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检测成绩统计分析表(数学)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六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考试质量分析(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化德县第三小学六年级五班刘旺一、卷面分析:本题化德县教育局教研室所出的测试卷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紧扣新课程理念,立足教材,立足基础,立足前一阶段教材的知识点进行检测,难易适度。
从试卷命题角度来说,即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覆盖面较广,科学性与代表性较强。
从应用角度来说,不仅强调了数学的适用性与生活化,并且重视知识理解与过程的考查,同时试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讲求方法的渗透与能力的培养。
试题内容注意突出时代特点,贴近生活实际,出题原则能够突出灵活性,能力性,全面性,人文性,提高考试水平。
试题做到了不偏、不难、不怪,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加灵活性,考出了学生的真实成绩和水平,增强了他们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另外,试题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留有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空间。
但从考试结果来看,还是不太理想,只有部分学生适应能力比较强,解题,分析能力过硬,能联系实际进行答卷,思维活跃,思路清晰,能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计算准确率较高,其他学生掌握的不够好,计算较差,分析能力较薄弱,还有待提高。
二、试卷题型分析:试卷由六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填空题(占24%),第2部分为选择题(占5%),第3部分为判断题(占5%),第4部分为计算题(占22%),第5部分为动手操作题(占14%),第6部分为应用题(占30%)。
三、成绩情况统计。
本次共26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9分,最低分18分。
总分为1509分,平均分为58分;及格率为50%;优秀率为15.4%,低分率为3.8%。
四、考试情况分析。
(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地方。
1、能较好的运用数对知识来确定位置;较好的掌握了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理解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的意义,会灵活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能熟练的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等。
六年级数学上册质量检测分析报告一、本次期中检测六年级二班数学成绩统计1、成绩统计表2、分数段统计表(单位:65人)二、试卷特点:本套试题共五道大题,28个小题。
内容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试卷结构稳定主要考查了八年级上册的所有主要知识点。
试卷能反映出各章节教学目标和要求。
注重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查,注重数学计算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
试卷基本能反映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和能力,也能有效的考查教师平时的教学情况。
试卷有益于引导教师关注课堂教学,积极参加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在教材处理,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教学重点的体现难点的突破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三、存在问题:1、选择题:选择题的第14题和第11题是错误出现较多的两题,主要包括的数学知识是因式分解部分,主要是公式所致。
第15题也是错误出现较多的,主要是不会运用图形。
2、填空题:错误主要出现在填空题的第19、20题中。
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有:1)学生存在不会分析动态问题;2)学生对概念不理解,导致了这一部分知识不会应用;3、计算题:计算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一道题。
综合学生的答题与得分情况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应用存在问题,不能合理的运用公式并加以应用,另外,学生的理解能力也需要亟待提高。
出现错误最多的是解答题和计算题。
这反映了学生的技能的缺失,对过程和方法没有掌握,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
这也说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既如何提高学生的试验探究能力,如果对知识有效的消化总结,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灵活多变的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实际的问题。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掌握数学量的符号、单位、解答数学简答题的书面表达能力、数学公式、数学计算知识应落实,解答问题过程书写的规范等。
2、着重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生产现象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使学生能从具体问题中,分析数学情景、数学过程,找出与书本知识的联系;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数学试卷质量分析(一)一、成绩质量分析统计表二、试卷结构分析1.考试时间、题量与分值:考试时间120分钟,试题总量26题,卷面总分150分,平均每小题使用的时间大约在4、6分钟左右,这基本保证了学生在答题时有较充足的思考时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考的关注。
