已知定是始于汉代以前。
《隋书·经籍志》载有《六壬式经杂古》《六壬释兆》。
唐《王建诗·贫居》云:“近来身不健,时就六壬占。
”说明在唐代时已经很流行六壬术。
《四库未收书提要》载录了宋代祝泌的《六壬大古》,并介绍云:“是编《宋志》不著录,郑樵《通志略》所列六壬,多至八十二家。
焦宏《经籍志》凡八十九家,钱遵王《述古堂书目》凡一十八家,皆无是册,盖佚已久矣。
此从宋刻本依样影抄,卷首有泌边书序及六壬起例。
大六壬古今90本书目及部分简介1、《壬归》包括三部分内容:壬学易简之说,讲授六壬最简明切实的判断方法;分类解说,细致地解说各种分类占的方法技巧;类神三才用法。
读了即可知道六壬该如何判断,又能学到细微的技巧。
2、《大六壬金铰剪》徐养浩先生留下的唯一一部六壬书,其名甚盛。
但初学者读来会觉得无味,因为太简,似乎平淡无奇。
但实际上这是一部讲壬学理气的书,通读后才知道此书之珍贵和水准。
平淡的东西实际上是最高级的,就像五行的本原才是数术中高级的东西一样。
徐先生研壬达半个多世纪,《金铰剪》确实是我们断开六壬之门的铁链,进入壬学殿堂的利器。
3、《维扬旧本银河棹真本》《维扬旧本银河棹真本》与《同治元年重镌银河棹》书名虽同,但内容迥异,重在分类占的方法,披露大量的实用诀窍,详阅此书,必能令六壬判断精致入微。
领会应作,唯在学者。
4、《同治元年重镌六壬银河棹》六壬有时古称“壬遁”,因为六壬要断到神奇处,是必须用天地人三遁之法的。
这个版本的《银河棹》主要是讲壬遁的方法及其应用,其间透Lu出相当多的不靠壬遁的六壬判断理论,具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但一些观点被《壬学琐记》批评。
5、《大六壬心镜》: 唐徐道符——目前最早的系统全面的以歌诀的形式总结大六壬起课,课经,占法的书籍,清代程树勋辑录。
壬学经典,唐徐道符撰,清程树勋校注,只此二人之名,价值之大,当可知矣。
6、《大六壬口鉴》7、宋邵彦和《大六壬断案》: 宋邵彦和——宋代名家邵彦和的大六壬占断案例,神乎其技,清代程爱圅辑录。
宋代是六壬发展的成熟期,邵彦和是宋壬中的大家,壬学经典〈毕法赋〉即是凌福之据〈断案〉的例子总结出来的,可见邵在六壬史上的地位。
这部〈断案〉有实例二百一十六个,每一个都是神奇精妙,六壬的“占卜之王”的价值,在此书中表露无遗。
8、《大六壬毕法赋》: 宋:凌福之——宋代凌福之根据邵彦和的占断案例总结的七言百句大六壬占断方法,毕法,完毕法则之意,大六壬占断方法尽在其中之意。
《大六壬说约》和《壬归》求财论断的研习--白鹤易人白鹤易人对《大六壬说约》和《壬归》求财论断的研习财可养命写春秋,人生无财早白头,命中若有终须有,命中没有莫强求。
命里到底有多少财,几乎是人人关心的话题。
六壬论财当代壬家做了大量研究一般普遍认为:把日干坐下之财称之为避难财。
把干上之财称之为就身财。
三传的初中末之财称之为三传财。
把年命上神之财称之为年命财。
把三传子孙局生起干支上之财称之为还魂财。
把乘虎之财、遁鬼之财称之为鬼财。
把遁干之财称之为暗财。
把三传初中财乘空、末传财神不空称之为艰难财等等。
古代关于论述求财的著作很多,论述较详尽、影响较大的有清人张江村的《大六壬说约》和宋人郭子晟的《壬归》。
这二本书虽然历史跨度较大,但言简意深,行文优美,笔法严谨,将壬学的求财要点按理、气、类、象、数,以及课、传、天地盘、行年、年命、天官、神煞等,归结得比较完备实用。
张江村在《大六壬说约》论求财章里,开门见山地说“求财最是杂事,乃术士见财入课,辄许见财,逢旺即云发财,百无一验,良可叹也。
今参以群书,揆以事理”。
笔者把其中要点归为求财25条:1、求财须日干旺相。
旺相,得时之人也,获财易而且多。
更须年命上见吉神吉将,有福之人也,五分财可作十分财断。
大富贵人进财必成千成万,岂有十百者乎?2、财加命,为我命中合得之财。
财加行年,为我本年应进之财,求财必获。
3、财加干,为财来就我,求财甚易。
支作财爻加干,为人愿馈财于我,求财更易,兼主人送来。
4、财居干阴与干上合者,求财必得。
但须逢冲,始克到手。
如戊午日干上寅,寅阴亥作财,但须逢申冲寅,则合散而财到手矣。
5、财在支上,有两说:一为财自到家,易得,支为家也。
一为在他人手中,难得,支为他人也。
临占,按其所指斟酌断之。
6、传中见财,为干之正合者,求财甚易。
如甲日见未,癸日见巳,五合也。
丙日见申,辛日见卯,六合也。
7、三传三合结为财局者,其财太旺。
干入局者,可得。
如丙戌日干上丑,三传酉巳丑,巳即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