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上的重量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15.45 KB
- 文档页数:1
跷跷板教案中班(15篇)跷跷板教案中班篇一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其次单元第3课时1.感知“轻”、“重”的含义,会用符号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观看、操作、尝试体验“轻”、“重”、“最轻”、“最重”的含义。
2.通过观看、体验和已有阅历能对天平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3.在操作、想象的过程中,进展重量观念,熟悉天平的平衡原理,获得相关的活动阅历。
教学重点:学会比拟物体重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课本、天平、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创设情境。
出示两人玩跷跷板的生活图片。
争论:在跷跷板上你是什么感受?2.引出问题。
争论:(1)怎样通过跷跷板看出小动物们谁轻谁重?什么叫最轻?什么叫最重?怎么推理比拟出最轻和最重?二、实践操作,进展认知。
任务一:掂一掂,比轻重1.播放视频:小朋友用掂一掂的方法比拟轻重。
2.学生实践:用手掂一掂比拟身边物体的轻重,说一说谁轻、谁重。
任务二:称一称,比轻重1.出示图片:调皮掂不出苹果和梨的重量。
思索:用掂一掂的方法无法比拟重量时应当怎么做?2.介绍天平:介绍天平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学生依据天平的图片用语言表达出比拟重量的结果。
3.出示图片:小铁球和大皮球比大小和轻重。
学生争论:皮球比拟大,铁球比拟重。
小结:比轻重,不能只看大小,大的不肯定重,小的不肯定轻,肯定要实际掂一掂、称一称才能确定谁轻谁重。
三、练习应用,稳固提升。
1.看图比轻重。
(1)一根香蕉和一个橙子称重比拟。
(2)一个苹果和两个橘子称重,比拟一个苹果和一个橘子的重量。
2.依据两幅图片推理比拟三种蔬菜中最重和最轻的。
方法1:南瓜比萝卜重,萝卜比茄子重,南瓜最重,茄子最轻。
方法2:茄子比萝卜轻,萝卜比南瓜轻,茄子最轻,南瓜最重。
推理比拟不同数量的鸭妈妈和小鸭的重量。
图1,鸭妈妈与3只小鸭一样重。
图2,右边盘子去掉一只小鸭,鸭妈妈比2只小鸭重。
图3,鸭妈妈相当于3只小鸭,左盘4只小鸭比3只小鸭重,所以4只小鸭比鸭妈妈重。
跷跷板教案(最新7篇)跷跷板教案篇一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2、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会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一、小实验,感受重量引入:今天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有兴趣吗?将一名同学叫到讲台上,两臂侧平举。
将不同重量的两个书包同时放到手臂上。
提问: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提问2:问做实验的同学,你有什么感受?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二、互动探究1、说一说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得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②看第二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提问:根据这副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2、掂一掂、比一比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练习本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练习本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学生动手操作②操作2:再拿出铅笔盒和语文书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3、猜一猜、称一称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活动:小朋友们猜一猜,谁比谁轻,谁比谁重?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枰来称一称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本23页“练一练”1---4题四、小结同学们,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跷跷板教案篇二教师播放教学资料师:看过这段视频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
(板书)生: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
生: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为什么儿子把爸爸压起来了?利用对媒体课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提出问题的热情。
一个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前奏是深入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关键所在。
猜想假设: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制定方案:师:怎样做实验呢?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大班教学案例《跷跷板》王岩教学设想:本节课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幼儿生成怎样让跷跷板达到平衡这个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去寻找答案,再让幼儿对答案进行猜测,然后通过展示四幅不同情况的动画引导幼儿去思考距离和重量之间的关系。
