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中与明代心学
- 格式:pdf
- 大小:334.78 KB
- 文档页数:5
明代心学思潮
1. 什么是心学思潮
明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思想的多元化和发展,其中又以心学思潮在文化思想领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心学是明代哲学的一种流派,它以“心”为主题,强调人的内心修养与个人道德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在西方文化中有很大的影响,而心学的发展也可以被看作是中国宗教、伦理、与人文主义产生的共同点,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人本主义”。
2. 心学思潮的代表人物
心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基、王阳明、程颐、朱熹等人。
其中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最为有名。
他认为,知识必须要转化为行动,否则知识就无法在生活中实践,从而达到修行的目的。
他的这种思想对于明、清、民主革命等历史事件产生了很大影响。
3. 心学思潮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心学思潮强调人的内在世界,认为人性本善,但外在的环境和经验会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达到心静自然,抵挡外界的干扰。
因此,他强调了个人的内在力量(意志)对于道德和社会的影响。
这种思想在社会阶层中流传广泛,对于确立个人的权利和平等等理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 结语
心学思潮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也为后人的思想与哲学创新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在当前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心学思想对于人们修身养性、追求真善美的生活方式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论述题: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
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
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
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
其代表人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1.高启:他的诗歌擅长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2.宋濂:《宋学士文集》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强调“文”要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明朝的儒家思想明朝的儒学流派与学术争鸣明朝,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的文化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在明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充实,形成了多个儒学流派,并在学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鸣。
本文将围绕明朝的儒家思想、儒学流派以及学术争鸣展开论述。
一、明朝儒家思想的发展明朝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时期,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继承。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以仁爱为核心,强调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
明朝的儒家学者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延伸和深化,形成了“八股文”、“四书五经”等教育体系,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二、明朝的儒学流派1. 陆王派陆王派是明朝最重要的儒学派别之一,由陆九渊和王阳明两位学者建立。
陆九渊提出“琴棋书画”四艺合一的教育方法,注重实践和经验的学习。
王阳明则强调“心学”,认为心灵是认识世界和实践道德的关键。
陆王派对于明朝的儒家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二程学派二程学派是由程颐和程颢兄弟创立的,被称为“理学”的代表。
程颐提出“理”的概念,认为世界万物有自己的本体和原理,人应该通过学习来认识和实现这个“理”。
程颢则重视心性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二程学派对于明代的哲学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王学王学是明朝另外一个重要的儒学流派,由王守仁创建。
王守仁主张“至善即理”,强调人的本性是善的,并提出了“阳明心学”的思想。
他关注社会问题,提出了教化人心的重要性,追求个人的心灵解放和社会的和谐。
三、明朝学术争鸣明朝的儒学流派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学术争鸣。
其中最为激烈和有代表性的是陆王之争。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学说在教育、心灵和实践上存在很大的分歧。
陆九渊主张依循传统儒家经典的学习方法,而王阳明则主张个人的直觉和体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场争鸣影响深远,也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活跃和思想碰撞。
