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计分卡]BSCM
- 格式:doc
- 大小:894.50 KB
- 文档页数:12
平衡计分卡概述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BSC)作为战略管理工具将企业的战略化为一套全面的目标和指标,这些目标和指标分为四个部分: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每一部分各包括目标(objective)、指标(measure)、目标值(target)和行动方案(initiative)(其架构见图1)。
平衡计分卡保留了传统的财务目标和指标,同时增加了作为财务目标的业绩驱动因素的非财务指标。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平衡计分卡就象飞机驾驶舱内的导航仪,管理层通过这个“导航仪”的各种指标显示,可以观察企业运行是否良好,随时发现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哪一方面失衡、哪一方面亮起了红灯。
这样,公司可以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目标和指标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平衡过程。
图1 平衡计分卡框架平衡记分卡的“平衡”意义: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滞后指标(Lagging Indicators)与领先指标(Leading Indicators)之间的平衡;外部人员与内部人员之间的平衡。
如何实现平衡平衡计分卡是一个可以用来绩效衡量和战略管理的工具,为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和指标间的平衡提供了的一种机制,利用它可帮助企业实现这些平衡,但它自身无法自动实现目标和指标间的平衡。
所以,要想通过这个工具来实现这些平衡,我们必须先了解其原理及局限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有人认为平衡计分卡本身就能提供上述四个方面的平衡,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无法得到证明。
诸如“平衡计分卡平衡了短期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平衡”、“平衡计分卡平衡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平衡”等观点,我认为这是对平衡计分卡的一个误解。
我认为应该既要看到平衡计分卡的重要意义,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既要知道平衡计分卡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要清楚我们需要什么,以及两者差距何在等问题;对此保持一个理性的认知,是非常必要的。
平衡计分卡名词解释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BSC)是一项系统评估业务绩效的管理工具,它对企业的各项目标进行衡量和监控,以提升企业全面增长和竞争力。
它是一个宏观计分框架,包括商业实践,创新,和适当的激励机制。
平衡计分卡有四个主要方面:金融观点,客户观点,过程观点和学习和发展观点。
它建立在清楚的目标之上,结合对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和未来发展的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改善组织的绩效。
金融观点是指企业的市场表现和财务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利润和资产价值,以及能力以及税收收入的影响。
客户观点是指客户满意度,服务品质,品牌形象以及对关键产品和服务的增加等。
过程观点是指企业内部服务和管理效率,包括内部过程和技术支持等。
学习和发展观点是指企业管理层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包括新技术,人才培养,关键资源等。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按照企业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估和监控的工具,它把金融评价和其他重要指标结合在一起,以最大化地提高组织的绩效。
它可以帮助企业监控其重要业务指标,并及时有效地反应企业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所需变化,并加以实施。
平衡计分卡不仅可以用于监测企业绩效,而且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持久而有效的管理,实现企业的长期成功。
平衡计分卡框架下绩效评价非财务指标的导入尽管随着平衡计分卡(以下简称BSC)创始人卡普兰和诺顿的后续研究与完善,BSC已经被提升为传达企业战略的手段.......,而并非绩效考核的工具,但如今它仍在绩效评价的讨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然而,盛誉之下的BSC也并非完美。
BSC虽然提出了指标选择的四个方面,但并未给出选择的一般原则。
评价方法及其数量的选定、指标权重与评价标准的设定还都是问题,就连当初备受推崇的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链.....也很难做到真实可靠....。
一些已经实施BSC的企业传出了置疑的声音——BSC不仅未能解决企业绩效评价的难题,这种“大杂烩”法反而使评价变得更加无序,对于非财务指标的考核尤为如此。
所以,国内企业应用平衡计分卡的不少,成功的却屈指可数(范庆桦,20XX)。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访谈形式,通过与四家成功实施了BSC的国内企业的深度沟通,以借鉴实务界对BSC的成熟运用模式,并特别关注了非财务指标方面的绩效管理难题(如非财务指标的具体选择、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融合等)。
访谈对象简介截至目前,笔者访谈了四家成功实施了BSC的国内企业。
虽然同问卷调查的大样本相比,这里的调研对象不多,但通过深入企业实地、与BSC发起者与实施者进行直接交流,笔者掌握了关于BSC框架下绩效评价,尤其是非财务指标评价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由于上述四家企业中的三家都是国内大型的企业集团,在对它们进行了解的过程中还能够获得其下属单位的相关信息。
表1对本文的访谈企业以及具体的访谈者进行了列示。
1 由于涉及商业机密,这里略去了被访谈企业的真实名称,仅用ABCD来代替。
2 一般认为BSC的发展分为绩效考核、绩效管理、战略管理三个阶段,本文沿用这种划分来这用来判断BSC在被访谈企业中所起作用。