最后,发挥幼儿的个性和想象力,通过做钩码在杠杆上的平衡实验,并采用多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中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期望目标:让幼儿在活动中理解当重量不等时,靠调节距离来达到平衡;当距离不等时,靠调节重量来达到平衡。
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概括能力,激发幼儿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1、初步探索并感知杠杆原理,体验力的平衡现象。
2、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探索兴趣,培养勇于尝试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杠杆、钩码、幻灯片、贴字的吹塑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最近幼儿园的操场上搁置一条很长的木板,小朋友想用这块木板来玩。
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想到用这块木板做什么游戏?【喜欢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关于游戏孩子们总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式,让孩子们设计利用长木板做游戏的方案,一方面能活跃课堂气氛,愉快的引出本课的主题,一方面能锻炼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师:跷跷板做好以后,小朋友们纷纷来到操场玩跷跷板,可开心了!可是有一天来了一个长得很胖的小猪和两个长得很瘦的小兔子,他们想同时玩跷跷板。
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他们三个能同时玩跷跷板吗?说出原因?【猜测一个比较活的问题,幼儿之间产生了两个对立的观点,并都能说出原因。
有了争论,更能激发幼儿寻找答案的热情。
胖小猪和瘦小兔子玩跷跷板这个问题能自然而然的让幼儿想到平衡中重量和距离的关系,给以下的内容作了铺垫。
】二、科学探究(一)观察、思考跷跷板平衡与不平衡的原因(幻灯片:四组跷跷板FLASH动画)师:小朋友,从这个画面中你们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领悟出了什么?【让小朋友观察这四幅图,并进行讨论观察到什么。
】(二)实验探究师:老师也想探究一个问题:刚才我们归纳了影响跷跷板平衡的因素有重量和距离。
一年级数学跷跷板练习题1. 小明有两个姐姐,姐姐的体重分别是36公斤和40公斤。
小明想要坐在跷跷板的一端,让姐姐们在另一端平衡。
请问小明应该坐在跷跷板的哪一端?他应该坐在哪个位置才能平衡跷跷板?2. 小红和小李一起玩跷跷板。
小红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她的重量是32公斤。
小李站在另一端,跷跷板一边离地面的高度是1米。
请问小李的重量是多少公斤?3. 找一种特殊的情况使得另一边跷跷板离地面的高度是0米。
你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体重,使得跷跷板保持平衡状态。
4. 小明和小红在跷跷板上玩耍。
跷跷板的一端离地面的高度是1.2米,小明站在这一端,他的重量是36公斤。
小红站在另一端,请问她的重量是多少公斤,才能使得两人保持平衡?5. 跷跷板上有两个人,一边离地面的高度是0.8米,另一边是1.6米。
其中一个人的重量是24公斤,另一个人的重量是多少公斤?6. 小明在跷跷板上跳跃,他站在一边使得那一边离地面的高度是0.5米。
如果小明站在另一边,跷跷板离地面的高度会是多少米?7. 小红和小李一起玩跷跷板。
小红站在一端离地面的高度是0.9米,小李站在另一端离地面的高度是0.6米。
请问小红和小李的重量比应该是多少,才能使得跷跷板保持平衡?8. 跷跷板一端离地面的高度为1.5米,另一端离地面的高度为1米。
某个人站在离地面1.5米那一端,他的重量是30公斤。
他的朋友站在另一端,请问他的朋友的重量是多少公斤,才能使两人保持平衡?9. 小明和小红在跷跷板上玩耍。
跷跷板的一端离地面的高度是1.4米,小明站在这一端,他的重量是28公斤。
小红站在另一端,请问她的重量是多少公斤,才能使得两人保持平衡?10. 跷跷板一端离地面的高度为1米,另一端离地面的高度为2.5米。
某人站在离地面2.5米那一端,他的重量是40公斤。
他的朋友站在另一端,请问他的朋友的重量是多少公斤,才能使两人保持平衡?以上是一年级数学跷跷板练习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小学生们可以锻炼对平衡的理解和数学计算能力。
跷跷板背后的数学原理
跷跷板背后的数学原理是力的平衡。
跷跷板是一个杠杆,两端支点上分别有一个人,他们的重力作用在跷跷板上。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在跷跷板处于静止状态时,重力对两个支点的力矩相等。
力矩是力对某一点的转动效果。
在跷跷板上,力矩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乘以力臂的长度。
力臂是指力作用点到支点的垂直距离。
当一个人跳起并落到一端时,他的重力产生了一个力矩。
为了保持平衡,另一端的力矩必须与之相等。
这意味着另一端的人的重力也必须相应地产生一个相等大小的力矩。
因此,跷跷板的平衡取决于两个人的重力和他们离支点的距离。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跷跷板两端力矩之间的平衡关系:
重力1 ×力臂1 = 重力2 ×力臂2
其中,重力1和重力2分别是两个人的重力,力臂1和力臂2分别是他们离支点的距离。
通过这个数学原理,两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重量和位置来调整跷跷板的平衡,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跷跷板》教案优秀6篇小班教案《跷跷板》篇一活动目标:1、用等量代替法理解物体重量间的关系。
