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新进展基本生命支持教程文件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51
2024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全文共计1200字以上,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指南的背景和目的指南首先介绍了心肺复苏(CPR)的重要性,以及提出指南的目的:通过向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最新的指导方针,改善心肺复苏的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
二、基本生命支持(BLS)指南详细介绍了基本生命支持的步骤,包括判断患者是否需要实施CPR,检查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
同时,给出了跳过人工呼吸的情况和特殊人群如哺乳婴儿和儿童的CPR要点。
三、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指南介绍了心脏停止的一个常见原因:心室颤动。
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可以恢复正常的心律。
指南详细描述了在使用AED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电极贴附位置和AED使用的时间窗口。
四、高级生命支持(ALS)高级生命支持主要包括内外科复苏、电击除颤、静脉注射药物等技术和操作。
指南提供了使用各种设备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详细介绍了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如长期心脏停搏、低温状态下的复苏、妊娠期患者的处理等。
五、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指南给出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指导,如溺水、药物过量、瘫痪等,同时也对新生儿和婴儿心肺复苏提供了具体的步骤和技巧。
六、团队复苏指南详细介绍了在医院设置中的团队复苏,并给出了团队复苏的建议和指导原则。
这一部分重点强调了团队合作和有效的沟通在复苏过程中的重要性。
七、质量保证和改善指南最后给出了质量保证和改善的建议,包括实施模拟训练、定期进行复苏维护和改进CPR和ALS等方面的技巧和操作。
总结起来,2024年新版心肺复苏指南是一份详细的指导手册,涵盖了基本生命支持、除颤和自动体外除颤器、高级生命支持、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团队复苏以及质量保证和改善等方面。
指南旨在为医务人员和普通民众提供最新的指导方针,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流程
患者无反应或无活动
是
判断为呼吸心跳骤停
现场CPR
患者体位:
仰卧在硬板床或地上,双手放两侧
已有人工气道可行仰卧位等特殊体位CPR
无反应但有呼吸和有效循环,可取侧卧位
头颈部外伤,保持轴线位
启动EMS:
拨打急救电话
严重创伤、溺水、中毒等,先行CPR再呼救
多人在场,同时行EMS和CPR
无法确定救治程序,优先进行CPR循环支持:脉搏检查、循环体征检查、胸部按压:
开放气道:仰头-抬颌法
托颌法
除颤与除颤方法:
电除颤举荐1次(而非3次)除颤方案
双相波除颤(120-200J),单相波360J除颤
电击后5秒内VF停止即为除颤(电击)胜利
有呼吸
XXX起搏
检查呼吸
无呼吸
检查脉搏人工呼吸:
10秒内确认有无自立呼吸,不然先进行2次野生呼吸;不愿意或不会野生呼吸时即刻开始胸部按压
方式:口对口呼吸、口对鼻呼吸、口对面罩呼吸
吹气1秒以上,可看到胸廓起伏,有人工气道时通气频率为8~10次/分按压通气比为30:2
效果判断及并发症:
效果:瞳孔减少,有对光反射,神志好转,有脉搏和自立呼吸,提示CPR有效并发症:胃扩张、肋骨/胸骨骨折、血汗管损伤、气胸、血胸、肺挫伤、腹腔内脏器损伤、误吸和脂肪栓塞。
2024版心肺复苏指南一、定义和目标:-心脏骤停被定义为心脏停止跳动或有效泵血不足导致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及脉搏丧失。
-心肺复苏的目标是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有效循环,并尽量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二、基本生命支持:1.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并发送求救信号。
2.检查呼吸:正常呼吸表现为观察到胸廓上抬运动、听到清晰呼吸声以及感觉到呼气气流。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仅有不规则呼吸,则需要开始胸外按压。
3.胸外按压:推荐至少以100-120次/分钟的频率进行胸外按压,并将深度控制在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应当相等。
4.给予人工通气:每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两次插管通气或面罩通气,每次通气时间约为1秒。
三、高级生命支持:1.除颤:发现存在室颤或无脉搏的心室扑动时,应立即进行除颤。
首选除颤能量为一次200焦耳的单相波,然后再给予下一次能量增加的除颤。
另外,可使用新一代能释放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2.药物治疗:考虑使用肾上腺素和/或胺碘酮进行药物治疗。
肾上腺素剂量为1mg,每3-5分钟重复一次。
胺碘酮剂量为300mg的快速静脉注射,可增加剂量至450mg,每5分钟重复一次。
3.心肺复苏后护理:在成功恢复自主循环后,应持续监测并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提供有效的急救护理。
4.低体温治疗:对于心脏骤停后复苏的患者,目前推荐将体温降低到32-36°C的范围内进行维持。
四、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1.儿童心肺复苏:与成人相比,儿童的心肺复苏有一些独特的指导原则和技巧。
2.孕妇心肺复苏:应考虑进行剖腹产和急救剖腹产,以确保母婴的生存。
3.溺水者心肺复苏:在执行心肺复苏之前,提供早期的抽吸或气管切开等拉伸手段,以降低肺损伤的风险。
4.外科围术期心脏骤停:外科围术期心脏骤停的处理包括心肺复苏,但可能需要特殊的技术和策略。
综上所述,2024版心肺复苏指南提供了全面、详尽的指导原则和技巧,以帮助医护人员在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下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术操作规范(一)工作目标恢复猝死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和意识,抢救发生突然、意外死亡的患者。
