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TandIFG:糖尿病前期
- 格式:pdf
- 大小:4.47 MB
- 文档页数:49
糖调节受损不同高血糖状态差异性探讨【摘要】[目的]观察10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分析糖调节受损患者临床特点。
[方法]比较不同高血糖状态之间的差异。
[结论]IFG、IGT、IGT/IFG是糖尿病前期的不同糖代谢状态,不仅易发展成为糖尿病,且与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应积极实施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防止或延缓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高血糖;糖尿病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100 cases of glucoseregulation injury.[Method]Analyse their clinical features,compare the difference among different high blood sugar.[Conclusion]IFG,IGT,IGT/IFG are the different states of different glucose metabolism in early diabetes,being related with disease of big vessel andmicro��vessel;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shall be taken to prevent or delay diabetes development,meanwhile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vessels diseases.Key words:glucose regulation injury;high blood sugar;diabetes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一般分为血糖调节正常,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三阶段。
血糖调节受损阶段被看作任何类型糖尿病均可能经过的由正常人发展至糖尿病的移行阶段,此时期又被称为糖尿病前期。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
ogtt试验诊断标准OGTT试验诊断标准。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诊断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异常。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的标准,OGTT试验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腹血糖(FPG),在进行OGTT试验前,患者需要空腹8-10小时,然后抽血检测空腹血糖水平。
根据WHO和IDF的标准,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126mg/dL)可诊断为糖尿病。
而空腹血糖水平在 6.1-6.9mmol/L(110-125mg/dL)之间则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属于糖尿病前期。
2. 餐后2小时血糖(2hPG),在进行OGTT试验后2小时,再次抽血检测血糖水平。
根据WHO和IDF的标准,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可诊断为糖尿病。
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7.8-11.0mmol/L(140-199mg/dL)之间则为餐后血糖受损(IGT),同样属于糖尿病前期。
3. 随机血糖(RPG),在任何时间点随机抽血检测血糖水平。
根据WHO和IDF的标准,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200mg/dL)伴有典型症状(如多尿、多饮、体重减轻、乏力)可诊断为糖尿病。
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反映过去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的指标。
根据WHO和IDF的标准,HbA1c水平≥6.5%可诊断为糖尿病。
除了以上血糖指标外,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糖尿病的诊断。
总之,OGTT试验诊断标准是临床诊断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依据,医生需要根据标准规范操作,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OGTT试验的诊断标准,促进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保障患者的健康。
糖尿病前期的治疗研究进展王文娜;龚红红;刘超【摘要】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DM)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sugar regulation,IGR)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异常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tolerance,IGT)以及IFG和IGT并存,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该期具有高度可逆性,如果在此阶段加以干预,对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糖尿病前期的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8(016)015【总页数】3页(P156-158)【关键词】糖尿病前期;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消渴【作者】王文娜;龚红红;刘超【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河南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内科,河南郑州450000;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老年医学二病区,河南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 (IDF)统计[1],2015年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为1.1亿,居全球首位。
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 PDM)又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sugar regulation,IGR)是指血糖水平介于正常人与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异常状态,包括[2]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糖耐量低减(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以及IFG和IGT并存,2型糖尿病由糖尿病前期发展而来。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群以2型糖尿病为主,占总糖尿病人数的90.0%以上[3]。
大庆研究是我国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糖尿病预防干预研究的里程碑,研究显示[4],6年生活方式干预(饮食和(或)运动干预)使受试IGT患者14年后的2型糖尿病累计发生率下降43%,芬兰和美国随后也进行了糖尿病预防研究,这些研究[5-6]均证实2型糖尿病是可以被预防的。
ADA关于IFG和IGT治疗的共识关键字:拜唐苹、共识、拜唐苹共识、阿卡波糖、餐后血糖、IGT、高血糖冠心病合并糖尿病、血糖血管ACE研究ACE试验ACE IFG 糖代谢异常编者按:本文对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的定义、预防糖尿病相关的微血管合并症及心脏代谢危险因素进展等内容作了详细介绍。
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的定义IFG是指,空腹血糖在100~126 mg/dl,而IGT是指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的血糖水平在140~200 mg/dl。
这两种糖代谢异常情况,可单独出现,也可重叠出现。
很显然,根据定义,这两个疾病状态包含了两个不同的人群。
IFG和IGT的发生率不一样。
美国的临床数据显示,在成人中,前者约为26%,后者约为15%。
这两个数据在将来都会有所增加。
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这两种糖代谢异常的发生率都有差异。
