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11《敬畏自然》相关课外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敬畏自然》阅读练习一、课外阅读①老早我就想有机会一定去看看野外的晨景,终于有了一个机会,一大清早,我和同伴趁闲暇之际,来到了田野。
②野外一片白雾的世界,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贪婪地吮吸着大自然赐予的清新空气,观赏着这令人心旷神怡的晨景。
飘飘然,我陶醉了。
③往日那泾渭分明的稻田,村庄,小山,这时都沉醉在这茫茫白雾中。
近处像浮动着一层青乳色的罩纱;远处,不知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将淡黑色与淡白色相掺和的颜料,忽重忽轻的点在旷野的调色板上,让人觉得是那么深邃,那么迷蒙,又是那么扑朔迷离,似乎隐藏着一个千年古老的神话传说。
④远处的小山,近处的村庄,此时看来,只有一些大致的轮廓,让你分辨不出它们是在你的眼前,还是离你很远。
一座座村庄像一座座小山似的,静静地,软绵绵的罩在薄纱中,躺在大地妈妈的怀里。
不知什么时候,太阳悄悄地探出头来,慢慢地,一声不响地一点一滴往上移动着,似乎不忍心惊醒这绝妙的佳境。
⑤旷野里一片金辉。
小山,村庄,稻田,河流,缓缓的悄悄的撩开一层又一层的雾纱,轻盈地飘出来,显现出它的本色,向人们展开了笑脸。
⑥雾在悄悄地隐退。
哦,原来是大地仙子在唤它们回去呢,将它们凝成无数颗小珍珠,然后又撒向人间,你瞧吧,草上、树叶上,花瓣上,无数颗小珍珠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七色光芒,直刺人的双眼。
⑦一缕炊烟从村庄中的树缝里冒出来,既而又冒出许多,它们漂浮着,晃荡着,交织着,渐渐地成了一条条乳白色的烟带,连接着这座村庄和那座村庄,又把小山拦腰截断。
⑧妙啊!我不禁沉醉其间,浑然忘却了自我。
16、这篇写景散文,可分5个层次,请划出层次并概括层意。
(1)第一部分(第_______自然段)层意:(2)第二部分(第_______自然段)层意:(3)第三部分(第_______自然段)层意:(4)第四部分(第_______自然段)层意:(5)第五部分(第_______自然段)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写浓雾弥漫中的乡村晨景,其观察顺序是由_____及_____,写浓雾渐散时的晨景,先写__________,再写__________,再写小山、村庄、稻田、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美丽如画。
《敬畏自然》(续写)
昔人言天地之大德,生万物以养人。
然吾辈常忘敬畏之心,以科技之力,欲驾于自然之上,此岂天地之道乎?
夫自然者,非人力所能掌控也。
风雷雨露,皆有其时;山川草木,各有其序。
人若能顺应自然,则可安居乐业,享天地之恩泽。
倘若逆天而行,必将自食其果,受灾祸之惩。
今人欲以科技制天,自以为能驾驭风云。
然风云变幻,非人力所能预测。
人定胜天之说,实乃狂妄之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若不自量力,必遭天谴。
吾辈当怀敬畏之心,顺天应时,方为上策。
夫天地之大,人何其渺小。
人应尊重自然,保护万物,方可与自然和谐共生。
倘若人皆能如此,则天下太平,万物昌盛。
且夫自然之力,深不可测。
人若能悟其一二,便可受用无穷。
然人常因私欲而忘公义,因小利而失大道。
此乃不智之举也。
人应知足常乐,不可贪得无厌。
夫知足者常乐,贪得者常忧。
人当以此为鉴,方可安心立命。
吾辈当以此为戒,勿忘敬畏自然之心。
天地之大德,生万物以养人。
人当感恩戴德,不可忘本。
夫自然者,乃人之母也。
人当孝敬父母,岂可逆天而行乎?愿吾辈皆能深悟此理,与自然和谐共生,共享天地之恩泽。
上述文言文续写尝试以古文言文的写作风格延续《敬畏自然》的主题,强调了人类应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相关课外阅读
11 敬畏自然
一、教材简析:
《敬畏自然》是严春友写的一篇文章。
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就不难看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
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
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二、作者简介
严春友,男,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
1974年在本村初中毕业。
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后获哲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大自然的智慧》等。
其中《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
一次惊心动魄的海底之旅——《海底两万里》导读导练作者简介儒勒·凡尔纳(1828~1905年),生于法国西部海港南特。
父亲是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子承父业。
但是凡尔纳自幼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
11岁时,小凡尔纳背着家人,偷偷地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大船当见习水手,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
不过由于发现及时,父亲在下一个港口赶上了他。
这次以受到严厉的惩罚而告终的旅行换来的是更为严格的管教。
凡尔纳躺在床上流着泪保证:“以后保证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
”这使他彻底丧失了成为冒险家的可能性。
当然,蔚蓝色的大海在他心中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也许正是由于这一童年的经历,客观上促使凡尔纳一生驰骋于幻想之中,创作出如此众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阅读导航《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于1870年问世,至今已逾百年,仍能以多种文字的各种版本风行世界,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之大。
在当时,书中描摹的“奇妙的异域风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读者的喜爱。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海底惊险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废墟、打捞海底珍宝等情节,并把当时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写进小说,为我们演绎出一个个曲折惊险的故事,展现出一幅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小说充分表现出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现了人类坚韧的品质和勇敢的精神,读来既使人赏心悦目,也令人惊心动魄。
标题中的“里”是法国的计量单位古里,而古里又有海陆之分,1古海里约合5.556公里,1古陆里约合4.445公里。
两万古海里约合11万公里。
特色人物尼摩船长——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
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精心研究、设计、建造了这只独角鲸大怪物——潜水艇(诺第留斯号),他与潜艇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好像这又不是他选择这种孤独生活的唯一目的。
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搜寻自由,又对自己孤僻的生活感到悲痛。
在这孤独的生涯中他巧遇了阿龙纳斯并与他共同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事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严春友①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毕竟不是大海,____,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a]②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人类的作品飞上了太空,打开了一个个微观世界,于是人类沾沾自喜,以为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对于后人而言我们也是古人,一万年以后的人们也同样会嘲笑今天的我们。
也许在他们看来,我们的科学观念还幼稚得很,我们的航天器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非常简单的儿童玩具。
[b]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③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c]④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因为我们的太阳系只有40多亿午的历史,就演化出了有智慧的生物,而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的历史了。
