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中的数学规律讲解材料
- 格式:ppt
- 大小:929.00 KB
- 文档页数:24
常识积累:日历中的数学问题
日历,大家一定都是见过的,日历是一种日常使用的出版物,用于记载日期等相关信息。
一本日历包含了一年的信息,在一年中有月,也有星期。
而在我们的行测考试中就有一类题型,就是由日历中的年、月或星期演变来的数学问题,我们也称之为日期问题,我们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了解一下有关日期问题的基本知识点:
一、年
平年(365天):不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平年
闰年(366天):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
注意:是100的倍数的年份,能被400整除的是闰年,例如:能被400整除的年份中3200年不是闰年。
二、月份
1.大月(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2.小月(30天):四、六、九、十一月
3.特殊(平年28天,闰年29天):二月
三、星期
一个星期是七天,星期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余数问题进行解决。
1.平年是52周余一天,故平年过一年,星期过一天。
2.闰年是52周余2天,故闰年过一年,星期过两天。
3.大月是四周余3天,小月是4周余2天。
日历中的规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来探索日历中的规律。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数学》。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节——日历中的规律。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日历,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1. 学会观察日历,找出其中的规律;2. 能够运用日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学会观察日历,找出其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难点在于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并运用日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每一份日历表,还有几份特别的日历表,上面有一些特定的标记,用来帮助孩子们找出规律。
我还准备了一些实际的例子,用来让孩子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教学过程2. 讲解:我会逐一展示每一份日历表,让孩子们观察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我会引导他们发现,例如:每个月的天数、每周的七天、每季度的三个月等等。
3. 实践:我会给每个孩子一张特别的日历表,上面有一些特定的标记,让孩子们根据这些标记找出规律。
然后我会让他们试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今天(假设今天是1月1日)出发去旅游,我们需要准备多少天的食物和水?”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张简洁明了的板书,列出日历中的主要规律,例如每个月的天数、每周的七天、每季度的三个月等等。
七、作业设计答案:1. 如果今天(假设今天是1月1日)出发去旅游,我们需要准备31天的食物和水。
2. 下个月(假设是2月)有28天。
3. 明年(假设是2022年)有365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日历中的规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同时,我也会寻找一些拓展延伸的材料,让孩子们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来探索日历中的规律。
日历中的数学规律说课稿日历中的数学规律说课稿瑞金二中刘雄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日历中的数学规律,所选用的教材为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或加教学评价)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第二章末阅读材料的内容,是初中数学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基础上,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数学建模思想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方程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整式,对用字母表示式子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建模思想即方程思想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和掌握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难点确定为:根据规律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初中数学日历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日历上数字的排列规律;2. 学会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思维解决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1. 日历上数字的排列规律;2. 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日历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并总结日历上数字的排列规律;2. 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日历问题。
教学准备:1. 日历表格;2. 教学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日历表格,注意日历上数字的排列顺序;2. 提问:你们发现日历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二、探究(15分钟)1. 学生独立观察日历表格,总结数字的排列规律;2.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总结;3. 教师给出日历规律的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给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日历规律解决问题;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2. 学生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拓展(10分钟)1. 教师给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日历规律创新思考;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3. 学生代表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日历规律;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日历表格,发现并总结日历上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日历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注重练习和拓展,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历中的规律第30期 漫话数学栏目黑龙江省克东县千丰镇中学 张庆坤 邮编164823日历我们都非常熟悉,一些数据整齐排列,但你知道它其中隐含的规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一,3×3网格中的规律。
1.如图1,我们在其中选一个3×3的正方形网格,观察这9个数的和与正中心数的关系。
2+3+4+9+10+11+16+17+18=90。
正中心的数是10,所以这些数的和是它的9倍。
再选一个3×3的网格试一试,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实际上,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于日历中的,即:任何一个3×3网格的9个数的和都是正中心数的9倍。
下面我们进行一下证明:如图2:因为日历中的数都具有这个关系,则x-8+x-7+x-6+x-1+x+x+1+x+6+x+7+x+8=9x,所以这9个数的和是9x,是中心数x的9倍。
图12.观察上面的表格可知,在3×3的网格中,包含正中心数在内的两个对角线的和,横、竖三数之和都是相等的。
例上表中,2+10+18=4+10+16=3+10+17=9+10+11。
看看其它的3×3的网格是否也有这个规律?你们能否象上面一样,也进行一下证明。
这里把证明留给你,试试哟!二,2×2网格中的规律。
1.我们选一个2×2网格, 如图3,我们观察一下这两个2×2网格,看对角线上两数之和的关系: 图2 15+23=22+1611+19=18+12 所以对角线上两数之和的关系是相等。
找其它的2×2网格看一下,是否也有这个规律? 实际上这个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
下面我们进行一下证明:如图4:x+x+8=x+1+x+7。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上述的关系。
2.如图5,我们观察一下对角线上的两个数的和的关系。
通过计算我们可知:18+13=12+19。
图3 即此对角线上的两个数的和相等。
在找其它的看能否成立?实际上这个规律也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