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29.01 KB
- 文档页数:3
唐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朝服饰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的汉服,也有西域传来的胡服,还有许多民间流行的时尚服饰。
唐朝服饰的材质、色彩、图案和配饰都十分精美,展现出了唐朝的繁荣和开放。
唐朝服饰的款式和色彩都非常丰富多样,其中以女性服饰最为华丽。
女性服饰通常分为上衫和下裙两部分,上衫多为窄袖、紧身,而下裙则多为长裙、宽袖,裙摆随着步伐摆动,显得非常优雅。
此外,唐朝女性还喜欢佩戴各种饰品,如发簪、耳环、项链等,这些饰品也是当时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
除了女性服饰外,唐朝的男性服饰也有很多种款式和色彩。
男性服饰通常分为长袍和长裤两部分,长袍多为宽袖、直筒,长裤多为束腰、紧身。
此外,唐朝男性还喜欢佩戴玉佩、挂饰等饰品,这些饰品也是当时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
总之,唐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唐朝服饰的丰富多彩和精美华贵也展现出了唐朝的繁荣和开放。
唐朝服饰的影响不仅在中国
范围内广泛传播,也对世界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服饰的来历和特色唐代衣饰的特点是:官服质地样式加倍考究,幞头形制富于变更;腰带有銙(带扣版;品色衣形成轨制;女服美丽多彩;注重打扮打扮。
五代十国时间较短,衣饰大要沿用唐制。
男子衣饰——官服:唐代皇帝的衣饰有大裘冕、衮冕、通天冠、武弁、平巾帻、白帢等。
大裘冕是皇帝祭祀宇宙时穿的礼服,包含弁冕和礼服。
弁冕双方悬着的黄绵对着双耳,以示不听无益之言。
群臣衣饰:一品官服衮冕,二品官服鷩冕,三品官服毳冕,四品官服絺冕,五品官服玄冕,六品至九品祭祀时服爵弁,武将朝参时服武弁,文官九品服弁服。
圆领袍衫: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它用织有暗花的料子制成,在袍服下部通常有一道襕,名为襕衫。
武则天时出现一种新式服装,即在差别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差别的图案。
文官袍上绣飞禽,武官袍上绣走兽。
这可以说是明代补服的发轫。
麻衣:即白袍,是唐代读书人尚末进入仕途时穿的服装。
唐代新科进士也穿白袍。
普通庶民的穿着是相当毛糙和简单的,牵强遮体御寒而已。
唐代农民,戴笠子帽,穿本色麻布衣,如衫子,两旁开衩较高。
唐代猎人,戴毡帽,圆领开衩齐膝衣,麻鞋。
唐代舟子,戴斗笠,着小袖短衣,高高开衩的缺胯衫子,半臂,束腰带,长裤,着草鞋或麻鞋。
佳衣饰——襦裙、衫、帔:唐代女服要紧有襦裙、衫、帔等。
妇女们着小袖短襦,有的裙长曳地,衫的下摆裹在裙腰内部,肩上披着长领巾同样的帔帛。
幂篱:关于幂篱的形制,有人觉得,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纱罗制成,披体而下,掩藏全身。
有人觉得,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相似斗篷一类的粉饰。
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衣饰相关。
由于西冬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材,障蔽风尘。
有人觉得,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避免男人窥视。
有人觉得,它是男女通服。
长裙:盛唐往后,女衫衣袖日趋广大,衣领有圆的、方的、斜的、直的,另有鸡心领、袒领。
袒领,即袒露胸脯。
有些女服很美丽,纹饰变更许多。
唐朝服饰变化总结第1篇在唐朝时期,女子服饰的款式设计和服饰特点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服饰款式设计上衣:唐朝女子的上衣大多为短衣、长袍或马褂。
短衣多用于宫廷、歌舞场所,通常是露出肚脐或腰部的贴身上衣。
长袍则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穿着,一般长度到脚踝或地面。
马褂是唐代官员的常服,但也被女性采用。
下装:唐朝女性的下装有裙子和裤子两种,裙子包括挂裙和长裙。
挂裙则是两条布料垂挂在肩膀,裙摆较宽,长裙长度到地面。
裤子则以马裤和束腰裤为主,马裤为宫廷女子的主要下装,束腰裤则适用于户外活动。
外套:唐朝女子的外套主要有披风和斗篷两种。
披风为前后开衩,类似于现代的外套。
斗篷则是一件无袖、开口较大的罩衣。
·服饰特点鲜艳的色彩:唐朝女子的服饰以鲜艳的颜色为主,如红、绿、黄、紫等,这些色彩象征着唐代的繁荣和富裕。
华美的装饰:唐朝女子的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衣领、衣袖、衣襟等部位都会进行精致的装饰,通常使用金银线、丝绸、珠子等材料。
宽松的设计:唐朝女子的服饰设计相对较宽松,这也是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和自由,同时也符合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唐朝服饰变化总结第2篇唐朝时期,服饰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存在着一些较为严格的规范。
1.身份与职务决定着着装唐代社会有着三品、九品等级制度。
不同身份的人在着装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例如贵族和官员穿着华丽、讲究的礼服,而百姓则着装更为朴素。
2.性别与年龄决定着着装唐代男女着装分别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也有着不同年龄段的着装规范。
例如,青年女子穿着颜色鲜艳、花样精美的衣裳,而中年妇女则穿着更为朴素的服饰。
3.婚嫁与丧葬决定着着装唐代社会中,婚嫁和丧葬是两个特殊的场合,对着装有着严格的规定。
在婚礼上,新娘要穿着华丽、富丽堂皇的粉红色嫁衣,而在丧葬仪式上,服饰要朴素,黑色为主。
4.长度和颜色有着特殊的含义唐代服饰中,长度和颜色都有着特殊的含义。
例如,长袖代表尊贵身份,黄色代表皇家身份,红色代表喜庆、吉祥等,黑色则代表悲伤、丧事等。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
