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阳明心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交流】王阳明⼼学的历史影响共建全国有⾊⾦属流通服务平台阳明⼼学起源于龙场悟道,席卷于明代中后期的整个中国,引领出明末东林党的讲学之风,其影响远⼤于⽇本等国。
近代中国的⾟亥⾰命和⽇本的明治维新,都吸收了阳明⼼学⼀些有⽤的思想,可以说阳明⼼学对五百年的东亚世界产⽣了重⼤影响。
台北市阳明⼭曾国藩曾评价道:“王阳明矫正旧风⽓,开出新风⽓,功不在禹下。
”;孙中⼭为探索救国之路也曾潜⼼研究王阳明的⼼学,他的“知难⾏易”说是《建国⽅略·⼼理建设》中的重头戏,特别关注了⼈的认知⽅法,把变⾰传统知⾏观作为⼼理建设的关键,拉近了与⼼学的距离,⼜展⽰出他对⼼学知⾏观的创新;⽑主席早年在湖南省⽴第⼀师范⼤学就读时,就拜读了王阳明的⼼学著作,写下了⼀篇研究⼼学的⽂章《⼼之⼒》,当时此⽂被杨昌济即杨开慧的⽗亲破格评了105分;蒋介⽯把阳明⼼学奉作⽴国精神,且将知⾏合⼀与孙中⼭的“知难⾏易”结合起来:“总理所讲的'知难⾏易’的知,同王阳明所讲'致良知’与'知⾏合⼀’的知,其为知的本体虽有不同,⽽其作⽤是要⼈去⾏,注重⾏的哲学之意,完全是⼀致的。
”退居台湾的蒋介⽯,为纪念王阳明将原名草⼭的⼭区改名为阳明⼭。
18世纪,阳明学在国内⼏度受到冷落和批判,但在东邻⽇本,却受到空前的重视。
⾃17世纪初《传习录》传⼊⽇本后,由中江藤树开创的⽇本阳明学始终传承有序,学脉昌盛。
⽇本阳明学为⽇本近代史上著名的明治维新铺平了思想道路。
许多⽇本阳明学者甚⾄直接参与了明治维新。
阳明⼼学对具有全球影响的当代⽇本经济管理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作⽤。
稻盛和夫是⽇本著名的京瓷公司的创办者,被誉为“经营之圣”,其创⽴的⼯作哲学“⼯作即修⾏”就充分吸收了阳明学的理论精华。
除了稻盛和夫外,三菱集团创始⼈岩崎弥太郎,⽇本国⽴银⾏创始⼈、实业巨擘涩泽荣⼀,早稻⽥⼤学创始⼈⼤隈重信……在⽇本,有数之不尽的政治家、企业家,都将王阳明及阳明⼼学奉若神明。
道德经和阳明心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而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思想家王阳明所倡导的一种思想体系。
两者虽然分属不同的时代和学派,但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联系和共通之处。
本文将从道德经和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涵、修身养性以及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道德经强调“道”和“德”的重要性。
其中,“道”指的是宇宙的规律和道义的真理,“德”则是个人修养和品德的修养。
而阳明心学则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人心具备了理性、良知和悟性等能力。
阳明认为,通过悟性的启迪和良知的引导,人们可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实现自我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统一。
道德经和阳明心学都强调修身养性。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通过无欲无求的境界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修身的境界。
阳明心学则强调“格物致知”,通过观察外界的事物,反观自身,从而认识自我、修正自我。
阳明心学强调的“知行合一”也是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道德经和阳明心学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道德经中提倡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主张以德治国,通过道德的力量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阳明心学则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认为个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可以影响整个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因此,可以说道德经和阳明心学都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总结起来,道德经和阳明心学虽然属于不同的时代和学派,但在某些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两者都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并具有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道德经和阳明心学的思想内涵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实现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道德经和阳明心学的精神,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阳明心学之意义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12期历史的轨迹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人类的思想史同样如此。
人类进入到21世纪,当今中国又面临着道路“选择”的拷问:是振兴中华,还是任由中华沦陷?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扔进垃圾堆,还是拭去蒙于其上的历史尘埃,使之重见天日?我们对古圣贤的教诲和警示,是亦步亦趋?还是依照我们“临在”的情况,以创新思维推动中华文化顺利地通过历史发展的门槛,转上更高的层面?中华民族所有的智者,所有心存良能、良知的人们,早已感到民族危机之所在,有的人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了悲观的情绪,世态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就要随时准备重演五代、南宋、清末的历史闹剧和悲剧了。
危机在前,中华民族不会懵然不晓,因为民族的良知和智慧已经化为亿万人民的文化基因。
整个民族都在思考如何选择明天的路径和方向。
今天,我们研讨阳明心学,就是要大声疾呼:必须大力加强对阳明心学的研究和普及,这并不仅是学术界的职责,也是所有干部、教师、传播媒体应该承担起来的天职。
我们可以或应该从阳明及其心学中汲取什么精华?对其思想的核心,似乎各界有着明显的共识,这就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所谓“良知”,即孟子所说的人“所不虑而知者”。
大家都知道,所谓“致良知”的“致”,在古代汉语中是“使之至”的意思。
阳明用一“致”字,意思是良知本在人心,“本心之明,皎如白日。
”随时都可能大放光明,也可能被物质所遮蔽,要拒绝做恶人的可能,要走做好人的大路,就需使深存于自己心底的良知走出来。
所以他说:“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
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传习录》)“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便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 (《传习录》)说到这里,请允许我说前天的一件小事。
今天“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开幕,媒体12日已经报道,次日我收到一位台湾老友的夫人发来的微信,说:“王阳明所提倡的良知,就是不用教你,你心里本来就有的知善知恶,所有人在做错事时,心里都是清楚的。
王阳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哲学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人生哲学,被誉为“阳明心学”。
他认为一个人要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首先必须从心开始。
本文将介绍王阳明的人生哲学,并探讨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心即理王阳明强调,人的内心拥有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他将之称为“心即理”。
他认为人人皆有良知,只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能找到正确的道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内心品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和责任心的人。
