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 格式:doc
- 大小:3.25 MB
- 文档页数:5
王阳明心学:凭良知,做自己,天理也。
王守仁,生于明朝1472年,浙江余姚人。
字伯安,号阳明。
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
心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能完成“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完人。
1484年,12岁的王阳明在北京私塾读书。
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人生第一等事?”就是问老师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老师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他思考了一会,才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赚大钱。
”王阳明不满意老师的回答,自己说:“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圣贤。
”这同12岁的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小志向远大,读书为公。
王阳明就是因为从小立大志,才有后来的龙场悟道创立自己的心学和平定宁王之乱的军功。
所以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就是说立志是人生第一课,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因为人生一切选择都是围绕着志向做取舍。
做学问和做事业都一样,都是要先立志。
志不立,如同种植物而不种其根,再怎么培育灌溉,也终究只是劳苦,毫无成果。
王阳明谈立志:1.立志要早,志向要大做人志向不坚定,做事战略不专注。
也就是心不定,事难成。
所以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说:“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2.自己要信,当下要行王阳明说:“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也就是立志,是学习的动力。
学习,是为了实现所立下的志向。
是指没有目标的努力是盲干,只有目标但不行动也是空谈。
志之所在,要心向往之。
3.做事要专,用心要恒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
一心在痛上,那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所谓立志做圣贤,就是要念念存天理,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因此每个人终生学习和做人做事,都只是志向坚定而已。
就是人生所有的时间及为人处事都只是为了完成自己所立下的人生理想。
1496年,科考名落孙山的王阳明,并没有像他人那样号啕大哭,只是淡定说:“世人皆以落第为耻,我只以落第动心为耻。
阳明心学的核心:什么是“致良知”?明武宗正德十六年,王阳明刚刚平定宁王的叛乱,又收到罗钦顺的书信,彼此交流了对《大学》古本的看法。
彼时,祖母离世,他未能送葬,又听闻父亲患病,顿感焦心如焚。
于是阳明连续四次上奏朝廷,乞求还乡省亲,结果朝廷都以叛乱未定为由,拒绝了他。
阳明日夜听闻父亲病危,寝食难安,甚至想要弃官逃归。
但因武宗尚未归朝,只得继续镇守南昌。
一天,阳明问朋友们说:“我欲逃回,何无一人赞行?”门人周仲说:“先生思归一念,亦似着相。
”阳明沉思许久,回答说:“此相安能不着!”“着相”是佛家的用语,佛教提倡不要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了逃出轮回,修道以达彼岸,不惜抛却骨肉、离弃父母,进入空门,遁世出家。
这点王阳明尤其反对,他说:“佛氏不着相,其实着了相,吾儒着相,其实不着相。
”因为佛教徒怕父子君臣夫妇之累,所以才选择逃避;而“吾儒”则选择了面对,还它个忠孝仁义。
儒者只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明白“良知”尚在的缘故。
王守仁(1472—1529),号阳明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经过这次出生入死的变故,阳明更加相信凭借良知能够忘患难、出生死。
从此确信了良知就是儒门的核心思想,他在给弟子邹守益的信中说:“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
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
”只要有良知在心里,就如同掌控了船舵,在风平浪静的生活中,过得心安而理得;即便遇见大风大浪,双手不离船舵,也能冲出苦海,免受没溺之患。
阳明认为《大学》说“致知”,《孟子》讲“良知”,宋朝的儒者多是从“知解”的角度来解读,把“知”仅仅视为知识。
因此,张载和二程才讲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前者是基于感官的闻见认识,后者是基于天赋的道德认识。
他们的问题在于只把“知”视为一种精神,一种智慧,而没有将它认作本体。
这不符合《大学》、《孟子》的原旨,就好像一个养子冒充了祖姓,乱了血统。
现在,阳明已经把这个真子找到了,有必要否定养子的姓氏,让真子回归家族。
致良知的简单解释
致良知的意思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出自《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无他,达之天下也。
’”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王阳明“诚意”“致知”的思想内涵王阳明(1472-1529),字守仁,明朝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提出的“致良知”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他关于诚意在致良知中的作用,以及致良知本身的思想内涵,更是深刻而有启迪性。
“诚意”来源于王阳明的《心学》。
他认为,诚意是指心不造作,随性而动的意愿,也即是朴素真实的意愿,是一种彻底的自我反省。
王阳明认为,人的实际行为总是受制于各种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往往会扭曲人的本性,让人们对真实的自我产生误解。
因此,诚意是一种鲜明的表达自我之道,是通过与自己对话,找到自己的本质和真实之道,进行自我拯救。
只有通过面对内在的冲突和矛盾,诚实地反思,才能够斩断人的错觉和误解。
同时,诚意给予人真实的力量,并且也给了人的思考以自然而然的方向。
正是王阳明强调的这种纯真的力量,将致良知的根源寄托在绝对的诚意之中。
“致知”也即是让自己的“良知”得到彻底的发掘,成为内外一致的行动指南。
良知是人对于道德规范、真善美之道的理切直觉。
人们内心的良知不能以任何方式被消除,正如王阳明所说,“无论人身在何处,心中都应该有条条框框的道德准则。