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
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
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
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
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
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
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
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
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
唐朝服饰唐代的男服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圆袍翻领后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
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
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唐代的女服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1、襦裙-基础概要襦裙服是汉族女子服饰中非常基础的一种款式,即女子上穿短襦,下着长裙(俗称上衣下裳)的传统装束。
唐女的襦裙装在盛世的影响下充分发展,加半臂,佩披帛,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一)襦:即上衣,一般只长到腰,很短,及腰处通常被收扎在裙线下。
外面可加套“半臂”、“背心”,甚至更长的“褙子”。
唐女的襦、褙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
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又分为“交领”与“对襟”。
交领襦衣领口似“y”字形,右襟在内,左襟在外,且左襟于右腰处收紧。
对襟襦衣则左右对称,于腰部正中收束,中间空档处露出里面的交领里衣或者诃子(即抹胸)。
唐代服饰唐代服饰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独特而繁荣的时期,其服饰风格和设计精美程度在当时堪称一流。
唐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服饰流行深受文人士大夫和富有阶层的青睐。
唐代服饰在技艺上追求精细,细节上精致华丽,颜色鲜艳绚丽,展现了唐代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本文将介绍唐代服饰的主要特点、款式和流行趋势。
唐代服饰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面料的质地和颜色的丰富多样。
唐代时期,丝绸是最常用的面料,除了丝绸,还有很多其他的面料用于制作服饰,如麻、棉、纱等。
这些面料都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透气性,适合制作舒适且富有光泽的服饰。
而唐代服饰中的颜色也非常丰富多样,以明亮、鲜艳的色彩为主,如红、黄、蓝、绿等。
这些鲜艳的颜色烘托出了唐代社会繁荣的气氛,使人感到愉悦和活力四溢。
唐代服饰的款式和设计也非常独特。
唐代时期流行的服饰款式主要包括长袍、褂子、上衣、下衣等。
长袍是唐代男性常穿的一种服饰,它的特点是裤脚长至脚踝,身材修长而庄重。
而褂子则是女性常穿的一种上衣,其设计十分精美,饰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华贵。
此外,唐代服饰中还有一种袖口特别长的袖子,袖子的长度可以延伸到地面,这种设计被称为“飞袖”,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
这些款式和设计上的特点使唐代服饰在当时成为了独具匠心和独特之处。
在唐代服饰的流行趋势上,可以看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代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期,中国与外国间的交流往来非常频繁,这也导致了唐代服饰的多样性。
在唐代服饰中,不少外国服饰的元素开始渗透进来,如波斯、印度等地的服饰风格。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使唐代服饰的风格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时代感和时尚感。
总的来说,唐代服饰以其精细的工艺和华丽的设计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意义的一段时期。
它的面料选择丰富多样,颜色明亮鲜艳,款式独特,流行趋势多样,并吸纳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唐代服饰不仅是一种时尚的象征,更是唐代社会繁荣和文化交流的象征。
通过对唐代服饰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底蕴,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中国唐代服饰文化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
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服饰文化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
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
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
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