访谈结果的列示与整理企业在BSC的实施中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为了突出本文的研究主题,即关注BSC框架下企业非财务指标问题,笔者将访谈内容细化为两个部分,其一,对企业以及BSC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包括使用BSC的最初动因、如何使用等;其二,聚焦于企业非财务指标评价,包括评价客体、评价维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实施效果,详见表2.根据表2,笔者对上述结果进行了进一步整理:第一,通过将BSC在企业中的应用划分为“完全沿用BSC所提供的方法”(以下简称“完全沿用”)、“对BSC所提供的方法有所调整”(以下简称“有所调整”)、“只接受其理念,使用企业自己的管理方法”(以下简称“只接受其理念”)、“完全抛弃了BSC的理论以及方法”(以下简称“完全舍弃”)四个层面,试图明确BSC在企业的非财务绩效评价以及相关管理工作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见表3-I);第二,笔者总结了BSC尚未明确的企业绩效非财务指标的盲点问题以及被访谈企业相应的解决之道(见表3-II);第三,尽管同为BSC的实施者,不同企业对BSC理念的理解和相应的操作不尽相同,表3-III对这种异同进行了比较。
BSC平衡计分卡目录从美国《财富》杂志每 10年前500大企业的追踪统计可以看出企业淘汰的速度:1970~1980年32% 的五百大企业已经消失了;1980~1990年47% 的五百大企业已经消失了;1990~1998年54% 的五百大企业已经消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一套能够协助组织沟通、衡量与落实战略的制度,以进行企业改造,以免在未来的竞争潮流下,成为被淘汰的对象。
而平衡计分卡的出现正为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绩效衡量工具。
平衡计分卡初期着重于将非财务性绩效指标纳入绩效衡量系统的平衡设计,经历 10年演进,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面的战略管理模式。
1.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的特点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只由纯粹的财务指标构成,其最初形式为单一的财务指标(如利润、投资报酬率等等)。
当人们发现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便开始采用由多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由美国杜邦公司创立的“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
这个体系以权益资金利润率为源头,利用各财务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评价。
然而,以“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为代表的传统绩效评价体系面对今天的企业经营环境却显得力不从心,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以财务衡量为主,它对有形资产的刻画淋漓尽致,但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包括企业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员工的专业技能、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客户的满意度等等)的确认、衡量却难以奏效;第二,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注重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而忽视了企业外在因素,如企业产品的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财务状况、客户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要求、企业的创新能力等;第三,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偏重于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而忽视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潜在能力。
第四,传统绩效考核制度与公司的战略和竞争优势关系不大,并且只看重短期绩效,忽然企业长期需要。
这些特点正反映了,传统的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与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并曾经起到了积极作用。
平衡计分卡简介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是绩效管理中的一种新思路,适用于对部门的团队考核。
平衡计分卡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哈佛商学院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Nolan Norton Institute)、美国复兴全球战略集团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所从事的“未来组织绩效衡量方法”一种绩效评价体系。
当时该计划的目的,在于找出超越传统以财务量度为主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使组织的“策略”能够转变为“行动”而发展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方法。
平衡计分卡自创立以来,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很快引起了理论界和客户界的浓厚兴趣与反响。
平衡计分卡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75 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它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使用财务指标衡量业绩的方法。
而是在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加入了未来驱动因素,即客户因素、内部经营管理过程和员工的学习成长,在集团战略规划与执行管理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解释,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图、卡、表来实现战略的规划。