例如,女性IGT的发生率高于男性。
观察研究显示,在3~5年后,约25%的糖代谢异常患者,进展为糖尿病,50%患者保持在原来的血糖水平,还有25%的患者,血糖水平可恢复到正常状态。
那些胰岛素抵抗较重的患者,更容易进展为糖尿病。
更长时间的观察研究显示,大多数IFG和IGT患者,最后都进展为糖尿病。
一些长期的观察研究显示,IFG和IGT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比为1.1~1.4。
和IFG相比,IGT是一个更强的心血管疾病危险预测因子。
一些(但并不是所有)研究显示,在对血脂等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IFG和IGT仍是较弱的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
IFG和IGT的病理生理机制IFG和IGT发生率的差异,提示两者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
单独IFG患者,服糖后2小时的血糖正常,而单独IGT患者,空腹血糖正常。
尽管这两种糖代谢异常都和胰岛素抵抗有关,但是,一般认为,空腹血糖升高和肝脏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而糖负荷后血糖水平升高,和肌肉胰岛素抵抗关系更加密切。
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而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发展的重要阶段,其研究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进展,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糖尿病前期的定义与诊断标准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水平高于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代谢状态。
目前,常用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在 61 70 mmol/L 之间;糖耐量受损则指口服 75 克葡萄糖后 2 小时血糖在 78 111 mmol/L 之间。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糖尿病前期需要在不同时间进行两次检测,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
二、糖尿病前期的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不同地区、种族和年龄组的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肥胖、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家族遗传等因素都增加了患糖尿病前期的风险。
在我国,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也不容小觑。
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超过 30%,这意味着每三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三、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糖尿病前期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前期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当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为了维持血糖正常,胰岛β细胞会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升高。
此外,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异常等也在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症状糖尿病前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也是其容易被忽视的原因之一。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疲劳、口渴、多尿等症状,但这些症状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
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如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年龄大于 40 岁者等,应定期进行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前期。
如何判断糖尿病早期文章目录*一、如何判断糖尿病早期*二、糖尿病的检查*三、糖尿病的预防如何判断糖尿病早期1、如何判断糖尿病早期糖尿病前期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状态和糖尿病高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
临床上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两类,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
其临床判定标准为:糖耐量受损(igt):空腹血糖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7.8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空腹6.1mmol/l及7.0mmol/l、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7.8mmol/l。
虽然尚未进入糖尿病期,但igr并非意味着是一种轻病,作为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同2型糖尿病一样,同样存在着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损害,是2型糖尿病高风险的预示因素。
目前我国有总数多达4000万的igr人群,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资料显示,igr人群发展为糖尿病比例为正常血糖者的8倍多。
2、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
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
3、糖尿病的并发症病程较长、控制较差的糖尿病人常伴有各种并发症或伴随症。
多种感染显然属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等可能为本病恶化的严重表现,微血管病变基础上所致的病理如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等为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并发症,但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心、脑、肾等的病变和高血压等与糖尿病关系虽密切,也可见于非糖尿病者,则是否为并发症,尚需具体分析。
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昏迷;3.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3.3、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
糖尿病的检查专业医师指出,科学准确的检查诊断方法是治疗疾病很重要的一环,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是一样的。
在现在的生活环境下,临床上糖尿病的检查方法是有很多的,常见的有:1、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是最主要的糖尿病的检查方法。
第1-6题均为多项选择题某互联网单位组织体检发现,员工糖尿病的患病率较高,约有10%左右的员工检查患有糖尿病,约30%左右的员工空腹血糖受损,高血压患病率为20%,由于工作性质,员工平时加班较多,缺乏锻炼,单位食堂菜品偏油腻,为有效管理员工的身体健康,单位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性防治措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6题:1.该单位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有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高者B.肥胖和超重者C.糖尿病家族史D.空腹血糖受损者E.高血压患者F.长期高盐膳食者G.长期过量饮酒者年龄在40岁以上,且常年身体活动不足的【答案】BCDE【解析】符合下列任意一项者即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IFG和IGT)。
有糖尿病家族史(双亲或同胞患有糖尿病)。
肥胖和超重者(BMI≥24kg/m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
