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导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60
- 格式:doc
- 大小:166.00 KB
- 文档页数:8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学案60科普文(一)——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学案目标 1.掌握科普文的整体阅读和答题规范。
2.掌握科普文的高频题的做题方法。
①科普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__。
②科普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③科学小品文也叫____________,除了讲求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等外,尤其讲究________。
④科普文说明事物、事理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⑤科普文常用来增加生动性、形象性的手段有:用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方法,用______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穿插一些________________等。
1.知识问答结合你学过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谈谈它是如何做到生动性、趣味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规范阅读整体把握,规范答题提示①分清类别读懂文本读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
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的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高考语文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学案学习要求:1、细读以下六个文本,完成相关题目。
2、分析不同题型的解题路径,积累解题心得。
文本一(2019浙江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材料一:苗绣,苗族的刺绣。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楚绣,与湘绣、汉绣同流而异源。
古代苗族妇女养蚕主要是为了获得制作刺绣使用的丝线。
苗绣主要用于装饰衣服,也用在裤脚和鞋面。
在衣服上以栏杆形式围在肩膀和袖口。
黔东南苗族的盛装刺绣,衣饰部位不是栏杆形式。
苗绣针法有平绣、辫绣、结绣、缠绣、绉绣、贴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几种,其中辫绣、结绣是苗绣中特有。
辫绣是先将8根或12根同色丝线编成“辫子”,然后再回旋缀于底布成花,多用于“男性之衣”(“乌爸”)的盛装中,绣品风格粗犷凝重。
结绣则将丝线在针头挽数结,然后抽针,如此反复插满成花。
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
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
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
黔东南苗绣图案中的蝴蝶多被解释为与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有关。
苗绣一般先在绣布上绘或贴上图案。
黔东南苗族妇女不直接在衣物上刺绣,而是先制成与装饰部位大小相同的绣件,再缀到衣物上相关部位,这样一方面便于操作,也便于单独取下来保护或替换。
(摘编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西南地区卷》)材料二:苗绣是苗族人的文化读本。
从启蒙开始,苗族人就可以从苗绣里学习生活常识,认识草木动物,学习纺线耕田,了解节日习俗,解读神话、宇宙天体等,无所不可。
乍一看这本“书”,罗列的事物真不少,率性随意,缺乏归纳,但如果仔细阅读,你便会发现,它所表现的内容也都是经过了严格选择的,而且不乏思想深度。
苗族先人把祖祖辈辈获得的人生智慧,都隐藏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苗绣故事中。
苗绣一直无声无息深藏不露,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被发现。
有趣的是,它被发现的时间与读图时代几乎同步,苗绣本身的艺术特质和读图时代的美学趣味显然不谋而合。
实用类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打工族创造的无形资产陈耀明在四川、贵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镇上,很多小商店都挂着这样的牌子:“代办到东莞(长安、厚街)直通大巴,×日发车”、“代办到中山(经南海、顺德)直通车,×日入粤”……同时,这些小镇的店铺有不少打着“广式”招牌:“粤美发廊”、“穗雅时装店”、“深圳西饼屋”……由此不难发现打工大潮对内地的影响,沿海文化对内地的辐射。
然而,“打工潮”的意义不仅于此。
人口流动是由种种落差造成的。
然而,当农村剩余劳动力莽撞地闯进城市之后,却在不自觉地缩小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以及地区差别。
这些从第一产业分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中国城市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积累。
同时,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城市实现了巨大的商品价值,为中国农村发展第一产业提供了重要的资本积累。
以东莞为例,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年汇往家乡的资金达86亿元,平均每天2300多万元。
四川省去年收到出省打工族汇款202亿元,相当于全省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其中一些县的汇款数倍于全县的财政总收入。
事实上,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的历史跨越也已经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区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不仅仅是解决了几百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不仅仅是寄回了几百亿劳务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中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一代人!中国目前有流动人口8000万,其中青年人口为6000万,平均年龄是23.4岁。