2.考查内容:试卷的考查内容涵盖了《课标》7—9年级所规定的三个知识领域中的主要部分,各领域分值分配基本合理:本份试卷立足考查学生今后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知识、基本技能,还加强了对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数学活动过程的考查,较好地贯彻了以《课标》为评价依据,保证了对《课标》主干内容的考查,需要提出的是,第26题涉及到了“猜想论证”这一从殊到一般的探究性思想方法,这是一个有益的探索。
3.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的比例:4.试卷试题难度本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基本合理,容易题∶中等题∶难题的比例为8∶1∶1,难度值为0.75,这样的比例基本符合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的要求并兼顾到本市普通高中招生的实际需要。
三、试题特点本卷有不少新的特点与亮点,总体上看,本卷的表达简洁、规范,图形优美,语言亲切,可使学生具有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动力,关注了对数学核心内容、数学思考、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关注了对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方法和数学活动过程的考查;注重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数学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在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数学现实,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与主观形式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开放性试题、应用性试题、信息分析试题、操作设计试题的设计得到一定的发展与完善,给学生创设了探索思考的机会与空间;还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数学教育价值的关注,充分体现了课改理念。
1.第1—18题是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运算等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完成颇好。
第8题是: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有近三分之一学生没能理解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这里也包括了原有的第一轮的1人,第二轮的9人,失分较多。
2016年7月校本部中学期末质量检测成绩统计分析2016年7月6日—7日,在教体局和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下,学校组织进行了期末测试,通过对学生成绩的深入分析,现将有关情况进行总结,以便为本学期工作提供参考,进而提高各年级教学质量。
一、基本情况本次七八年级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七八年交叉混考,每个考场有一名教师监考,监考教师认真负责,考场秩序井然,没有发生舞弊抄袭情况;阅卷由任课教师自行批阅,阅卷教师非常认真,严格按标准答案赋分,阅卷完成后,教导处进行抽测,没有发现随意赋分的现象,可以说,本次考试真实反映我校的教学状况。
1、基本数据统计人数的33%,比例较大,很多学生接近学困生边缘,教师要密切关注,严防学困生队伍扩大。
不及格的学生群体,谨防转化成低分生。
2、各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及低分率数学、生物学科优秀率较高(超过40%),思品、英语、学科优秀率偏低(不足10%),英语、地理、历史低分率相对高些(接近或超过15%)。
综合来看:数学、语文、生物三科较好率较高,英语、物理学科及格率和优秀率偏低且两科低分率较高。
综合来看:语文、数学、思品、历史思科较好。
历史超过80%;历史优秀率较高;数学、物理、化学低分率相对较高。
语文和思品没有低分生。
二、成绩统计对比分析1、班与班相比,差距在扩大。
七一,生物持平,总分七一高于七二10分,与上学期相比差距拉大(上学期期末差4.5分)。
两班差距较大的是语文,差7分。
八年级两班平均分对比(表九)两班相差40分,差距较大,且在扩大(上学期期末差35分);两班差距较大的科目有英语和语文,任课教师要注意调控。
2、与全旗最高分、平均分相比,优劣共存。
近全旗最高分。
旗最高分,部分学科差距较大。
通过测试,暴露出的问题比较多。
主要两方面:一是各学科优秀率较低,这说明各班级各学科在优生的培养上效果不是很好。
二是部分学科学困生较多,教师缺少对这部分学生的有效指导与辅导,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力度不够或者是方法不太准确。
班级学科第1次质量监测统计分析表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 二 年级 数学 学科 任课教师 李体令 日期 10.14 实际人数 考试人数 100分90- 99 分 80-89分70- 79分 60- 69分 50- 59分 49分以下 总分 平均分 优秀人数 合格人数不合格数优秀率 合格率 56 5589776163298.559.9831 2214.5%56%题号 测试项目 正确率 主 要 成 绩 分 析一 直接写得数 89 % 第一题:直接写得数,大部分学生都能算对,有小部分学生计算时马虎而出错失分;第二题:填空,这部分学生失分较多,因为学生弄不清数量关系而失分;第三四题:连线和比较大小,大部分学生失分较少个别学生计算错误而把题做错;第五题:个别学生把第3个当做了长方形,第4个当成了正方形而做错题;第八题:数图形,出错较多的是学生把长方形的数量数错而失分;第九题:看图列式,个别学生在数兔子和树苗的时候,因为图形画的不清晰而列错算式,第十题:解决问题,出错较多的有第2、4小题,原因是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不够彻底。
