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思路及鉴别诊断共38页
- 格式:ppt
- 大小:2.99 MB
- 文档页数:38
01定义02发病机制小儿热性惊厥是指发生在生后3个月至5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并且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复杂,主要涉及脑内兴奋与抑制系统的平衡紊乱,包括神经递质异常、离子通道功能失调、免疫因素等。
定义与发病机制01020304小儿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约占儿童期惊厥的30%。
发病率小儿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其中18-22个月为发病高峰期。
年龄分布男性患儿的发病率略高于女性患儿。
性别差异遗传因素在小儿热性惊厥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有家族聚集性。
遗传因素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小儿热性惊厥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全身性或局限性肌群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伴有意识障碍。
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小儿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
单纯型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短,无局灶性发作特征;复杂型则表现为局灶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持续时间较长。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诊断标准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年龄、季节、流行病学等特点进行诊断。
具体标准包括体温突然升高、出现惊厥、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
鉴别诊断小儿热性惊厥需要与颅内感染、中毒性脑病、癫痫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其中,颅内感染多伴有明显的感染中毒症状及颅内压增高表现;中毒性脑病则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癫痫则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抽搐,无发热等诱因。
感染性因素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
颅外感染如急性胃肠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脓毒症等,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代谢产物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惊厥。
非感染性因素颅内疾病如颅脑损伤、颅内出血、占位性病变等,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脑功能,导致惊厥。
颅外疾病如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血钙等)、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等,可影响脑细胞的能量代谢和神经递质传递,引发惊厥。
热性惊厥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及诊断分型:热性惊厥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通常分为单纯型热性惊厥和复杂型热性惊厥。
(1)单纯型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多在0.5~6岁;体温骤升时很快出现惊厥发作(通常发生在体温骤然升高的12小时之内,体温>38.5℃,多在39~40℃);呈现全面性强直或强直-阵挛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一般<10分钟;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热退1周后脑电图检查结果正常。
若无高危因素,本型预后良好。
(2)复杂型热性惊厥:发作年龄<6个月或>6岁;体温<38℃;发作形式有部分性发作;24小时内复发≥1次,惊厥时间>15分钟;发病时已经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如:智力低下、脑损伤或脑发育不全等);热退后1周脑电图仍有异常。
典型热性惊厥诊断标准:①首次发病年龄在4个月~3岁,最后复发年龄<6~7岁;②发热≥38.5℃(国际为≥38℃),先发热后惊厥,惊厥多发生于发热起始后12小时以内;③惊厥呈现全身性抽搐,伴有(短暂)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以内,发作后很快清醒;④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其他脑损伤;⑤可以伴有呼吸、消化系统急性感染。
辅助检查:①惊厥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②脑脊液常规检查正常;③智力体力发育正常;④有遗传倾向。
热性惊厥不典型表现:①热性惊厥持续状态:热性惊厥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或在30分钟之内惊厥反复发作,期间神志不能恢复。
②热性惊厥伴发作后短暂肢体瘫痪(Todd麻痹):相对少见,持续时间短则1~2分钟,长者数小时甚至数天,平均1~2小时,单侧或双侧肢体受累,部分病人有面瘫。
③热性惊厥附加症:是一个新的热性惊厥类型,定义为在热性惊厥发展为典型的癫痫之前,有>2次无热惊厥发作,或在6岁后仍有热性惊厥发作。
不应诊断为热性惊厥的情况: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伴惊厥。
②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颅脑外伤、颅内出血、占位、脑水肿、癫痫发作等)伴有发热和惊厥。
③严重的全身性生化代谢紊乱,如缺氧、水电解质紊乱、内分泌紊乱、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维生素缺乏(或依赖)症,以及中毒等伴有惊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