从这个意义上讲,“打工潮”堪称又一次“青年大迁徙”。
中国的上一次青年大迁徙是发生在六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运动,迁徙总规模为1800万人。
然而,打工青年却比插队青年幸运得多,打工青年在发达的城市呼吸着商业文明的气息,感应着工业文明的熏陶,体验着竞争时代的冲击,接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
这几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积累。
四川人喜欢把珠江三角洲比作“中国市场经济学院”,他们根据打工的地点还分出“深圳分院”、“顺德分院”、“中山分院”……根据打工的工种又分出“电子专业”、“制衣专业”、“酒店管理专业”……湖南人把8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一期”,把90年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黄埔二期”。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记者:您30岁之前得遍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大奖,直到不再参赛,此外,您还是台湾最高产的作家,除了众人以为的文思泉涌,还有别的诀窍吗?林清玄:我很喜欢一句古诗:书到今生读已迟。
就是说,这辈子你要读书已经来不及,都是上辈子的积累。
我想这种积累重要的是怎么坚持,每天写一点,一个月以后回头看,会觉得性情上有变化,这种慢慢积累的过程是快乐的。
记者:从乡下奋斗到台北,您的经历也是比较坎坷的。
小时候,您随父兄在田间地头流汗受苦,这段经历对您今后的成长有何影响?林清玄:有很大的帮助,使我什么情况都能适应。
从出生到现在,我没有一个晚上睡不着觉,没有一餐饭吃不香,随时都能笑得出来。
因为小时候在大山中长大,生活很苦,心思也单纯,你不会有欲望,有欲望也没用,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慢慢久了,你对欲望就不会太敏感。
记者:在您的生活环境里面,显然没有成为作家的条件,但您成功了。
林清玄:的确,我家代代都是耕农,可是我对文字有非常深刻和敏锐的感受。
记得有位文人叫张潮,他讲,“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你把地上的东西看清楚了,那就是一篇文章。
我小时候的成长不可能像一般人所说的,学富五车,而是一门深入。
我记得小时候读每本书,拿过来都珍贵得不得了,抱着,枕着,经常拿到什么就很用心地看。
小学三年级以后,每天我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篇好文章,才肯睡觉。
记者:在经历5 000年未有之变局之后,拜金拜物对传统价值观的疏离逐渐明显,在这样光怪陆离的时代,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优雅?林清玄:其实这是一个向欲望倾斜的时代,全世界都是这个样子,有时候看报纸会看到一个爱马仕的包卖到100万人民币,荒唐!但大家已经习惯了,不以为怪,它是名牌,就值这个钱,那是因为大家已经迷失了对事物的真实判断。
人的肩膀挑着一架天平,一边是欲望,一边是心灵的满足,你的心灵应该有足够的砝码来保持平衡。
重点题型二归纳概括要点题——化事为理,化实为虚构建解答归纳概括要点题的知识体系一、掌握归纳概括要点的基本方法1.归纳内容要点实质是准确理解文章整体的内容要点,体现在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2)将抽象、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
归纳内容要点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要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具体如下:①可以在有关题目的上下文寻找。
②在段首、段尾寻找,找中心句和总结句。
③可以抓重点词语加以连缀、概括。
④涉及主题的要纵观全文,从每一段提炼一个中心句概括。
2.概括内容的文字组织可采用以下办法:(1)直接摘用法。
直接摘用关键词句或核心词句,这种概括,既准确又省力,但考试中很少用。
(2)摘录拼接法。
摘录关键词语,按要求将其拼接,从而归纳出要点。
(3)要点相加法。
依次提取各层次、各段落的要点,然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4)揣摩提炼法。
从整体形象入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提炼出内容要点。
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汪曾祺①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教创作靠“讲”不成,沈先生把他的课叫作“习作”“实习”。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还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沈先生为什么出这样的题目?他认为:先得学会车零件,然后才能学组装。
我觉得先做一些这样的片段的习作,是有好处的,这可以锻炼基本功。
现在有些青年文学爱好者,往往一上来就写大作品,篇幅很长,而功力不够,原因就在零件车得少了。
学案57传记(二)——高频题型突破传记文本的高频问题及其做题方法人物传记类文本考题有两种形式,一是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考查:对重要词语、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的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考点和答题方法与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基本相同。
二是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如自传的真实性,传记作者与传主的关系,传记的真实性与文学虚构,传记的选材与语言表达,传记人物描写与刻画、勾勒与细节,分析传记的结构、表现手法,总结传主的事迹、贡献或形象、性格特点,评价传主的价值、影响或传记作者的观点、态度等。
(一)问题一:除了传主,为什么用不少篇幅写其他人?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居里夫人自传(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没有一所军事医院配备X射线治疗仪器,也没有技师)我决心自己来解决设备和技师这两大难题。
我四处奔走,把所有的实验室X射线设备集中在一起,1914年8月9月两个月里,建成了几个X射线医疗站,由我培训的志愿者在医疗站里负责具体操作。
在马恩战役中,这几个X射线医疗站起了很大的作用,只是这种设备和人员太少,无法满足整个巴黎地区所有医院的需要。
我向红十字会请求帮助,他们给了我一辆普通的敞篷汽车,经过我的设计和改装,这辆车变成了流动X射线医疗车。
车上有一台设备齐全的X射线放射设备,一台发电机固定在车厢里,利用汽车上的发动机带动发电机以供应X射线设备所需的电力,只要有医院需要,我们便迅速开车赶到。