二 填空 81% 三 选一选 85% 四 用竖式计算 79% 五 量一量 87% 六 画一画 80% 七 算一算 83% 八 解决问题 79% 九 主 要 存 在 的 问 题十 在评卷时及时讲清错误的地方,同时今后要注意:1、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多给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2、提高学生测量、画线段的能力,在做图形类的题目时要观察仔细。
3、加强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多给学生分析问题。
十一 十二 十三采取措施 在评卷时及时讲清错误的地方,纠正错误。
备注班级学科第1次质量监测统计分析表2015-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学科任课教师日期实际人数考试人数30分27-29.7分24-26.7分21-23.7分1820.7分15-17.7分14.7分以下总分平均分优秀人数合格人数不合格数优秀率合格率% %题号测试项目正确率主要成绩分析一%二%三%四%五%六%七主要存在的问题八九十十一十二采取措施备注说明:本表由任课教师填写。
春季期小学数学期末考试质量分析一、基本情况xxxxx二、成绩统计分析xxxx三、存在的问题(一)学生方面1.计算能力还有待加强,不论哪个年级大部分都是因计算不过关而导致失分的。
2.学生审题不严谨,读题三遍再下笔的习惯没有养成。
有些学生缺乏认真审题习惯,拿到题目后往往想当然,凭主观意愿来解题,不按照老师要求边读边圈出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有些同学遇到题型较新的题目,读了一遍不会做就不做了,没有反复读题,分析题目,钻研精神不足。
解决问题时策略的运用不够熟练和灵活,计算题时验算习惯的养成都比较差。
3.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相似的知识点、类型没真正的能区分开来。
4.分析应用题能力欠缺,对于解决问题这一知识领域,从答卷中可以看出学生:一是不会分析题目,题目到底讲了什么不清;二是不能从题中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也不清楚解决这类问题是用哪些数学知识来解答。
5.该背的概念、公式、计算法则、数量关系、进率等学生没能背出来。
6.良好的答题习惯没形成,如读题习惯、列竖式计算的习惯、画图帮助理解题意的习惯、检查检验的习惯、圈画的习惯、用画图工具作图的习惯、认真用好草稿纸的习惯等等。
(二)教师层面1.备课不到位,重、难点把握不准,课堂纪律差,解题方法的引导与点拨也不到位,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2.对于学生的计算没有下决心去重抓。
3.教学方法单一,都是我说你听的多,没有个别提问,更没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做数学”。
4.概念课上得不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概念。
5.专项对比练习做的还不够,学生对于同类题目细微差别把握不住,没有培养学生一举反三的能力,所以学生在遇到题目变化的时候仍然有困难。
6.老师讲得多,每堂课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足。
7.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力度还不够。
六、今后努力方向(一)学校层面1.校长、教导主任要狠抓教学,常抓不懈。
2.狠抓计算。
一是教研中心提供一至六年级的计算题方便老师训练计算;二是学校要统一在每天下午的时间里安排出10分钟的计算训练时间,同进要在作息时间表上体现有这个内容;三是要求学生设计《每日一练》的计算本,老师每天布置计算题进行专项训练;四是学校教导处要每月查老师每天布置计算题专项训练情况,学区办每期组织两次全镇性的计算训练专项检查;五是学校每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学生计算比赛,学区每期进行一次全镇性的学生计算比赛,并由学区办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颁发奖状;六是以校为单位进行数学老师全员性的计算教学比赛课。
四年级(数学)学科期末质量分析优秀四年级数学质量分析篇一一、基本情况四年级共有205名学生参加了此次测试,平均分是80分;及格率为94%,优秀率为62%。
二、试卷印象:1、知识覆盖半本书的所有知识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
2、试卷既关注了双基,又能考查能力的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成功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活中的数学3、试题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留有自由选择解决问题的空间。
三、学生卷面分析:1、填空题的每一个小题都绕一个或几个弯,如果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一点的含糊,就不能得分。
此题的正确率较低。
例如,把一根8米长的电线平均分成9段,每段是全长的几分之几,每段是多少米。
此题是这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点,学生做的不理想。
选择题的第三题也是同类的题。
1、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不牢固。
表现在判断、选择,计算问题的正确率不高。
2、涂一涂添一添,准确率90%以上。
3、今年的应用题难度不大,但准确率不高,究其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学生审题不认真,例如:第三题,修路队要修一条公路,第一周修了3/7米,第二周比第一周多修了1/7千米,两周一共修了多少千米。
学生只做了一步,3/7+1/7=4/7千米。
求出第二周的就不再往下看了。
实际是不好好审题。
凭印象做题。
还有选择题第一题一也是这样的类型。
还有第五题,呀呀读一本书,第一周读了他的1/8,第二周读了他的3/8,第一问,第一周比第二周多读了几分之几,第二问,还剩全书的几分之几没读。
学生在做第二问的时候,不审题就用第一问的得数直接用1减。
二是在判试卷时,没有按步给分,有些题,列式对得数错就把分全减了,以至于计算题,应用题正确率不高。
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四、反思及改进措施:1、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
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