二、修身:心中有道在王阳明看来,修身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基础上。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强调通过实践去感知事物本质,并积极地从中汲取智慧。
只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同时,他也强调了要追求的“知行合一”,即将所学的道理付诸行动。
三、齐家:和谐家庭为基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和谐的家庭环境。
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要实现修身齐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在家庭中起带头作用。
他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夫妇间互敬互爱、子女孝敬父母,并强调夫妻之间要互相协调、理解与支持。
四、治国:道德领导与责任担当王阳明认为,治国需要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的领导者。
他强调了修身为本,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治理国家时做到公正无私。
他主张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并提出了“致良知”、“诚意正心”等核心观念。
只有以道德为先,才能达到治理国家的目标。
五、平天下: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王阳明认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是人人的责任。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以及“天下为公”的观点,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他认为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责任,才能够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与和谐。
王阳明的人生哲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并对今天的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个体责任和道德素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阳明心学心得阳明心学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之一,是由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思想学说。
它主张“知行合一”,即通过内心的真知灵感来引导行为,实现心性的完善。
阳明心学强调修身养性,注重内心的清净和自我完善,对于人的修养和道德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阳明心学的理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阳明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阳明心学认为人的内心本来就具有善良和智慧,只是被外界的杂念所扰乱。
因此,通过修心养性,可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从而指导行为。
阳明心学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观察外界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
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内心,从而逐渐认识自己的真实本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导致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阳明心学的“格物致知”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晰,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阳明心学还强调“致良知”,即通过内心的良知来指导行为。
良知是人内心的一种直觉,是区分善恶的能力。
阳明心学认为,只有通过良知来指导行为,才能使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从而实现内心的完善。
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和伦理风气败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阳明心学还提出了“致良知”的方法,即通过修身养性来实现内心的完善。
修身养性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它主张通过内心的修炼来使内心的本性得以显现。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修身养性”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综上所述,阳明心学的理念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知行合一,通过内心的修养来指导行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忽视内心的修养,只注重外在的物质追求。
这导致了人的内心迷茫和空虚。
阳明心学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使人的生活更加有意义。
明代王阳明思想及其在近代中国影响的历史研究自古以来,哲学思想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手。
其中,王阳明思想作为中国近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代王阳明的思想逐渐展开,探讨其在近代中国的影响及历史研究。
一、王阳明思想的来源与创新王阳明,字仲弓,号阳明。
他是明代中期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一个优秀的儒学者和武将。
王阳明早年受到程朱理学的熏陶,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程朱的体系,认为这种理学沉溺于经义的注解和理解,从而失去了实践的意义。
因此,王阳明在程朱的基础上创造了“心学”理论,将“心”视为人类思想的核心,将行为实践看作检验人思想观点的唯一标准。
这一创新思想,转换了传统的哲学思维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变革。
二、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王阳明思想的核心观点是“致良知”,即“心”具有良知的本性,人是由心向外展开的,通过人的实践,心才会逐渐完善。
王阳明通过自身的经验,认为人的外部行为不能单纯地反映人的思想,因为人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是相互交织的。
与此同时,王阳明也强调,“知行合一”是实现心性完善的必要条件,认为知识只有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才能真正意义上为自己所用。
三、王阳明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影响王阳明思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改革和发展,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其次,王阳明思想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伦理和政治治理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弥补了传统儒家理论的不足,为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此外,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也逐渐渗透到文学艺术领域,为近代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四、王阳明思想的历史研究现状王阳明思想作为中国哲学文化的重要流派之一,在现代史学和哲学研究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学界对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哲学思想的内涵、外溢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等方面。
阳明心学给世人最大的启示和意义在于:点亮...