2、用判断推理法灵活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教具:天平一个、塑料水果、实物图片学具:人手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一、出示天平介绍原理1、天平干什么用的?2、介绍原理:指针在中心时,左右两个托盘平衡时说明什么?左边高右边低说明什么呢?右边高左边低又说明什么呢?3、示范用天平称塑料水果称一个苹果和一个草莓,苹果那边的托盘低,草莓那边的托盘高,说明谁重谁轻呢《·.》?称一个苹果和两个草莓,两边的托盘平衡,又说明什么呢?小结:一个苹果等于两个草莓的重量。
二、出示实物图片了解重量关系一个西瓜等于两个菠萝的重量一个菠萝等于三个苹果的重量一个西瓜是几个苹果的重量呢?幼儿先索,教师介绍用等量代替法换算。
(用图片演示)(即把西瓜和菠萝全换成苹果的数量)三、出示跷跷板图片进一步换算图片:一个长方体积木等于两个正方体积木等于三个圆柱体积木的重量。
1、跷跷板左边放两个长方体积木右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2、跷跷板右边放四个正方体积木左边可放几个什么积木,让跷跷板平衡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可有多种方法,让跷跷板平衡。
四、操作游戏“我是小小天平”老师出示图片:一棵白菜等于两个萝卜等于三只茄子的重量要求:幼儿的身体做支点,左右手做托盘,到操作蓝里找两种蔬菜,要使左右手托盘中的蔬菜种类相等。
小班教案《跷跷板》篇二设计意图综述这首歌曲表现了玩跷跷板的情景,幼儿在学唱中体验着玩跷跷板的快乐,加上幼儿对玩跷跷板的情景很熟悉,因此创编动作有一定的经验基础。
活动目标1、感受三拍子旋律的强弱变化,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感觉。
2、在创编表演动作的过程中,体验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在音乐中体验玩跷跷板的感觉,并创编表演动作。
教具准备大鼓,音乐磁带。
活动流程:一、玩一上一下跷起来并欣赏音乐。
1、请幼儿用动作来表演坐跷跷板。
中班数学:有趣的跷跷板跷跷板是很多孩子的童年回忆,它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体能,还能够在玩耍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在中班数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跷跷板来教授孩子有关平衡和重心的概念。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中班数学中教授跷跷板。
了解跷跷板跷跷板是一种运动器械,通常由两个平衡点之间连接着的一块木板或金属板组成。
在跷跷板上,一个人站在一侧,向下施加力,使得另一个人在另一侧上升。
如果两个人的重量相等,则跷跷板会保持平衡。
如果两个人的重量不相等,则跷跷板会向重量较轻的一侧倾斜。
跷跷板原理的关键在于重心。
在一个平衡的系统中,物体的重心会处于平衡点的下方。
这意味着,如果一个物体的重心在平衡点上方,它就会向下倾斜;如果它的重心在平衡点下方,它就会向上倾斜。
跷跷板实验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跷跷板原理,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跷跷板实验。
以下是一些示例:实验1:平衡点教师可以让孩子制作一个简单的跷跷板,例如用一块木板和一些砖块。
然后,教师可以在不同位置向跷跷板施加力,让孩子观察板子怎样移动。
教师可以询问孩子,板子在哪个位置上停止移动?让孩子找到跷跷板的平衡点,并解释为什么这个位置是平衡点。
实验2:重量教师可以让孩子找到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并试着将它们放在跷跷板的一侧。
然后,让孩子观察跷跷板的移动方向,并解释为什么这个方向会发生变化。
实验3:调整重心如果跷跷板的一侧太重,教师可以让孩子尝试移动那个侧面的物体位置。
通过调整重心的位置,可以让孩子观察到跷跷板如何保持平衡。
实验4:两个人教师可以让孩子和另一位同学一起站在跷跷板上。
然后,让他们调整位置,使得跷跷板保持平衡。
教师可以询问孩子:两个人的重量相等吗?如果不相等,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让它们保持平衡?跷跷板游戏除了实验,跷跷板还可以用来玩一些有趣的游戏,以下是一些示例:游戏1:平衡使用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将跷跷板平放在地上,并在一个平衡点上放置一个球。
然后让孩子尝试从跷跷板的一侧投掷另一枚球,使得跷跷板的另一侧弹起,将球弹向空中,然后用另一个球将它接住。
教学设计课题:跷跷板年级:一年级《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材分析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轻重的比较。
再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从实践中感受物体轻重的比较。
再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发现无法解决两个大小相似的物体的轻重,引入天平称一称,同时教会学生称一称来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再次通过感知比较,了解大的物体不一定重的概念。
本节课由具体生活情境问题导入,引入“跷跷板”这节课的课题,让学生带着情景问题进行学习,逐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玩跷跷板的过程中,渗透轻重的概念,并比较轻重。
引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
并巩固“最”的用法,通过简单的推理,找到最重和最轻的动物。
再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在实践中切身的比较物体的轻重。
