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跷跷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轻重物品的概念,能够区分轻重物品。
2.能够运用跷跷板比较物品的轻重。
3.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跷跷板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认识轻重物品的概念。
2.能够通过跷跷板比较物品的轻重。
三、教学内容1.认识轻重物品的概念。
通过观察物品的大小、形状、材质等特征,了解轻重物品的概念。
2.能够通过跷跷板比较物品的轻重。
通过观察物品的重量,将物品放在跷跷板两端进行比较,学生们能够判断出物品的轻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不同大小、形状、材质的物品,引导学生了解轻重物品的概念,并询问学生轻重物品的判断依据。
2. 正文环节2.1 认识跷跷板1.展示跷跷板,并介绍跷跷板的结构组成。
2.让学生观察跷跷板的两端,引导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2 通过跷跷板比较物品的轻重1.给学生发放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将物品放在跷跷板两端比较轻重。
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两端的物品重量保持相等,引导学生通过调整放置位置等方法解决跷跷板不平衡的问题。
2.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跷跷板问题1.引导学生了解跷跷板的杠杆原理和重力原理,并简单介绍跷跷板的数学计算。
2.给学生发放具有不同重量的物品和两个等分跷跷板,让学生求出物品所在位置和重量。
3.给学生发放简单的跷跷板问题,并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和思考问题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跷跷板比较物品的轻重。
五、教学评价1.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和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跷跷板的认知和掌握情况。
2.给学生发放作业,测试学生的跷跷板计算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跷跷板比较物品的轻重,引导学生了解重量和平衡的概念,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跷跷板问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跷跷板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教学过程应该注意不要只着重于理论知识的介绍,而应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跷跷板的应用方法,加深对跷跷板的印象和理解。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关系3.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跷跷板平衡的数学原理,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学生自制的跷跷板模型、纸张、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跷跷板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概念和平衡原理。
2. 新课: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关系。
3.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跷跷板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4. 实践:让学生分组制作跷跷板模型,亲身体验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5. 讨论:让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跷跷板2. 板书内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关系、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制作一个跷跷板模型,并尝试找出使跷跷板平衡的方法。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跷跷板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本节课通过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和距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跷跷板-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跷跷板,理解平衡的概念。
2.掌握使用秤来判断物体重量的方法。
3.能够对两个物体进行比较,判断它们的重量大小。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平衡的概念。
2.使用秤来判断物体重量。
3.判断物体的重量大小。
三、教学难点判断两个物体的重量大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老师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介绍跷跷板,让学生了解它的形状和基本原理。
然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两头的人坐在跷跷板的两端时,跷跷板能保持平衡?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2. 操作引导(1)质量的认识老师通过展示物品和秤,让学生逐一感受物品的重量,并用秤对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
(2)比较物品的质量老师将两个物品放在秤上进行称量,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个物品的质量。
然后,老师让学生通过比较两个物品的质量,来判断哪一个物品更重。
(3)体验平衡老师让学生手持跷跷板并体验平衡状态,让学生了解在平衡状态下跷跷板两边的重力相等。
3. 操作练习(1)跷跷板的平衡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放置物品在跷跷板的不同位置上,观察并感受跷跷板的平衡状态。
(2)判断物品的重量大小老师将一组物品放在秤上称量,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两个物品的质量,然后让学生站在跷跷板上,并将不同的物品放在跷跷板不同的位置上,让学生通过对跷跷板平衡状态的观察,来判断不同物品的重量大小。
4. 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家中寻找一些不同的物品,通过使用秤和跷跷板来判断物品的重量大小。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认识跷跷板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平衡的概念,掌握了使用秤来判断物体的重量大小,并学会了如何在跷跷板上进行比较物品的重量大小的操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对于物品的质量概念不是特别理解,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对质量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引导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操作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跷跷板》(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3.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 学具:A4纸、剪刀、胶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了解跷跷板,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跷跷板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3. 跷跷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跷跷板,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让学生根据跷跷板的平衡原理,设计一个简单的跷跷板游戏,并和家人一起玩。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物体的重量对平衡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布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引入更多与跷跷板相关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跷跷板(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理解等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等量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的物品,如:玩具、水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跷跷板游戏,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跷跷板现象,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和等量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与跷跷板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3跷跷板2. 板书内容:-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等量关系-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跷跷板两端的重量,使跷跷板保持平衡。