阳明心学给世人最大的启示和意义在于:点亮自己的那盏心灯,人生必将大有不同。
而人人心中都有这样一盏灯,点亮它就是你一生的功课。
王阳明把心看成一切的主宰,他说“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全都是心的造化。
阳明心学的创立,让王阳明攀上了中国思想的高峰,但是他的心学,不是在象牙塔里“研究”出来的,而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凭借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冲出绝境的心灵足迹,构成了“阳明心学”大厦的一砖一瓦。
阳明心学这盏心灯也给了王阳明无穷的力量,当初被陷害入狱时就照亮了王阳明的铁窗生涯。
他不断拷问自己,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他度过这深悲大戚?
王阳明在不断地找寻和磨练之中,在内心种下了觉悟的种子。
等他到达龙场,他终于顿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他明白了如何将不利因素化解为有利条件,并在艰难的环境中铸就了“阳明心学”的明灯。
这盏灯光而不耀,却能帮助他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王阳明上下求索一直在寻找的正是这种智慧,来自内心的智慧。
点一盏心灯,从失败中挺立起来,再造辉煌的智慧,这是任何时代的人都需要的人生智慧。
然而这盏灯一定要光而不耀,否则太过耀眼反而会灼伤自己。
能够柔和笼罩却不会有灼伤的疼痛,才是最为温暖而朴素的人格。
光而不耀,其实也正是内心从容、淡定,悠扬而飞的状态。
万丈红尘,扑鼻迷眼,能够点亮自己的这盏心灯,让它散发出微弱而美好的光,是你一生最大的功课,也是你对尘世最大的贡献。
始终有一种温暖,照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那就是心灯的光芒。
阳明心学化育天下感悟与收获
阳明心学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心中有所感悟就能化育天下。
在学习和探索阳明心学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以下几点感悟:
1.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阳明心学强调人的内在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无限潜能和智慧。
通过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善良本性,并通过实践和修行来培育和发展这种本性。
2. 心即理:阳明心学认为,心即是理,理即是心。
心是万物的源头和根本,心中有所感悟就能达到理的境界。
这提醒我们要通过反省、静心、冥想等方式,深入体验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与内心的理相合,达到真正的理解与体悟。
3. 实践是重要的:阳明心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验到真理和智慧。
不管是学习知识还是修行,都需要实际行动来验证和巩固。
通过实际行动,我们能够体验到由内心感悟而来的智慧和改变,从而真正地融入到生活中。
4. 与世界和谐共生:阳明心学强调与世界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与他人和谐相处、关心环境和社会问题等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个体,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中,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要保持与自然的亲密联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
总的来说,阳明心学教导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内在本质,通过实践与感悟来发展自己的潜能,与世界和谐共生。
通过学习和体悟阳明心学,我更加明白了如何通过内心的感悟来改变自己和影响世界。
阳明心学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影响及其启示阳明心学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的影响及其启示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飙,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仅封建统治者极为推崇它,而且,一些文人学者也深受其影响。
不仅在国内深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市场。
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党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
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
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
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阳明心学在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康有为、梁启超可谓两个极为杰出的代表。
尤其是康有为,可称得上是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的一面旗帜。
其中,梁启超是康有为的学生。
两人在推行变法维新的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曾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两人都极为推崇阳明心学。
(一)康有为与阳明心学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生于1858年,死于1927年,活了69岁。
在他的一生中,变法维新活动是其主要的政治活动。
而其变法的重要理论依据即是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中的变易观对其变法维新思想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康有为主要通过其《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这两本书来奠定其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宣称东汉以来历代统治者和儒学人士所尊奉的《古文尚书》、《逸礼》、《左氏春秋》等古文经典,统统说成是西汉末刘歆所伪造,是王莽“新朝”之学,应称之为“新学”,与孔子无关。
后来被称之为“汉学”的也不是“汉学”,而是“新学”。
宋人尊尚的经书也是“伪经”,不是孔子之经。
明代阳明心学的产生发展及影响
明朝初期,程朱理学(起于宋,是儒学的发展)在思想界占据主流。它提倡“存天理,灭
人欲”,但到后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显现出阻碍作用。
到明代中期,一个新的学派开始兴盛并开始占据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心学。
心学发端于明代初期,但集大成者则是明代中期的阳明先生——王守仁。
阳明先生与阳明心学产生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
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 (1)
王守仁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状元,读的是朱熹之学。但王守仁小时候便展现了他不
拘泥于程朱理学的一面,经常提出一些让教书先生觉得有悖传统的想法,做出一些不寻常的
举动,还立志做圣贤。十八岁后开始读朱熹之书,并将朱熹之理付诸于实践,亲自格物致知
——格竹子,他一直在竹子前按前人之学“格”了几天几夜。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对“道”
的大彻大悟,反而让他得了风寒。十年后,王守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
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
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
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这是阳明沿
朱学路径对圣贤之学的再次求索,结果却依然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所以“益委