可以推想,在那些比太阳系更古老的星系里,一定早就演化出了更高级的生物。
这些生物的智慧也许是我们所无法比拟的。
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间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d]1.在第①段横线上应填上的关联词最准确的一项是( )A.如果那么虽然但可是B.假如那么虽然可因此C.如果就即使也可是D.假如就即使也因此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文段中抽出来的,请放回原处,应是在(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11.敬畏自然能力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①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复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就目前所知,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人体共有一万亿多个细胞,这么多的细胞不仅能够相互协调,而且每个细胞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分工,每个细胞都有特定的工作,绝对不会混淆,从而使整个人体处于高度有序的状态。
在近百年的时间中,人体细胞尽管更替许多次,但这种秩序并不会改变。
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能够理解、想象。
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
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多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②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
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
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的话。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自己的误解吧。
③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11《敬畏自然》生命坚韧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11《敬畏自然》生命坚韧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11《敬畏自然》生命坚韧素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生命坚韧张力它是一棵水竹。
去年初冬,办公室装修,隔壁的同事丢弃了它。
那时,它90%的叶面都发黄了。
看它可怜兮兮地立在走廊的拐角处,一股难以割舍的感情油然而生。
我在下班前把它搬回自己的办公室,依稀记得那一刻,一抹夕阳洒在它身上.我微笑着关了门,下班。
想来,我是煞费苦心了,为了挽救它,耳朵里灌满了同事放弃它的话:“还有什么用?都收留它一个月了,不还是没反应吗?”“你就算望眼欲穿了,把心埋在土里,它不吐绿还不是白搭?”我偏不信。
我曾经于接纳它的第二天用手扒开土,发现根须部还有生命的迹象。
我看到有几缕须紧紧地搂着土,而且相互缠绕着,它似乎要说什么,我看到了一种生命的倔强.我决定:我要用心救它。
我开始像看护婴儿般细心呵护着它。
那些枯叶渐渐褪去,每日里我专注地看它的根部,从田野取来新土,从老爸那里要来了花肥,从同学那里学来了护花的技巧,给它浇灌适宜的水……果然不出我所料,那小小的新芽一个个破土而出。
两个月后,新芽抽出翠嫩的枝,叶片脆生生地摇晃着升向空中,很是可爱。
再过一周,那翠嫩的枝居然增长到了十二枝,相继地抽出一米来高.如今簇团着像一棵棵小树,棵棵似绿色的火,把整间办公室都映亮了.别小看那脆弱的生命。
人生在世,许多事情看上去是没辙了,没亮色了,没戏唱了……但只要根没死就有转机,就有生还的希望.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小看,不要冷嘲热讽,就算你在最危难的时刻也会绝处逢生,只要你坚信生命是最可贵的.别小看任何脆弱的生命.每个生命都如这棵水竹,在昂然和平淡之时都值得尊重。
11.敬畏自然综合提升1.阅读漫画,完成题目。
(1)用简要的语言介绍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这位肩扛斧头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怎样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
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
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
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
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
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
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11。
敬畏自然阅读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破畏目然行有所止陈家兴①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的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工厂排放的烟雾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②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③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
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
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
有些时候,我们伤害了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宽容了我们。
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④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夫的事件时,便会出现激烈的争论。
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需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有人甚至将之上升到更高的层面,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竞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都是走了极端.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⑤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
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
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⑥从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随的人为破坏变相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
相关课外阅读
11 敬畏自然
一、教材简析:
《敬畏自然》是严春友写的一篇文章。
该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人类应该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再也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就不难看出,作者运用了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
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
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二、作者简介
严春友,男,1959年5月生于山东省莒县大砚疃村。
1974年在本村初中毕业。
1979年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跟随杨寿堪先生学习西方哲学,1986年获哲学硕士学位。
后获哲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主要论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大自然的智慧》等。
其中《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并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及广西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