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0.9mmol/L(35mg/dl)]和(或)高甘油三酯[≥2.22mmol/L(200mg/dl)]者。
年龄在40岁以上,且常年身体活动不足者。
有一过性类固醇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
BMI≥30kg/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严重精神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长期高盐膳食者和长期过量饮酒者为高血压高危人群。
2.糖尿病的干预策略包括A.随访管理B.自我血糖检测C.非药物治疗D.药物治疗E.自我管理F.糖尿病教育【答案】ABCDEF【解析】糖尿病的干预策略包括:①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②随访管理;③糖尿病的药物治疗;④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a.指标自我检测,包括控制体重、血糖、血压、尿中酮体和戒烟。
b.合理膳食,脂肪20%~30%,碳水化合物55%~65%,蛋白质<15%。
c.增加体力活动。
3.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禁忌有A.新近发生血栓B.严重眼底病变C.严重糖尿病肾病D.近期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E.血糖未得到较好控制或血糖不稳定F.收缩压>180mmHg【答案】ABCDEF【解析】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禁忌:合并各种急性感染、近期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酮症高渗综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症等急性并发症、严重糖尿病肾病、严重眼底病变、新近发生血栓、血糖未得到较好控制(血糖>14mmol/L)或血糖不稳定、血压>180mmHg经常有脑供血不足、伴有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律失常,且活动后加重等患者不宜进行运动。
积极干预,逆转糖尿病前期
姚博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年(卷),期】2024()1
【摘要】糖尿病前期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减低(IGT)以及两者的混合状态。
空腹血糖受损是指空腹血糖≥6.1mmol/L且<7.0mmol/L,同时75g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7.8mmol/L;糖耐量减低是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且<11.1mml/L。
目前,我国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持续上升,但大众对其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够,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大家重视糖尿病前期,并实施有效干预,从而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总页数】2页(P90-91)
【作者】姚博
【作者单位】昌平区天通苑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糖尿病前期干预须积极抓早期
2.糖尿病前期要积极干预
3.儿童和青少年代谢综合征,积极干预可逆转
4.糖尿病前期的干预和逆转
5.糖尿病前期干预和逆转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病情的发展分阶段看看你在哪个阶段糖尿病(Diabetes)是一种慢性疾病,它在短期内可能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了解自己所处的糖尿病发展阶段,可以帮助个体及时采取措施,延缓病情的进展。
本文将讨论糖尿病的三个发展阶段,帮助读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阶段: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糖尿病前期是指人体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但还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这一阶段的人群往往没有典型的症状,通常需要通过血糖检测才能发现异常。
一般来说,糖尿病前期包括两种情况:空腹血糖受损(IFG)和葡萄糖耐量受损(IGT)。
前者是指空腹血糖浓度在正常范围与糖尿病之间,后者是指餐后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但不达到糖尿病的水平。
在糖尿病前期,人们往往并不意识到自身的潜在健康问题,因此常被忽视。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研究表明,约5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最终会发展成为糖尿病。
因此,对于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来说,及早采取控制血糖的措施非常关键。
这包括改变饮食结构,增加身体活动量,减少体重等。
并且还可以请专业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第二阶段: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这种类型的糖尿病通常发生在成年人身上,尤其是中老年人。
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点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岛素作用受阻,血糖水平逐渐升高,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频尿、多饮、多食、乏力、体重下降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通常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的。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血糖。
在确诊后,根据医生的建议,患者需要控制饮食、适量运动、服用药物等进行治疗。
对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胰岛素注射。
第三阶段: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
糖尿病诊断标准及相关概念
一、糖尿病诊断相关概念
1. 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为英文“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缩写。
2. IFG:空腹血糖受损,为英文“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缩写。
3. IGT:糖耐量减低,为英文“impaired glucosetolerance”缩写。
IFG 和IGT 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称糖尿病前期。
4.HbA1c:为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指血液中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糖结合的产物,不同于指尖血糖与静脉血糖,两者反映当下患者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反应的则是更长的一个血糖水平的范围,不受某次血糖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影响。
5.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6.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不能用来诊断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
7.空腹状态:指至少8h 没有进食。
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可出现暂时性血糖升高,不能以此时的血糖值诊断糖尿病,须在应激消除后复查,再确定
糖代谢状态。
二、高血糖状态分类
三、糖尿病诊断标准
推荐在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且有严格质量控制(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中国糖化血红蛋白一致性研究计划)的医疗机构,可以将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补充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