圣贤有分”了。自此王守仁对朱熹产生了怀疑,开始了自己对“道”的追寻。 (2)
中年时王守仁谪居于当时极其荒凉的贵州,就在这一阶段他提出了“‘理’在心中”的思
想,完善了自己的致良知说,并发展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摆脱了朱子“去人欲”的束
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之后他一边亲身实践,一边讲学传道。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
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之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
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就这样,阳明心学传播开来。
王守仁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习过武,
平定过宁王叛乱和福建叛乱,这里暂且不表。史料上如此评价王守仁:
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硃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
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
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
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硃
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3)
论及阳明心学产生的原因,与之前的心学人物有很大不同(王守仁之前的白沙,因为科
举不顺,未曾做过官,在几志难伸的情况下,想独创一门学问,以扬名流芳)。它产生的原
因就在于当时“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教条学风,亦即朱学教条化所形成的理论压力。
由此看来,王守仁的突破性和自觉性更大,而阳明心学产生的影响也是前人心学所不能比拟
的。
心学传人
王守仁死后,心学迅速传播,他的弟子无数,各色人物皆有,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
比比皆是。在朝廷上,他的传人形成一股势力,他们拥有良知,敢于直谏;在思想界,他的
传人更是将心学发扬广大,独领风骚。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五岁从父道括苍,堕
高岭,衣挂于树不死。人咸异之。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予归娶。丁父忧,
服除,补故官。阶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
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 (4)
徐阶(1503~1583年),汉族。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
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
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
余人;清理积案,释放被冤之人,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
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
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这时,严
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所以能久安于官位。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得知皇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
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在任期中,徐阶一眼
相中张居正,并提拔,而正是因为这次提拔,让张居正得以施展抱负,成为一代名臣,力挽
狂澜。
王艮,原名王银,字汝止,号心斋,被后世评价为王守仁最优秀的学生。三十八岁时,
远赴江西师从时任江西巡抚的王守仁。王阳明一开始认为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
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他自幼向往圣贤之道,拜师后常与师争论“道”。王阳明死
后,他在泰州创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学派——泰州学派(王艮是泰州人)。泰州学派是中国
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
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此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
吉、何心隐等,最著名的思想家当属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
放的先锋”的李贽。
李贽,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
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
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
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
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
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
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
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
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
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
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
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历史地位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
想界的一股狂飙,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封建统治
者极为推崇它,而且,一些文人学者也深受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深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很
有市场(除了中国外,他的心学还漂洋过海,深刻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他
本人也被奉为神明,日日顶礼膜拜。例如1905年时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的腰牌上刻
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
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党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方面毛泽东
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在这些人物当中,
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
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
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
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久远,直至近代,仍
有心学学派活跃在思想界。
(1)《明史•列传第八十三》
(2)《阳明先生年谱》,《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
(3)《明史•列传第八十三》
(4)《明史•列传第一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