医生们尝到了流动医疗车的好处,这种车的需求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我向政府提出了增加流动医疗车的计划,很快得到“全国伤员救护会”的大力帮助,他们的工作效率很高,我的计划在最短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
在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作战区以及法国其他地区,总共创建和改造了200多处X射线医疗站,还为军队装备了20辆流动X射线医疗车。
这些车都是各界人士慷慨捐助的,还有些人捐赠了整套的X射线放射设备。
这些私人捐赠对救助战地受伤士兵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辛阳何勇白天亮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他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一、(2012·大连24中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赵元任:多“好玩儿”的语言徐百柯赵元任(1892~1982),江苏武进人,国际知名的语言学大师,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之一。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
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
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
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
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
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
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
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
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件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他跟他的女儿们,凡有机会聚在一起,就组成一个家庭合唱团,分声部地练习演唱他的新作或旧作。
难怪人们说,音乐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坟墓中的旅行威廉·伯克·米勒新闻背景1925年1月,肯塔基州一个名叫弗洛伊德·柯林斯的山地青年在其父亲的农场上探寻一个能够吸引游客的大洞穴时,不幸陷入困境。
在那个大洞穴中,柯林斯被一块巨石卡住了左脚,动弹不得。
人们想尽办法施以援手,还是未能把柯林斯从困境中解救出来。
19天后,饱受折磨的柯林斯惨死在洞穴中。
在此期间,美国报界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
当时正在《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担任记者的米勒曾冒着生命危险5次进入洞穴,试图帮助柯林斯脱险。
以下摘编的便是米勒系列报道中的一部分,它写于柯林斯被困的第5天,并获得1926年“普利策新闻奖”。
弗洛伊德·柯林斯正在经受着几乎难以描述的折磨,但他对被活着救出去仍然满怀着希望,今晚6点20分我最后一次看他时他这样对我说。
在亲自进到里面之后,我才明白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危急关头,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不能迅速行动起来,但我琢磨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曲着双膝进入洞口,通道的直径大约为5英尺。
走完80英尺远的陡坡后不久,前面就是相当平坦的地面。
从这里开始,我不得不像蛇一样蠕动。
地面上每寸地方都是水,没爬几尺远,周身就湿透了。
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愈来愈凉,似乎要这样无休止地爬下去,但是,爬了大约90英尺后,我到达一个非常小的隔间,比隧道剩余的空间稍微大一点点。
片刻的喘息之后,我再度开始爬向那个被困者。
脏水溅在我的脸上,周身麻木,但我不能停下来。
最后,我下滑到一个8英尺远的陡坡上。
少顷,我看见柯林斯,于是喊他,他咕哝着应了一声。
手电光照到了一张脸,那张脸上分明写着长时间的痛苦,因为自从周五上午10点钟陷入这里后,在每一个清醒的时刻,柯林斯都处于极度痛苦之中。
他的嘴唇发紫,脸泛白。
我意识到,要使他能活下去,必须采取某种行动。
在我看清他的脸之前,无论如何,我不得不将盖在他脸上的一块油布掀开。
“放回去,”他说,“放回去——水!”这时,我才注意到,水一滴滴地从上面滴下来,每一滴都打在柯林斯的脸上。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学案60科普文(一)——整体阅读与答题规范学案目标 1.掌握科普文的整体阅读和答题规范。
2.掌握科普文的高频题的做题方法。
①科普文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一种是__________。
②科普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③科学小品文也叫____________,除了讲求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等外,尤其讲究________。
④科普文说明事物、事理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⑤科普文常用来增加生动性、形象性的手段有:用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方法,用______的表达方式,还可以穿插一些________________等。
1.知识问答结合你学过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谈谈它是如何做到生动性、趣味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规范阅读整体把握,规范答题提示①分清类别读懂文本读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
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的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②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
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
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
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分——总”,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