总结起来,明朝的儒家思想在学术界形成了多个流派,如陆王派、二程学派和王学。
这些流派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着差异,通过学术争鸣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明儒学案》与《四库全书总目》对明儒评论之比较(二)(一)5.对止修、泰州学派之评论除上述各地王门学者外,还有师承王门而又别立宗旨者,学者们多称其为王门别派。
这样的学派主要有李材的止修之学和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
据《学案》本传,李材初学于邹守益,“学致良知之学”,后几经变化,“拈出‘止修’二字,以为得孔、曾之真传”。
李材抚治郧阳时,因改公署为书院,激起兵变,后又被劾冒功遭逮问,黄宗羲对此力予辩护。
但对于止修之学,黄宗羲则颇不以为然,指出:“其实先生之学,以止为存养,修为省察,不过换一名目,与宋儒大段无异,反多一张皇耳。
”《总目》对李材更是多所批评。
《李见罗书》提要云:“材尝患世之学者每以朱、王两家格物致知之说争衡聚讼,因揭修身为本一言,以为孔、曾宗传,而谓知止即知本,又谓格物之功散见八条目中,以朱子补传为误。
其学较姚江末派稍为近实,故顾宪成颇称之。
然材在郧阳,侵官地为书院,至于激变诸军,狼狈弃城,仅以身免。
及被劾遣戍,犹用督抚仪从赴谪所,为当代所非。
黄宗羲《明儒学案》记之最详,则亦何贵乎讲学耶!”《观我堂摘稿》提要又云:“其学出于姚江,而稍变其说,遂开止修一派,与良知一派并传。
然制行颇率意自恣。
官巡抚时,毁参将署为书院,致激兵变。
后云南巡按御史劾其破蛮冒功,逮问坐系十余年,谪戍福建,乃用巡抚仪从以往,为当时所怪。
黄宗羲《明儒学案》谓其以师道自任,不因患难而改,不知者谓其不忘开府门面,则失之。
然师道尊严,岂在鼓吹张盖?宗羲以姚江一派门户相同,从而为之曲说耳。
”对于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黄宗羲的评价基本上是功过参半。
《泰州学案》小序云:“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王艮)、龙溪(王畿)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
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在《学案》“王艮传”中,黄宗羲指出:“阳明而下,以辩才推龙溪,然有信有不信,惟先生于眉睫之间,省觉人最多。
谓‘百姓日用即道’,虽僮仆往来动作处,指其不假安排处示之,闻者爽然。
2024年第3期(总第344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3ꎬ202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N.344明代文学研究阳明心学与中晚明八股文生态陈㊀㊀晨摘㊀要:作为中晚明最重要的学术文化思潮之一ꎬ被视为 叛道不经 之 新学 的阳明心学给当时的八股文坛带来巨大冲击ꎮ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促成了中晚明八股文坛 自得 之风的盛行ꎬ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禁锢ꎬ进而直接引发 性灵 思潮在晚明八股文坛产生巨大反响ꎬ许多文人士子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程朱传注而推崇文学色彩浓郁的 性灵 八股文ꎻ而佛老因子之所以充斥中晚明八股文并屡禁不止ꎬ则与阳明及其后学 范围三教之枢 的理论底色密切相关ꎮ王阳明有意利用科举考试向天下文人士子推广其学说ꎬ科试考官尤其具有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ꎬ阳明及其后学所倡导的为学 自得之乐 之说ꎬ皆使心学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甚深ꎮ关键词:阳明心学ꎻ八股文生态ꎻ自得之风ꎻ性灵思潮ꎻ佛老因子中图分类号:I206.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4)03-0148-08①㊀参见左东岭«明代文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中«心学与明代文学»一文ꎮ一些八股文专著如卢前«八股文小史»(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ꎬ启功㊁张中行㊁金克木«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版)ꎬ王凯符«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2年版)ꎬ孔庆茂«八股文史»(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ꎬ龚笃清«明代八股文史»(岳麓书社2015年版)及«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ꎬ高明扬«文体学视野下的科举八股文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ꎬ李光摩«明代八股文形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ꎬ皆未论及阳明心学对中晚明八股文的影响ꎮ宋克夫㊁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围绕阳明心学对小说戏曲㊁诗文创作影响展开ꎬ亦未涉及阳明心学对中晚明八股文之影响ꎮ②㊀参见高寿仙:«明代制义风格的嬗变»ꎬ«明清论丛»2001年第2辑ꎻ王颖:« 王学 对明代八股文的重释与颠覆»ꎬ«科举学论丛»2013年7月ꎻ朱燕玲㊁郭皓正:«思想文化进程中的明代八股文»ꎬ«人文论丛»2016年第2辑ꎻ吴作奎等:«古代文体研究论稿»ꎬ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ꎮ作者简介:陈晨ꎬ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ꎮ㊀㊀关于阳明心学与中晚明文学之间的关系ꎬ学界多有探讨ꎮ然而ꎬ现有成果主要考察阳明心学对中晚明文学思潮㊁诗文流派㊁戏曲小说创作及传播的意义ꎬ至于阳明心学对中晚明八股文的影响ꎬ则鲜有论及①ꎮ即使个别成果在综论明代八股文时偶尔涉及这一话题②ꎬ也往往缺乏深入系统的观照ꎬ没有认识到阳明及其后学乃有意通过科举考试以广其学说的心理动机ꎬ没有论及中晚明八股文作者的 