”良知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于是非善恶的准确领悟,它也让人们在行动和危机中具有基督徒的决心和自律。
良知是一种内部自我约束的力量,它使人们在道德领域中从良知得到方向指引、意愿鼓励,以及主动、自觉地实践自己的责任。
“致良知”的关系便在这里成立了:致良知就是发掘自我内部的良知,将其转化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指向。
在王阳明看来,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对于道德的渴望和追求,而这种追求就是“良知”实现的起点。
致良知需要清楚自己的本性、本源和宇宙的源头,需要透过欲望追求的幻象和诱惑,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自我和目的。
通过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本性与内心,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提供了一条独特的道德自我反省的路径,指引人们向着真实、自我和道德的方向探索。
关于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
它强调了个人内心的力量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观点:
1. “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良知,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道德判断力。
通过反省和自我觉察,个体可以发现并遵循自己的良知,实现道德的自觉和行为的修正。
2. “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即知识和实践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
他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体验。
3. “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而理则是心的体现。
他主张通过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调整,来达到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理解和应对。
王阳明的心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个体的主体性和内心的力量,鼓励人们通过自我反省和实践来实现自我完善和成长。
同时,它也对后来的儒家思想和东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王阳明的心学,不同的学者和学派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如果你对王阳明的心学感兴趣,我建议你进一步阅读相关的学术著作、研究论文或参加专业的讨论,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探讨这个话题。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三大核心命题。
"心即理"是阳明心学的根本观点,它强调人的良知是天赋的,人所拥有的唯有天理。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之本体,是知行的原动力。
"知行合一"意味着知识和行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应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知。
而"致良知"则主张实现良知于日常事物中,通过不断地道德实践,将良知发扬光大。
阳明心学的意义在于,首先,它强调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即道德自由。
其次,阳明心学为挣脱朱熹理学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明朝中后期直至现代(甚至对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哲学思想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后,阳明心学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它鼓励人们在遵循内心良知的同时,积极行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道德提升。
王阳明心学4句话,如能用心悟透,则好运相随篇一: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1.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道理。
2. “致良知”:良知是人的本心,是每个人的内在标准,只有通过反思和领悟,才能找到自我。
3. “格物致知”:通过探究自然世界,领悟人生道理,只有深入了解事物,才能找到人生的方向。
4. “万物皆空”:物质世界的本质是空无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领悟到这个真相,才能超越表面的困惑,找到真正的人生意义。
这四句教言是王阳明总结自己一生思考和经验所得,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
它们启示我们,只有通过实践和反思,才能真正理解人生和世界,从而走出困境,迎接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篇二: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言是王阳明所提出的关于如何掌握和运用自己的心学的教导,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知行合一”、“知行并进”、“致良知”。
如果能够用心悟透这四句教言,则可以开启心学的大门,掌握心学的核心思想,进而获得好运相随的效果。
1.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句话指出了在致良知的基础上,通过认识事物、思考问题,进而诚意正心,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这句话强调了心学的第一步,即需要通过外在的事物来认识自己的内心,通过对事物的认知和思考,来引发内心的反思和自我反省,从而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2. 知行合一这句话指出了知识和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3. 知行并进这句话指出了知行合一的另一种方式,即不仅要知行合一,还要将知行合一相互促进,达到“知行合一”的状态。