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
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
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
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
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
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
有的学生因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
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
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
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
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
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
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
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
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
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
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3.演练体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植物有感情吗植物有许多本能,比如光合作用、吸水、被暴晒后发蔫、产生毒素、进化出毛刺等。
虽然大多数科研人员不会把植物的本能当成植物自身的喜好,但是有些人并不这么看,他们坚信植物的情感是产生那些本能的基础。
这些看法是他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得出的推论,而真正的科学理论是要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反复的实验才能确定下来。
植物会在干旱来临的时候将根扎得更深,以获取更多的水源;植物在春天来临的时候绽放出鲜艳的花朵,以招蜂引蝶来为它们授粉。
这些本能都是经过几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得来的。
如果植物也有情感,它们就应该有所喜好,那么,在经历了数万年的自然灾害后,它们就应当具有向更适合的环境迁移的能力,但是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结果呢?这反证了植物没有情感。
植物会害羞吗?有人说当然会,他们举的例子是含羞草。
手一碰含羞草,它就“害羞”地把叶子收起来。
其实,它不是害羞,而是一种本能反应。
在含羞草叶柄的茎部,有一个储藏液体的囊袋,它好像液压机里的油缸。
平时,囊袋里装满了液体。
当你触动叶子的时候,囊袋里的液体就向上部和叶子两侧流动,叶子在重力的作用下就下垂、合拢。
等平静一会儿,液体又慢慢从叶子两侧流回叶柄中的囊袋,依靠液压传动,叶子重新抬起和展开。
还有人提出,蔷薇怕被动物吞吃时会痛,因此演化出刺这种防御武器。
事实上,古生蔷薇有多种形态,这种有刺的蔷薇因为能适应环境而在进化的过程中保留下来,而不是因为它们怕痛。
各种植物不但自身有美丽的外衣,而且有良好的“视觉”,它能“辨别”各种波段的可见光,尽可能地吸收自己“喜爱”的光。
近年来,农业科学家发现,用红光照射农作物,可以增加糖的含量;用蓝光照射植物,则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紫光可以促进茄子的生长。
因此,不少人也认为植物“好色”也是一种情感。
其实,这也不是植物的“喜好”所决定的,而是因为在某种颜色的光照射下,植物体内某种化学物质的合成效果更好。
由于各种植物在外界不同的刺激之下所产生的这些特点和表现,第一个认为它们有情感的人是美国人巴克斯特。
他原是纽约市的一名警察,退休后以开测谎仪培训班为生。
有一天,他给花浇水的时候,突然想到是不是用测谎仪来研究一下植物。
根据测谎仪的设计原理,人在撒谎时由于紧张皮肤会出汗,从而使皮肤电阻降低,因此,测谎仪通过测定皮肤电阻的变化可以辨别人是否在撒谎。
于是,巴克斯特认为,随着水抵达叶子,叶子含水量增加,电阻也跟着逐渐降低,因此,可以用测谎仪画出叶子电阻变化曲线。
但是,他得到的曲线却与预料的不符。
据巴克斯特说,当时测得的曲线看上去就像一个人陷入困境时的反应曲线。
巴克斯特由此灵感闪现,改变了原来的“研究计划”,决定涉足一个更伟大的“研究”——检测植物是否有人一样的反应。
第一步:整体把握全文阅读方法与思路提点第一步:明确说明对象。
第二步:可根据文章的时间、方位、步骤、阶段等划分层次,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三步:分析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四步:分析说明方法。
第二步:做题(1)从全文看来,“植物有感情吗”的“感情”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重点概念的理解。
这种概念内涵的理解题,原则就是要到文中去找答案。
不过这种答案有的是正面的、直接给出的,也有的是反面的、间接给出的。
找答案的时候,要先确定考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根据语境确定答案区的方向,再找到答案区。
答题时一般不要用具体的事实作答案,这样会以偏赅全,而要用对事实作归纳的文字作答案。
(2)对“植物有感情”这个问题,作者持什么观点?他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
做这类题,应先找出作者观点所在的句子,然后整合、概括即可。
像本题,观点句多放在段的后半部分,语言标志有“反证了植物没有情感”。
(3)文章许多地方采用了拟人的写法,请举例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
任何写法都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回答这类题目时,首先是辨认写法(本题不用,题干已经指明了写法),然后将写法和文章的文体、所表达的内容结合起来思考其作用。
拟人和文体——科普结合,当然是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拟人和文章的内容结合,当然是对植物情感的说明更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
用题答题模式:什么写法——举例——分析结论。
(有时举例可以省略)(4)文章结尾说巴克斯特改变了原来的“研究计划”,你认为他的新的研究会成功吗?为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如下几点:a、一般只有两种答案:成功、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