自得 心态及其对八股文风的影响ꎬ忽视了根植于阳明心学的 性灵 文学思潮在八股文坛所引起的巨大反响ꎬ对八股文中的佛道因子与心学的渊源关系尚未予以深入揭示ꎮ究其原因ꎬ人们一般认为八股文属于科举应试文体ꎬ以阐发经义为宗ꎬ作者在代圣贤立言时须一尊程朱传注ꎬ不能自由发挥ꎬ因此作为一种备受禁锢的强势文体ꎬ它很难受到其他文化理念的影响ꎮ实际上ꎬ自正德㊁嘉靖间开始ꎬ 叛道不经 [1]569的阳明心学就对八股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ꎬ故四库馆臣认为嘉靖以后之八股文 渐趋佻巧ꎬ至于启㊁祯ꎬ警辟奇杰之气日胜ꎬ而驳杂不醇ꎮ猖狂自恣者ꎬ亦遂错出于其间ꎬ于是启横议之风ꎬ长倾诐之习ꎬ文体盭而士习弥坏 [2]1729ꎮ对此ꎬ晚清学人刘咸炘论之更为显豁: 明初学者ꎬ多墨守章句ꎬ并为一谈ꎮ自阳明先生作ꎬ而承学之士始知反求诸心ꎬ要于自得ꎮ其见于文者ꎬ往往如圆珠出水ꎬ841秋月写空ꎮ庆历以还ꎬ脱落清虚ꎬ渐成故习ꎮ 隆㊁万之时ꎬ王学甚盛ꎬ故文风如此ꎮ [3]66他特别强调阳明所倡 反求诸心 的 自得 之说是促成明代八股文风转变的重要因素ꎬ惜其并未对此加以具体而微的论证ꎮ近年来ꎬ虽然八股文渐成学界研究热点ꎬ但以阳明心学为考察视域而将其置于特定学术文化背景下加以系统观照者ꎬ亦殊为少见ꎮ而这一视角恰能很好地揭示中晚明八股文生态与文化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ꎬ亦可从一个侧面揭示中晚明学风㊁士风㊁文风对八股文的深刻影响ꎮ㊀㊀一㊁中晚明八股文坛 自得 之风盛行王阳明有意 以绝世之资ꎬ倡其新说ꎬ鼓动海内 [4]762ꎬ其 别立宗旨ꎬ显与朱子背驰ꎬ门徒遍天下ꎬ流传逾百年ꎬ其教大行 [5]7222ꎬ于是一些浸染阳明心学的科举士子在八股中往往 离经叛道 ꎬ不再 一尊朱氏为功令 [6]5而 罔不崇尚自得 [3]62ꎬ由此导致中晚明八股文坛 自得 之风盛行ꎮ对此ꎬ彭绍升«论文五则»云: 明初学者多墨守章句ꎬ并为一谈ꎬ自阳明先生作ꎬ而承学之士始知反求诸心ꎬ要于自得ꎮ [7]398所谓 自得 ꎬ是指接受阳明心学的八股文作者对儒家经典有自己的心得体会ꎬ而非一味 墨守章句 ꎮ例如ꎬ邓以讃㊁杨起元等人的八股文 其体递变而不离其宗ꎬ一以自得为宗 ꎬ根本原因在于 邓㊁杨皆王派也ꎬ隆㊁万之时ꎬ王学甚盛ꎬ故文风如此 [3]66ꎮ邓以讃被«明儒学案»列入 江右王门学案 ꎻ受教于罗汝芳的杨起元则被列入 泰州学案 ꎬ他为学 只洒然一味见性为宗ꎬ体认大人赤子之心 [8]ꎮ彭绍升极为推崇邓以讃㊁杨起元㊁李卓吾等人的 自得 八股文ꎬ尤其赞赏李卓吾 摆脱牢笼也大奇ꎬ掀波作浪太颠痴 («读明人制义偶题八绝句»)[7]788的八股文风ꎮ唐顺之被«明儒学案»列入 南中王门学案 ꎬ他主张作文须 洗涤心源 ꎬ称 直据胸臆ꎬ信手写出ꎬ虽或疏漏ꎬ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ꎬ便是宇宙间第一样绝好文字 («荆川唐先生论文»)[9]175-176ꎬ该文被阳明后学袁黄«游艺塾续文规»收入ꎬ用以指导时文写作ꎮ作为泰州学派成员ꎬ陶望龄笃信阳明 自得于心 之说ꎬ也强调八股 自胸臆中淘写出者为好 [3]62ꎮ中晚明八股文坛兴起的 自得 之风ꎬ大大动摇了程朱传注的权威地位ꎮ被«明儒学案»列入 南中王门学案 的薛应旂认为 做人作文ꎬ皆以求放心为急ꎮ心是一身之主ꎬ百骸万应ꎬ靡不关焉ꎮ此心常在腔子内ꎬ则动而应事ꎬ必中规矩ꎬ下笔为文ꎬ定然可观 («方山薛先生论文»)[9]183ꎮ由此出发ꎬ他反对八股文作者盲从朱注:㊀㊀辛亥ꎬ薛仲常自南考功督两浙学政ꎬ初考湖州ꎬ出«及其至也ꎬ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ꎬ所奖者皆不依朱注 问礼 问官 解ꎮ考嘉兴ꎬ出«居敬而行简二节»ꎬ诸生凡用 仲弓未喻夫子可字之意 解者ꎬ厉声斥其浅陋ꎬ且以臆见辩驳数百言ꎮ夫乡之士大夫方趋 致良知 之新说ꎬ而使者又厌薄先儒ꎬ助之淈泥扬波[10]241ꎮ作为学政ꎬ薛应旂在湖州讲论八股竟 不依朱注 ꎬ而在嘉兴又厉斥诸生八股遵从朱子 仲弓未喻夫子可字之意 之说ꎬ由此可见心学思潮兴起后朱注面临的严峻挑战ꎮ再如ꎬ中晚明 良知之说ꎬ充塞天下ꎬ人以读书穷理为戒ꎬ故隆庆戊辰会试«知之为知之ꎬ不知为不知»文ꎬ以不用«集注» [11]4638ꎬ这也说明心学大大削弱了朱注的权威地位ꎮ袁黄对唐顺之㊁薛应旂㊁瞿景淳三家制艺不泥定朱注的做法大为赞赏ꎬ称 唐㊁薛㊁瞿三师之文ꎬ皆洞见本源ꎬ发挥透彻ꎬ此举业正宗也 ꎻ而对 当道贵游不加详查ꎬ专欲依注ꎬ拘定一家之言ꎬ不许分毫走动 («国家令甲»)[9]11的八股衡文标准十分不满ꎮ同时ꎬ袁黄所编举业用书«四书便蒙»«书经详节» 大删朱注而略存其可通者 却 遍传天下 家家传习 («与邓长洲»)[9]207ꎮ值得注意的是ꎬ明末阳明心学的广泛传播及其对程朱传注权威性的严重冲击ꎬ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文化权利的下移ꎬ由此导致明末八股文社及坊刻时文的兴盛㊁选政与文统的旁落ꎬ以至出现 选者之权遂以夺主司之势 [12]3229ꎮ中晚明ꎬ一些偏离朱注的 自得 八股文往往阐发 君子心学之要 [13]166ꎬ于是心学因子便在中晚明八股文中潜滋暗长ꎮ如隆庆间钱岱«民可由使之»云: 君子之使人由而亦使人知者ꎬ心也ꎮ941顾知行合一ꎬ在贤智斯无可无不可ꎻ而材智有限ꎬ在凡民则有能有不能ꎮ [13]270该文径以阳明心学之 知行合一 来阐发经文ꎮ万历间潘士藻«告子曰不得于言无暴其气»申述的主旨是 夫言与气俱本于心 言与气皆非心外物也ꎬ心无内外者也 ꎬ这演绎的仍是心学心本论ꎬ故方苞谓 此文高处ꎬ一在替告子重提 心 字ꎬ得旁门宗旨 [13]328ꎬ所谓 旁门 即指阳明心学ꎮ«明儒学案»列潘士藻入 泰州学案 ꎬ他曾问学于耿定向㊁李贽㊁王襞㊁焦竑等人ꎬ其以八股演绎阳明心学自不难理解ꎮ中晚明八股文坛 自得 之风的哲学基础为阳明心学ꎬ它使许多科举士子摆脱了程朱传注的束缚ꎬ从而促成 性灵 思潮在中晚明八股文坛引起强烈反响ꎮ㊀㊀二㊁ 性灵 思潮在中晚明八股文坛的反响顾宪成虽对阳明心学之流弊不无批评ꎬ但他也承认士人长期桎梏于训诂词章间ꎬ骤闻良知之说ꎬ 一时心目俱醒ꎬ恍若拨云雾而见白日ꎬ岂不大快! [14]由此可以想见中晚明文人接受阳明心学熏染而性灵获得舒张的感奋之情ꎮ阳明心学在本质上属于心本论ꎬ其后学尤其泰州学派更是反对束缚个性ꎬ这直接促成晚明 性灵 思潮的勃兴ꎬ反映在八股文写作领域ꎬ就是很多文人不再将性灵汩没于经文集注之中而推崇 性灵 八股文ꎮ早在正㊁嘉间ꎬ瞿景淳即主张八股 须从心苗中流出 [3]62ꎬ认为若因循守旧则 自家本来灵性反被封闭不得透出 [15]39ꎻ薛应旂作八股则 每于起冒下急出本文 ꎬ 揭过经史本文ꎬ重抒己意 [11]4644ꎮ及至晚明ꎬ提倡性灵八股者更是不乏其人ꎮ李贽«童心说»认为 今之举子业 与诗㊁文㊁戏曲㊁小说等 皆古今至文 ꎬ并声称 天下之至文皆出于童心 [16]99ꎬ在他心目中ꎬ凡发自 