其次,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引入天平,提出通过称一称的办法比较轻重。
最后,让学生感知不能仅从看物体的大小来确定轻重。
回到导入时的问题,由学生根据当堂内容进行解决,前后呼应,并巩固练习,进行小结。
学情分析因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中的很多数学问题要靠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来解答,在具体的情景问题中应注重锻炼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此课在比轻重时,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表达,注重学生语言阐述的完整性和动手实践。
特别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通过巩固练习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西安高新第一学校教师备课用纸第十周星期五第 3 节 2019年4 月26日西安高新第一学校教师备课用纸(续页)西安高新第一学校教师备课用纸(续页)。
谁轻谁重教案谁轻谁重教案1教学意图:随着年龄的增长,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尝试比较,发现其差异。
《谁轻谁重》是班的数学活动。
意在让幼儿通过不同的自然测量方法了解物体的轻重并且能够正确的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从而感知物体之间的轻重关系。
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
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目测、体验和操作感受两个物体的轻重。
2、引导幼儿胆尝试,感受轻和重的关系。
3、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以及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应能力。
5、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教学准备:1、各类轻重不同的物品。
2、翘清教具二个,小动物卡通形象若干。
数字及轻重标记若干。
3、课前组织小朋友到户外玩跷跷板,体验平衡。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引出轻与重的问题。
二、感知体验引导幼儿用提一提、掂一掂等办法感知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
三、交流讨论:1、通过幼儿玩翘清的经验,引导幼儿将轻重不同的物品放在翘清上会怎样?为什么?有何办法可以让翘起的一边沉下去?引导幼儿自由想象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重的一凸下去,轻的一头翘起来。
”(学习词汇:垂、翘)2、说一说,两个物体之间谁重谁轻?3、比一比,三个事物之间比较谁最重,谁最轻?引导他们将其排序。
四、完成画册上的练习。
五、拓展幼儿思维生活中如何知道物体的重量呢?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小结:小一样,材料不同轻重也不一样、材料相同,小不一样,轻重也不一样。
六、活动延伸:请幼儿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跷跷板,并比较三人中谁最重谁最轻,请幼儿排序。
教学思:幼儿对轻重已经有一点了解所以本次活动我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并在探索中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验证问题。
使幼儿在不断的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体验采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和成功感。
跷跷板上的重量问题
时间:2018-02-02 12:09:39 | 作者:学霸
一天,艳阳高照,正是出去游玩的好机会。
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聚集到公园里玩耍。
你瞧,小兔们在滑滑梯;再往河边看,小猴们在荡秋千;旁边,长颈鹿们在走高跷……
小熊灰灰一个人来到了跷跷板那里,自言自语道:“这什么玩意儿呀?让我上去玩一玩。
”话音刚落,他就跳上了翘翘板。
只听“??”的一声,跷跷板的一头重重地砸在地上。
小熊双手捧着屁股,哭得稀里哗啦。
小动物们听见了都往这边奔来。
袋鼠妈妈给小熊擦眼泪,大象帮他揉屁股,小松鼠着急地问:“小熊你怎么啦?”小熊泣不成声,哭丧着脸说:“我想玩跷跷板,可是一上去就摔下来了。
”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来。
小熊挠挠脑袋,疑惑不解。
小白兔走到跷跷板前,胸有成竹地说:“小熊,看好了,我玩给你看。
”小白兔坐上了跷跷板的一头,叫大象哥哥坐在另一头,大家还没缓过神来,只听“嗖”的一声,小白兔飞了出去,摔在远处的树丛中。
小松鼠和斑马也去试了试,还是没成功。
这事怎么回事呢?小动物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可奈何。
聪明的小猴来了,左看看,右瞧瞧,终于看出了其中的奥秘。
它叫了树袋熊坐在跷跷板的一边,自己坐在另一边。
小猴用脚使劲一蹬,跷跷板就翘了起来,树袋熊身子轻轻一扬,小猴一头的跷跷板又往下了,就这样,两人玩起了跷跷板。
小动物们欢呼雀跃,都觉得十分有趣,但又不知其中的奥秘,就问小猴:“小猴,这东西可真好玩。
你能给我解释一下其中的奥秘吗?”“能呀!这东西其实和天平是一样的,只要保持平衡,也就是说两边坐的重量要差不多。
一边向下施力,跷跷板就向下了,板和地面形成的角度也就变小了;如果你想向上翘,那你就用脚在地面上一撑,或者身体轻轻扬起,那跷跷板就会向上了;同时板和地面形成的角度又变大了;另一边再向下施一下力,重复做,就可以玩了。
”
小动物们都夸小猴爱观察,爱思考。
于是,他们开始找伙伴玩起了跷跷板,大家玩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