平衡计分卡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发展经历三代发展:第一代平衡计分卡时期该阶段Robert Kaplan与David Norton研究的结论「平衡计分卡:驱动绩效的量度」发表在92年<<哈佛商业评论>>一月与二月号,基本上,平衡计分卡强调,传统的财务会计模式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项(落后的结果因素),但无法评估企业前瞻性的投资(领先的驱动因素),因此,必须改用一个将组织的远景转变为一组由四项观点组成的绩效指标架构来评价组织的绩效。
此四项指标分别是: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企业内部流程(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学习与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
(平衡计分卡)BSCM
BSCM当前位置:首页→APICS认证→CPIM→
BSCM
课程简介
此课程将探讨于整个供应链中管理物料流动的基本定义和概念,使学员对供应链的整体流程有壹个全面的认识,包括从内部和外部供应商流入和流出企业本身的全过程。
介绍了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客户的各个环节的关联活动。
课程目标
★全面解读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系统了解供应链管理关联流程
★建立通用管理语言
★为CPIM后续模块的学习奠定基础
内容提要
课程时间
4天,共30学时
MPR当前位置:首页→APICS认证→CPIM→MPR
课程简介
此课程将探讨如何确定和评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需求、进行需求预测以及如何制定销售及运营计划等流程。
重点内容是如何建立切实可行的、和企业战略和目标相壹致的且符合可用资源限制的主排程。
课程目标
★解读主资源计划体系和原理
★详细了解主资源计划体系的各层面计划的制定、确认以及考核的流程和步骤
★学习需求管理,销售及运营计划和主排程的技术和方法
★掌握如何于不同商业环境下制定运营计划
内容提要
课程时间
4天,共30学时
DSP当前位置:首页→APICS认证→CPIM→DSP
课程简介
课程主要探讨物料和产能排程的各种技巧,包括详细的学习物料需求计划(MRP),产能需求计划(CRP)、库存管理的实务,采购及供应商的排程等。
课程目标
★学习库存管理的概念、原理、策略和技术
★精通物料需求计划MRP的计算逻辑,过程和参数的应用
★了解产能需求计划CRP的流程以及和MRP的关系
★初步了解供应商关系管理的概念和技术
内容提要
课程时间
4天,共30学时
ECO当前位置:首页→APICS认证→CPIM
→ECO
课程简介
此课程重点阐述的内容包括:工作订单的优先权和排序、计划的执行、生产进度控制和方案、业绩评估和反馈。
课程介绍了于生产排程、生产过程控制、执行质量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等方面的技巧。
课程目标
★学习对工作流进行优化排程的原则、技术、方法和实践
★了解执行计划,实施控制和方案反馈的流程和步骤
★认识对运营绩效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性
★了解生产成本计算的各种方法和对绩效的影响
内容提要
课程时间
4天,共30学时
SMR当前位置:首页→APICS认证→CPIM→
SMR
课程简介
此课程主要探讨正于应用的或正于发展中的管理技术,方法和制造策略和供应链关联领域的关系。
课程有三个主要议题:资源和策略规划的整合;构建和整合相应的业务流程以支持策略规划;以及导入持续性革新。
课程目标
★明确制造流程、制造策略和制造技术必须和企业的总体战略壹致
★掌握根据行业,产品,市场特性制定和验证运营策略的方法
★了解供应链上成员之间的战略关系
★简要介绍成本管理,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
内容提要
课程时间
4天,共30学时
APICS于中国当前位置:首页→APICS认证→APICS于
中国
APICS---美国运营管理协会是壹个成立于1957年的会员制的教育机构。
通过面向个人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国际化的认证,综合的教育资源以及由遍布世界各地的资深业界专家组成的咨询网络服务,致力于实现卓越的运营管理。
目前APICS会员遍及欧美等地的20,000个企业中,会员达65,000多名,有80,000多人获得APICS证书。
APICS资格证书是全球公认的企业界高、中级生产管理人员的资质。
APICS的核心价值就是APICS知识体系。
APICS知识体系是由经验丰富的运营管理从业人员和杰出的学者共同开发的。
APICS知识体系由运营管理领域壹整套教育、研究成果和标准构成。
职业教育培训、从业资格认证和持续改进终生学习是APICS知识体系的三个密切联系的环节。
APICS知识体系包括生产运营,物料管理,供应链管理等领域。
目前受到最广泛追求的是其CPIM-生产及库存管
理师认证,和CSCP—供应链管理师认证。
于2005年以前,APICS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认证仍没有被引入中国。
大多数从事供应链管理的职业人仍只是基于实际摸索的经验或从跨国公司学习来提升工作能力和改进工作流程。
而且国内大学仍未开设关联的课程,CPIM认证考试也只能于如美国,新加坡,韩国等海外国家进行,因此这类关联的高级人才非常缺乏。
有权威数据表明,2003年底全国总共有23-26位持有此证书的人。
他们大均是跨国公司的总监级人物,年薪能拿到20万左右。
丰厚的薪金十分诱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我国关联精英人才的需求日趋紧缺。
作为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需要具有科学,系统的管理知识使企业应对变化带来的所有严峻的挑战。
职业资格证书也已经成为职场中的人们获得职位、晋升和扩展事业的重要砝码,是人们不懈追捧的“硬通货”。
于这种强劲的需求的推动下,联韬和APICS合作引进了APICS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认证考试,使得供应链的职业人们有了学习进取的便利的渠道。
也大大鼓舞了他们追求APICS认证的热情。
于短短的四年的时间里,先后有近二千考生参加了考试,四百多人获得CPIM认证,六十多人获得CSCP认证。
正如刘伯均老师所说,开始热衷于获得认证的,多来自那些跨国公司于华企业从事供应链管理和少
数来自外资ERP公司的人士。
2006年出现了壹个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以国内俩家最大的ERP公
司为代表的国内企业中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APICS知识体系对于自身发展的指导作用,相
继开始了APICS知识体系培训。
不少经过培训的人员陆续参加且通过了CPIM壹些模块的考试。
目前这俩家ERP公司参加培训的,以从事需求分析和设计的人员为主。
相信APICS知识体系对于
国内ERP产品设计开发将逐渐产生影响。
目前,许多跨国公司均于其于华企业推广APICS知识体系的学习和认证。
这些公司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