童心 之八股即为 天下之至文 ꎮ以 童心 为准的ꎬ李贽«复焦漪园»强调八股作者应 借他人题目发自己心事 [16]46ꎬ即借圣贤之口 代己立言 ꎮ李贽«与友人论文»又云: 凡人作文ꎬ皆从外边攻进里去ꎬ我为文章ꎬ只就里面攻打出来ꎮ 只自各人自有各人之事ꎬ各人题目不同ꎬ各人只就题目里滚出去ꎬ无不妙者ꎮ [16]6此论与其 童心说 并无二致ꎬ仍强调八股作者应从 里面 出发作文ꎮ作为阳明后学ꎬ袁黄也是性灵八股的鼓吹者ꎬ他认为 文出于心 ꎬ 存心之功 乃作文之 根本 文者枝叶也ꎬ其根本在心 欲工文先当治心 («文有根本»)[9]13ꎬ称 腔子内精神常聚ꎬ生意常活ꎬ此秀才本领工夫 («与于生论文书»)[9]205ꎬ他所谓 精神 与 生意 指的就是性灵ꎮ因此ꎬ袁黄«游艺塾文规»«游艺塾续文规»多次指出性灵之于八股写作的重要意义ꎬ强调 文贵自得 尤当出自性灵 («文贵自得»)[9]12ꎻ认为 作文之法ꎬ在涵游性灵ꎬ使心苗常活 («与张举人书»)[9]204ꎬ 作文须要从心苗中流出ꎬ句句字字都要作不经人道语 («昆湖瞿先生论文»)[9]180ꎮ曾受学于罗汝芳且深受李贽影响的汤显祖ꎬ其八股文性灵充盈ꎬ多 以妍炼擅场ꎬ文情闲逸ꎬ顾盼生姿 [17]ꎬ这与其八股文理念有关ꎮ他在«张元长嘘云轩文字序»中论及八股文时称 岂习是者必无灵性与? [18]1533并主张 为学悉从性灵探讨ꎬ不从纸堆里作生活 [19]ꎮ据贺贻孙«激书»卷二 涤习 :㊀㊀近世黄君辅之学举子业ꎬ揣摩十年ꎬ自谓守溪㊁昆湖之复见矣ꎮ乃游汤义仍先生之门ꎬ先生方为«牡丹»填词ꎬ与君辅言ꎬ即鄙之ꎮ每进所业ꎬ辄掷之地ꎮ 先生乃曰: 汝能焚所为文ꎬ澄怀荡胸ꎬ看吾填词乎? 君辅唯唯ꎬ乃授以«牡丹记»ꎮ君辅闭户ꎬ展玩久之ꎬ见其藻思绮合ꎬ丽情葩发ꎬ即啼即笑ꎬ即幻即真ꎬ忽悟曰: 先生教我文章变化ꎬ在于是矣ꎮ若阆苑琼花ꎬ若天孙雾绡ꎬ目睫空艳ꎬ不知何生ꎮ 先生填词之奇如此也ꎬ其举业亦如此矣ꎮ 由是文思泉涌ꎬ挥毫数纸ꎬ以呈先生ꎮ先生喜曰: 汝文成矣ꎮ锋刃具矣ꎬ烟云生矣ꎬ波涛动矣ꎬ香泽渥矣ꎮ畴昔臭恶ꎬ化芳鲜矣ꎮ [20]316«牡丹亭»乃汤显祖为弘扬 至情至性 而作ꎬ他将其作为八股 教材 以启发黄君辅ꎻ而黄氏也体会到«牡丹亭»性灵之妙ꎬ领悟了汤显祖崇尚性灵的八股为文之道ꎮ汤显祖对八股文因墨守程朱传注而乏于性灵的积弊深有感触ꎬ自叹 吾尝浮沉八股道中ꎬ无一生趣 [21]1503ꎬ由此不难理解他051何以会大力提倡性灵八股文ꎮ董其昌也是性灵八股的倡导者ꎬ其«举业蓓蕾»强调八股作者 只若靠得自家性灵ꎬ便不须靠别人 ꎬ要 先须洗涤此心 ꎬ 要信心ꎬ只从他赤心片片流出ꎬ原止先得我心ꎮ我这心却神却灵ꎬ就是圣贤的心更无分别ꎬ只被人看得自家低了ꎬ终身靠人ꎬ所以千差万隔ꎮ今且提醒此心ꎬ捧作一个真主人㊁活菩萨ꎬ抛弃先入之说ꎬ莫横胸中ꎬ抛却师友且莫靠他ꎬ抛却眼前杂乱讲书ꎬ抛却集注ꎬ只看本文ꎬ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ꎬ超然自得于意言象数之外 [22]42-43ꎮ董氏所谓 性灵 赤心 神 灵 真主人 活菩萨 云云ꎬ与李贽 童心 之义并无二致ꎬ是其用以 抛却集注 的利器ꎮ袁宏道«时文叙»所谓 举业之用ꎬ在乎得隽ꎬ不时则不隽ꎬ不穷新而极变则不时 [23]703ꎻ其«诸大家时文序»所谓 其词必极于才之所至ꎬ其调年变而月不同ꎬ手眼各出ꎬ机轴亦异ꎬ二百年来ꎬ上之所以取士ꎬ与士子之伸其独往者ꎬ仅有此文 [23]184ꎬ实际上都是其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23]187主张在八股文领域的反映ꎮ袁中道赞赏那些 出自胸臆ꎬ决不剿袭世人一语 的八股文ꎬ并特别指出: 时义虽云小技ꎬ要亦有抒自性灵ꎬ不由闻见者ꎮ古人云: 一一从自己胸臆中流出ꎬ自然盖天盖地ꎮ 真得文字三昧ꎬ盖剪彩作花ꎬ与出水芙蓉ꎬ一见即知ꎬ不待摸索也ꎮ («成元岳文序»)[24]481显然ꎬ袁中道主张八股与诗文一样也应 独抒性灵ꎬ不拘格套 ꎮ袁中道还称赞马远之八股文 读之灵潮汩汩自生 ꎬ 一一从肺腑流出 («马远之碧云篇序»)[24]482ꎻ认为万历时举业文字虽不如成㊁弘间含蓄蕴藉ꎬ但也是 才子慧人ꎬ蜚英吐华 («淡成集序»)[24]485ꎬ这些都是对性灵八股的肯定ꎮ王思任主张八股作者要 不守父师成说ꎬ而独写灵心 [25]462ꎬ他往往借八股 以状人情ꎬ感世变 其才华烂漫ꎬ触绪多通ꎬ自足为始学疏导心灵 (何焯«两浙训士条约»)[10]242ꎬ可见其八股亦以性灵取胜ꎮ赵南星在论及八股时自称 余往时论文ꎬ得一 真 字 近时又得一 活 字 [26]1336ꎬ他所谓 真 与 活 ꎬ也指向性灵ꎮ种种迹象表明ꎬ导源于阳明心学的 性灵 思潮不止影响了晚明戏曲㊁小说与诗文ꎬ其对八股文也有着极为深广的浸润濡染ꎮ中晚明以性灵见长的八股文大多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ꎬ故李光地称 时文齐不如平ꎬ明末文毕竟有词气ꎬ不如成㊁弘 [27]877ꎬ所谓 词气 就是针对晚明性灵八股的文学性而言ꎮ方苞«钦定四书文»谓 隆㊁万能手复以神韵轻微取胜ꎬ其含毫邈然ꎬ固足以渗人心腑 [13]287ꎬ也是属意于晚明性灵八股的文学感染力ꎮ李光地㊁方苞所论绝非虚言ꎬ以李贽为例ꎬ其所作八股直抒性灵ꎬ可谓 直捷明快ꎬ洞然与其生平持论及讨古辨今处如贯气合 ꎬ后其书遭禁ꎬ 一切制义之在版者ꎬ以坏文体并禁 ꎬ但因其 脍炙人甚 ꎬ时人竟不忍 投其字于水火 [28]而改头换面ꎬ以广其传ꎮ㊀㊀三、中晚明八股文中充斥佛老因子中晚明科举士子往往杂引 佛老诸书ꎬ皆入于文 [29]111ꎬ由此导致其八股文驳杂不醇ꎬ这仍与阳明心学对八股文坛的浸润密不可分ꎮ王阳明认为佛氏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 [30]73ꎬ他 溺于佛氏之习 与 神仙之习 [31]1832而 出入佛老者久之 [32]180ꎬ以至夏敬渠竟斥之 阳附孔子ꎬ阴合老释ꎬ为儒学之蠹 [33]ꎬ这表明阳明心学 以禅之实而托儒之名 [34]15及 范围三教之枢 [35]的性质ꎮ而阳明后学尤其江左王学在援佛入儒的道路上走得更远ꎬ他们 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ꎬ盖跻阳明而为禅矣 [32]703ꎬ声称 今之学佛者ꎬ皆因 良知 二字诱之也 [36]261ꎬ正所谓 心学盛行之时ꎬ无不讲三教归一者也 [2]1124ꎮ阳明及其后学的三教合一思想对八股文风产生了显著影响ꎮ例如ꎬ隆庆戊辰会试ꎬ李春芳«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程文云: 圣人教贤者以真知ꎬ在不昧其心而已ꎮ 对此ꎬ顾炎武评云: «五经»无 真 字ꎬ始见于老庄之书 ꎬ 始明以«庄子»之言入之文字ꎮ自此五十年间ꎬ举业所用ꎬ无非释㊁老之书 [4]755-756ꎮ 真知 一词在«庄子 大宗师»中既已出现ꎬ王阳明倡言三教合一ꎬ故借以指代 良知 与 知行合一 ꎬ如其云: 真知即所以为行ꎬ不行不足谓之知ꎬ此为学者吃紧立教ꎬ俾务躬行则可ꎮ [30]46作为阳明后学的李春芳本 厌五经而喜老庄ꎬ黜旧闻而崇新学 [4]755ꎬ其程文杂入老庄思想是很自然的事ꎮ隆庆戊辰会元为田一儁ꎬ151其«子曰由诲汝知之乎»围绕 人心自有真知 真知之道ꎬ不越于心 [37]528-529展开ꎬ也是借老庄以衍经义ꎬ由此不难理解李春芳何以会取其为会元ꎮ值得一提的是ꎬ顾炎武所谓 自此五十年间ꎬ举业所用ꎬ无非释㊁老之书 ꎬ绝非虚言ꎬ这表明李春芳隆庆戊辰会试程文的示范效应十分显著ꎬ像李贽«四书参»㊁杨起元«四书评眼»㊁袁黄«四书便蒙»«书经详节»㊁刘嶰竹«四书鞭影»之类科举用书ꎬ即多以佛㊁老阐发四书经义ꎮ杨起元也是以佛禅为八股的典型人物ꎬ俞长城云: 以禅入制义ꎬ自杨贞复始也ꎮ贞复受业罗近溪ꎬ辑有«近溪会语»一书ꎬ故其文率多二氏之言ꎮ [15]72其实艾南英已指出杨起元乃 以宗门之糟粕为举业之俑者 [38]ꎮ作为阳明后学ꎬ杨起元浸润佛㊁老思想很深ꎬ其«诸经品节»对二十九种释㊁道经典加以阐释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二«诸经品节»提要云: 起元传良知之学ꎬ遂浸淫入于二氏ꎬ已不可训ꎮ至平生读书为儒ꎬ登会试第一ꎬ官跻九列ꎬ所谓国之大臣ꎬ民之表也ꎬ而是书卷首乃自题曰 比邱 ꎬ尤可骇怪矣ꎮ [2]1122杨起元为传良知之学而浸淫佛老与其 以禅入制义 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ꎮ王夫之所谓 杨贞复宦稿借经义讲学 为姚江之学所赚 [11]4647ꎬ也意在说明杨起元受阳明心学影响而以佛禅羼入八股ꎮ王夫之谓 新学浸淫天下ꎬ割裂圣经ꎬ依傍释氏ꎬ附会良知之说 [39]63ꎬ其所谓 新学 是指阳明心学ꎬ而 妙悟 宗风 是针对佛禅入八股而言ꎮ面对八股文坛 异学横行ꎬ二氏浮词尽入文字 [15]140的不良风气ꎬ官方曾多次整饬驳杂不醇的八股文风ꎮ例如ꎬ万历十五年(1587)ꎬ礼部尚书沈鲤痛责隆㊁万间八股文 取佛经㊁«道藏»ꎬ摘其句法口语而用之 ꎬ谓其 凿朴散淳ꎬ离经叛道 ꎬ认为这是 断圣贤语脉以就己之铺叙ꎬ出自己意见以乱道之经常 ꎮ为此ꎬ沈鲤建议 经义之中引用«庄»«列»㊁释㊁老等书句语者ꎬ即使文采可观ꎬ亦不得甄录ꎬ且摘其甚者ꎬ痛加惩抑ꎬ以示法程 [40]2051-2053ꎮ然而礼部的告诫并未取得预期效果ꎬ于是万历二十二年礼部再次警告科举士子: 如有掇拾佛老不经之谈及怪句险字混入篇内者ꎬ定勿收录ꎬ俟朱墨卷解部ꎬ本部及科臣详阅ꎬ有违式者遵旨除名ꎮ [41]390官方虽再三明文训诫ꎬ但八股文中的佛老因子仍有增无减ꎬ这从万历三十一年礼部尚书冯琦奏疏中即可获知:㊀㊀今且尊二氏以操戈ꎬ背弃孔孟ꎬ非毁程朱ꎬ惟«南华»㊁西竺之语是宗是竞ꎬ以实为空ꎬ以空为实ꎮ以名教为桎梏ꎬ以纪纲为赘疣ꎬ以放言恣论为神奇ꎬ以荡弃行检㊁扫灭是非廉耻为广大ꎬ取佛经言心言性略相近者窜入于圣言ꎬ取圣言有 空 字 无 字者ꎬ强同于禅教[4]756-757ꎮ面对八股文坛 以禅窜圣 的风气ꎬ冯琦向万历帝提议: 坊间一切新说曲议ꎬ令地方官杂烧之ꎬ生员有引用佛书一句者ꎬ廪生停廪一月ꎬ增附不许帮补ꎬ三句以上降黜ꎮ中式墨卷引用佛书一句者ꎬ勒停一科ꎬ不许会试ꎬ多者黜革ꎮ 奈士风㊁文风一旦形成ꎬ难以遽改ꎬ他只能感叹 新学之兴ꎬ人皆土苴«六经»ꎬ因而不读传注 [4]757-758ꎬ 新学 即阳明心学对朱注权威地位的严重冲击ꎬ由此可见一斑ꎮ确实ꎬ万历士子多将礼部禁令视为具文ꎬ因此万历三十四年(1606)皇帝再次诏谕礼部云: 今后房考官见有离经畔注ꎬ穿凿揣摩及摭拾佛书㊁俗书隐晦怪诞者ꎬ必弃不取ꎬ甚者参罚ꎮ [42]8069即便如此ꎬ当时驳杂不醇的八股文风并未消歇ꎬ万历三十九年(1611)礼部仍奏云: 迩年文体日益险怪ꎬ至于悖朱注ꎬ用佛语ꎬ讽时事ꎬ尤离经畔道之最者ꎮ [43]679这表明虽然朝廷屡屡下令整顿因阳明心学而 文体大坏 的八股文ꎬ然而却 竟未能廓然一大变其习 [44]306ꎮ中晚明官方屡屡整饬驳杂不醇之八股文风而效果不佳ꎬ恰表明心学对八股制艺影响之巨ꎮ其实ꎬ衡文者对佛老因子羼入八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ꎬ李乐曾感叹云: 今日试院先生出示ꎬ必言举子文字如用佛经㊁老庄语者不收ꎮ据余目见中式文甚少ꎬ然何尝无佛语㊁老庄家言ꎮ [45]737显然ꎬ浸淫于阳明心学的中晚明举子鲜有不以佛道入八股者ꎮ㊀㊀四、阳明心学何以会浸润中晚明八股文坛八股文在明初 皆恪遵传注ꎬ体会语气ꎬ谨守绳墨ꎬ尺寸不逾 [46]579-580ꎬ而自正德㊁嘉靖间开始其文风丕变ꎬ这既与阳明及其后学有意通过科举251士子以广其说的动机有关ꎬ更得益于阳明心学所倡导的 自得 自乐 之说对科举士子的吸引力ꎮ王阳明对自己的理论学说有着很强的传播意识ꎬ谓 某此意思赖诸贤信而不疑ꎬ须口口相传ꎬ广布同志ꎬ庶几不坠 [47]465ꎬ于是他便有意利用科试向科举士子这一重要知识群体传播心学ꎮ王阳明宣称 只要良知真切ꎬ虽做举业不为心累 [30]110ꎬ这对当时读书人尤其阳明弟子极具吸引力ꎮ正德十六年(1521)ꎬ钱德洪在灵绪山龙泉寺中天阁拜阳明为师ꎬ其父钱蒙担忧 恐妨试事 ꎬ而钱德洪则以 男闻教以来ꎬ心渐开明ꎬ科第逼予则有之ꎬ入试胡虑哉 [48]397答之ꎮ阳明弟子魏良政㊁魏良器亦谓钱蒙云: 以吾良知求晦翁之说ꎬ譬之打蛇得七寸矣ꎬ又何忧不得耶? [30]1301钱德洪果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ꎮ嘉靖癸未(1523)会试ꎬ 南宫策士以心学为问 而阴诋阳明ꎬ为此阳明弟子钱德洪深恨 时事之乖 ꎬ而阳明却 喜而相接 并对钱德洪自揭心衷云: 吾学恶得遍语天下士?今会试录ꎬ虽穷乡深谷无不到矣ꎮ [30]1296王畿原不欲参加嘉靖丙戌(1526)会试ꎬ然阳明谓其曰: 吾非以一第为子荣也ꎬ顾吾之学ꎬ疑信者半ꎬ子之京师ꎬ可以发明耳ꎮ [32]237以上种种迹象表明ꎬ王阳明借助科试以广其说的用意十分明显ꎮ为使自己的理论学说深入科举士子之心ꎬ王阳明便勉励诸生以 良知 为八股ꎬ倡导 做时文ꎬ必须有个真种子ꎬ时时求致吾之良知 凡天地间至精至妙之理只在寻常日用中ꎬ我方寸内无不具足ꎬ不必远去寻找 («阳明王先生论文»)[9]172ꎮ王阳明这一主张对科举士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ꎬ如袁黄乃王畿弟子ꎬ他不满于 国家举业宗朱传ꎬ年年墨守 [49]ꎬ于是 大删朱注 而作«四书删正»ꎬ该书 极诋程朱ꎬ至尽窜注解ꎬ更以己意 [50]2335ꎬ他以阳明 良知 之学为指导对四书断以己意ꎬ称 发为文章便是自家屋里人说自家屋里事ꎬ此举业家第一等门路ꎬ亦是文章秘密藏 [9]214ꎬ这体现了其 援王学入科第仕途 [51]846的动机ꎬ也正契合阳明之本意ꎮ代表官方的科试考官尤其是具有阳明心学背景的考官对心学八股文的肯定ꎬ也是促成阳明心学进入八股文领域并产生示范效应的重要原因ꎮ嘉靖丁酉(1537)广东乡试ꎬ考官认为陈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一文 可以言心学 ꎬ称 近日为文者ꎬ往往言神化ꎬ此篇不言神化ꎬ足语心学极功 [52]7581ꎬ赞赏该文能演绎心学要旨ꎮ更甚者ꎬ一些乡试或会试考官所作八股程文也在演绎心学ꎮ嘉靖戊午(1558)顺天乡试ꎬ董份«圣人有功于天下万世»程文云: 心也者ꎬ天下万世之所同具也 今夫人之灵明知觉而无不通者ꎬ以其有此心也 是心之得也ꎬ非独圣人有之ꎬ凡民亦有之ꎮ凡民有之是心体之本同也ꎮ [53]129-130而王阳明认为 良知之在人心ꎬ不但圣贤ꎬ虽常人亦无不如此 [30]75ꎬ强调人人心中皆有良知ꎮ显然ꎬ董份程文所论是契合阳明学说的ꎮ隆庆戊辰(1568)会试ꎬ李春芳«子曰由诲女知之»程文云: 夫知原于心也ꎬ不昧其心而知在矣ꎬ又何俟于他求哉?