知行并进强调了在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实践方案,以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
4. 致良知这句话指出了心学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认识自己的内心,达到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王阳明心学四句话
王阳明是中国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
心学理论家。
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心学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即理”的思想,这套理论主要有四句话可以概括。
首先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人的认知和行动应该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单纯的知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还需要有实
践和行动。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不断实践积累经验。
接下来是“致良知”,意思是让人们保持对良知的关注和追求,
认识到自己内在的思想和信念对人生的影响和重要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不断激发自己的良知,不断提醒自己遵循
正确的道路。
第三句话是“格物致知”,这是一种思考和研究的方法,指的是
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认识来探求真理和知识。
这句话告诉我们,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求知欲和好奇心,不停探究世界
和人生,从中获得智慧和启示。
最后是“诚意正心”,这句话强调了“诚实、正直、诚信、坚定”的价值观念,要强调道德和品德修养。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良好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强调自己的品德修养,才
能成为真正的有用之人和善人。
总之,王阳明心学的四句话为我们指出了成为一个有素质的人的重要方向和指导,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始终保持这些价值观念,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影响力的人。
致良知中一了百当的学习内容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首先应该知道,心即理不是王阳明独创,这个是宋朝的陆九渊提出的。
王阳明因为得罪太监刘瑾而被贬至龙场。
明朝时的贵州基本上还都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基本上也都是荒蛮之地。
王阳明此时的身体也不太好,加上语言不通,作为龙场驿丞小的不能再小的官,同时这个官也没有什么事情。
王阳明来到这里,没有住处,没有吃饭之地,还需要时时面对各种野兽。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王阳明的处境。
王阳明后来为自己造了一口石椁也就是石棺,然后每天都躺在石椁中反思自己。
有一天晚上,满天星星,晴空万里,云云飘飘。
突然,王阳明从石椁中跳起来,手舞足蹈起来: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个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龙场悟道,即心即理。
何为心?这里的心,不是我们的血肉之身的心,这里的心是本心本性,或者讲是纯天理之极的心。
也就是《大学》:”止于至善”中的至善之心。
何为至善也就是没有善没有恶,处于未发之中。
也就是儒家核心思想的“中”。
何为理?理为事物之理,或者讲天地万物之理。
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理,理解为天道,也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如四季之理,日夜之循环往复的轮回之理。
同时天道也是至大无私的,所以《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王阳明此时已经悟透了内心的本心本性本来的状态就是至大无私的,外物的天道也是至大无私的,所以我的本心即天道,天道即本心。
从而心即理,理即心,心与理合一。
内心的世界与外界的万物合一,是一不是二。
因为我们本心就是至大无私,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本心归位,那我们的心可以像天地一样容纳万事万物。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心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一、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心即理”,即认为心和理是同一的,心就是理,理就是心。
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是世界的本体,理是世界的规律和法则。
因此,心和理的关系就是本体和规律的关系,理在心中,心就是理。
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只有将知和行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性。
他主张以行为本,以知为辅,认为行为是实现知的前提和基础,而知是指导行为的方向和目标。
因此,只有将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道德境界。
三、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
他认为良知是天赋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
他主张通过内省、体悟、实践等方式来发掘和实现良知,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和人格上的升华。
四、无善无恶王阳明认为,人心中的善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他认为,只有当心中存在某种欲望或情感时,才会产生相应的善恶观念。
因此,他主张通过消除心中的欲望或情感来消除善恶观念,以达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五、万物一体王阳明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认为万物之间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只有通过观察和体验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他主张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索万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