(二)工作规范要点1.判断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呼吸消失,大动脉波动消失。
2.避免急速、过大潮气量的人工呼吸。
因CPR中实际经过肺的血流量明显减少(为正常的25%-33%),维持相对低的通气/血流比例,以免引起胃胀气导致膈肌上抬使肺的顺应性下降,或胃内容反流造成误吸。
3.胸外按压时要确保足够的频率及深度(频率100-120次/分,胸骨下陷5-6cm,按压与放松1:1),尽可能不中断胸外按压,每次胸外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证心脏得到充分的血液回流。
4.胸外按压时肩、肘、腕在一条直线上,并与患者身体长轴垂直。
按压时手掌根不能离开胸壁。
5.对于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施救者应从胸外心脏按压开始的CPR,并且急早除颤。
6.高级气道建立前,成人无论单人或双人CPR,按压与通气比都为30:2;新生儿或婴儿12-20次/分,此后不在需要按压/通气同步按比例进行。
7.CPR5个循环(约2min),需要更换按压人员,中断胸外按压时间小于10s.9.终止心肺复苏指征(1)心跳呼吸恢复(2)心肺复苏已在30min以上,仍无心跳及自主呼吸,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呼吸仍未恢复,深反射活动消失,心电图成直线。
10.复苏给药途径选择(1)静脉途径:急救时应放置较大的外周静脉通路,一般药物经由外周静脉到达心脏需要1-2min的时间,静脉注射后再推注20ml生理盐水,有助于药物进入中心循环。
但建立外周静脉不应中断CPR,此时CPR比药物干预更重要。
(2)经气管途径:如果静脉通道不能建立,复苏药物可经由气管给予,用量是静脉给药剂量的2.0-2.5倍,给药用5-10ml 的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稀释后注入气管内。
(3)经骨髓途径:由于骨髓腔有不会塌陷的血管从,是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其效果相当于中心静脉通道,有条件可建立经骨髓给药通道。
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规程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助技术,用于在心跳停止或呼吸停止的情况下维持患者的生命。
下面是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的规程:
1. 检查环境安全
- 在开始心肺复苏之前,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包括消除任何危险因素。
2. 检查患者的意识和呼吸
- 轻轻摇动患者并大声呼唤其姓名,观察是否有反应。
- 同时检查患者的呼吸,看胸部是否有规则的起伏。
3. 寻求帮助
-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和呼吸,立即呼叫紧急救援服务,请求医疗专业人员的帮助。
4. 开始胸外按压
- 将患者放置在坚硬的平面上,将一只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中线
下方。
- 使用另一只手的掌骨覆盖在第一只手上,交叠手指。
- 移动身体负重至上方,直起手臂,施力进行按压。
- 每次按压的深度应约为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
5. 进行人工呼吸
- 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 将患者头部后仰,捏紧鼻子,用嘴对嘴或使用面罩进行呼吸。
- 每次呼吸的时间应持续1秒,观察胸廓升起。
6. 持续心肺复苏
- 持续进行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的循环,直到医疗专
业人员到达现场。
7. 持续监测患者
-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持续观察患者的反应和呼吸情况。
- 如果有任何改变,及时调整心肺复苏的步骤。
以上是心肺复苏基本生命支持的规程,希望对人们在紧急情况下的急救有所帮助。
紧急情况下,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务必在呼叫医疗专业人员的同时,尽快开始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正确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技术,用于急性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患者,旨在恢复心脏跳动和呼吸功能。
正确实施基本生命支持是心肺复苏的基础,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肺复苏正确实施基本生命支持的步骤和要点。
一、背景心肺复苏是一项关于心脏跳动和呼吸功能的紧急救护技术。
它在急性心脏骤停或呼吸骤停的患者中,通过外力刺激和辅助呼吸,以恢复心脏跳动和呼吸功能。
因此,正确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即CPR的前期环节至关重要。
二、基本生命支持步骤基本生命支持由以下几个步骤构成:检查现场安全、刺激患者、求救、检查患者的意识、检查患者的呼吸、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1. 检查现场安全:在实施基本生命支持前,确保自身安全及现场安全,无险情存在。
2. 刺激患者:在确认现场安全后,尝试刺激患者,以确定患者是否有反应。
可轻轻摇晃患者的肩膀并大声呼唤患者的姓名。
3. 求救:若患者没有反应,立即拨打当地紧急救护电话,向医护人员求助。
4. 检查患者的意识:在求救之后,先确定患者是否有意识。
可摇晃其肩膀,同时大声呼唤其姓名,并观察患者是否有任何反应。
5. 检查患者的呼吸:若患者没有意识或仍然没有反应,需检查其呼吸情况。
在检查时,可以倾身而下,将脸靠近患者的口鼻部位,用耳朵和脸部感受患者的呼吸动静。
观察和感受10秒钟,如没有呼吸或仅有间歇性的呼吸,应立即进入下一步。
6. 实施胸外按压:在确认患者没有意识且没有正常呼吸的情况下,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按压时,将双手掌放在患者胸骨正中位置,使手指交叉并伸直。
然后用肩膀、上身力量将胸骨按下,使胸前下陷至5厘米深。
按压到胸前下陷后,用恒定的节奏,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进行按压,每次按压时间大约为1/3。
7. 人工呼吸:在实施胸外按压同时,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即按住患者的鼻孔,打开患者的口腔,进行嘴对口或嘴对鼻的呼吸。
每次呼吸的时间应控制在1秒钟左右,以观察患者的胸廓上升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