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55.51 KB
- 文档页数:3
乙型脑炎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一、病史
1.1. 近2周内有热带、亚热带、内陆等蚊虫活动地区的旅居史或接触史。
1.2. 与乙脑患者有过接触或在疫情区域生活或逗留过一段时间。
二、临床表现
2.1. 发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脑炎症状。
2.2. 典型的脑炎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惊厥等。
2.3.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瘫、失语等。
三、实验室检查
3.1. 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3.2. 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白细胞数升高,蛋白轻度升高,糖正常或偏高。
3.3. 病毒分离:从脑脊液或血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
四、影像学检查
4.1. CT或MRI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4.2. 超声检查显示脑室扩大等异常。
五、诊断标准
5.1. 有明确的历史和临床表现。
5.2. 有典型的脑炎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5.3. 实验室检查显示异常,如血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等。
5.4. 影像学检查显示脑部病变部位和程度。
5.5. 病毒分离阳性。
以上标准仅供参考,具体诊断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经验。
如有疑问,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脑炎病。
该病主要在农业盛产季节,受种蚊媒传播。
乙脑病毒属于病毒RNA病毒家族,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该病的临床特征是急性脑脊髓炎,并可引起发热、呕吐、头痛、颈强直、嗜睡和意识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目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检测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的方法。
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腰椎穿刺检测脑脊液,发现其中存在病毒核酸或抗体。
其他辅助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用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包括控制发热、监测液体和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通畅,以及提供营养支持。
支持治疗包括提供适当的抗生素、消炎药和抗病毒药物,以防止继发感染和控制病情进展。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方法是疫苗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
JE疫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推荐在病毒流行地区的居民和旅游者进行接种。
疫苗应在疫苗制剂的指导下进行,通常需要在旅行前进行接种。
此外,通过减少与蚊子的接触,例如使用蚊帐、避免黄昏和晚上外出等措施,也可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尽早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怀疑患者可能感染了JE病毒,立即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并确保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支持。
此外,加强病毒监测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地减少该病的发生率。
总之,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严重的病毒传染病,及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非常重要。
公众应密切关注相关的流行病学信息,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预防接种和个人防护措施,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
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诊断】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源学检查。
(一)流行病学资料本病多见于7~9三个月内,南方稍早、北方稍迟。
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二)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
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症状。
体征有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阳性病反射等。
(三)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总数常在1万~2万/mm3,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在流行后其的少数轻型患者中,血象可在正常范围内。
2.脑脊液呈无色透明,压力仅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加,在50~500/mm3,个别可高达1000/mm3以上。
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单核细胞增多。
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常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
病初1~3天内,脑脊液检查在少数病例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
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⑴补体结合试验:阳性出现较晚,一般只用于回顾性诊断和当年隐性感染者的调查。
⑵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但方法复杂,抗体可持续10多年,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⑶血凝抑制试验:抗体产生早,敏感性高、持续久,但特异性较差,有时出现假阳性。
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⑷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在感染后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在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与血凝抑制试验同时测定,符合率可达95%。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乙脑临床确诊的判
断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症状:乙脑的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嗜睡、惊厥等。
这些症状通常在感染后三至七天内出现。
2.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乙脑确诊的重要手段。
乙脑病毒可以在
脑脊液中进行检测。
脑脊液检查还包括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和糖含
量等指标的测量,这些指标在乙脑患者中通常会出现异常。
3. 病毒学诊断:乙脑病毒可以通过血清分离、培养和PCR等技术进行
检测,这些检测可以帮助确认乙脑的诊断。
4.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并观察乙脑病情的变化。
典型的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脑水肿、脑
干受损等。
综上所述,乙脑临床确诊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病情的临床表现、脑脊
液检查、病毒学诊断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等。
对于有疑似乙脑病例,应
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确认,以便早期治疗和控制病情。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的临床表现及分型和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
本病属于中医温病的“暑温”、“伏暑”、“湿温”等范围。
病原体:乙脑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呈球形,直径约15~30毫微米,核心为单股RNA,外有脂蛋白套膜,表面有含血凝素刺突,能凝集鸡、鸽等红细胞。
乙脑病毒易为常用消毒剂所杀灭,不耐热,56℃ 30分钟即可灭活,对低温和干燥抵抗力较强,在4℃冰箱中能保存一年以上。
能在小白鼠脑组织内传代,也能在鸡胚中生长。
人类以及猪、牛、羊、鸡、鸭等动物均可受感染。
因此,人和动物皆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为最主要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通过蚊虫(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叮咬传播。
同时蚊虫也是本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越冬蚊可带病毒过冬到第2年,从蚊卵、蚊幼虫体亦可分离出病毒。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发病率更高。
病后能产生稳固免疫力,故成人常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6个月以下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发病较少。
近年来,由于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进行预防接种,发病年龄有推迟的趋势。
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病毒经蚊叮咬侵入人体,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短期的病毒血症。
大多数人无症状或出现轻微的全身症状而获得了免疫;仅有少数人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
许多学者认为10岁以下儿童患病最多,可能与血脑屏障功能薄弱有关,使病毒易于从血流进入。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
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脑组织充血、水肿,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侵润,胶质细胞增生。
较重病例,脑组织有软化灶形成。
虽脑炎病变分布广泛,但以大脑皮质、中脑、丘脑和延脑病变较重。
因延脑呼吸中枢受损,或由于大脑皮质、下丘脑、桥脑病变抑制了呼吸中枢的功能,可产生中枢性呼吸衰竭。
流行性乙型脑炎如何鉴别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1.邪犯卫气发热较高或微有恶寒,头痛、呕吐、口渴、倦怠及嗜睡,颈项强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如夹湿邪,则有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苔黄腻,脉洪大或滑数。
2.气营两燔高热持续,汗多烦渴,头痛呕吐,烦躁不安,嗜睡或昏迷,谵语或有抽搐,惊厥,舌质绦红,脉滑数。
3.热陷营血高热稽留,神昏谵语,舌蹇肢凉,反复惊厥或抽搐不止,气急痰呜,舌绛红,脉细数。
4.痰阻脉络面色苍白,神情呆滞,肢体瘫痪,精神异常,失语,舌质淡或紫,苔白,脉细涩。
5.正虚邪恋低热不退,午后尤甚,口干咽燥,心烦寐差,舌红少津,脉虚数。
(二)西医诊断标准:1.流行病学史:明显季节性,北方患者集中发病于7、8、9月份,南方提前。
2.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高热、头痛呕吐、嗜睡,重者则昏迷、抽搐,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阳性。
3.实验室检查(1)血像:白细胞总数增至1~2万/mm3(10~20×1O9/L),中性粒细胞增至80%以上。
[附]临床分型轻型:体温38℃~39℃,神志清楚或轻度嗜睡,无抽搐,深浅反射无异常,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约5~7日,无恢复期症状。
普通型(中型):体温39℃~40℃,烦躁、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阳性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10日,多无恢复期症状。
重型:体温40℃以上,神志昏迷,有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脑膜刺激征明显(但深昏迷时可测不出),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2周左右,恢复期常有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后遗症。
极重型(包括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1~2日内达41℃,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多于2~3日内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少数可伴有循环衰竭)而死亡,幸存者多有严重后遗症。
(2)脑脊液呈浆液性改变,外观无色透明,压力增高,白细胞一般在5~500/mm3(0.005~0.5×1O9/L),蛋白轻度升高,糖、氯化物均正常。