综上所述,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无善无恶”和“万物一体”等方面。
这些观点相互关联、相互补充,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完整体系。
通过学习和实践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同时,这些观点也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实践。
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王阳明大传》周月亮著[摘要]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致良知说。
良知说包涵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中良知说的主体具有广泛性,提出“人人可以为圣人” 的主张;良知还具有内在性,“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求知只是向内反省探求。
良知还具有实践性,强调“知行合一”。
虽然,他的思想体系受时代局限,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主观性的色彩,但他的良知说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良知普遍性内在性王阳明是我国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也是宋明理学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中又以哲学、教育上的影响最为深远,而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又尤以他的“良知说”著称于世。
“良知说”不仅在古代很有影响,而且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王阳明良知说的特性“良知”一词来自于《孟子•尽心》篇:“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在孟子那里便是指人所“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验道德意识。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并将其与自己的心学相结合,把它进行理论的提炼和发挥。
他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传习录中》),将良知与心结合起来,并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途径。
本文探讨了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重点放在该学说的理论构建和道德价值方面。
文章首先从“良知”这个范畴入手。
考察了“良知”思想的历史渊源,肯定了“思孟学派”的开创意义。
紧接着指出王阳明学说对“思孟学派”传统的继承。
此外,王阳明的学说还在儒学内部有着更深的渊源,主要是对程朱理学话题的继续。
在继承前辈学者和融会佛道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对“良知"范畴作了本体论改造,把“良知”和程朱理学所谓的“天理”等同起来。
通过对这种心学思路的考察,本文肯定了这种“良知”意识能够激发人的使命感,对社会道德的维护和重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与“良知”本体论相关的是他的“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观。
知行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问题,很多哲学家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论说。
儒家学者在探讨这一问题时往往表现出鲜明的伦理色彩,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点也继承了这种精神。
当时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很多人只说不做,所以在对“知行合一”的论说中,王阳明把儒家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王阳明“心学”的最终表述形式是“致良知”。
本文认为“致良知”这一提法是对“良知”本体论和“知行合一”道德实践观的意义综合。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本文探讨了“致良知”学说所洋溢的道德自律精神。
王阳明之所以想创造和能创造出这样的学说来,之所以如此重视人的道德自律精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儒家学说在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之后,学者们渐渐开始重视主观、内省的思维方法、治学方法。
这使得“思孟学派”的思想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被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王阳明身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对佛老思想都有精深的把握,但又能深深地意识到其中的不足。
通过对三教思想的综合创新,他所提出的“致良知”学说能够很好地切中时弊,因此在当时就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道德风气的衰败无疑在客观上促发了王阳明去思考、去创造一种彰显人的道德自律精神的学说。
此外,王阳明在熟知佛老思想的情况下,既能够做到吸收其长处,又能够对佛老本身有一个公允的看法,这对一个儒家学者来说算是难能可贵了。
相比较而言,宗教人士往往对王阳明的良知学说抱有疑虑。
本文以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释袾宏的观点为例。
释袾宏本人不反对儒家学说,对孔子也格外推崇,但是还是以曲折的手法否定了王阳明的良知说,本文对其予以理性的分析。
本文最后一部分是对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价值的全面评估。
在理论方面,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完全去除了程朱理学中的二元性对立内容,使得道德实践主体高度能动化;同时,又不丧失作为儒家哲学的入世特色,与佛教禅宗的立场鲜明地区别开来。
