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服饰
- 格式:ppt
- 大小:4.79 MB
- 文档页数:45
隋唐女子服饰制度(一)发饰1.假髻隋唐五代妇女盛行高髻,不仅以假发补充,而且还像汉代巾帼那样做成脱戴很方便的假髻,称为“义髻”《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杨贵妃常以假髻为首饰,而好服黄裙,时人为之语曰:“义髻拖河里,黄裙逐水流。
”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一件木胎外涂黑漆的义髻,其底部小孔留有金属簪的锈迹,此墓出土女俑头上髻式与此相同,上绘精致花纹。
该地唐墓出土一件纸胎涂漆描花的头饰,与峨髻相近,南京南唐二陵俑也戴此种头饰,惟没有繁缛的花纹,出土时称为纸冠,也可能为义髻之一种。
此外回鹘髻也是假髻,巾子则是衬垫头发所用。
2.发钗隋代发钗作双股形,有的一股长一股短,以利方便插戴,湖南长沙隋墓曾出土银质镶玉的发钗,钗首作花朵形,名为钗朵。
中晚唐以后,安插发髻的发钗钗首花饰简单,另有专供装饰用的发钗,钗首花饰近于鬓花。
晚唐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长达30厘米至40厘米的长钗,仅江苏丹徒就出土700多件,陕西西安、浙江长兴等地也有发现。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
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
广州皇帝岗唐代木椁墓出土金银首饰中有花鸟钗、花穗钗、缠枝钗、圆锥钗等,用模压、雕刻、剪凿等工艺做成,每式钗朵都是一式两件,花纹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3.簪五代时用细金丝盘花,1956年安徽合肥西郊出土一批南唐保大年间的金首饰中,有一件双蝶花钿簪,用金丝盘成两只相向飞舞的蝴蝶,两翅满镶黄色琥珀。
4.步摇簪唐代贵妇簪步摇,陕西西安韦泂墓壁画,陕西乾县李重润墓石刻都有插步摇簪的人物形象。
《杨妃外传》说唐玄宗叫人从丽水取最上等的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自给杨贵妃插于鬓上。
“云鬓花颜金步摇”,是唐诗人对杨贵妃的描写。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间墓出土1件金镶玉长28厘米的步摇,上端像双翅展开,镶着精琢玉片花饰,其下分垂珠玉串饰。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历史沿革之隋唐时期服饰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
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
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
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
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
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
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文化资料
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
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常服,是唐朝天子众多服装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装。
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
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
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
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
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
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由隋入唐(618-907),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总结隋唐服饰知识点隋唐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隋唐服饰的种类丰富多样。
隋唐时期的服饰种类非常丰富,有袍、袄、衫、裤、裙等等各种类型的服装。
而且,不同的服饰还有不同的用途和场合。
比如,官员穿着的官服就有明确的等级和用途,而平民百姓穿着的民间服饰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其次,隋唐服饰的材料和工艺精湛。
隋唐时期,中国的丝织技术达到了高峰,服饰的主要材料都以丝绸为主。
而且,隋唐时期的服饰工艺也非常精湛,例如织锦、刺绣、纹饰等技术都得到了广泛运用,使得服饰更加精美典雅。
再次,隋唐服饰的款式独特。
隋唐服饰的款式非常独特,有诸如袖口飘带、蟠龙纹、百蝶纹、缠枝花纹、云纹等图案和装饰。
这些图案和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
最后,隋唐服饰的影响广泛。
隋唐服饰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而且还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服饰都受到了隋唐服饰的启发和影响,形成了不同但共通的服饰风格。
总的来说,隋唐服饰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重要时期,其独特的款式、丰富多彩的种类、精湛的工艺和广泛的影响都使得隋唐服饰成为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对隋唐服饰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而且也能够为当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隋唐服饰的种类有袍、袄、衫、裤、裙,各式各样的服装,体现出了隋唐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同时,隋唐服饰的材料以丝绸为主,且工艺精湛,织锦、刺绣、纹饰等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服饰更加精美典雅。