2. 提高题:运用等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拓展题:研究其他物体的平衡问题,探讨平衡原理。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加强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实教育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案:第二单元第3课时跷跷板——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跷跷板的平衡原理,比较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跷跷板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A4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跷跷板,让学生初步了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
2. 新课内容:讲解跷跷板的平衡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跷跷板游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平衡的原理。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跷跷板平衡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跷跷板的平衡原理2. 比较的方法3. 实际问题解决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A4纸、彩笔等材料制作一个跷跷板模型,并尝试找到平衡点。
2.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跷跷板这一实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平衡原理,并学会了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生活实例,设计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跷跷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经验,在看、掂、称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与交流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体验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2.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看、掂、称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物体之间轻重比较的活动经验;2.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能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难点:1.由两两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推理出三个物体之间的最轻、最重;2.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玩过跷跷板吗?有没有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下玩跷跷板的感受呢?(跷跷板一上一下,轻的翘起来,重的压下去)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今天呀,动物园也开展了一场跷跷板比赛,大家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吗?二、传授新知1、看一看出示情境图(1)师:来看,狮子和老虎正在玩跷跷板,认真观察图片,我们能不能知道老虎和狮子谁轻谁重呢?谁来说一说?请同学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因为老虎翘起来,狮子沉下去,所以狮子重,老虎轻)师:也就是说,老虎跟狮子相比,狮子重,老虎轻,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完整地说一遍?请两个同学说,然后全班一起说。
(2)师:看,豹子也说要一起来玩跷跷板,我们看一下豹子和老虎玩跷跷板,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因为豹子翘起来,老虎沉下去,所以老虎重,豹子轻)请同学来回答师:同学们能完整地说出谁轻谁重,真棒!现在我们来看看,狮子,老虎和豹子,谁是最轻的,谁是最重的呢?请你和同桌合作,一起来找一找,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同桌之间交流讨论,请同学回答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因为狮子比老虎重,老虎比豹子重,所以狮子最重,豹子最轻。
师:经过学习前面的知识我们知道了,通过我们的眼睛看一看,我们可以比较出谁轻谁重,下面我们还有更难一点的问题等着我们,同学们要不要跟老师一起继续学下去?2.掂一掂(1)师:老师这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笔盒,大家觉得书和铅笔盒哪个轻哪个重呢?你是怎么判断的呢?请同学上来展示,用手掂一掂师:原来我们除了用眼睛看一看,我们还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来判断轻重。
《跷跷板》教学反思(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里为大家分享了5篇《跷跷板》教学反思,希望在跷跷板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跷跷板教案篇一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一、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
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
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第三节跷跷板
教学内容:教材P22-23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和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比较事物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
较轻重的方法。
3、通过中介物质的等量代换,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
难点:通过等量代换推出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天平等。
教学流程设计:
一、谜语导入(出示PPT第一页,猜谜语。
)
一匹马儿两人骑,
这边高来那边低。
虽然马儿不会跑,
两人骑着笑嘻嘻。
师:今天,邹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比比看谁最聪明。
(学生得到谜底:跷跷板。
)导入课题。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聪明,一下就猜到了答案。
那谁都玩过跷跷板呢?(邀请甲、乙两位学生,这两位同学体格有差异。
)
师:现在他俩去玩跷跷板,大家想想会出现什么样情形呢?
生:甲会沉下去,乙会翘起来。
生: 翘翘板就会倾斜,因为甲重,乙轻,。
(引导学生说甲比乙重,乙比甲轻。
)
师:那现在邹老师也想玩跷跷板,谁想和我一起去玩呢?
(挑选学生甲。
)
师:老师和甲去玩跷跷板,小朋友们觉得会怎么样呢?
生:老师那边低,甲那边高。
生:老师那边会沉下去,甲那边会翘起来,因为老师比甲重,甲比老师轻。
师:那请大家想一想,邹老师和甲、乙相比,谁最轻?谁最重?
生:邹老师最重,乙最轻。
师:小朋友们真棒,只是通过观察就看出了谁轻谁重。
为了奖励你们,瞧,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宝盒)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获得了第一箱宝藏!接下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更多的惊喜,你们有没有信心继续迎接挑战呢?
生:有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从跷跷板出发一起来学习比较轻重,继续闯关,收获更多的宝藏吧。
(板书课题:跷跷板——比轻重)
二、探索新知
1、感受“掂一掂”
师:现在老师手里有一本数学书和一本字典,请同学们猜猜看哪个轻哪个重呢?