夫子教子路者如此ꎬ其意盖谓学莫先于致知ꎬ知非假于外索ꎮ 求知于心则为德性之知ꎬ而其知也日新ꎻ求知于外则为闻见之知ꎬ而其知也日塞矣ꎮ [54]强调 知 本于 心 ꎬ不假外求ꎬ体现的是阳明心本论思想ꎬ难怪副主考殷士儋评此文云: 是知心学者ꎬ岂浅识可到! [54]对于李春芳以心学入八股所引发的示范效应ꎬ艾南英批评道: 自兴化(李春芳)㊁华亭(徐阶)两执政尊王氏学ꎬ于是隆庆戊辰«论语»程义ꎬ首开宗门ꎬ此后浸淫ꎬ无所底止ꎮ科试文字大半剽窃王氏门人之言ꎬ阴诋程朱ꎮ [4]753袁黄也称李春芳隆庆戊辰 所作程文ꎬ全不依注ꎬ可称千古绝唱 («国家令甲»)[9]11ꎬ作为阳明后学ꎬ他当然从心学立场对该文大加赞赏ꎮ李春芳曾师从阳明弟子欧阳德ꎬ又请益于阳明弟子王艮ꎻ徐阶师从阳明弟子聂豹ꎬ«明儒学案»将其列入 南中王门学案 ꎻ殷士儋㊁董份也推尊心学ꎬ作为乡试或会试考官ꎬ他们所作程文都宣扬心学ꎬ其示范效应不言而喻ꎬ阳明心学对八股文的深度渗透由此亦可见一斑ꎮ求乐 与 自得 乃阳明悟道的一贯主张ꎬ 自得 也是其追求的 乐 之内涵①ꎬ 自得之乐351①参见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ꎬ第172页ꎮ。
论王世贞对宋明理学的批评与反思作为“后七子”的领袖和七子派的集大成者,王世贞精通文学、史学和经学,思想灵活开放,不为传统和权威所。
在明中后期学术思想慢慢解放的背景下,对宋儒、宋明理学及理学家文艺观念进行了普遍而直率的批评,对明代儒学的进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反思。
爬梳和整理这些散见于浩繁卷帙中的批评言论,总结和探讨其儒学思想的特点及成因,不仅有助于丰硕学界对文学大师王世贞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七子派的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王世贞对理学家文艺观念的批评保护诗文的本体特点,是前后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目标。
嘉、万年间,“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现象仍然存在,唐宋派理学习气更是甚嚣尘上。
以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重张复古大旗,试图遏制文学创作中过度谈道论理以致文辞为道理所束而塞不顺畅的现象。
《书曾子固文后》一文曾言:子固有识有学,尤近道理,其辞亦多宏阔遒美,而不免为道理所束。
间有塞而不顺畅者,牵缠而不了者。
要之,为朱氏之滥觞也,朱氏以其近道理而许之。
近代王慎中辈,其材力本胜子固,乃掇拾其所短而舍其长,其塞牵缠,迨又甚者。
(卷三)王世贞在此指出了曾巩诗文“为道理所束”的弊病和与朱熹在文风方面的联系,并严厉批评了王慎中等唐宋派文人在学习曾巩时“掇拾其所短而舍其长”的做法。
对唐宋派的理学习气和以、曾巩为表率的问题在此不妨多说几句。
据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记载,王慎中曾“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参以己见。
于圣贤奥旨微言,多所契合。
囊惟好古,汉以下高作无取焉。
至是始发宋儒之书读之,觉其味长,而曾(巩)、王(安石)、欧氏(欧阳修)文尤可喜……但有应酬之作,悉出入曾、王之间。
”而唐宋派另一重要人物唐顺之更是如此。
他曾自述其诗是“率意信口,不调不格,大率似以寒山、《击壤》为宗”,而文那么“大率所谓宋头巾气习”(卷六《答皇甫百泉郎中》)。
在给王慎中的信中又说:“近来有一僻见,以为三代以下之文未有如南丰(曾巩),三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
明朝有哪些著名诗人诗人,就一般意义来讲,通常是指写诗的人,以下是小编收集的明朝的诗人,欢迎查看!明朝有哪些著名诗人11.方孝孺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方孝孺自幼聪明好学、机警敏捷,长大后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死,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
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挥军南下京师。
惠帝亦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建文四年(1402年)五月,燕王进京后,文武百宫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
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
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
方孝孺强忍悲痛,始终不屈。
被处死于江苏南京聚宝门外,时年四十六岁。
《明史》中为施以凌迟。
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2.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诗人大全】王慎中简介_王慎中的资料介绍王慎中 (1509~1559)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
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
汉族,晋江(今属福建)人。
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王慎中,字道思,晋江人。
四岁能诵诗,十八举嘉靖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寻改礼部祠祭司。
时四方名士唐顺之、陈束、李开先、赵时春、任瀚、熊过、屠应楞、华察、陆铨、江以达、曾忭辈咸在部曹,慎中与之讲习,学大进。