隋唐服饰的款式也非常独特,充满了文化内涵,有袖口飘带、蟠龙纹、百蝶纹、缠枝花纹、云纹等图案和装饰。
隋唐服饰的影响广泛,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而且还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隋唐时期官服的服饰种类主要有袍、衫、袍衫和衫裙等。
这些官服的货色、样式及用料均有严格规定,体现了隋唐时期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等级。
开放的国风,开放的服饰——隋唐服饰隋炀帝继位后,崇尚奢华铺张,为唐代服饰发展奠定了基础。
唐代是中国文化登峰造极的时候,尤其是妇女服饰更能体现这一点。
唐代妇女服饰不但继承了前代服饰的优良传统,还吸取了唐代社会风尚的养分,尚美、开放、兼容,成了唐代服饰的特点。
从简朴到奢华的隋朝冠服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是从周朝开始确立的,以后历代都承袭了这一制度。
南北朝时曾按周制将冕服十二章纹饰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
隋炀帝时,他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将日、月两章分列在两肩,星辰列在背后,又将日、月、星辰三章放回到冕服上,恢复了之前的十二章纹样。
从这以后,这种冠服样式就成了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与冕服相配的,就是冕冠。
隋文帝在位时平时只戴乌纱帽,隋炀帝则根据不同场合戴通天冠、远游冠、武冠、皮弁等。
冕冠前后都有象征尊卑的冕旒,其数量越多,表示地位越高,反之亦然。
冕旒用青珠,皇帝十二旒十二串、亲王九旒九串、侯八旒八串、伯七旒七串、三品七旒三串、四品六旒三串、五品五旒三串、六品以下无珠串。
隋文帝像文武百官的朝服为绛纱单衣,白纱中单,绛纱蔽膝,白袜乌靴。
男子官服,在单衣内襟领上衬半圆形的硬衬“雍领”。
戎服五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下绯与绿色,小吏青色,士卒黄色,商贩皂色。
隋炀帝所定皇后服制有帏衣、朝衣、青服、朱服、贵妇着大袖衣,外披帔或小袖衣,隋贵妇所披小袖外衣多翻领式。
侍从婢女及乐伎则穿小袖衫、高腰长裙,腰带下垂,肩披帔帛。
大业(605年~617年)间宫人流行穿半臂(即短袖衣套在长袖衣的外面),下着十二破裙,又名“仙裙”(为一种大下摆的长裙),民间妇女穿青裙。
妇女外出戴幂罗,把面部罩住。
衣饰中的谋略公元624年,也就是武德七年,唐高祖李渊颁布了新律令,又称“武德令”。
“武德令”中的服装律令,对天子、皇后、皇太子、太子妃、群臣、命妇等服装的配套方式和服用场合都做了相应规定。
尤其是祭服和朝服制度不但继承了汉民族服饰的优秀传统,还吸收了胡服、异族服饰的成分,创制出了大量的具有唐代特色的新款服装,比如缺胯袍、裲裆、半臂、大口裤等。
隋唐五代服饰(一)1 2 3隋唐五代妇女服饰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隋唐妇女日常服饰,大多为襦、衫、袄、裙等。
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
本图为梳“单刀半翻髻”,穿窄袖襦、外加半袖、袒领露胸、长裙的妇女(陕西西安出土陶俑)。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盛行,男女皆穿着胡服胡帽。
左图为隋唐戴高冠、穿大袖衫的唐代贵妇。
右图为隋唐穿翻领胡服及条纹裤的妇女左1穿襦裙、披帛的妇女(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
左2穿襦裙、半臂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出土三彩泳)。
左3麻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左4蒲草鞋(新疆吐鲁番出土实物)。
隋唐五代冠帽幞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
早在东汉就已流行这种装束,魏晋以后巾裹更加普及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
隋代幞头较简便。
初唐幞头巾子较低,顶部多呈平型,即为“平头小样”巾子。
以后巾子渐渐增高,陆续出现“英王踣样”巾子、“官样”巾子、“开元内样”巾子等。
幞头有软脚幞头和硬脚幞头。
除幞头外,还有纱帽等。
左1图为巾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实物)。
左2图为“平头小样”巾子(四川邛崃石雕)。
左3图为“英王板踣样”巾子(陕西咸阳出土陶俑)。
左4图为“开元内样”巾子(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隋唐五代皇帝冕服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俭朴,不注重服装的等级尊卑,经过20来年的修养生息,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
到了隋炀帝即位,崇尚奢华铺张,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章服制度。
南北朝时期将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日、月、星辰三章放到旗帜上,改成九章。
隋炀帝又将其放回冕服上,也改成九章。
将日、月分列两肩,星辰列于后背,从此“肩挑日月,背负星辰”就成为历代皇帝冕服的既定款式。
汉服集粹》隋唐篇隋唐五代妇女服饰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
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
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初妇女服饰,仍以小袖短襦及长裙为主,裙腰束至腋下。
本图为梳“抛家髻”、穿襦裙的妇女(陕西西安东郊出土陶俑)。
初唐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
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本图为戴介帻、穿大袖衫的初唐文吏。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