生:数学书重。
生:字典重,数学书轻。
师:呀!有的同学觉得数学书重,有的同学觉得字典重,大家的意见出现了分歧,谁能想出好办法来帮我们验证一下到底谁重呢?
(学生积极想办法。
)
生:可以用手来验证,一只手拿一样东西来比较。
(请两到三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把发现的结果告诉大家。
)
生: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字典比数学书重,数学书比字典轻。
看来有些东西光用眼睛看并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谁轻谁重。
师:可以用掂一掂的方法来帮助我们进行比较。
师: 同桌合作找一找身边的两种不同物体,掂一掂比比谁重谁轻. 生:同桌合作
师:大家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动脑解决了我们遇到的问题,又得到了新的宝藏!
(课件展示:宝盒)
师:不过小朋友们可不能骄傲,因为后面还有精细等着你们来发现哦!、
2、感受称一称
师:老师会变魔术,看看我的手里有什么?
生: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
师:赶紧猜猜看哪个重哪个轻。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
师:既然大家意见不统一,那么我们用刚才掂一掂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到底是苹果重还是梨重呢。
(学生掂一掂,依然得到不同的结果。
)
师:同学们的答案都不同,这可怎么办呢?谁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来帮帮同学验证一下呢?
生:用秤称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课件出示:天平)
师:介绍天平的构成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天平,看看左右两个托盘是什么状态?(展示:天平)
生:平平的
师:当天平左右两个托盘一样平的时候,我们就说左右两个托盘里的物体一样中。
师:现在大家在看看天平,看看天平左右两个托盘还一样平吗?(教师操作,把苹果放在天平的左托盘里。
)
生:不一样平,左边沉下来了
生:苹果重
师:我们班的同学太厉害了,太善于观察了。
当天平地把边托盘沉下去,我们就说哪边的物体重。
(教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托盘里。
)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说说谁轻谁重呢?
(学生自由发言,试着说出理由。
)
生:天平动了,梨这一边低。
生:梨那一边沉下去了,梨比苹果重。
师:小朋友们真棒,看哪边托盘沉下去就知道哪边重。
怎么样,小朋友们在成功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宝藏的同时,还交了天平这个新朋友,以后它也会成为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
(出示:宝盒)
3、练一练
师:还剩下最后一箱宝藏了,赶紧给自己拍拍手加加油吧!
师:出示一个铅球、一个皮球
师:小朋友们觉得谁重谁轻呢?
(学生自由发言。
)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又不统一了。
那赶紧想想办法验证一下,看看谁这次猜中了?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
师:谁想来掂一掂感受一下
生:掂,铅球重
生:可应用天平秤一称
师:那就请出我们刚刚才认识的好朋友——天平,让他来告诉我们究竟谁轻谁重吧!
(随机请一位学生来操作,一个托盘放铅球,另一个托盘放皮球。
)(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得到结论:铅球比皮球重,皮球比铅球轻。
)师:那么通过铅球和皮球谁轻谁重的比较,小朋友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比较轻重的时候不能只看大小。
师:非常好。
我们也谢谢好伙伴——天平帮我们来比较谁轻谁重。
今天小朋友们真棒,通过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努力获得了这么多的知识宝藏,那现在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去知识大擂台上一显身手吧,看看谁最聪明最能干!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2、练一练第2题。
师:谁愿意给大家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题目要求读一遍
生:指名领读题目
师:图上有哪几种物体?左边托盘放的什么,右边托盘放的什么?生:看图回答
师:现在天平两边是什么状态?说明了什么?
生:独立练习
师:巡视纠错、教师评价
3、拓展延伸(练一练第4题)
(引导学生比较三个物体中谁最轻谁最重。
)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堂课呢,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获得了那么多的知识宝藏,带着这些知识宝藏又去知识擂台上一显身手。
邹老师想问问大家,通过这节课,小朋友们学到了什么?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
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第3题。
六、板书设计
跷跷板
——比轻重
(图略)
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以及学生课堂反馈来看,整体教学设计较为合理,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的同时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孩子的实际生活情境“玩跷跷板”出发引入新课.再新手内容时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掂一掂”环节。
试着让每个孩子都拿起自己身边的东西来掂一掂,充分体会“掂一掂”的过程,也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
对于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的纠正和评价。
“知识大擂台”环节作为巩固练习,层次感和梯度较好的展现出来。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是一节比较好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