十二年,诏简部郎为翰林,众首拟慎中。
大学士张孚敬欲一见,辞不赴,乃稍移吏部,为考功员外郎,进验封郎中。
忌者谗之孚敬,因覆议真人张衍庆请封疏,谪常州通判。
稍迁户部主事礼部员外郎,并在南京。
久之,擢山东提学佥事,改江西参议,进河南参政。
侍郎王杲奉命振荒以其事委慎中,还朝,荐慎中可重用。
会二十年大计,吏部讠主慎中不及。
而大学士夏言先尝为礼部尚书,慎中其属吏也,与相忤,遂内批不谨,落其职。
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
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
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
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毗陵”。
家居,问业者踵至。
年五十一而终。
李攀龙、王世贞后起,力排之,卒不能掩。
攀龙,慎中提学山东时所赏拔者也。
文学成就王慎中为文,初钩章棘句,吞剥秦汉散文,认为“文必秦汉,汉后散文无可取之处”;后读欧阳修、曾巩等人的散文,大为钦佩:“世人卑宋而尊班、马,不知善学马者莫如欧,善学班者莫如曾。
欧、曾之文,原本经传,由史汉之豪而变为粹。
”遂乃尽焚旧作,一意效仿。
他认为为文最重“义法”两字,并指出文学法度规矩要不背于古,而文义却要取前人之所未发。
提倡文章要“道其中之所欲言”,“卒归于自为其言”,要“直抒胸臆,信手写出”,以表达作者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
他认为复古主义的要害就在于“病于法之难入,困于义之难精”。
①《遵岩集》卷二十一《与王顺渠祭酒》:“往岁谪官比田陵,稍迁留都,故得谒泾野于官邸,从庄渠于里居。
”②《龙溪王先生全集》卷二十《补之戚君墓志铭》“嘉靖乙未,予为南职方”。
收稿日期:2004-12-14作者简介:王文荣(1972-),男,江苏兴化人,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
王慎中与明代心学王文荣(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明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派首领王慎中能首先提出唐宋派的文学理论,这与他接受了王阳明心学有关;他的创作实践没有使他成为唐宋派的主力,也与他接受了心学有关。
在阳明心学思想影响下,他有得有失。
关键词:王慎中;唐宋派;王阳明;心学思潮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237(2005)04-0027-05 在前七子复古主义大潮席卷文坛时,王慎中首先提出了唐宋派理论,尽管还不是很完备,但是开拓一片新领域的价值是巨大的。
他为什么能首先提出这一理论?他后来的创作实践为什么没有使他成为唐宋派的首屈一指的人物?我认为这其中的原因与他接触了王阳明心学有很大关系。
他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下,产生了独特的审美理想,进而表现在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中。
对王慎中的进一步了解有助于更加全面深刻了解唐宋派。
本文将就王慎中与阳明后学的交游、心学思想对其文学思想的影响、心学影响下的得与失三方面来阐述。
一、王慎中与阳明后学的交游本着知人论世的目的,要分析王慎中的一生是如何受心学思想影响的,有必要了解清楚王慎中与阳明后学的交游情况。
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初号南江,后号遵岩,福建晋江人。
嘉靖五年丙戌(1526)进士。
王慎中与王阳明门人的交游主要是在其为官及居家时。
嘉靖十三年(1534),王慎中贬常州,补江阴令,不久升南京户部主事,转礼部员外郎,更加方便其与阳明心学的接触。
在常州时,他到昆山拜见了魏校(号庄渠);到南京时,他又拜见了吕木冉(号泾野)①。
此时,王畿(号龙溪)正为南京兵部职方主事②,王慎中与其来往密切。
李开先写道:“留都闲简之区,益得肆力问学于龙溪王畿,讲解王阳明遗说,参以己见,于圣贤奥旨微言多所契合。
”[1]当时欧阳德(号南野)也在南京,王慎中也与之有来往,丙申年(1536)王慎中升山东提学佥事时,欧阳德曾作《南江子赠言》送之:“擢山东提学佥事……南江子行,龙溪子曰:‘山东孔、颜之乡也,南江子将身孔、颜之道以师其乡之人,子何以赠诸?’某曰:‘身孔、颜之道以师其乡之人,若是足矣,又何言之为赠?’”[2]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
嘉靖十五年(1536)王慎中至山东,又与时在山东的王玑(号在庵)相互讲学。
“齐鲁之士,彬彬向风,一时同官,若莲峰叶君、石云沈君、遵岩王君,时相讨论字要,以政为学。
”[3]一年后,即嘉靖十六年(1537),王慎中转至江西参议,这就更加方便了他对心学的接受,其弟王惟中对此交待颇详:“江西,故阳明讲习化导之区,其老先生多以学鸣世,士之知学者不少,先生以职事往来白鹿、鹅湖间,与第25卷第4期2005年8月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JOURNA L OF SHANG RAO NORM A L CO LLEGE V ol 125,N o 14Aug 12005学者犹订证发明,简易通 ,不为蹊径,诸老先生如宗伯南野欧阳公,司马双江聂公、司成东廓邹公、礼部明水陈公、翰林念庵罗公(案,即罗洪先)皆以德学文章相雅善。
元相徐存翁(即徐阶)时以馆阁儒臣督学兹省,德尊誉重,士友每私相语,谓难于为继,莫不愿先生为督学以继徐公。
”[4]以上诸公皆阳明后学的主力军,除徐阶为南中王门外,其余人均为江右王门,他们在江西兴办书院,交游、聚会讲学,规模之大,盛况空前,王畿对这一现象也有所提及:“(王玑)继迁江西布政司参议,与藩臬为会同仁祠。
若今少师存斋徐公时为督学,契原尤深。
省下水洲魏君、瑶湖王君、鲁江裘君辈咸在会中,而东廓邹君、师泉刘君、念庵罗君辈往来聚处虔、吉、饶、信之间。
多士云集,师门之学益若有所发明。
”[3]可以这样说,王慎中在江西时结交广泛,否则,其弟王惟中也不会说“莫不愿先生为督学以继徐公”,当然,这里面可能含有自家抬举之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王慎中在当时已有一定影响。
针对王慎中对心学的迷恋,在文学上主张复古,当时巡抚湖南的顾 曾写信劝他:“前承教圣人之学,别有授受,仆已于赠言略及之,不知高见谓然否?圣人之学,即小学大学具已,所以圣狂异途,只在天理人欲之别,至于为圣为贤,亦只以勉然安然定之。
如今时所言静功,乃禅家径造直诣之旁门,切不可认为笃恭之妙用也。