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
以后稍有变更。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
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饰第四章隋唐时期的服装教学目标:本章是中国服饰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页,尤其是女装,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却令人目不暇接。
也是中国服装史的重点部分。
要求学生把握女子服装特征,为今天发扬民族服装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重点1、胡服在全国盛行。
男女老幼争以胡服为新,随着中原人对安禄山等胡臣的反感,逐渐摒弃胡服恢复宽袍大袖,但胡服遗韵难消,其影响已渗透于汉族习尚之中。
2、女服式样及面妆流行周期短,其中袒领衫裙与女著男装虽今日看来,不觉新鲜,但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实属罕见。
3、唐人着衣讲求服饰配套,值得今人借鉴。
4、妇女缠足陋习是五代时南唐李后主一嫔妃引起.难点社会开放对服饰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传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教学过程: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第一节概述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王朝,后灭陈统一中国。
但隋炀帝横征暴敛,挥霍无度,致使朝廷仅维持三十余年,本人也死于非命。
隋代官僚李渊、李世民父子在诸多起义军中占据优势,进而消灭各部,建立唐王朝,重新组织起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秩序,时值公元618年。
自此三百年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王朝,使中国又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混乱分裂之中。
因梁、唐、晋、汉、周五个朝廷相继而起,占据中原,连并同时出现的十余个封建小国,故而在历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
隋唐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代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如西北平突厥,在高昌与庭州设两个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北定靺鞨,设置两个都督府并任命靺鞨族首领为都督;西南安吐蕃,以文成公主嫁于松赞干布(插图),加强汉藏人民联系;在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南诏政权.并输送先进文化与技术,以扶植南诏。
通过“丝绸之路”打开的国际市场,等于为各国人民互通有无创造了条件。
当时,唐代首都长安不仅君临全国,而且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
隋唐时期服饰总结引言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在隋唐时期,服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人们的着装方式和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隋唐时期的服饰进行总结,介绍其特点和演变历程。
一、隋唐时期的服饰特点隋唐时期的服饰注重典雅与华丽的结合,充分展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其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 裙、袍、帽的流行在隋唐时期,裙、袍和帽成为了主要的服饰单品。
裙子作为女性的主流服装,流行于各个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通过不同款式和细节来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地位。
而袍是男性的主要服饰,分为长袍和短袍两种,也是阶层地位的象征。
帽子则是隋唐人的必备配饰,不同形式的帽子代表了不同身份和职业。
2. 精致细腻的刺绣工艺隋唐时期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刺绣工艺得到了广泛应用。
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丰富多样,有花鸟、人物、山水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
刺绣不仅仅是装饰,还具有象征意义,展现了主人的品位和身份。
3. 丰富多样的色彩隋唐时期的服饰色彩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黑白灰,更多地运用了红、黄、蓝、绿等鲜明明亮的颜色。
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颜色的服饰,体现了社会地位和品位。
4. 塑造人体曲线的剪裁隋唐时期的服饰注重对人体曲线的塑造,舒展自然,衬托出人的身材美。
服装的剪裁工艺也越来越精细,注重细节处理,使得整个人的装扮更加完美。
二、隋唐时期服饰的演变历程隋唐时期的服饰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隋朝服饰隋朝的服饰受到南北朝时期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前代的服饰风格。
隋唐时期的裙子逐渐改良,研发出了更加宽松、舒适的裙子,袍子则趋于合体,展示了人的身材优美。
此外,帽子也成为了重要的配饰,不同阶层和职业的人佩戴不同形式的帽子来彰显身份。
唐朝服饰唐朝时期的服饰在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和创新。
裙子和袍子的样式更加多样化,出现了多层、宽大的袍裙。
此外,唐朝的服饰注重运用色彩,红、黄、蓝等鲜明明亮的颜色在服饰中得到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