从这一点来看,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学说在理论的完善性方面大大超过了朱子理学,是宋明理学家学习佛老、重视义理和综合创新的高峰。
因此,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在当时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王阳明的后学更是将其思想大力传播开来,在理论上也有所突破。
但是,也因他们的学术日益流于清谈性命,加深了理学的禅学化。
也就是说,当我们历史地考察“致良知”学说的作用时,发现它并未能实际地挽救社会的危亡。
然而,王阳明毕竟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能以身作则,这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哲学资源,直至今日,从道德伦理和环境伦理等角度都对我们有可取之处。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当前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也有着各种亟待解决的社会道德问题。
王阳明“致良知”的学说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
对于个人来讲,体会“致良知”学说中强烈的使命感和道德自律精神,对于我们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有裨益。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应该看到,王阳明的良知学说呼唤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使命感;体会这一点,能够加深我们去理解自身的社会责任二、“致良知”的“知行合一”把握“知行合一”命题涵义丰富,“涉及到本体论与认识论修养”,可谓是王阳明心学中最难把握的一个命题。
从提出之日起,它就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与批评,其中不仅有宗朱学者,甚至连王阳明的爱徒与世友,也都为之困惑。
王阳明在《答友人问》一文中说:“但著实就身心上体履,当下便自知得。
今却从语言文义上窥测,所以牵制支离,转说转涂,正是不能知行合一之弊目。
”认知者往往“从语言文义”去理解,也就是说,从概念关系上辨析知与行是如何“合一”的,这样,“‘知先’或者‘行先’便是无法避免的归宿”。
因此,王阳明提倡“身心上体履”,用“静坐”的方式补充“知行合一”为教的不足。
首先,王阳明是从“知行本体”的层面来理解“知行合一”。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了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
”这里,“知行本体”是指主体实践中认知与实践本然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当然,知与行是有主次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主,行是从;知是主意,行是功夫。
因此,“良知”与“致良知”的关系就是“知行合一”,就是主体的“良知”与主体的“致良知”功夫的不可分割关系。
在这里,“未有知而不行者”出自“与徐爱论学”:“爱日:‘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日:‘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凭的便罢。
’”从这段材料看,‘‘未有知而不行者”是从“知行的本体”讲,是2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他以“致良知”说同孔、孟、程、朱及儒家经典分庭抗礼,反对盲从、迷信,并指斥朱子学为异端,在当时的确是振聋发聩,在思想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深远影响。
其次,“致良知”说的核心在于追求理想人格的完善,突出道德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至善至美的“天命之性”,亦即心之本体。
致良知即在净化心灵,复其本体之明,完善理想人格,为圣为贤。
他之所以创立“良知”说,是因为在正德四年(1509年)创“知行合一”以来的十六年间的政治、军事生涯,特别是与其有切肤之痛的种种磨难与艰险,使他体会到其所倡导的“心即理”、“知行合一”,尚难以规范为君者必为圣君,为臣者必为贤臣,为人者必学圣贤。
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虽曾针对上层社会的贪婪,提出“破心中贼”的论题,强调说:“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16)]然而在平定宸濠之乱前后,以皇帝为首的贪婪之徒,却变本加厉地吸吮民膏民脂,以至于敲骨吸髓。
而对这种情况,他深感“心即理”、“知行合一”说犹有未尽之处。
于是,决意“与人一口说尽”,指出其所谓存理灭欲即在于致良知。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至于至善。
诚然,王氏“破心中贼”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上层社会的贪腐而发的,却不止限于上层社会,他把过去曾视为只有圣人才能致良知的这种圣物下放到民间,提出“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主张,从一方面说,人皆可以为圣贤;从另一方面而论,人人都必灭心中之贼。
他在此把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灭心中贼巧妙地结成一体。
在他看来,致良知不是着空的,必须致于事事物物之中。
事物的运动是永无休止的,因此致良知即须“用功不已”,在用功不已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他强调说:“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17)]一次,诸暨宰朱子礼问政,王阳明同他言学而不及政。
子礼退而省其身,惩己之忿,窒己之欲,舍己之利,惕己之易,去己之蠹,明己之性,三月而政举。
子礼叹道:‘吾乃知学之可以为政也已。
’他日,又见而问学,王阳明同他言政而不及学。
子礼退而修其职,期年而化行。
子礼叹道:“吾乃知政之可以为学也已!”他日,又见而问政与学之要。
王阳明说:“明德、亲民,一也。
古之人明明德以亲其民,亲民所以明其明德也。
是故明明德,体也;亲民,用也。
而止至善,其要矣。
”子礼退而求至善之说,炯然见其良知。
颇有自得地说:“吾乃今知学所以为政,而政所以为学,皆不外乎良知焉。
信乎,止至善其要也矣!”这就是说,不论是日用之间,见闻酬酢,是为做官从政,均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
再举一个例子:一次,在王阳明手下管理薄书讼狱的一个部属,对王阳明说:“先生之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