公天资绝世,置疑其间,岂程子所谓今之入人也。
因其高明乎灼见,如何万万,因便垂示,士林领袖所系非小,幸勿姑息是望。
”①[5]王慎中似乎没有接受顾 的建议,而是更加精深于心学。
正如聂豹(号双江)所说:“遵岩王子,泉人也。
由山东学宪晋参江藩……日相淬石历乎良知之学。
”[6]己亥年(1539),他在去河南上任之前回家一趟②,途经南京,与当时复职准备赴京的罗洪先以及在南京的王畿等阳明门人再次相聚,畅谈心得。
他对罗洪先说:“念头断去不得,止是一任他过,便要如何斩除,恐更多事,此吾小歇脚法也。
”[7]由此可见,王慎中俨然自悟了。
据《冬游记》所载,当时在南京的有王畿、戚玄、湛若水、王鲤湖等。
该年,王慎中途经浙江衢州时,与贬官在此地的李遂(号克斋)相会③,而李遂已于嘉靖十三年(1534)在衢州西安建克斋精舍祀王阳明④。
王慎中作品集中有多封与李遂的通信。
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罢官后,不为所愠,仍取道吴越讲学。
其弟王惟中说:“在河南罢归,不为愠怒,惟以得婉恋膝下为乐,从容游豫州所未历山川,从安阳访崔后渠,谈数日方归。
道吴越中,与诸旧故讲学论文,意绪洒然。
”[4]居家,仍不辍于讲学。
其讲学的高潮当在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五月,王畿赴福建三山,与王慎中相会于三山石云馆,相互切磋。
王畿说:“或遵岩子倡而予酬之,或予启之而遵岩子承之,或偕答问疑,相与寻绎,以归于一。
盖旬有九日。
”[8](P217)时间之长,足以想见交游,讲学之深切。
他与王学中人多有书信往来,如与王道有《与王顺渠祭酒》、与穆玄庵有《上穆元庵太常》(文渊阁四库本避康熙讳,改“玄”为“元”)、与陈儒有《与陈芹山》、与陈良谟有《与陈栋塘》、与万表有《与万鹿园》,等等。
当然,同为唐宋派首领、与王慎中交往最密切的唐顺之也是被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归入南中王门的。
回顾王慎中一生,无论是为官还是居家,都与心学有着不解之缘。
二、心学对王慎中文学思想的影响既然王慎中与心学人士的交游是如此密切,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心学的影响。
其实,心学对王慎中文学思想的影响是明显而又深刻的,下面从王慎中文学思想的变化和所倡导的文学理论两方面来分析心学对他的影响。
(一)文学思想的变化唐宋派的主张是王慎中首先提出来的,但他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在接触到心学之后才提出的,这里有一个过程。
王慎中的文学思想,我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岁中进士之前。
与明代所有崇尚科举的知识分子一样,读的是举业之书,习的是八股之文,这对他中进士有很大作用,但对其以后的文学影响并不大,他本人也是非常反对这种时文的。
第二阶段,中进士后至28岁期间,这期间因为在京结识了一大批知识界的精英,相互倡和,但这时文坛仍以前七子的复古风气为主,王慎中也在这种风气下写了许多拟古诗文,李开先称他“曩惟好古,汉以下著作无取焉”[1],“以其暇日,读五经、诸子百家言,作为诗文,俱秦、汉、魏、唐风骨,而晋人字书,亦时时模拟之。
”[1]他自己也说:“某少无师承,师心自用,妄意于文艺之事。
自十八岁谬通仕籍,即孳孳于觚翰方册之间。
盖勤思竭精者,十有余年。
徒知掇摭割①案,顾巡抚湖南时间在1537—1539年。
据《献征录》卷四十彼《南京刑部尚书顾公传》载:“丁酉(1537),再起为右副都御史,巡抚湖广……己亥(1539),升刑部右侍郎”,而此时的王慎中对心学正入迷。
②《遵岩集》卷十七《赖氏行状》:“丙申、己亥岁,余两以徙官之便归觐。
”③《遵岩集》卷八《衢州守李克斋先生生祠记》记载:“予以参知汴省,行过治所。
”④《王阳明全集》卷三十六《年谱附录・一》嘉靖十三年三月条:“三月,门人李遂建讲舍于衢麓,祀先生。
”82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5(第25卷)裂,以为多闻;模效依仿,以为近古。
如饮酒方醉,呼呼喧呶,自以为乐,而不知醒者之笑于其侧而哀之也。
溺而不止,已成弃物;天诱其衷,不即沦陷。
”[9](卷二十一《再上顾未斋》)第三阶段,二十八岁以后,始倡唐宋派。
他说:“二十八岁以来,始尽取古圣贤经传及有宋诸大儒之书,闭门扫几,伏而读之,论文绎义,积以岁月,忽然有得。
追思往日之谬,其不见为大贤君子所弃,而终于小人之归者,诚幸矣!愧惧交集,如不欲生,乃尽弃前之所学,潜心钻研者又二年于此矣。
”[9](卷二十一)为什么王慎中在28岁时会有如此变化?其原因正是心学的影响。
其时,他正与南京的王畿、吕木冉、欧阳德等人“讲解王阳明遗说”[1]。
心学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产生的影响,他在《与唐荆川》里写得很清楚:“夫以余之诵习章句,忽闻诸君之论,其于圣贤之学,亦能谬言其梗概,而窃知一二。
然自概括其行,则未免于小人,岂非其言为空言,而知乃臆知也。
然则由是以知大学之所谓致知者,信在内而不在外,系于性而不系于物,而龙溪君之言益可信矣。
”①[9](卷二十一)由此,可知王慎中已接受了心学思想。
正是由于王慎中接受了心学,才有了变化的动因。
心学为什么能使他的文学思想发生变化?除了心学倡导主体外,还与当时的复古派的文风有关。
复古派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是所用词句是古人的,复古其实成了拟古,个人情感的表达受到了形式的限制,而心学却主张“圣人之道,吾性自足”[10](《年谱》正德三年)“心外无理,心外无事”[10](《传习录》),这样就把以古人为中心转到以自我为中心,主体意识增强了。
王慎中认为学习古人应学其道,而不是学表面上的词句,他在《与林观颐》的信中说:“所为古文者,非取其文词不类于时,其道乃古之道也。
古之道不谋禄利,不希荣进……足下之好古文直好其词不类于时耳,如是,则其用意亦何以异于时?故仆愿足下姑置得失而专力于道,苟于道有得,虽不吾问,足下将自得之。
”[9](卷二十三)正是在心学的影响下,王慎中开始了由复古派向唐宋派的转变。
“至是,始发宋儒三书读之,觉其味长,而曾、王、欧氏文,尤可喜。
眉山兄弟犹以为过于豪而失之放。
以此自信,乃取旧所为文如汉人者悉焚之,但有应酬之作悉出入曾、王之间”[1]。
李开先在《康王王唐四子补传》中再次提到了王慎中的这种转变,“乃升南部,闲散,乃发宋儒三书尽读之,有味于欧、曾之文,以为世人谈文皆卑宋人而尚班、马,殊不知善学马迁莫如欧阳修,善学班固莫如曾巩,是欧、曾之文,盖原本经、传《史》、《汉》之豪一变而粹者也,以此自信,凡有所作不出二子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