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得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美竞呈。
唐代服饰文化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雍客华贵、精彩纷呈、兼收并蓄、融合统一是其总体特征。
唐代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
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唐代女子服饰文化
隋至初唐时期,女子服饰特别是仕女衣装基本上沿袭南北朝形制,短襦胡服和传统袍衣并存,大多窄小细瘦,紧身,袖子也细窄紧口。
到了盛唐时期,体型以胖为美的审美观逐渐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女子服装越益趋向宽肥。
唐代女性所穿服装主要分为襦服(或袄,衫,裙)、男装、披帛、回鹘四种。
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
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大襟两种。
衫在春秋天也可以穿在外面,但是和穿在外面的短衫不同,后者称为褙子或半臂。
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
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
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
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
阔的织金锦花边。
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
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
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
足穿翘头软锦鞋。
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是中国服装史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女子着装最为大胆的一种,其造型雍容华贵,妆饰富丽堂皇。
服装多用大袖,以表現出婉转、舒展,給人以飘然若仙之感。
唐的袍服,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一样,神采殊异最能汉民族柔静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千姿百态的原型,但我们还是可以从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
唐代的官服制度
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即男子的服饰。
圆领袍衫,也叫团圆领,是隋唐时期官宦,士庶男子的主要服饰。
唐代官吏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
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传统的官冕衣裳,只是在隆重场合而用,平时多以圆领袍衫下配乌皮靴为时尚。
既洒脱飘逸,又不失英武之气,唐代官员的袍衫,也多用此款,主要以颜色来区分等级的。
黄袍被当作帝王的御用服色,从唐开始一直沿用至清朝。
通常定三品以上官员服紫色,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色,八品九品服青色。
唐代官服在不断修改完善中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对后世官服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赤黄规定为皇帝常服专用的色彩;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三品以上袍紫色、束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等,未入仕者,则着白袍,所以唐人的服饰也以白色为主,布衣成了庶民的又一代称。
现在唐装虽已不复流行,鲜为人知,但她独特的东方艺术魅力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现在被日本人尊为国宝的和服其实就是学自唐装,和服日语叫”吴服“,最初的雏形是从中国三国时期吴地区的服饰传过来,故称”吴服“后来不断的融合吸收唐服的特点,包括唐衣,十二单等。
唐装的华贵可以堪称世界第一,无人能及,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古典文化发展到颠峰,高度繁荣开放的表现。
通过前期唐装充分吸收西域外族服饰的精华部分,到了后期融合进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使得唐装充分吸收了华夏与外族的文化精髓,将两者巧妙的
结合起来,并将各自的特点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且将那种文化风格发扬到及至。
盛世唐装就是这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妇女不必恪守传统规范,他们可以穿袒胸露背的宽领服装或吸收其他国家服饰风格穿出异国情调,还可以穿胡服男装骑射,并享有选择配偶和离婚的自由。
相当富足的物质基础和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加之在隋朝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的纺织业到了唐朝有了长足进步,服装材质品种之多,不拘一格的服饰也在当时被广泛推崇。
尽管今天的人们习惯将对襟袄通称为“唐装”,以其代表中国传统服饰,但那不过是一种以唐代为荣的说目,千姿百态而富有生命气息。
当年“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气势多么宏大,唐代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衣冠王国”。
参考书目:《中国服饰史》,
《中国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